首页 理论教育 危机后心理反应的几个阶段

危机后心理反应的几个阶段

时间:2022-02-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中小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危机事件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心理危机也是不可避免的。有关资料表明,中小学生自杀比例正在逐年上升,并成为一种全球性的现象。据统计,全国每年交通事故伤亡人员中,中小学生就占30%。可见,中小学生的发展性心理危机是由于生理心理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受挫所引发的心理危机。对于中小学生而言,随机性心理危机主要指意外交通事故致死或致残、被强暴、突然得重病或其他的天灾人祸等。

第一节 中小学生的危机

心理危机可以指个体或群体在面临突然或重大生活事件时,认为凭借自身的能力和拥有的资源无法解决问题时而产生的一种心理状态的严重失调,也可以指精神面临崩溃或精神失常,还可以指发生心理障碍。当个体面对危机时会产生一系列身心反应,一般心理危机反应会维持4—8周。心理危机本质上是伴随着危机事件的发生而出现的一种心理失衡的状态。在中小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危机事件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心理危机也是不可避免的。

一、中小学生潜在的心理危机的概况

1.中小学生潜在危机的发生率高的具体表现

据有关调查显示,近10年来,学生心理危机呈加重的趋势。中小学生潜在心理危机发生率高的具体表现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中小学生自杀现象的增加。有关资料表明,中小学生自杀比例正在逐年上升,并成为一种全球性的现象。根据北京某区的调查,1977年中小学生自杀人数占总自杀人数的41%,1980年这一比例上升到61%。美国15—24岁的年龄组中,1980年自杀率是1950年的3倍多。世界卫生组织(WHO)公布的数据(1985—1986年)表明,在三个年龄档次(15—29岁,30—59岁,60岁以上)中,无论社会文化背景如何,各国自杀率都显示青少年和老年是两个自杀的高峰年龄。虽然学生中的自杀发生率不像其他心理异常那样普遍,但其危害性特别严重。如果一个个体以自杀的方式离开世界,那么会给周围的同龄人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严重的还会出现从众现象,所以对自杀的预防与干预是中小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重要内容之一。

(2)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就在几年前,校园暴力似乎还是一个遥远的名词。但似乎是突然之间,群殴、斗狠、勒索、施虐甚至血腥等这些只有影视里才出现的字眼和行径,涌进了被称为本该是一片净土的校园。2010年从福建省南平市发生的恶性校园杀人案件,开始引起的系列校园恶性事件。校园暴力的话题异常沉重,面对校园暴力,学生无所适从,而教育者也是无可奈何。校园暴力的发生有很大的偶然性,对其遏制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那么,学校和教育工作者怎么做才能最大可能地减少校园暴力的发生率,这也需要心理危机干预的介入。

(3)中小学生各种意外事故的增加。据统计,全国每年交通事故伤亡人员中,中小学生就占30%。比如:因为路上过往车辆太多,上学要横过车流量较大的马路,过马路跑得太快,过马路和拐弯处不小心,骑自行车的不扶车把等等。从这些原因中可以看出,除了道路拥挤、车流量过大等因素之外,中小学生自身不注意安全也是造成交通事故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湖南湘乡育才中学踩踏事故导致的8名学生死亡、26人受伤的惨剧,乌鲁木齐市八一中学附小三年级一名学生因校园踩踏事故死亡,同时还造成一名学生膝关节脱位伤,两名学生软组织挫伤。

(4)各种类型的心理障碍的增加。据有关调查资料提示:我国儿童的情绪和行为等问题的发生率明显增加,内地18岁以下未成年人达3. 67亿,中、小学生心理障碍患病率为21. 6%~32.0%,大约有3000万人突出表现为人际关系、情绪稳定性和学习适应方面的问题。因心理障碍等问题而退学的儿童青少年占退学总人数的30%~60%,儿童的心理问题发生率有继续上升的趋势,以焦虑、抑郁等神经症增多为主。

2.中小学生潜在心理危机的类别

虽然中小学生处于花样的年华,但由于家庭观念和功能的变化、升学竞争与课业负担的加重,加上身心尚未成熟、社会经验不足,中小学生肩上的压力越来越重,心理问题与危机事件也日益增多。根据中小学生心理危机的不同来源,我们将其分为以下三类:

(1)发展性心理危机。发展性心理危机是指在正常成长和发展过程中,急剧的变化或转变所导致的异常反应。中小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是心理危机经常发生的阶段,因为这个阶段是从稳定的儿童期走向稳定的成年期的过渡。发展性心理危机被认为是正常的,但是,所有的人和所有的发展性心理危机都是独特的,因此必须以独特的方式进行评价和处理。陈会昌认为,发展心理危机主要表现在:①时间观念与时间混乱。②自我确定性和自我怀疑。③角色扮演成功与失败。④成熟感与挫折感。⑤性别自我形成和性别角色混乱。⑥权威感的建立和权威感的混乱。可见,中小学生的发展性心理危机是由于生理心理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受挫所引发的心理危机。

