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苏南农村中学外语教学课程改革实践”实施方案

“苏南农村中学外语教学课程改革实践”实施方案

时间:2022-02-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旦实验成功,将为苏南地区农村中学课程优化的实践提供一个范例。因此,探索出一条适合苏南农村发达地区外语教学的新路子,也就成了学校整体教育改革的排头兵。本研究将按现代化的要求,通过改革学科课程,增设选修课程和环境活动课程,为构建苏南农村中学现代化的课程体系提供范型之一,促使学生全面有效发展。

“苏南农村中学外语教学课程改革实践”实施方案

锡山市中学

1996年9月

1997年5月被批准为江苏省教育学会立项科研课题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和目标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1.社会发展对中学原有课程提出了新的挑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学课程教材进行了一次较大规模的改革,颁发了一套教学计划、各门课程教学大纲并编写出版了与之相配套的教材。那次改革与当时的社会发展是适应的,考虑的重点是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入才,而较少考虑由于种种原因不能升学而走上工作岗位的学生的需要,形成了以升学需要为主的单一的办学模式与课程体系。从现在的眼光看,其弊端集中体现在教学内容和要求偏多、偏深、偏难。基础教育是为适应升学需要,即为培养高层次人才服务,还是为提高全民族素质服务,就成为两种不同的教育价值观。社会的发展需要有多方面,多层次的人才,面向升学需要的课程结构已不能满足社会发展提出的这一需求,充分发展学生个性,面向全体学生,把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已刻不容缓。

2.新的形势对中学英语教学提出新的要求。由于受主、客观方面诸多因素的影响和限制,中学英语教学重视语言知识传授,忽视英语运用能力的现象极为普遍。致使中学生学完5~6年英语,花了大量时间与精力,但真正运用英语进行听、说、读、写交际的则少得可怜。更有甚者,现有的教育质量主要还是在大量增加学生负担基础上获得的,严重违背了教育科学规律。学生的童心、兴趣、个性和爱好在繁重的学习负担下丧失殆尽,身心受到严重摧残,教育成了无本之源。同时教师也陷入繁重的教学事务之中,不利于专业知识与教学水平的再提高,从另一方面限制了教育效率的提高,使教与学两方面出现恶性循环。因此,优化课程结构,探索一条适合农村中学的外语教学新路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历史意义。

3.世界性的外语教学改革理论与经验还没有转化为现实的教育生产力。当今世界各国中把培养学生具备交际能力为目的的外语教学正在变为现实的工作。一是论述交际能力的专著不断问世,二是旨在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教材不断推陈出新,三是以英国为中心发展起来的交际语言教学法的体系日臻成熟,很多教学方法和技巧为外语教师开展教学提供了更加直接的、具有可操作性的理论指导。综观我国外语教学现状,大部分学校和教师科研意识还很淡薄,教学效益低下,教学改革需要审时度势的理性指导与现实研究。

4.中学外语课程结构不尽完善,严重制约教学大纲提出的“为交际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这一教学目的的实现。如果说教学体系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核心,那么,课程现代化就是教学体系现代化的核心。因此,将课程现代化作为研究重点,能纲举目张,带动整个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

一旦实验成功,将为苏南地区农村中学课程优化的实践提供一个范例。另外,研究该课题,也将带动我校的整体改革,推动我校的教育质量上一个大台阶。因此,探索出一条适合苏南农村发达地区外语教学的新路子,也就成了学校整体教育改革的排头兵。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本研究将按现代化的要求,通过改革学科课程,增设选修课程和环境活动课程,为构建苏南农村中学现代化的课程体系提供范型之一,促使学生全面有效发展。

1.分别建立符合教育现代化要求的必修课程、选修课程与环境活动课程的目标体系、实施体系、评价体系和管理体系。

2.通过优化课程结构,带动现代化师资群的建设,从而促进课程结构改革向更高层次发展,实现教学过程的良性循环。

3.使实验班全体学生的学习水平达到甚至超过教育大纲规定的质量要求,并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假设

(一)课题的界定

1.苏南农村中学:就全国而言,苏南地区是经济高度发达的地区,教育要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现代化的教育设施要转化为新的教育效益,以回报社会的巨大投入。与城市中学相比,农村中学的外语教学还存在很大差距。教学起点低,农村小学不开设外语。由于家庭、社会文化环境与农村学生群体素质较差,外语学习的语言环境很不理想,外语交流的信息量小,农村外语教师师资水平相对较低,等等。因此,探索一条适合发达地区农村中学外语教学的新路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长远的历史意义。

