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追求随文练笔的有效性

追求随文练笔的有效性

时间:2022-02-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随着语文本体的回归,随文练笔因其选材角度小、内容简短、形式多样而成为了阅读教学的重头戏,在公开课的教学中,教师们更是非安排随文练笔不可。但是纵观这些练笔设计,有上乘之作,亦不乏败笔。这些练笔多注重人文精神的感悟,忽视对课文词句的积累与运用。因此,要提高随文练笔的有效性,必须引导学生将练笔与学文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用心与文本、作者对话,既得“意”,又得“言”。

追求随文练笔的有效性

宁波大榭开发区第二小学 赵燕君

小学语文教育专家崔峦说:“阅读教学要体现读写结合,要引导学生读中悟写,从读学写,加强读写的联系。”《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随着语文本体的回归,随文练笔因其选材角度小、内容简短、形式多样而成为了阅读教学的重头戏,在公开课的教学中,教师们更是非安排随文练笔不可。的确,巧设练笔不仅有助于对课文的整体理解,而且融读写为一体,以读引写,以写促读,不失为提高学生语言表达、提升人文素养的佳径。

但是纵观这些练笔设计,有上乘之作,亦不乏败笔。有些教师不能正确把握文本主旨,找不准读写结合点;有些练笔设计自由随意,盲目地相信练必有用;有些练笔则游离于文本之外,脱离生活情境,重形式不重内容,重人文不重工具;更有许多练笔练而不评不改,致使随文练笔训练低效甚至无效。

那么怎样提高随文练笔的有效性呢?

一、随文练笔,“意”“言”兼得

崔峦老师在全国第七届青年教师阅读大赛总结发言时说过这样的话:当前语文课堂教学一个较普遍的问题是阅读教学往往“得意而忘言”,注重内容理解、人文感悟,忽视语言的理解与运用,甚至以得“意”为唯一目标,忽略语言的学习,特别是忽视体会词句的表达效果,忽视揣摩作者是怎样用语言表达思想内容的。崔老师的话,告诫我们,学习语文首先要突出它的学科性,既要得“意”,更要得“言”;要人文,更要语文,“意言”兼得应是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实施阅读教学的目标追求。

可是,在现在很多的课堂上,我们常常会发现这样一种练笔方式:对英雄人物、感动人物说说心里话;领悟深层含义,明白了什么道理或受到了什么启发。这些练笔多注重人文精神的感悟,忽视对课文词句的积累与运用。如学完《孔子拜师》:你有什么收获,请你写下来。学生的发言大多千篇一律——孔子,你真谦虚,我要向你学;孔子你是我们的好榜样……这样的练笔,对于学生的语言发展根本没有多少提升的空间。同样教《孔子拜师》这一课,我校一位老师是这样设计的:

学生通读课文,了解了课文主要内容,初步感受孔子的谦虚、好学;再次默读课文,并划出感动的句子。

学生交流,屏幕出示句子: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

师:再读读这句话,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哪几个词最令你感动。

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品读想象,随机理解“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品味“上千里、几个月、终于”。

练笔设计:走了几个月呀,这一路,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也许是从春暖花开的季节一直走到了炎炎夏日,也许是从硕果累累的秋季一直走到了飞雪飘舞的寒冬,他会遇到哪些麻烦?又克服了哪些困难呢?

请看学生的小练笔:

生:一天,狂风大作,电闪雷鸣,孔子举起宽大的衣袖挡着风沙,可是怎么能挡住瓢泼似的大雨呢?孔子找了一个地方避了一会儿雨,见雨停了,孔子踩着泥泞的小路继续往洛阳赶。

生:一天,烈日炎炎,酷暑难耐,火辣辣的阳光照得孔子睁不开眼,孔子还在马不停蹄地赶路。汗水湿透了孔子的衣背,灰尘沾满了孔子的裤腿,但他一心想早点见到老子,继续向前走着。

