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缺幸福感

□缺幸福感

时间:2022-02-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小学生“幸福感”缺失的症结在哪里?什么是幸福感,有人曾经作过一个调查,在“幸福的事”与“不幸福的事”排名前十位的事由中,不论低年级,还是中高年级,反馈惊人地相似。然而现实的情形恰恰相反,无论是看得见的课业压力,还是看不见的精神和心理压力,中小学生的幸福感,其实早已被挤占、侵蚀得没了立锥之地。显然,学生的“幸福感”是需要保护和培育的。学生由此成为课堂的主人。

□缺幸福感

【案例1】

前不久,一位意大利佛罗伦萨市的教育官员到一所知名小学参观。他说:“我喜欢这所学校,一切都是那么自然,专用教室不是一尘不染的簇新,桌子上随意摆放着的锯子、木条和记录纸在告诉我,孩子们经常在这里活动。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孩子们的脸,他们不拘束,很亲热,主动用英语跟我们打招呼,还跟着我们学意大利语,多有意思的孩子啊!幸福就写在孩子们的脸上。”

然而,当这位外宾离校后,与外宾打过招呼的那位男生,却面对一份关于“幸福感”的“小小调查”犯了难:“在现实生活当中,很少能感受到幸福感,每天都是提心吊胆的,担心自己因为一件事没有做好而被老师批评,或者挨家长的骂,感觉做任何事都得不到幸福感。”而四(4)班一位女生面对调查,甚至用“我基本没有‘幸福感’”来简洁地表露心情。

小学生“幸福感”缺失的症结在哪里?四(3)班一位女生“直来直去”地说:“只有大家都不再‘拿成绩说话’,我们才可能快乐起来。”

【反思】

什么是幸福感,有人曾经作过一个调查,在“幸福的事”与“不幸福的事”排名前十位的事由中,不论低年级,还是中高年级,反馈惊人地相似。“成绩好”位列“幸福的事”第一,低年级250人中有233人,中高年级350人中有325人;而“成绩不好”位列“不幸福的事”第一,低年级250人中有226人,中高年级400人中有346人。成绩,成为学生幸福与否的“开关”。四年级一位男生说:幸福的事就是“考试考得好”,不幸福的事儿就是“考试考得差”。三年级一位女生说“让我感到特别不快乐的事是考试考砸了”。一年级一位男生说:“数学差1分就100分了。这让我感到不快乐。”

在孩子们眼里,幸福已经萎缩成成绩,这不免让人心酸,可制造心酸的依然是我们的学校、我们的家长。“我还你一个童年,我就欠你一个成年”,这是很多家长和教师剥夺孩子玩耍的时间时所用的冠冕堂皇的借口。殊不知,现在欠孩子一个幸福的童年,未来也许我们将欠他一生的幸福。有专家认为,现在的孩子大多面临“童年恐慌”,也就是儿童因面临巨大压力而不能理解、不能承受所导致的一种较强烈、较持久的焦虑心态。造成童年恐慌的罪魁祸首是学业压力,巨大的学习压力扭曲了儿童的学业动机和人格发展,导致儿童认知需要缺乏,竞争需要强烈,人际关系不良,使儿童失去快乐,童年过于短暂。目前,“童年恐慌”的现象正在整个社会蔓延。尽管有人会说,如今的中小学生,不仅不愁衣食,来自长辈的溺爱,更使他们整天泡在蜜糖罐子里。然而现实的情形恰恰相反,无论是看得见的课业压力,还是看不见的精神和心理压力,中小学生的幸福感,其实早已被挤占、侵蚀得没了立锥之地。小小年纪,他们的时间便被安排得满满的,不仅平日里睡觉的时间难以保证,就连周末也因被各种兴趣班挤占而无暇喘息,在这样一种现实背景下,幸福对于孩子们来说,还真是不折不扣的“奢侈品”。

在一次与孩子的交流中,听到许多孩子说“和父母一起阅读”是一件幸福的事,这让我们多少感到一些安慰。在与父亲一起读书的日子里,一位四年级男生在日志中写道:“真没想到和老爸在一起阅读是这么地快乐,我的全能老爸文理通吃,堪称超级无敌,我们家设立了一个家庭阅读日,每周有固定的时间和爸爸妈妈一起共度美妙的读书时光。”孩子的妈妈也饶有兴致地附上几句:“读一读爸爸推荐的书,玩一玩男孩子该玩的游戏吧,尝试着以男人的视角去看世界,将是你必须的功课。不是你们父子俩太过旁若无人,我也想加入,这是一件非常美妙的事。”从这一家人的字里行间,人们不难读到幸福。他们在亲子沟通中,在书香氛围中,提升着生活的幸福指数。显然,学生的“幸福感”是需要保护和培育的。