(2)随机性心理危机。当出现罕见或超常事件,且个人无法预测和控制时出现的危机称为随机性心理危机。对于中小学生而言,随机性心理危机主要指意外交通事故致死或致残、被强暴、突然得重病或其他的天灾人祸等。随机性心理危机常常是突然的、震撼性的、强烈的和灾难性的,虽然持续的时间较短,但变化剧烈,会给中小学生带来极大的震动,从而引发心理危机。如果处理不当,容易产生严重后果。

(3)学业性心理危机。学业性心理危机是指由于学校或学习有关的事件而引发的危机,包括恐学、严重厌学、受处罚、与同学关系紧张等。中小学生主要的活动场所在学校,在学校情境中所发生的事件会对学生有极大的影响。有些学生优柔寡断,虎头蛇尾,自制力较差,不能正确对待和控制自己,当学习中碰到困难时,就出现悲观情绪,甚至退缩,破罐子破摔,最终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3.中小学生潜在心理危机产生的原因

导致中小学生产生心理危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非常的复杂。一般而言,中小学生潜在心理危机的产生是由以下几个方面造成的。

(1)学校教育工作的不完善

首先,不良的教育观念对中小学生潜在心理危机产生不良的影响。长期以来,应试教育是我国教育的突出特征之一。在学校考试及考试成绩压倒一切,因为社会、家庭评价一所学校或一个教师用的主要标准就是升学率。这种片面的升学导向形成了一个怪圈:学校用分数来评价老师的水平和能力,教师用分数来评价学生,更有甚者是把分数作为衡量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成绩好就一切都好,成绩差就被冷落、歧视、孤立,甚至于被排除在集体之外。这样就造成了一些学生心理上的扭曲,形成德智的严重分离。学习好的同学一味地追求分数,脱离群众,缺少对别人应有的赏识和尊重。学习成绩差的同学逐渐丧失学习的乐趣,悲观失望,性格孤僻,容易产生自卑心理,时间长了会导致他们的个性畸形发展。

其次,教师的不健康心理的影响。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可以通过实际教学过程和对学生的管理工作来实现,另外,教师自身的心理品格也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由于教师职业的特殊性,有许多原因能造成教师心理状态不佳。调查结果表明有38. 50%的被调查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不佳,只有28. 80%的被调查教师心理健康状况比较好。在工作中表现为对学生缺乏感情的简单专制,放任和过严的惩罚。学生在教师不健康心理的影响下,会逐步形成易怒、不愿合作、依赖性强、推卸责任、失去自信心等内在的创伤。在一项对初中生的调查中,研究人员发现初中213名同学中“有想不通的问题,首先想到与老师聊聊的”只占35%,认为老师不会理解学生的却占45%;不希望老师多做家访的占65%。高中150名同学中所占比例分别为48%,42%,64%。

(2)不良家庭教育问题的影响

家庭氛围是否和谐,家长对自己孩子能否正确的引导和教育,能否有效的和孩子进行思想上的沟通,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基础和保证。研究者调查发现“在家常感到很无聊”、“晚上看电视和玩电脑游戏,父母不加干预”的初中占51%,高中占45%,“在家中诉苦会使家人厌烦”的初中占58%,高中占48%,“能够在家中畅所欲言”的仅占41%左右。

家庭教育中的各种问题具体表现为:①家长的期望值太高。现在的中学生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父母望子成龙,盼女成凤。子女的升学,分数成为父母心理平衡的良药。不能客观的、实际的给孩子制定目标,也不重视实际潜能的开发,致使学生面临很大的心理压力,甚至于发生因为学习问题责骂或毒打孩子,使孩子对学习产生畏惧心理和厌烦情绪。②家庭过于溺爱。父母的思想和文化素质偏低,并缺乏正确的、科学的教育方法。家中两代人只有一个孩子,两代人对孩子的溺爱,尤其是隔代人的溺爱,往往会造成家庭教育的不一致性。或不负责任的说教,或对孩子的行为听之任之,都对孩子健康心理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影响。③家庭分裂的创伤。完满和谐的家庭生活,有利于孩子的健康发展,而家庭中生活不平静,经常发生家庭纠纷,甚至于父母离异,孩子也会因缺少家庭温暖而造成心理伤害。

