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山流水故事今编伯牙弹琴钟子期在一旁欣赏伯牙

高山流水故事今编伯牙弹琴钟子期在一旁欣赏伯牙

时间:2022-02-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钟子期死后,伯牙痛失知音,摔琴绝弦,终身不操,故有高山流水之曲。《高山流水》中伯牙与钟子期志同道合、情深谊长的故事,之所以能在两千多年里广为流传,是因为它包含着深厚的中华文化底蕴。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文化精神在这段佳话中得到充分的体现。仁者乐山,智者乐水,《高山流水》蕴涵天地之浩远、山水之灵韵,诚可谓中国古乐主题表现的最高境界。

64.高山流水

【故事今编】

伯牙弹琴,钟子期在一旁欣赏。伯牙开始用琴声抒发自己志在泰山的情怀,钟子期情不自禁地感叹说:“弹得太好了,高昂激越,如登巍巍高山!”过了一会儿,伯牙又表达了自己志在流水的意向,钟子期又禁不住说:“弹得太好了,回旋跌宕,如临滔滔江河!”后来,钟子期不幸死去,伯牙把琴摔破,把弦扯断,终生不再弹琴,认为失去知音,世上便再无值得为之弹琴的人了。

【原文精读】

伯牙子鼓琴,其友钟子期听之。方鼓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复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为鼓琴者。(《吕氏春秋·本味篇》)

【字词注释】①高山流水:《高山流水》为中国十大古曲之一。传说先秦的琴师伯牙一次在荒山野地弹琴,樵夫钟子期竟能领会这是描绘“巍巍乎志在高山”和“汤汤乎志在流水”。伯牙惊道:“善哉,子之心而与吾心同。”钟子期死后,伯牙痛失知音,摔琴绝弦,终身不操,故有高山流水之曲。“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乐曲高妙②方:正当;在……时候③志:想④巍巍:山高大的样子⑤少选之间:隔了一会儿⑥汤汤乎:水大的样子⑦破:摔破⑧绝:剪断。

【再读品味】

《高山流水》中伯牙与钟子期志同道合、情深谊长的故事,之所以能在两千多年里广为流传,是因为它包含着深厚的中华文化底蕴。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文化精神在这段佳话中得到充分的体现(有论者这样分析)。明代朱权成的《神奇秘谱》对此做了精当的诠释:“《高山》《流水》二曲,本只一曲。初志在乎高山,言仁者乐山之意。后志在乎流水,言智者乐水之意。”仁者乐山,智者乐水,《高山流水》蕴涵天地之浩远、山水之灵韵,诚可谓中国古乐主题表现的最高境界。伯牙的《高山流水》琴曲并没有流传于世,后人无从领略伯牙所弹之曲的绝妙之处。所以,后人虽不断传颂《高山流水》的故事,完全是“心向往之”,对音乐并无切身体会。因而这段佳话得以流传的最直接的原因是伯牙与钟子期之间那种相知相交的知音之情。当知音已杳,伯牙毅然断弦绝音。岳飞在《小重山》一词中有“知音少,弦断有谁听”,正是伯牙当时心境的准确反映。伯牙的绝琴明志,一者作为对亡友的纪念,再者为自己的绝学在当世再也无人能洞悉领会而表现出深深的苦闷和无奈。想那伯牙也必是恃才傲物、卓尔不群之人,他的琴曲曲高和寡,凡夫俗子自然难以领会其乐曲的精妙。所以伯牙才会感到孤独,才会发出知音难觅的感慨。《高山流水》在先秦时代就广为流传,是因为这个故事背后寄寓着人生遇合的美妙及人生不遇的缺憾。所以千百年来引起无数人的共鸣当在情理之中了。

【居要片言识记与书写】

“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为鼓琴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