要培育学生积极的“幸福感”,得先从确立公民感开始,引导学生用公民的眼光来观察世界,教导学生把他人的快乐和忧虑变成自己切身的欢乐和忧虑,要在学生身上形成一种最高尚的需要——需要他人,让学生的精神世界真正充实起来,告诉他们,这世界上发生的一切都与你有关。路边的小草在春天发出了第一片嫩芽,一条河流经了哪一片土地,一场遥远的战争,一个乞丐的死亡……青少年们的心越能体会他人的痛苦与沉重,他们的心灵就会变得越细腻、越敏感、越高尚,随之而来的是对幸福的珍视。对于“童年恐慌”现象,应该采取相应措施解决,这就要社会改变观念,确立现代的成功观,即成功就是发展,就是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相信只要自己付出了努力未来一定是充满希望的。同时,作为国家政府部门,还需要改变考试制度、评价机制、学校管理、用人制度,即打破唯高学历是用的怪圈,为各类各级人才提供就业机会。要改变以单纯的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的传统做法,切勿用冷冰冰的分数淹没了学生的学习快乐感和生活的“幸福感”。

【相关链接1】

张晓晶:《记者调查:如何变苦学为乐学 把课堂还给学生》载新华网2008年第22期

近年来,为了提高升学率,考高分,学生普遍处于苦学状态。这种苦学状态能否改变?山东省茌平县杜郎口中学通过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很好地回答了这个问题。他们把课堂还给学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学生由普遍厌学到乐学愿学,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1997年,杜郎口中学已连续10年在全县23所初中学校中教学质量倒数第一,学生普遍厌学,连本校教师子女都转校了,生源流失严重,初一招6个班到初三就剩下2个班。师资水平整体较差,学校随时都有被撤并的危险,县教育局为此发出了黄牌警告。

刚刚上任的校长崔其升在苦苦寻找出路之时却被学生无意间一句玩笑话点醒了。有一次他在课堂上听课,问一名学生上课为什么不好好听讲,这个调皮的学生说:“老师讲的还不如我讲的好呢,有什么好听的?”崔其升深受启发,就让学生试着自己讲,没想到效果还真不错。

此后,杜郎口中学进一步实行“10+35”的教学模式,一节课老师讲课时间只能在10分钟之内,学生自己学习35分钟。学生由此成为课堂的主人。

后来这种教学模式不断完善,每学一个新内容都由预习、展示、反馈三部分组成。预习课相当于老师备课的过程,让学生去备课,自己给自己当老师;展示课就是老师讲课的过程,让学生主讲,并且互相点评;反馈课是针对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问题自己解决、寻找答案,并且进行巩固。学生自己能解决的老师不讲,学生解决不了的老师进行指导、启发。

把课堂还给学生以后,每间教室都拆除了讲台、搬走了讲桌,老师站在学生中间,成为学习的参与者,让学生成为整个学习过程的主宰者。学生不是按排列分座位,而是8个人或6个人一组围坐在一起;上课时分不清谁是老师、谁是学生。

老师高俊英说,刚改革时老师们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手把手地教、一遍一遍讲还学不会,突然不讲了学生能学成啥样?现在大家明白了,过去学生不愿听课,因为课堂是“一言堂”,老师填鸭式地讲,学生被动地听,老师讲得再多学生也觉得和自己没关系。现在学生由被动学习变成自主学习,教师不是传授已有的知识,而是把学生的创造力挖掘出来。

杜郎口中学有20多间教室,每间教室里都是除一面有窗户的墙壁以外其他三面墙上都是黑板,走廊里也是黑板,每个学生都有属于自己的一块,一节课内每个人要上黑板书写三到五次。教室的中间有块空地,是学生表现自我的平台,在一节课上,学生可以演、书、画、唱、讲,课堂氛围无拘无束,学生可以蹲着也可以站着,随时可以大声发言、争论。