(3)不良社会环境的影响

处在转型期的社会,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某些社会问题,如贪污、受贿、贫困失业、抢劫、离婚率升高等,又由于媒体过多的曝光率,使一些中小学产生了信仰危机和价值遗失。市场经济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也侵入中小学生幼小的心灵,他们对于灯红酒绿,贪污腐化等现象没有正确的分辨能力,这会使他们感到困惑、盲目地崇拜和羡慕,给他们的心理带来阴影。生存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社会经济环境等方面的影响都会时常使他们心理失衡,因而产生悲观失望的情绪和对前途丧失信心。

二、中小学生的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的必要性

中小学阶段是基础教育阶段,应格外关注学生良好的心理健康素质的培养。但是多元文化带来了多元化的价值观的冲击,互联网使中小学生的视野发展到世界各地,但是也使得一部分学生分不清现实与虚拟的生活。家庭观念与结构的变化,造就了新型的亲子关系。人口的增长带来的升学竞争与课业负担的加重,使得身心未成熟、社会经验不足的中小学生喘不过气来。以上所有的一切所产生的危机事件的应对,都需要有专业的系统的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策略的发展与实施。

从中小学阶段本身的特点来看,中小学生各种不同潜在心理危机的存在,不但影响了中学生在校的平静的学习生活,更影响了他们将来的成才。尤其是在国家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对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造成极大的困难,使学校工作难以取得突破性进展,甚至于还会产生很大的危害,具体表现为有些人主体价值的遗失,盲目追求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以我为中心”的价值观,与社会群众利益对立起来。

研究者对于中小学生心理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发现中小学生心理刺激的来源状况令人担忧。目前大部分中小学已普遍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及其相关课程(主要为心理健康活动课)。然而,这项工作的实效性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中小学生心理障碍发生率似乎未见明显下降。可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危机干预工作非常重要、刻不容缓。应该意识到对中小学生进行心理危机干预是使他们身心健康、人格健全发展的需要,是社会对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素质要求,也关系到全面提高中华民族的素质事业。

三、中小学生心理危机的常见特点

1.心理危机的一般特点

心理危机有其自身的特点,了解心理危机的特点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与管理心理危机。心理危机一般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1)心理危机与特定环境相联系。任何一种心理危机的产生都与一定的环境有关,这个环境可以是个人内心的环境,也可能是外部的各种微系统或宏系统。个人内心的环境有心理冲突、整个心境等,而外部的微系统有家庭结构、同伴、学校与教师等,宏系统则包括社会大的环境,例如文化。总的来说,心理危机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结果,经济状况、学业期望、情感归属、人际关系等交织在一起,当遇到特定的生活事件时,这些交互因素便浮出水面,引发个体的心理危机。虽然不同的环境所导致的心理危机的表现不一致,但在对心理危机进行干预时,注意各种环境的影响还是会有助于心理危机的处理的。

(2)心理危机的产生与一系列不良认知有关。同一种环境并不一定都会产生心理危机。如同样是留守儿童,有一些因为不良的家庭环境会形成各种各样的心理危机,而另一些则不仅能健康成长,而且会比其他儿童更加自立自强,更有责任心。所以,对各种突发事件和各种社会角色产生不良认知,是心理危机产生的真正原因。因为在自身所处的环境中没有及时找到恰当的心理支持,因而不良认知使个体在应对、处理预测不当的事件时陷入困境和心理危机,倘若不良认知产生恶性循环,则会加剧心理危机最终使他们无法应对而陷入崩溃。

(3)心理危机具有一定的潜在性。心理危机在当事人的情绪、行为及社会交往中会得以表现,但是这种外在的行为或情绪方面的变化是心理危机已经产生以后的结果,而不是心理危机的原因或过程。因此,心理危机是有一定的潜在性的,在真正表现出来之前,有一段时间的潜伏期。也正因为心理危机的潜在性与内隐性给心理危机的预防与干预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2.中小学生心理危机的特点

前面我们对心理危机的一般特征进行了说明,但作为中小学生而言,心理危机有这个年龄阶段的特征。我们将中小学生心理危机的特点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中小学生心理危机具有普遍性

中小学生的心理危机是一种发展性的心理危机,是一种儿童向成人转化的心理危机,其核心是自我统合问题的处理。从这个意义上而言,中小学生的心理危机主要是同一性心理危机,即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突然遭遇到某一事件或某一境遇后,陷入个人能力、资源和应付机制无法解决的困境,而导致的心理功能失调或紊乱。可见,中小学生的心理危机,是正常生理心理发展中所出现的现象,是由于生理、心理的变化、个体的发展、生物型的转变、角色的变迁等因素,使人的“向上意向”、“自我实现”受到严重的压抑,所引发的个体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危机。