2.课程:这里的课程是指按照教学目的要求,由学校有计划、有组织地实施或编制的指导学生学习的教学内容及教学过程,它涉及本学科必修课程、选修课程与环境活动课程。

(二)理论模型

从理论上讲,学科课程是教育教学活动展开的轴心,它是按照学科组织起来的教材,容易组织教学与评价,可以系统授受文化遗产,最大限度地发展智力,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影响。但是,学科课程的育人价值没有得到充分挖掘,相反还日益暴露出不足:重知识传递,轻学生社会性发展和身心健康;重统一标准规范,轻学生兴趣、爱好,不利于因材施教。因而我们提出这样两点假设:

1.在现代化观念指导下优化学科课程体系诸要素,能够为课程理论提供新的发展点和丰富感性的实证材料,从而极大地推进课程理论的发展,最终带动整个教育理论的发展,充分挖掘学科课程的育人价值,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从课程改革和研究的实际看,选修课程和环境活动课程还刚刚起步,其目标体系、实施体系、评价体系和管理体系尚待完善。作为学科课程的必要补充,选修课程与环境活动课程有着无法比拟和替代的作用。

本课题的研究主要解决必修课程的完善与改革,选修课、环境活动课程的开设乃至系列化,进而优化整个外语教学过程,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与身体心理素质的全面提高。

三、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

(一)英语基础教学的任务

基础教学的目的,说得远一点应与四化建设对人才的要求一致,说得近一点应与高等学校教学相衔接。其任务是传授知识、发展技能、培养能力,三者缺一不可。基础阶段的外语教学,应在强化传授学生语言知识和基本听、说、读、写技能训练的同时,将发展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作为一项重要任务。为使学生进入社会或升入高等学校后,进一步发展逻辑思维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奠定基础。

(二)关于语言特征

从应用语言学角度看,语言的特征主要表现为:(1)语言是一个用来表述客观世界的符号系统。符号的组合受一定规则的支配,语法便是这些规则的一种概括。(2)语言的表达形式是由特定环境、场合以及语用者的地位、目的、性格、情绪等多种因素决定的。因此,同一个基本意思可以用不同的语言形式表达。语言的这种特征反映了语言在用来交际时所具有的种种特点。语言在使用中除了遵循语法规则外,还必须遵循用法规则。现在高中,除了书面语考查外,总有一道专门检查学生口头语的题目。据《中小学外语教学》介绍,以后高考可能要加试听力。这都说明中学生口语、听力和阅读能力必须达到一定的程度,至少能用英语表达一般的日常用语和基本思想感情,别人说的也能听懂。至少能在一定时间内看完《中国日报》第一版,说出其大概内容。教学应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机会培养上述能力,这种能力比现在流行的“托福”(TOEFL)测试过硬得多。有些同志可能担心这样做,高考怎么应付,他说他不想讨论统考的利弊。但是具备上述能力的学生,不大可能在统考英语卷上败下阵来。(许国璋语:《课程·教材·教法》,1986.9)

(三)关于获得外语能力的途径

获得外语能力的途径可归结为两种,最普通的学习途径(1earning)也就是有意识地学习外语的词汇、语法和用法规则。除此以外,也可以像儿童获得母语能力那样,运用学习的途径(acquisition),在交际过程中自然地、潜意识地吸收语言。应用语言学家S.皮特·科德曾说过,第二语言习得是有条件的。首先,习得者应能接触到充分的语言素材。其次,语言教材必须略高于习得者现有水平,并能为习得者所理解,这样,那些难度略高于现有水平的语言能自然地被吸收。由此可见,习得与学得在提高外语能力中起不同作用,习得使人获得语感帮助,提高语言的流畅程度;学得则能使人利用语言知识鉴别习得结果,增强语言的准确性。

(四)关于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

行为主义学习论者把学习看成刺激、反应和习惯形成过程,否认人的认识能动作用。在这种理论的指导下,教师是教学的中心。与此相反的认识派学者则十分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在学习中的作用,提倡学生主动地学习外语,不仅是一个从不断熟练到逐渐习惯的过程,更是一个积极思维的认识过程。因此,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大力挖掘学生的潜力。“教师在教学中应积极组织引导学生参加各项语言实践活动,并在实践中指导学习方法,培养能力。”(别利亚耶夫语)

