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传统文化对学生人格的消极影响及矫正

传统文化对学生人格的消极影响及矫正

时间:2022-02-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无疑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另外,中学生心理的极大可塑性和不稳定性,既为学生崇高人格的确立创造了有利条件,也同时为传统文化对学生人格产生消极影响提供了可乘之机。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中流砥柱”。因此,要减少或消除传统文化对学生人格的消极影响,就要在课堂教学中,去努力实现对文化思想的历史观照和当代体验的有机融合。

传统文化对学生人格的消极影响及矫正

李世川

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无疑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它滋养着世代中国人,从而使中华名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可以这样讲,如果没有传统文化作为底蕴,那么也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中华民族;如果不能够很好地对传统文化进行汲取,那么存在着的中华民族也是丧魂失魄的,至少也是一个“贫血”症或“缺钙”症患者。

古人也曾把对传统文化的涉猎形象地比做“美食三味”;读经胜食佳肴,读史味如膏梁,读子味如菜中作料。华夏儿女正是依靠这些精美的“食品”,才不断实现民族灵魂的锻造和完善的。

这是发展的主流。但是发展是需要代价的,详细地分析整个过程,问题就不显得那么单纯,尤其是对于认识水平不高和审美能力不强的中学生来说,面对传统文化这一超级食府,很有必要提供一本详细的菜谱来作为引导,以免暴食暴饮而“发育”不良。

一、传统文化对学生人格产生消极影响的可能性

也许,正因为传统文化的这种广博和宏厚,才使得它所产生的影响往往呈现出多元化的态势。王国维先生说:“我国春秋以前,道德政治上之思想,可分为二派,一帝王派,一非帝王派。前者称道尧舜禹文武,后者则称其学出于上古之隐君子”,他还说“前者大成于孔子、墨子,后者大成于老子”。可见,传统文化的滥觞就不乏对立。加上后世外来文化(如释家文化)的传进,更是传统文化这一宝典愈加显得色彩纷呈,气象万千。

现行中学语文课本大量选录古典文学作品,体现了语文教学对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强化,更体现了素质教育对学生文化积淀的重视。因为文学作品是对传统文化理念进行演绎和传承的重要载体。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学作品,无疑都经受着当时文化空气的濡染。从一部作品产生的文化背景来说,本来就不单纯,这就势必造成了人们无论从哪一种角度去接受,都可能产生矛盾的心态。这种不同的心态,不光会产生积极的影响,也会产生消极的影响。二者常期的沉淀,便会作用于学生的人格追求而外化出来。

另外,中学生心理的极大可塑性和不稳定性,既为学生崇高人格的确立创造了有利条件,也同时为传统文化对学生人格产生消极影响提供了可乘之机。他们心清如水,不同文学作品中所折射出来的不同层次的价值观念,都有可能在他们的心灵深处留下印痕。在特殊环境里,尤其那些消极因素还有可能占据学生的心灵殿堂,激起学生由情感上的共鸣到人格上的认同。

二、传统文化对学生人格产生消极影响的现实性

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中流砥柱”。每个中国人的心灵底片无不带有传统儒者的影印。那种经时济世的愿望,那种夕惕若厉的慎独意识,那种中和仁爱的处世哲学,不能不说是民族魂中的精义之所在,但是这些耀眼的光环并不能全部遮掩传统文化中的一些污斑。事实上,古典文学作品中往往折射出封建文人士子在君权社会中已被扭曲的人格类型,比如“竹林七贤”之类,他们服食纵酒,“手挥五弦,目送归鸿,俯仰自得,心游太玄”。按照当今社会对人格标准的评判,自然是不合拍的,但它却拥有大量的追随者,有不少学生在人格取舍上步入了误区。他们效法庄周的超然物外而忘记了自己的本务,他们效法老子的清静无为而失去了拼搏与抗争……

这种人格上的盲目追随与素质教育对学生的人格培养大相径庭,更为民族复兴的千秋大业埋下了隐患。

三、传统文化对学生人格的消极影响的矫正

学生从文学作品中所解读到的文化思想,本来是植根于特定时代大背景之中的,比如武二郎手刃亲嫂,剖腹剜心,若置于当时社会环境之中,则带有豪杰除邪复仇的性质,而依今人目光观之,则血腥味十足,惨不忍睹。林妹妹临风洒泪,见月伤怀,依照当今心理学的观点,岂不是一种病态吗?因此,要减少或消除传统文化对学生人格的消极影响,就要在课堂教学中,去努力实现对文化思想的历史观照和当代体验的有机融合。以客观的、历史的眼光对待优秀的人类文化遗产,要善于进行“扬弃”。

首先,要引导学生分析传统文化思想在特定时段的历史背景,从客观上认识文本所折射出来的传统文化的生存土壤,要“知人论世”,也要“知世论人”,要让学生“登高而望”,不要满足于学生仅停留在文本之中“跂而望矣”,从而解决学生在认识问题的立足点上存在坐井观天的偏执倾向。

其次,要极力发掘和突出传统文化的精华部分。这意味着在教学过程中,要向鲁迅先生所说的那样,放开眼光,运用脑髓,通过对文本的深入解读,然后提纯出真正属于仙醪琼浆的精髓成分,然后加以汲取。

最后,要用当代人文精神和价值观念去充实学生。使学生既拥有了传统文化素养,又具备着敏锐的目光,以放眼于世界文化的广阔沃野,从而为学生在接受传统文化过程中所形成的当代体验提供充足的养料,尽可能地去减少刻舟求剑般的阴差阳错。

这三个环节处理得当,那么对传统文化的历史观照和当代体验的融通与整合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青少年学生通过对大量古籍的涉猎、采撷,“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来不断地塑造自我、炼净自我,则新世纪中民族之复兴又有何难?

(载《宁夏教育》2005年第7~ 8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