但是由于中小学生心理发展处于由不成熟向成熟发展的过渡阶段,其社会性发展又滞后于心理发展,因此中小学生的心理呈现出了积极与消极并存、自负与自卑并存的矛盾与冲突期。任何一个小小的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干预和化解,都可能引发严重的心理危机甚至导致悲剧性后果,表现出中小学生心理危机发展的普遍性特征。

(2)中小学生心理危机具有动力性

心理危机与中小学生成长的每一个方面相伴,危机是危险与机遇并存的一种状态。如果没有“危机”,即使年龄与日俱增,心理发展并不会与时俱进,正因为潜在的危机的存在,促进个体积极关注自我,从而获得成长的力量。这种动力性的表现为:在能力、自身价值等方面低估自己,并且认为自己得不到别人的尊重,因而忧虑不安乃至自暴自弃。有些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碰到挫折时,会出现情绪低落,整日忧心忡忡、愁眉不展、唉声叹气等,之后会出现食欲不振、体重下降、失眠等心理问题,严重者甚至会感到“度日如年”、“生不如死”,美好的世界在他眼前呈现出一片灰色。但因为苦恼的存在,要过得快乐幸福的内在需要也会增加,个体会在他人及自我的调适下重新找到平衡点,度过心理危机其实是中小学生心理发展到另一个水平的标志。

心理危机是危险的,可导致中小学生心理病态,发展停滞,甚至自杀或暴力犯罪。心理危机又是机遇,是孵化成长的种子,痛苦和焦虑迫使中小学生寻求帮助,改变自己或改变环境,从而为发展提供了动力。在自助和他助中,新的生长点被激发出来,蕴藏于深处的潜能爆发出来,促进个体的成长和自我实现。当然也不排除第三种可能,虽然度过心理危机,但仍留下严重后果,对于成长埋下了新的心理危机的种子。

(3)心理危机具有年龄差异性

以往的研究发现,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心理危机的类型与原因有明显的差异。小学生对家庭的依恋、对老师的依赖及家庭的生活条件对其身心发展的满足与心理危机产生关系颇大。问题家庭中多心理危机学生,他们极易在危机中表现出退缩、孤僻、拒绝上学、逃离家庭或攻击同学等行为。初中生性发育激变,强烈的独立意识和发展伙伴关系的需求受阻后,易产生心理危机,所以缺乏生理变化准备者多会发生性成熟心理危机,而交往中缺乏沟通或沟通不良者,由于人际冲突易发生道德价值危机。高中阶段是决定一个人今后人生轨迹的关键期,学习任务繁重,压力空前,对异性交往、恋爱的需求强烈,故易发生学业心理危机和青春期恋爱危机。

(4)心理危机症状有复杂性

中小学阶段处于人生发展的疾风暴雨式的危险期,因为在这个时期,中小学生生理发育激变,而心理成熟、认知发展相对滞后,加上当今社会飞速发展带来的环境剧变,导致中小学生多种适应困难。个体发展和环境变化交织在一起,造成一系列的不平衡,使与发展相伴的危机症状更加复杂、多变,在遭到挫折、压抑后,向抑郁自杀或攻击、伤人的两极发展。中小学生心理危机,无论是综合性的还是以某项内容为主的、无论是生活危机还是应激后创伤,都包括个体情感、认知、行为诸方面的功能失调,都涉及学校、家庭、同伴群体的问题。由于中小学生渴望表现成人感,因此常常对心理危机状况加以文饰,以致真假难辨。心理危机的症状就像一个网,如果中小学生和老师在同一时间受到危机事件的影响,例如汶川地震的发生,那么事件学校系统都可能进入心理危机状态,而在干预的过程中,整个学校都需要做干预。

另一方面,中小学生由于自我尚未成熟,个体的社会心理各有不同的缺陷,高危学生的问题就更多。其社会心理结构,从静态看智力不高的学生应付挫折、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差,表现为不能正确评价自己和事物,或集中思维能力差,易为表象迷惑,或分散思维能力差,不能寻找多种答案,或是兴趣爱好贫乏,以致恶劣情绪不能宣泄;从动态看在强刺激下易失去心理平衡而萌发自杀意念,自杀意念在认识偏颇、情感失常中被强化时,更加膨胀。

总之,中小学生面对的心理危机事件具有普遍性、动力性、差异性及复杂性,它们构成了个体能力、资源、应付机制无法解决而又不能回避的困境,因此遭受重大的精神打击,导致高度紧张而又无法排解的痛苦状态。除非及时缓解,否则个体会因为突然的沉重打击产生严重的心理危机,从而给中小学生的成长及家庭、学校、社会带来很大的损失和难以愈合的创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