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有效教学的课前导学

有效教学的课前导学

时间:2022-02-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导学案”把重点、难点问题交给学生,给学生一定方法引导和思维启示,让学生自己分析解决问题,并有针对性、有目的地向老师提出质疑。“导学案”本身就是一份引导学生探究知识的自学纲要。设计恰当的问题是引导学生探索求知的重要手段,是“导学案”设计的关键所在。运用“导学案”教学,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去探究知识。

第三节 有效教学的课前导学——导学案

一、学案的设计理念

确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关注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关注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关注教师教学的针对性,关注课堂师生共同成长的互动性。其核心是:根据学生有效学习的需要,以及班级授课的特点,设计和组织课堂教学

二、学案设计的特点

根据学习目标创设情境或设置台阶,层层深入地引导学生独立看书、自学、思考、探究,使学生通过课前自学对教材首先有一个初步了解,发现问题,完成第一次教学;其后在课堂上讨论交流、合作探究,分析问题,完成第二次教学;然后课堂进行达标测试,及时得到反馈,解决问题,完成第三次教学。这种设计,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提供了条件和明确的学习任务,使每个学生的学习时间、学习次数得到了保障,思考深度得到了加强。

教师的教学设计既要有指导学生学习的作用,又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使学生在自主研究学习中找出问题,积累经验;在讨论质疑的学习中解决问题,形成能力;在总结交流的学习中共同成长,拓展创新。促使学生学习方式转变,从“教会”转到“学会”,进而“会学”。

三、学案设计的环节和要求

学案的设计,应该包括课前预习导学,课堂学习研讨,课内训练巩固,课后拓展延伸等基本内容。

为达成这些目标,其常规要求是:

1.明确学习目标;

2.帮助学生梳理知识体系;

3.提供适当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的指导;

4.提供检测学习效果的适当材料;

5.注意“教学合一”和学生有效学习。

四、学案设计的主要意图

课前预习导学的教学设计的主要意图:以发现学生学习中的问题为出发点,课前回忆与本节课有关的知识,预习本节课要学习的主要知识,自主解决教材和教学要求中的基础性问题,引导学生学会对疑难问题做标记,并能与同学合作解决问题或在课堂上向老师提出质疑。

“学案”的课前预习从具体的内容入手,使之问题化,从问题出发设计教学,把握学生固有认识与新现象、新事实的矛盾,引导学生自己发现或创设情境帮助学生发现这一矛盾,引发真正有效的学习活动,真正让学生学有所思,具有较强的操作性,体现导学的目的。以下是课前预习的基本步骤:

1.通过预习初步归纳出本课时学习内容的知识点。

2.提出一两个问题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感知内容、方法及其他相关信息。

3.写下自己预习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以便在课堂教学中讨论解决。

4.展示预习成果:交流你的思考和做实验的情况。

课堂学习研讨教学设计的主要意图是:以分析和解决学生学习中的问题为立足点,课堂上教师不是简单地按知识点顺序进行讲解,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根据学生课前准备的情况,着重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并借助问题的变化和深入供学生进一步思考、探究、交流,引导学生合理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总结学习中的经验,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不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平等合作的良好学风。

课堂学习研讨一般从“交流课前准备情况”入手,其设计意图有两个:第一,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第二,为后面教师与学生的共同探讨做准备。

课堂学习研讨设计关注的是学生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教师是在学生已经有了充分准备的基础上,关注学生在学习时的差异,关注学生在学习中的心理感受和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教学设计,在整体感知、合作探究两个方面精心设计问题,使课堂教学内容整合成既能解决学生自学中遇到的问题,又有对新问题进行研讨的交流平台,使学生在深入研讨的基础上拓展和延伸,保证课堂教学时间真正用于学生的有效学习。如:

1.通过××的学习,你能画图说明吗?

想一想:上述问题产生的原因各是什么?在你感受过的事例中,哪些事例能说明问题的原因?其作用效果有什么不同?