记者在初二(1)班旁听了一节英语课。为了获得朗读的机会几个小组展开了竞争,每个人朗读完了同学们都会热烈鼓掌,也会有一些同学站起来挑错。老师只偶尔点评几句,学生们脸上都是轻松自信的表情。

初二(2)班一堂主题是“感受大自然”的政治课上,学生分两组展开了擂台赛,有的同学唱起歌唱大自然的歌,有的表演相声抨击破坏环境的现象,有的朗诵自己写的散文,有的干脆在黑板上画出一幅画,真说不清这到底是政治课还是语文课、音乐课或美术课。

在杜郎口中学,课堂成了一个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式发生了根本转变。教学改革后,学校对教师的评价标准也变了:一堂课上得好不好,不是看教师讲得是否精彩,而是看学生表现是否主动、学习能力是否得到了提高。为了让学生感到学习的快乐,教师组织课堂教学要千方百计挖掘学生的潜力,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语文老师崔其同说,“这种教学模式对老师的要求更高了”。别看在课堂上只讲10分钟,老师上课的难度却大大增加,工作量很大。以前老教师好几年不用备课,现在每一堂课都要认真准备,要针对学生可能会提出的问题创设预案。在开放的课堂上,学生的信息量、对学习内容的观点是很难把握的,说不定会提出什么刁钻的问题把你问倒。老师在课堂上讲的不多,但要“四两拨千斤”,起组织、引领、带动的作用。

高俊英说,老师以前关注的是分数、知识,现在关注的是学生的个体价值,宽容和鼓励学生不合常规的课堂表现,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不唯师、不唯书,不迷信权威。在课堂上,老师由主演变成了导演,由经验教学变成了研究型教学,以前是装着知识走向学生,现在是引着学生走向知识,由老师主讲变成了学生研究、推敲、提炼,最终取得成果。

杜郎口中学把课堂还给学生的做法,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潜移默化间,学生的学习能力、合作精神、性格等发生了意想不到的变化。学生由知识的“罐装桶”变为独立思考的研究型学生,由学习基本知识变成了对知识的探究、体验,由内向羞涩变为大方勇敢,由胆怯变得自信。

初二学生刘晓对记者说,上小学时自己最怕在大家面前回答问题,在班上一直都默默无闻。而现在,“感觉自己的潜力完全释放出来了,爸爸妈妈都说我的变化太大了”。

为了改变像刘晓这样的学生,每年新生入学第一件事,老师就组织他们参观师哥师姐的课堂表现,教会他们释放,并且大胆地表现自己。崔其同说,每个班上都有一些比较内向的学生,上课从来不开口,但是在这种教学模式的培养下,都变得性格开朗了,喜欢和同学抢着回答问题。

几位来自深圳的听课老师对记者说,杜郎口的学生让人惊讶,这些学生完全没有印象中农村孩子的羞涩与木讷,相反,他们自信勇敢、善于合作、思维活跃,这种表现,即使我们大城市的孩子也比不上。仅从这一点来说,杜郎口的教育就是成功的。

据校长崔其升介绍,以前学生是死学厌学,现在是乐学愿学,教学成绩的提升也就成了水到渠成的事。近几年来,这所学校没有一名学生辍学。由于教学改革优化了学生学习的过程,杜郎口中学的升学率逐步提升,到目前已处于全县初级中学的前列。比成绩提高更为重要的是,学生的能力得到全面锻炼,综合素质大大提高。

【相关链接2】

《学生频繁“过学死” 媒体呼吁终结应试教育》中国青年报2009年第19期10版

“必须终结累死学生的应试教育!”“别把学生当‘包身工’!”“‘学生跳楼、猝死’的‘素质’教育究竟‘示范’了啥?”……《中国青年报》4月7日推出的“示范校为应试一天学18小时”系列报道,一周来引发社会各界强烈关注,众多媒体刊发评论,表达对尽快破除应试教育的期待。

人民网刊发网友吴江的评论《“跳楼、猝死”的“素质”教育究竟示范了啥?》说,在现实中,在应试教育的重压下,素质教育无以为继早已是不争的事实,示范素质教育学校最终完全、彻底甚至变本加厉地回归应试教育,也是普遍现象。

一位网友在博客中写道:“为了升学率,几乎所有的高中学校都在加班加点。高中老师成了天下最忙的教师,高中生成了天下最苦的学生,高中生活成了孩子一生最痛苦的经历!其实,教育部规定的高中教育是有两个任务的,一个任务是培养初级的社会劳动者,另一个任务是为高一级的学校输送合格的人才。可是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人们逐渐忽视了高中教育的第一个任务,过分夸大了高中教育的第二个任务。如此,高中生活逐渐变得悲惨就不足为奇了。”

