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申繻论取名

申繻论取名

时间:2022-02-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桓公向申繻询问取名字的事。公问名于申繻①。如鲁桓公和其太子同日而生,故名之曰同。古代婴儿出生三个月时由父母命名,供长辈呼唤。尤其是下级谈及上级、臣子谈及君王、晚辈谈及长辈,绝不能直呼其名而要称字。以名生为信,以德命为义,以类命为象,取于物为假,取于父为类。

3.申繻论取名

【故事今编】

桓公向申繻询问取名字的事。申繻回答说:“取名有五种方式,有信,有义,有像,有假,有类。用出生的某一种情况来命名是信,用祥瑞的字眼来命名是义,用相类似的字眼来命名是像,假借各种事物的名称来命名是假,借用和父亲相关的字眼来命名是类。命名不用国名,不用官名,不用山川名,不用疾病名,不用牲畜名,不用器物礼品名。周朝人用避讳来侍奉神明,名,在死了以后就要避讳。所以用国名命名,就会废除人名,用官名命名就会改变官称,用山川命名就会改变山川的神名,用牲畜命名就会废除祭祀,用器物礼品命名就会废除礼仪。晋国因为僖公而废除司徒之官,宋国因为武公而废除司空之官名,我国因为先君献公、武公而废除具山、敖山二山之名,所以大的事物不可以用来命名。”桓公说:“这孩子的出生,和我在同一个干支,给他命名叫作同。”

【原文精读】

公问名于申繻。对曰:“名有五,有信,有义,有象,有假,有类。以名生为信,以德命为义,以类命为象,取于物为假,取于父为类。不以国,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隐疾,不以畜牲,不以器币。周人以讳事神,名,终将讳之。故以国则废名,以官则废职,以山川则废主,以畜牲则废祀,以器币则废礼。晋以僖侯废司徒,宋以武公废司空,先君献、武废二山,是以大物不可以命。”公曰:“是其生也,与吾同物,命之曰同。”(《左传》)

【字词注释】①申繻(xū):桓公手下的博学学者②信:就是出生时所带来的特殊标记。比如身上的胎记,手掌的特殊纹路,等等。比如唐叔虞,其手掌纹路有字形曰虞,故名之曰虞;鲁季友出生,其手掌纹路有字曰友,故名之曰友③义:就是以祥瑞之字名之。如周文王名昌,周武王名发,皆此类也④象:就是以相似之物名之。如孔子名丘,据说是因为“生而首上于顶”(《史记·孔子世家》),脑门比较高,像土丘,故名之曰丘⑤假:就是以万物之名假托之意。如春秋时很多人名曰杵臼(宋昭公,晋之公孙杵臼),就是取杵臼之坚实不坏之意;孔子名其子曰鲤,亦此类也(似取鲤鱼跃龙门之意)⑥类:就是取和其父亲类似的名字。如鲁桓公和其太子同日而生,故名之曰同。

【再读品味】

这个故事是有关古人取名的论述。古人有名有字。名,一般指人的姓名或单指名。古代婴儿出生三个月时由父母命名,供长辈呼唤。字,男子20岁(成人)举行加冠时取字,女子15岁许嫁时举行笄礼取字。古人起名取字方式虽多种多样,但名和字一般在意义上都存在一定的联系,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一是取字最常见的方法是名与字含义相同或相近,彼此能起解释的作用。例如:屈原,其名平,字原,《尔雅·释地》中解释“广平曰原”;诸葛亮,字孔明,“亮”与“明”的字义十分相近;班固,字孟坚,固和坚都有“坚定不可动摇”的意思;杜甫,字子美,“甫”的解释则是“古代美男子的称呼”;北宋散文家曾巩,字子固,巩和固意义相同。再如毛泽东,字润之,“泽”与“润”含义也相近。二是名与字所取文字的含义正好相反相对。比如“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字退之,愈的意思是“痊愈、越来越好”;北宋词人晏殊,字同叔,殊与同就是意义相反;再如宋朝著名理学家朱熹,其名熹,字元晦,“熹”有明亮之意,而“晦”则是昏暗的意思。黄损,字益之,徐退,字进之,“损”与“益”,“退”与“进”,都正好是反义词,这一类虽然不多,但细细品味也别有一番意思。三是由此及彼,于联想中识雅趣。如关羽,字云长,由鸟儿的羽毛联想到天空的浮云。贾岛,字浪仙,由岛想到浪花的洁白自由。陆龙,字在田;钱谦,字受益;高明,字则诚;李宗仁,字德邻。这一种又是根据某一成语而来,此类成语分别是:“见龙在田”“谦受益”“明则诚”“德不孤,必有邻”。还有一部分由于词义的变迁,现在已经很难看出他们的名和字之间的联系了,但如果我们深入去了解,还是可以找到其中的奥秘。例如:孟子,名轲,字子舆,《说文·车部》中解释:轲“接轴车”,舆“古代马车车厢”,由此可见孟子的名和字的关系应属于上面所说的第一种情况。再如:苏轼,名轼,字子瞻。轼:车前供人凭倚的横木。《左传·僖公二十八年》中有“君冯(凭)轼而观之”的句子,而“瞻”就有“向前看”的意思。从这里来看苏轼的名和字的关系应属第三种情况。我们知道,中国古代文人雅趣甚多,因而取字的方法也十分有趣而多样,不能一概而论,但如果我们了解了古人名和字的关系,也可以帮我们解决一些问题。例如判断北宋词人秦观名字中“观”的读音是读guān,还是guàn时,我们不妨通过他的字去推断。秦观,字少游,从他的字我们可以断定是读guān。一般来说,名是留着自称的,对人称自己的名,是一种谦虚与礼貌。比如,据《论语》记载,孔子为显示自己“圣人”的谦让有礼,在学生面前常自称“丘”。一般来说,自称名的场合,常是下级面对上级,臣子面对君王,晚辈面对长辈。同样地,称谓对方时,便以称字而为礼貌。尤其是下级谈及上级、臣子谈及君王、晚辈谈及长辈,绝不能直呼其名而要称字。至于平辈之间,为表示对对方的尊敬,也以称字居多。如西汉李陵《答苏武书》:“子卿足下,勤宣令德,策名清时。”子卿自是苏武的字。我们再举一个反面的例子。唐朝大诗人杜甫在成都时,曾做严武幕僚。一次醉酒后,杜甫竟当着严武的面说:“不谓严挺云乃有此儿!”因为失言,他竟直呼严武父亲的大名。这下可把严武弄火了,他顿时暴跳如雷说:“杜审言之孙敢捋虎须乎?”杜审言是杜甫祖父的大名。严武的“回骂”又升一级,可见当时称谓要求之严格!

【居要片言识记与书写】

以名生为信,以德命为义,以类命为象,取于物为假,取于父为类。不以国,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隐疾,不以畜牲,不以器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