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建中城小学前前后后

建中城小学前前后后

时间:2022-02-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88年冬,台湾实业家应昌期先生提出一个意向,要在其家乡慈城翻建中城小学,改善办学条件。然而,中城小学原是一个孔庙,除衢州孔庙外,它是江南第二个保存最完整的孔庙,属于文物保护单位,理应尽力维护其原貌。应昌期先生理解保护文物的政策,故提出重新造一所中城小学,选址在孔庙对面的学校篮球场上。1992年上半年,中城小学将要竣工,区政府策划落成典礼。

建中城小学前前后后

1988年冬,台湾实业家应昌期先生提出一个意向,要在其家乡慈城翻建中城小学,改善办学条件。这是因为应昌期先生之父应星耀在那里从教了40余年,且长期担任校长,应昌期先生本身小时候也求学于这所学校,他的夫人也曾在该校就职,并与他相识并结为良缘,对中城小学特别有感情。然而,中城小学原是一个孔庙,除衢州孔庙外,它是江南第二个保存最完整的孔庙,属于文物保护单位,理应尽力维护其原貌。

应昌期先生理解保护文物的政策,故提出重新造一所中城小学,选址在孔庙对面的学校篮球场上。中城小学因地处慈城中心而得名,他要保留中城小学的校名,故选址也选在镇的中心地段。应先生没有具体告知他究竟要捐多少款,却要慈城镇政府拿出建校方案,这可让镇政府和学校犯难了,几次做出方案,几次被应先生推翻。后来应先生明白方案之所以不能让他满意,关键在于一个“钱”字上。于是,他甩出了这样一句话:“钱的问题你们不必去考虑,我要的是新校建成后保证80年内不落后。”此话一出,镇政府胆子放大,最后给出了以80万美金为预算的建校方案,才得到应先生认可。此前,Y虽是区文教局局长,但未介入这项工作。大家以为他是书呆子,用不着与他商量。他正式介入这件事是1989年10月以后。

1989年10月,应昌期先生派其四弟应昌世先生来宁波面谈捐资建校的具体事项。应昌世先生从台湾途经上海,乘轮船来宁波,区、镇两级领导到码头去迎接,扑了个空,没有接到。到下午才接到电话,告知下午到华侨饭店会面。Y奉区长之命也参加了这次会议。所谓会议,对方只有应昌世先生一人,而江北区方面,主要参与者是区长孙炎彪、副区长陶根法、镇长孙杏莲、校长周素贞和Y。

双方说了几句客套话后,就直奔主题。应昌世先生说:“你们的方案我们看过了,觉得很不错。80万美金的预算也不算高,那么你们打算……”

正当区长孙炎彪想开口回答时,被应昌世先生一个手势打断了。

“请等一下,我还没有说完,”应昌世先生接着说,“你们到轮船码头没有接到我,这是为什么?现在老实告诉你们,我是从另一道门出来,直接坐出租车去了镇海的中兴中学,了解香港人在那里捐了多少钱,一共是400万人民币。还见到了耿市长签名的捐资协议书。造中兴中学究竟用了多少钱,你们清楚,其余的都是政府包下来。那么你们准备出多少钱?”

孙炎彪答道:“现有的空地只有一个篮球场,大量旧房要拆迁,这些费用由我们负责。”

应昌世说:“这话说不过去,我们回来造学校,难道土地也要从台湾带过来?”

这一句话说得孙炎彪满脸通红,无言可对,甚为尴尬。

此时,原打算作陪客的Y,见如此僵局,便接口说:“应先生,中城小学新建后,学校规模扩大了一倍多,需要添置桌椅、图书、教学仪器设备,这些都由区里负担,还有其他教育费用……”

未待Y把话说完,应先生便接过话题:“刚才这位局长说得还差不多,那80万美金也不算多,全部由我们出。那么,何时能完成拆迁任务,拆到学校占地面积达到1万平方米,我们就来签订捐资协议。”

镇长孙杏莲不假思索抢先回答:“12月底完成。”

应先生说:“说话要算数。我知道拆迁不是件容易的事,台湾也一样。你再仔细想想。你可重新回答,但这一次说了要算数,不再给机会说第三次了。”