四、课题研究现状和完成任务的条件分析

(一)课题研究现状

外语教学理论的研究,一直贯穿着结构与功能的宏观论战,在两大派的论战中盘旋发展着。迄今,又以两大派论战的和局而告终。目前的研究转向外语教学的模式、任务和活动等中观、微观方面。概括起来讲,主要表现在以下五种发展趋向:

1.外语教学内容的综合化

在未来的教学中,明确并注重了要以学生这个整体的统一发展作为中心,要尊重信任学生,尊重他们的班组关系,尊重他们自发的创造性;要联系生活实际,把生活引向学校,也要把学校引向生活;学生自学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将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要注意各学科之间的内部联系和外语教学内容的综合性,要把外语基础知识的教学与综合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而且侧重点放在后者。

2.语篇教学和语境设计的一体化

孤立地看语言的使用环境只是情景,而结合话语讲,便称为语境。外语教学由句单位教学——即句型结构教学已发展到超句单位教学,即语篇教学。所谓语篇,指的是语言项目在环境中的意义,即说话的行为意义。语篇和语境互不可分,语境因语篇而存在,语篇靠语境发挥自己的交际功能。语篇教学从形式上讲还是情景教学,但其作用和意义已大大突破往日的情景教学概念和框架,这一趋势还将继续发展下去。

3.语法教学内包化

语言由两部分内容组成,一部分是综合性的,它具有双重性——封闭性和开放性,即记忆中的词块,另一部分是分析性的语法规则。在外语教学中,语法是几经大起大落的角色。外语教学从直接法到句型法,都以语法为主轴进行教学。近年来,语法教学又重新回到了外语教学课堂。在国外,研究的侧重点在外语教学的内容和方法。1991年LATEFL(国际英语/外语教师联合会)召开第25届大会,讨论了语言意识的教学问题。学者们主张通过语言意识的活动,把形式和内容结合起来,从而把语法内容扩大化了。其主旨,是把语法教学编入技能的训练之中,这一趋势,也在不断发展之中。人们认识到“只重内容,不能使学生有效地掌握形式,不利于掌握语言。而必须掌握形式,其方法是采取适当的办法,使学生意识到某些语言形式的特点和作用。” (张正东语:《外语教学法发展的新趋势》)

4.课堂教学结构的立体化

课堂教学结构以语篇、人物和环境作为三维构成立体结构。a.语篇教学立体化。外语教学已由句单位教学进入语篇单位教学。语篇单位教学要立足于上下文、交际背景和文化这三维之上。b.参与人物立体化。课堂教学己打破了传统的师生线性平面。要充分体现学重于教,生重于师,用重于书的观念。课堂教学的参与者也有三维——学生、教师及篇章中的人物。师生除完成传统的双边活动之外,还将通过角色表演或声、光、录像等形式,使文章中的人物也活动起来。在参与人数上,要使个体、小组和集体三者都有活动。因之也是立体化的。c.环境立体化。这是指借助声、光、电化教学媒体使课堂成为超越课堂的时间、空间和背景的立体化的交际活动环境。

5.班级教学的个体化

其形式繁多,包括用目的语上课,加大口头操练密度,间接地增加个体活动。从心理学角度改革教学法,把消除心理障碍放在首位,为扩大个体活动的广度和深度提供了前提:增加pair work,开辟学习室、语言实验室和视听室等。班级教学的个体化发展迅猛,其影响还将超越常规学校教学的范围。

但就总体而言,外语教学法的研究还未突破课堂这个框框,还只主要地集中在对课堂教学方法的研究和论证上。涉及外语教学课程改革的尚不多见,而论及农村中学外语教学课程改革的则更鲜见。我国幅员辽阔,作为基础教育的中学教育,面广量大的问题集中在农村。与城市相比,由于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不同,由于区域地理环境和文化背景的不同,由于包括外语教师在内的教师素质平均水平的差异,由于外语应用、交流的场合及机会的制约,城乡差异明显存在。

但是新的英语教学大纲对中学英语教学的目标作出了明确的规定。《义务教育英语教学大纲》指出:“英语教学要着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音、词汇和语法进行听、说、读、写的交际能力……使语言形式和语言意义相联系,要使语言知识转化为言语技能,并发展成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高级中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在初中义务教育英语教学的基础上,巩固扩大学生的基础知识,发展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培养在口头上和书面上初步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侧重培养阅读能力和自学能力,为继续学习运用英语切实打好基础。

