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巴山夜雨中的诗人秋石

巴山夜雨中的诗人秋石

时间:2022-02-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当时诗人在巴蜀(今四川),妻子在长安,长安在四川东北,所以说“寄北”。寄北,一作寄内;内,指妻子。唐宣宗大中二年李商隐滞留巴蜀。客居异地,夜中难眠,秋雨萧萧,更添愁绪。这样,现在的“巴山夜雨”同将来回忆中的“巴山夜雨”,巴山与北方,诗人与妻子,现在与将来,分离与团聚,现实愁苦与将来的欢乐等等,互相映照交织在一起,使悲欢离合之情似真似幻,淋漓尽致。

夜雨寄北①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②,巴山夜雨涨秋池③。

              何当共剪西窗烛④,却话巴山夜雨时⑤。

作者

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内沁阳)人。开成二年(837)进士。幼年能文,博闻强记。从政后陷入牛李党争中,受人排挤,终身潦倒不得志,只任过县尉、秘书郎、东川节度使判官等职。

李商隐是晚唐著名诗人,他的《无题》诗感伤缠绵,意旨隐晦,成就很高。他的怀古诗也很有名。与杜牧齐名,人称“小李杜”;又与温庭筠齐名,人称“温李”。

注释

①寄北:寄给北方的人。这是诗人寄给妻子的诗。当时诗人在巴蜀(今四川),妻子在长安,长安在四川东北,所以说“寄北”。寄北,一作寄内;内,指妻子。

②君:指作者妻子。未有期:不知道回去的确切时间。

③巴山:泛指巴蜀,今四川。涨秋池:池中的水因秋雨连绵而涨满了。

④共剪西窗烛:共在西窗下剪烛花,形容深夜秉烛长谈的情景。剪烛,剪去烧残的灯芯,使灯火更加明亮。

⑤却话:追忆谈论。

解读

这是一首诗人写给妻子的诗。唐宣宗大中二年(848)李商隐滞留巴蜀。在一个秋天的雨夜,诗人触景生情,给在北方的妻子写下这首诗,倾诉分别的痛苦,想象团聚后的欢乐情景。

第一句从妻子来信谈起,一问一答,跌宕有致。“期”字两见,而一为妻问,一为己答;妻子催促早归,自己感叹归期不定,其羁旅行役之愁与欲归不得归之苦跃然纸上。第二句转而描写绵绵秋雨,烘托思念亲人的愁苦心情。客居异地,夜中难眠,秋雨萧萧,更添愁绪。同时也暗示,自己的思乡怀远情思,也像盈盈秋水,成倍地上涨了。

诗人痛苦中不忘欢乐,凄风凄雨也会转为温馨的回忆。所以在后两句中,诗人就以想象之笔,展望将来某一天自己同妻子相见的美妙情景:两人一起在西窗下剪烛花,一起谈起别后情景,自然也会回忆起这巴山风雨之夜的相思之苦了。但“何当”一词,又使这一“相会”显得遥遥无期,那预想的快乐使这眼前的痛苦更加深了。

本诗采用往复对照和回环对比法,以团聚的欢乐反衬分离的痛苦,又以分离的痛苦反衬虚幻的相会时的欢乐。这样,现在的“巴山夜雨”同将来回忆中的“巴山夜雨”,巴山与北方,诗人与妻子,现在与将来,分离与团聚,现实愁苦与将来的欢乐等等,互相映照交织在一起,使悲欢离合之情似真似幻,淋漓尽致。短短四句诗,充满时间与空间的交错,愁苦与欢乐的转化,极见诗人的构思之巧妙。

名句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