生:一路上,孔子跨过一座座高山,趟过一条条小溪,走过一条条崎岖的小路,越过一簇簇丛生的荆棘。他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

这一练笔,教师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词语构建画面,呈现出孔子拜师途中“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坚持不懈”等具体的一幅幅生活场景,既延续了文本的人文内涵——孔子不远千里,不辞辛苦拜师求学的精神,又结合情境为学生提供了想象和语言实践的空间。因此,要提高随文练笔的有效性,必须引导学生将练笔与学文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用心与文本、作者对话,既得“意”,又得“言”。

二、随文练笔,读写双赢

我们现行的语文教材文质兼美,是学生积累语言、感悟语言的样本,更是我们提高学生写作能力最有效的范本。因此,我们在平时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根据年段的训练重点,寻找读写训练的借鉴点,体会作家的写作目的和写作方法。

一位老师在教学《凤辣子初见林黛玉》时,结合凤辣子的一段外貌描写要求学生仿照这段话的描写方法,从人物的穿着打扮、长相等方面来写写自己熟悉的人。这样的设计虽然找准了读和写的结合点——外貌描写,可却把读与写孤立了,“描写熟悉的人”既未为理解课文内容服务,也使文本语言失去了借鉴作用。同样是作家笔下的人物——《临死前的严监生》,区区三百字左右,精炼传神地刻画了一个吝啬的守财奴形象。而学生对于严监生只存一口气两指仍指灯草是“节约”还是“吝啬”尚有争议。那么如何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抓住人物的动作和神态,感受严监生这个鲜活的吝啬鬼形象呢?如何让学生通过文本的学习,学会抓住细节刻画人物的这种写法呢?且看我学校一位老师的设计:

教师引读描写严监生反应的句子。读中指导学生体会严监生的心情。并发现这三处描写都在写严监生的摇头。

师:既然都是写摇头,那我这样写好吗?(结合三个人的猜测,读后面的三个“摇头”)(课件出示)

他就把头摇了两三摇。                他听了摇摇头。

他把两眼睁得滴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      他又摇摇头。

越发指得紧了。

他听了这话,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    他还是摇摇头。

师:作者写的这三个“摇头”,到底妙在哪里?

生:“眼睛睁得滴溜圆”把严监生的样子活灵活现地描写出来了。

生:我从“狠狠地摇头”看出此时严监生心里是多么着急呀!

生:严监生“把眼闭着摇头,那只手指着不动”,可见他已快绝望了。……

生:这段话不仅写出了严监生的心情,还写出了心情变化的过程——一次比一次绝望。……

师:(补充严监生家财万贯的资料)让我们重新思考作者笔下的严监生,现在你对这个人物又有什么新的认识呢?

生:他的的确确是个吝啬鬼、守财奴啊!

生:你看他闭着眼睛还为点着的两茎灯草而摇头,真是可笑极了!

生:他留着一口气,不见亲人,不交代后事,伸着指头,一个劲地摇头,只为那两茎灯草,真是一个十足的守财奴。……

师:(回读课文小结)你们看,就是这么小小的动作、神态,就是这样细微的变化,却让我们看到了活灵活现的严监生的样子,体会到了他的心情,真不愧是描写人物的经典啊。

练笔设计:此时此刻,严监生身边的诸亲六眷看到这样一个结果,众人会作何反应请你选择一个人物,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心理活动试着写一写。

学生练笔:

大侄子睁大了眼睛,张大了嘴巴,实在不敢相信,二叔临终惦记的竟然会是一茎灯草,他背转身退到墙边直摇头。

二侄子一拍大腿,眼睛睁得滴溜圆,脑袋摇得像是拨浪鼓,自言自语道:为了一茎灯草死死不肯断气,真是一毛不拔的铁公鸡呀!

奶妈抱着哥子直叹气:爷呀,想不到我在你家呆了那么多年,虽知你平日里抠门得很,可不曾想你竟将钱看得如此重要,连命都没了,还要那钱干吗呢?