教学的要求和目标是一致的,而上述差距又客观地存在。这就更突出了矛盾的尖锐性和解决矛盾的迫切性。矛盾解决后,其经验和实践的推广价值也就更具普遍意义。依托大中城市经济发展的苏南农村,在地域环境上具有农村特征。但由于经济、交通和信息的发达程度较高,在经济发展的规模上,在交往交流的层次上,以及在生活方式和习惯上又明显地带有城市特征。因此,我们所研究的课题,又具有特定范围内的特殊意义。

(二)完成任务的条件分析

锡山市中学已有89年的办学历史,办学方向侧重于为高校输送高质量新生。目前是省级重点中学、省模范中学,也是可以向高校免试保送高中毕业生的学校之一和经省批准的无锡市三所会考免试学校之一。英语教学历来是我校的主要特色学科之一,其历史可追溯到半个世纪以前。近十年来已成为锡山市外语教学的主要基地。十年来,累计为高校输送了优秀外语新生达330余人。外语尖子迭现,其中包括两个“无锡市第一”和一个“江苏省第一”。1996年高考外语类考生钱明丹又以总分617的成绩获无锡市第一。首届外语班高考总分平均为536分,全班高考录取率达100%,为学校争得了荣誉。自1993年以来连续四年面向锡山市招收的外语特色班学生总体水平明显处于全市领先地位,外语教学模式和办学特色博得了广大家长、社会各界的赞誉和支持,并为著名外语专家和同行所肯定。其实验成果为各级新闻媒介所关注,得到广泛传播、报道,且已有多篇相关论文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在省内交流。

我校外语教学设施堪称一流,有装备先进可供56位学生同时使用的多媒体电子语言实验室,供44位学生同时开通使用的多功能视听阅览室,高档次的电脑英文打字室(配备PC-486共28台)以及电教转播中心和配置到全校54个班级的闭路电视系统,加上电视机、投影仪、电脑语言复读机等系列配套设施,总价值达60余万元,为学校外语教学手段现代化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我校外语教研组师资实力雄厚,老中青结构比例合理。现有外语教师35人,其中本科生18人,高级教师4人,一级教师15人,中共党员3名。一人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一人被评为无锡市劳模。近年来,全组教师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数十篇。学科组内具有团结、求实、创新的优良组风,教学实践、学术钻研的风气浓厚,有合作共事、协同作战的强大整体合力。

十余年来,学科组致力于外语教学的整体改革,成果丰硕。

1.改革课程结构、优化教学内容和教学环境,大胆引进并采用“三L”教材、《新概念英语》和《英美情景会话》等口语课本;建立了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系列,加强与南京外国语学校、杭州外国语学校等省内外著名的外国语学校的教学友好联系;不定期聘请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丹麦、德国等30余位外籍专家、学者来校讲学;较系统地开设了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和环境活动课程,已初具规模、有相应系列,并建立了较成熟的操作管理考核机制。

2.有目的、有重点地分阶段探索最佳外语教学模式,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十年来连跨三个台阶,从结构教学法到整体教学法以及到目前已广泛使用的视听说电教法。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和发展学生外语交际活动能力积累了成功的经验。

3.建立和正在逐步完善中学英语教学过程和终端管理制度,优化了教学评价体系。

以上这些为完成本课题研究任务奠定了内部基础条件。

由我校承担的,国家教委直接指导下的《面向二十一世纪现代教育课程方案》和《以优化课程结构为重点的初中教学整体改革》这两项实验研究,正有步骤地推广实施,形成了从小学到初中包括外语在内的各学科的九年一贯制整体改革。国家教委考试中心在1996年9月12日发文,正式确认我校为该中心“高考命题与中学教学关系研究”课程组成员之一,为研究新课程标准中的学科内容,学科能力的因素构成及其培养和测试方法,掌握了解高考试卷命题走向等提供了充分的信息渠道。另外,我校校友、全国著名的外语教学专家、华东师范大学外语系教授章兼中专程来校指导,并确定我校的初中外语教学纳入其“十字”教学法实施区域范围。

这些又为我校的外语整体改革创设了良好的大环境和外部条件。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优化中学外语教学课程结构,设置必修课、选修课及环境活动课程