姓孙的两人商量一阵,由区长回答:“明年清明节,你们返乡祭祖,顺便签订协议。”应先生点点头,同意这个日期。

这场华侨饭店的会谈,让Y领教了那些握有实权的领导的真实水平。不过Y也让区长重新认识了他,后来举行捐资签字仪式、工程招标、奠基和落成典礼的重担都压到了Y身上。

因为应昌期先生决定于1989年4月下旬,来宁波举行一场国际性的“应氏杯”围棋比赛,所以捐资仪式推迟到清明以后的4月29日举行。事先,由Y准备了一份协议书,捐资的目的、双方的职责、捐资额度都写得清楚明白,应昌期先生觉得很合适。但当大家正要步入签字会场时,应昌期先生请大家等一下,提出一条补充意见:“现在,我们已经把建筑设计方案定下来了,以后谁提出要修改,那就谁出增加的费用。今日,我先提出把原来设计的‘马赛克’墙面,改为‘二丁挂’(即现代面砖),这增加的经费由我负责。”于是便在协议书上添补了这一条,捐资金额也由应昌期先生主动提出从80万美金增加至117万美金。

那年端午节,Y操办了奠基典礼,一切进行得十分顺利,让应昌期先生十分满意,按捐资协议,汇来了首笔款项50万美金。应先生在开工后,聘请了一位建筑师监工,一位建筑会计师管理财务,他们的工资由应先生负担,不增加建筑成本。

然而,事情真不凑巧,那年,人民币兑换美金比率下降,50万美金原可以兑换到450万人民币,现在只能兑换250万人民币。那年重阳节,应昌期先生的儿子应明皓先生来家乡察看建筑情况时,区长孙炎彪向应明皓提起汇率问题,言下之意想多要些钱。当时Y也在场,只听应明皓淡淡地回答:“我们都按协议办,当初是你们提出要美金的,不是我们提出的。其比率还可能要降,余下部分继续要美金,还是要人民币,这可以商量,但要再增加捐资额,这是不可能的。我们那边搞建筑项目完全按原来合同办,不存在因为建筑材料涨价搞什么补差的。涨了承包商倒霉,跌了承包商得益。”

这番话,让孙炎彪哑口无言。孙想了想,硬着头皮继续要美金。这着棋总算走对了。

1990年春,Y被调回市教委,造中城小学之事就不再过问。但还是有人传来相关消息,说是动工一年后,应昌期派来由20余人组成的教育考察团,参观了几个学校,着重观察了中城小学工程的进展情况。待考察团回到台湾后,应昌期先生发来传真,说这些考察团成员都是建筑专家,回来汇报称赞工程质量好,表示放心和感谢。显然,应昌期对他派来的建筑师、会计师也不放心,怕被拉下水,对事业不忠。Y听之觉得应先生确实精明,也委实很有责任心,办事无可挑剔,值得学习,令人敬佩。

1992年上半年,中城小学将要竣工,区政府策划落成典礼。他们又想到了Y,把Y从市教委临时借调到江北区,负责筹备工作。Y已经多次组织过落成典礼等大型活动的策划和指挥工作,因此十分得心应手,先制订了筹备的工作进程表,哪一天干什么,谁负责,有什么要求都写得一清二楚。至于落成典礼当日的工作岗位表更是具体可行,还安排临时待命的机动人员。但有一件事,令Y十分头痛。由于当年两岸关系比较紧张,而且应昌期先生处事十分低调,既不肯学校改名用上他自己的名字,更不愿公开在家乡捐资办学,不让媒体上出现他的名字。那么,在隆重的落成典礼上,对应昌期的慷慨解囊总得有所表示。于是,Y冥思苦想终于写出了如下两副对联,巧妙地将他的名字和其父亲应星耀的名字,对称地嵌在对联之中:

城中建中城全城生辉

星群映群星银星显耀

建新校造福桑梓星群闪耀光照千秋

兴教育辈出人才昌盛有期荣归华夏

在庆典上,前者用气球悬挂,后者从剪彩楼的屋顶拉到地面,煞是醒目。不少人都为之叫好,《新民晚报》报道此消息时,就用“星群闪耀,昌盛有期”做标题。在应昌期举办的答谢宴结束时,应昌期由区长李令红陪同来到Y桌前向他鞠躬致谢,并表示今后还要到家乡造中学。Y顿时感到诚惶诚恐,很不好意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