长江在线刊发的题为《谁让高中成了“孩子们最痛苦的经历”?》的评论说:“也许,我们不该过多地指责学校与老师,他们也有自己的苦衷,因为,升学率决定着学校的地位、老师的地位、学校的经济来源、老师的经济待遇。问题的关键是,教育行政部门如何作为,如何把套在学校、老师、学生身上的枷锁解开。”“我们注意到,尽管教育部门每年都在开会、发通知,强调加强素质教育,高喊减轻学生负担,甚至不惜把高考的方式改来改去。但是,这种徒具形式的‘改革’,不仅没有取得效果,反而让学校、老师抓得更紧、更狠了。因为,除了考试内容的传授外,还要加上一个对考试形式的适应。”“日前,重庆市传出了万名学生弃考的消息。现在看来,弃考可能是一种不错的选择,至少,弃考的学生不需要用生命、身体和精神来作代价。”“如果教育行政部门不能从教育体制改革入手,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制定出一套完整的评价考核办法,从根本上解决应试教育的问题,要想改变‘高中阶段是孩子们最痛苦的经历’是不可能的。”

北京青年报》刊发署名蔡方华的评论指出:“过度责备西峡一高的领导和老师并没有什么意义。老师也是为人父母的,他们也懂得体恤与关爱,他们比局外人更了解应试教育的危害。但与旁观者不同的是,他们身不由己,他们被一种莫名的力量绑架到了高考那辆疯狂的马车上,他们像学生一样都是受害者。如果说,他们在备战高考方面确实已经陷入癫狂,那也是因为他们身处集体性的狂乱而无法自拔。谁能想象,在‘八校联考’那样的窒息氛围中,某所学校独自坚持素质教育会面临什么样的后果?他们当然只会被淘汰出局。”

《齐鲁晚报》发表作者陈文祥的评论《必须终结累死学生的应试教育》认为:“有关部门明文规定要‘保证小学生每天睡眠10小时、初中生9小时、高中生8小时’;国务院有关文件也提出,‘保证青少年有一定的体育锻炼时间和充足的睡眠时间’。但为了攀比升学率,学校领导的眼里只有分数,根本无视这些规定,无视学生的身心健康。因此,学校发生的‘过学死’悲剧并不意外,在这样的压力下,悲剧早晚是要发生的。”“‘过学死’的悲剧提醒我们,有关部门应该加大查处力度,把为学生‘减负’落到实处。”

大河网发表题为《别把学校办成残害未成年人的“集中营”》的评论。

评论指出,西峡县第一高中为了高考出成绩,最大限度地利用有效时间,把学生的血肉之躯,当成了一部学习机器,每天超负荷运转18小时。“西峡县第一高中‘集中营’式的教学方式,与《未成年人保护法》的有关规定相悖,必须进行整改。”

郑州一所示范性高中的校长说,自己学校的情况和报道中的相似。之前,他们也曾尝试过周六休息,但仅实行了一周,因为看到其他学校都在上课,怕在联考中吃亏,所以第二周就恢复上课了。

img22

郑州市一高中学生家长说:“最近《重庆晚报》报道了今年高考有两万应届高三学生弃考的消息,竟然被各大媒体和公众视为是社会问题,有些人认为是‘读书无用论的蔓延’,有些人认为是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劝退没有‘希望’的学生。其实无论从哪个角度讲,都证明了高中教育的失败。高中应试教育必须要改。”

郑州大学的葛教授认为,现在高中教育陷入了加班加点的恶性循环之中。实施素质教育,不是单纯靠教育部门的努力就可以完成的。因此,必须将素质教育放在整个社会的教育体系中,以政府为主导,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郑州一所示范性高中的资深教师黄老师说:“越临近高考,应试教育的弊端和危害就越凸显。应试教育必须改,而且要大刀阔斧地改,下狠心彻底地改。旧有教育模式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应试教育更像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只是去损伤它的枝叶,损坏它的皮毛,起不到真正的作用。不破不立,要想推行素质教育新政,必须下几剂猛药,毁掉应试教育的根基,只有这样,学生‘过学死’的现象才能真正终结。”

【回应】

img2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