本项目实施对象以96届高一新生为起始年级,兼顾高中其他年级。

1.必修课程 本课程由费仲芳、姜富恩二位老师负责。我们将严格按国家教委下达的周课时计划实施高中新教材教学。实施过程中,始终把教会学生使用语言作为根本目的。在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训练的同时,着眼于把基础知识转化为言语技能,并最终发展成为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这就需要千方百计鼓励学生在学中用、在用中学。而不是单纯地学习语言。必修课的教学目的是打基础,解决达纲问题,即达到教学大纲规定要求。

高中阶段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包括听说读写四种技能,侧重于阅读能力的提高。

听力训练方面,高中教师做到课堂讲解英语化、甚至在解释某些语法结构和词汇时也保证使用规范化的英语,以保证为学生今后更高级的听力训练打下良好的基础。教科书(包括《新概念英语》)的对话和阅读课文都有录音带,做到70%左右的学生人手一套录音带(其余学生根据家庭经济条件量力而行),保证每天有10~15分钟的课余听力练习时间,以培养学生地道纯正的英语语音语调。高一年级结束时,语音语调正确或基本正确率达85%左右。每单元做一次听写练习,并逐步加大听写材料的难度。到高一年级结束时,学生听写能力每百字的错误率低于15%~20%,以后在此基础上逐步有所降低。

口语训练方面,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采用对话形式进行双向交流,鼓励学生互相问候,使用日常交际用语交流情况,并就一定的话题展开讨论。学生用讨论来理解、消化课文并进行深层讨论,将使学生感到语言的真实性,亲身体验到语言的交际作用,也将大大有助于他们阅读技能的培养。在此期间,教师要当好示范表演者、组织指挥者、监督者和讲解员。教研组在做听课评析时,将设计专门评议表格,逐项评估,以促使教师在讲课时角色到位。

阅读训练方面,教师应通过学生课本中各种类型的课文和练习册中一系列的练习,着力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抓住要点,理解文章的内涵,吸取书面的信息等。开始时,教师应侧重作阅读训练的方法介绍,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逐步加深理解并掌握阅读技能。高一年级时达到每分钟能阅读50~60个词的速度,到高三时达到60~70个词的速度。平均理解正确率达到85%左右,部分学生达到90%以上。

写作技能训练方面,由简到繁,由浅入深。起始阶段侧重于让学生作自由选择语言的机会很少的练习,逐步过渡到有指导提示和启发性的写作,最后达到能自由写作命题作文。写作训练类型成系列,日记、书信、通知、广告、产品介绍和其他形式的议论文、说明文都要训练并掌握到位。起始年级着重说明文,到高年级时落实到议论文,并能基本运用得体,高考时作文得分平均成绩达22~24分之间(该项满分为30分)。

在完成上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一旦条件成熟,必修课的开设逐步做到专业化、小班化。所谓专业化,即由专职老师分别执教会话课、听力课、阅读课和写作课,以充分发挥教师的特长。所谓小班化,即在目前教学班的建制下,外语课分为两个小班上课(每班25人左右),以增加学生的活动训练量。

同时,在现有教材教参、系列练习册的基础上,经过适当时间的积累、筛选,编辑整理有本校特色的配套练习材料,供学生使用。在期中、期末的正规考试中,将增加听力测试和英语口试,通过这一导向,借以保证学生在平时对听力和口语给予足够的重视。

必修课的改革,关键是课堂教学的改革。我们将本着低起点、严要求、小步子、多反复、勤反馈的原则,浅书深教、深书浅教,由表及里,深挖内涵,尽可能使课本编者的匠心、课文作者的本意以及语篇角色的心理得到完美的挖掘,达到高度的统一。

2.选修课程 选修课程的开设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形成一种爱好,学会一门技能,培养学生个性特点,充分发挥其潜能优势。同时解决不同学生的薄弱环节,发掘培养一批外语尖子,保证在各级各类的外语竞赛中获得好成绩。

高一、高二的外语选修课由郑义忠老师负责,开设英语语音、会话听力、视听阅读、写作指导、竞赛辅导。分别由阙志红、王砚、姜富恩、朱惠芳和郑义忠老师等担任指导老师。

根据学生实际学习情况,在高中各年级开展选修课活动时将实施分层教学。一部分基础较差的学生,将侧重于基础知识补差,以确保在会考通过后有资格参加高考角逐。而部分成绩优秀的学生则鼓励特长冒尖,使其潜能得到最佳发挥。在分层教学时,任课教师也将作相应调配。