2.观察课本上××页图及做书上××页的学习体会,你一定能初步感知到××的作用与哪些因素有关。

猜想:

3.根据以上的感知及猜想,设计验证××问题,进行验证。

验证的方法(设计表格说明):

验证出的结论:

4.通过互相交流得出结论。

5.你在课前的自主学习中,还有哪些××支持上述结论?

(大家互相交流并展示××,教师点评。)

(关注学生中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时的方法、对策。)

课内训练巩固的教学设计主要意图:立足于学生学习中的问题和学习要求进行针对性训练。课内训练巩固一般分为“同步训练”和“达标测试”。“同步训练”不是简单做题,而是根据学生有效学习的要求进行有针对性的同步训练,以达到精选、精讲、精练的目的。“达标测试”部分针对学习目标设计一系列测试题,供学生课堂上检测学习效果,突出了学案的当堂检测反馈功能。

同步训练设计主要由以下方面组成:

1.基础知识练习,关注本节课的知识点。

2.变式训练,形成基本的知识与技能。

3.联系生活实际,综合运用解决问题,培养能力。

达标测试的设计意图是自主评价和平行性矫正:

1.根据学习内容和知识体系形成基础训练内容,体现本节课的基本学习要求。

2.用不同题型的组合,考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达标情况,以及学生在学习中的差异。

3.体现学生学习有效性的重点内容,学生自主发展、自我评价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课后拓展延伸的教学设计,其主要意图:立足于课内、课外相结合,体现有效学习的过程。课堂学习除关注知识结构、学习方法的总结外,还要适度拓展延伸,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课后拓展延伸一般包括以下内容:

1.在学案的空白处要写上学后记,记录学生学习后提出的问题和指导学生有效进行学习的方法、规律等。

2.提供一些具有综合性和实践性的思考题,供学生课后拓展探究,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3.设计相关的下节课课前学习问题,提供和本节课学习内容有关的辅助资料和信息资源,使课内学习自然延伸到课外,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

五、学案的使用

一是明确教学目标,建立知识结构框架。“导学案”中体现出明确、具体的学习目标,即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德育目标。其中,知识目标是通过了解知识结构来实现的,应在导学案上明确体现,要求学生运用各种学习手段去完成,去落实。而能力与德育目标需要师生通过教学活动,循序渐进地进行培养。

知识结构包括学科知识结构、单元或章的知识结构、课时知识结构。通过对知识结构的分析,建立知识结构框架,使学生对将要学习的知识有一个整体的宏观认识,既可作为学习前的自学路径指南,又可作为学生学完后对所学知识重新回顾、联系和系统化的参照。在老师设计一个知识结构框架的同时,适当留出部分内容,由学生尝试着总结概括,连接知识链条。

二是把握知识的重、难点,找出最佳切入点。知识的重点、难点是学生学习的困难点、疑点,又是启发学生思维,教学生“会学习”的最佳切入点。“导学案”把重点、难点问题交给学生,给学生一定方法引导和思维启示,让学生自己分析解决问题,并有针对性、有目的地向老师提出质疑。

三是设计问题,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导学案”本身就是一份引导学生探究知识的自学纲要。设计恰当的问题是引导学生探索求知的重要手段,是“导学案”设计的关键所在。因此,教师们要依据学习目标、学习内容,依据学生的情况,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通过分析和讨论得到不同程度的解答,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四是及时反馈,加强师生间的交流。学生层次不同,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较大差异,自学过程中可能会发现许多各个层面的新问题,提出各种不同的思考和质疑。这就要求老师们及时从学生的反馈中发现问题并及时进行正确的引导,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思维能力。学生还可以把自己发现的新问题记录在反馈栏中,老师在课前收集反馈信息,准备好有针对性、有目的性的指导,有的放矢。

运用“导学案”教学,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去探究知识。“导学案”利用一系列知识点设计的问题,引导学生自己学习,把学生推到主动地位,形成有序有控的自主学习过程,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思维的能力。在“导学案”教学中,教师依案引导,学生有序而学,学习目标明确,思路清晰,便于学生掌握知识,在学习、掌握知识过程中,还能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