3.环境活动课程 这一课程的开设目的,一是为了创设外语学习氛围,形成学习兴趣及语言交流环境,二是为了丰富知识,培养交际能力。

环境是指教室、宿舍和校园的语言文化环境。教室环境中做到班级学生有英文名字,有班级英文板报,有中学生英文杂志、报纸,有英文标语;宿舍环境做到有中英文对照的舍务管理条例,有自选英文格言;校园环境中做到凡是可以用中、英两种文字布置的环境一律用双语表示,包括校风、中学生守则、花卉树木标牌、植物园简介等,上述一切在本实验第一学期全部落实到位。

环境活动课程包括开设英语角,举办英语俱乐部,发会员证,开设新绿电视台校园新闻外语节目,每周两次午间英语广播,每年一次全校性的英语会演,不定期聘请外籍教师或国内外语专家来校讲学,加强与省内外兄弟外语学校的联系,密切双向交流,积极组织学生撰写英语小品,向有关刊物推荐投稿等等。

环境活动课程的负责老师为钱建源、曹澎,并责成学科组内其他老师参与实施具体工作。该课程将兼顾到初中各年级。以期通过上述活动的开展,注意广泛性和自由性,解决全体学生的参与性。

总之,必修课、选修课和环境活动课均已列入本校外语教学的课程计划(以高中为主),其方法、手段、评价、考核、测试、审定都另立具体细目或表格进行综合有效管理。本实验的宏观管理将由费仲芳、郑义忠两位同志负责。

本实验的第一年,即1996.9—1997.7,将以选修课程和环境活动课程作为阶段重点。

(二)建立高素质外语师资队伍,健全外语教学管理和评价指标体系

外语教学课程改革的目的一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素质(思想、道德、文化、心理、知识、能力等等),二是为了切实改变外语教学思想,更新外语教学手段和观念,尽快培养出一批有远见的,敢于创新的高素质外语教学骨干,以适应形势的需要。在这里我们所指的高素质外语师资队伍,包括以下三大要素:

1.思想政治素质

勇于实践,敢于吃苦,不怕挫折,具有开拓创新精神,善于实践,善于总结,事业心、责任心强,是个有心人。

2.理论业务水平

专业理论水平高,业务功底扎实,教学经验丰富,教学科研成果丰硕,有钻研精神,语言运用自如,答疑解难能力强。

3.道德品质修养

大度豁达,虚怀若谷,善于吸收他人之长、倾听不同学术见解,大事不糊涂,小事不计较,团结协作好。

这是一种追求,更是一种要求。是长期教学实践、科研实践、理论探索的必然结果。

我们的具体目标和措施是:

1.为所有参与实践的外语老师积极创造条件,提供舞台,鼓励大胆实践,积极探索,鼓励在市级以上开设公开课、研究课和实验课。在实践中发现、培养、锻炼教学骨干是最切实有效的办法。

2.学科组35人中,要求在近三年内,中高级职称比例明显提高,高级职称达6人,中级职称人数达20人。按教育局的要求,外语教师教学新秀、教学能手和学科带头人的组成结构呈3:2:1之比。

3.45周岁以下的高中教师全部本科化,其中20%左右将达到硕士研究生学历。要求他们在课内外能熟练流利地用英语交流,能独立组织并完成指定的外语课外活动或实验项目,满意率高于80%(通过活动参加者评议打分)。

4.鼓励教师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积极撰写教学科研论文。学科组每年在省市级以上发表论文5篇以上。对论文作者报学校领导审批后给予适当奖励。

5.创造条件,有计划地选派素质好、水平高的外语教师出国考察或进行学术交流,以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拓宽教学视野,为学校外语教改注入新的活力。

附表 课题组组成人员分工

1.课题负责人:费仲芳

2.课题实验管理:费仲芳、郑义忠

3.必修课程负责人:费仲芳、姜富恩(兼资料分析)实验教师:刘小玲、朱惠芳、钱瑛、范吟新

4.选修课程负责人:郑义忠(兼资料分析)实验教师:李岳秋、朱惠芳、阙志红、王砚、姜富恩

5.环境活动课程负责人:钱建源(兼资料分析)、曹澎实验教师:根据内容分工由钱建源老师指定若干老师参加并负责具体项目。

6.理论指导:李岳秋

7.资料管理:费仲芳

六、课题研究的方法和实验控制

(一)课题研究的方法

文献法:收集国内外有关的情报资料,加以研究,把握相关课题研究动态,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吸收国内外各外语教学流派的长处,为本课题研究提供理论框架和方法论。

调查法:用各种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对教育对象或有关情况进行有计划的系统、全面的调查,提供原始数据并对所收集的资料进行统计、对比、分析,如实验前后学生的兴趣、课堂参与度、实验班与自然班学生在实验前后的语言能力情况对比等等。

教学实验法:在本校建立1~2个随机教学实验班。系统地按理论假设和设计实施实验,揭示本质与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通过实验研究,修正原有的理论假说以便为同类学校提供示范性操作模式。

(二)实验控制

实验控制是研究者用来控制实验中无关因素,以获取高效度的手段。

1.实验对象的自身控制 实验对象(不同班级的学生)在学习动机、知识结构、能力上存在着差异。这种差异引起的无关变量会影响实验结果。拟采取措施尽量消除这种影响:对当年秋季入学的高一新生按期中考试成绩均衡分班,使各班在知识结构、能力等项指标上尽量相等,然后随机取一个实验班,一个对照班,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在外校取一个学生、教师程度相同的班为对照班。注意须保证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不知道自己的定位。

2.其他无关因素的控制:

①任课教师的控制 实验班和对照班的任课教师在业务水平、能力、态度等方面保持大致相等的水平,在教学时间、作业量、课外辅导方面也保持相似的水平。

②实验人员的控制 实验应力戒主观态度,严格以客观科学的态度研究,设计实验方案,在指导实验班进行实验操作时,对所有被试对象应一视同仁。

③统计学控制 科学恰当地运用统计手段,客观地进行统计、分析。为使统计客观,除本研究小组人员测试以外,还将聘请与实验无关的专家参与测试、统计,并进行分析评比。

七、课题研究的实施程序

本课题研究时间为三年,为1996—1999年。

(一)研究准备阶段(1996.2—1996.9)

本阶段将做以下工作:

确定科研项目,建立实验方案,实施骨干培训计划,加强教研组整体建设。

文献研究,课题论证,确定课题改革的具体内容,确定实验班、对照班。

(二)研究实施阶段

1.1996.9—1996.10

制订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和环境活动课程的整体改革方案。

2.1996.10—1997.1

①在高一年级学生中收集各类原始数据,包括中考成绩、各班英语原始平均成绩、各类分数段、语音语调录音统计、分析实验班和自然班的外语学习起始情况等。

②完成有关环境布置,落实各类活动课程的实验老师人选。

③确定选修课程,落实选修课实验教师。

④完成高二外语阅读竞赛。

⑤整理现有素材,编辑外语教学实况录像带。

3.1997.2—1997.7

①组织有关外语活动,开设公开教学。

②初步抽样分析高一外语必修课实施情况,适当调整实验班的教学措施。

③邀请外籍教师,外语专家来校讲学。

4.1997.9—1998.7

①新高一在现有基础上作第二轮实验。

②高二年级着手在选修课和必修课上采取新措施,加大必修课改革力度。

5.1998.9—1999.4

①延伸到高三年级实施课程改革方案。完成高中各年级封闭式实验,在原有基础上根据情况,对实验作局部调整。

②全面汇总各类实验数据。

③聘请专家考察论证。

(三)实验评价阶段(1999.4—1999.7)

1.总结性测试。对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发展水平进行全面测试,并对数据进行分析统计。

2.撰写研究报告。

3.邀请有关专家,顾问对研究进行鉴定。

八、课题研究的评价

本研究将采用各种方法对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进行评价。

(一)对实验结果进行评价

1.对实验对象英语语言发展水平进行评价:

将采用团体测验,个人测验的方法,获取有关数据。

评价指标有:学生英语听、说、读、写的成绩。

对英语的兴趣、学习动机、学习能力。

2.对实验成果进行评价:

邀请专家开鉴定会,对实验目标达成度围绕实验撰写的系列论文和研究报告进行评定。

(二)对实验过程本身进行评价

邀请专家对实验的设计、操作过程、数据处理和分析等进行审定,以判定本实验是否科学、规范、合理。

实施方案细目编制分工

郑义忠: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和目标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假设

姜富恩:三、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

费仲芳:四、课题研究现状和完成任务的条件分析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钱建源:六、课题研究的方法和实验控制

    七、课题研究的实施程序

    八、课题研究的评价

注:本书作者撰写其中第四、五部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