这次设计紧紧抓住文本特点,通过比较写法的不同、换位体验、资料拓展将感受人物形象与揣摩文章语言特点巧妙地结合起来,不光使严监生吝啬的一面悄然在学生心中扎根,还使学生体会到了作家描写人物方法之精妙,“两眼睁得滴溜圆、狠狠地摇头、闭着眼摇头、那只手指着不动”,寥寥几笔就将人物的形貌刻画得入木三分。从学生的练笔中我们也不难发现,学生已学着细致入微地刻画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将人物描写得活灵活现。

三、随文练笔,紧扣文本

于永正老师说:“阅读教学中写的训练,不应游离于课文之外,要使它成为阅读教学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可是很多时候,我们的老师在进行练笔设计时,却往往游离于文本之外。一位老共产党员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老师却要求学生介绍自己家乡的桥;波兰一所学校的儿童队员,让拄拐的博莱克走在第一排参加《检阅》,老师却让学生练写国庆阅兵庆典的场面……像这样的练笔设计怎能拨动学生的心弦,内化文本的语言?一位老师在教学《小珊迪》一课时,让学生给课文换个结局,有一学生竞想象小珊迪穿越时空隧道,来到了21世纪的中国,过上了幸福安乐的生活。老师不但没有指出学生游离文本的异想天开,竞还鼓励学生“这个想法真特别”。我们不能否认孩子美好纯真的童心,但此文充盈的是诚实守信的光辉,闪现的是作者对小珊迪的无比同情和深深的敬意。而给文章换个结局显然破坏了这种人文内涵,转移了课文特定内容所激发的学生情感,它不是为阅读教学画龙点睛,而是画蛇添足。

那么该怎样紧扣文本来设计《小珊迪》的练笔呢?一位老师在上《小珊迪》一课时,是这样走进小珊迪的内心世界的:

师:小珊迪他需要钱吗?你是从哪儿体会到的?(学生品读感悟、深情诵读)

师:……同学们,小珊迪需要钱,他需要钱去买面包充饥;需要钱去买衣服御寒;需要钱去养活自己的弟弟小利比……就是这样一个需要钱的孩子,当他被马车轧断了双腿、不见了四个便士之后,他心里会怎么想呢?请把你想到的写下来!

生:小珊迪想:我的腿断了,我会死吗?我要是死了,那位先生的钱怎么办呢?我可怜的弟弟怎么办呢?

生:小珊迪想:这可怎么办?如果我把买火柴的先生钱丢了,他一定会非常难过的,现在我的腿断了,以后也不能卖火柴了。没有钱,我怎么养活我的弟弟呢?

生:小珊迪想:我不能死,我要活着去找回那七个不知哪儿去的便士,去还给那位买火柴的先生,我还要去养活我的弟弟和我自己。……

这样的练笔紧扣文本引领学生走进小珊迪的内心,学生敞开心扉,心灵交融,想小珊迪所想,思小珊迪所思,不仅激起了学生内心对小珊迪深深的同情,而且小珊迪诚实可贵的品质在学生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四、随文练笔,评改同行

虽然,现在的阅读课堂教学,教师们大都能根据文本的特点,设计随文练笔。但学生随文练笔之后,纵观教师们的反应,只是象征性地抽取一两篇优秀练笔片断,或若无其事不作评价,或浮光掠影略评为止,这也使随文练笔的有效性大打折扣。就如上述案例中的那位老师,对于学生脱离文本的异想天开不仅不予否定还大加赞赏,练笔的有效性如何能提高?

那么怎样使每一位学生在随文练笔之后都有所收获,让随文练笔的有效性发挥最大的有效性呢?我们可以挑选学生中有代表性的练笔,借助实物投影,当场展示,引导、组织学生讨论评改,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见解,从练笔表达的内容到表达的形式等进行推敲,重点要关注学生语言的运用,词句的表情达意等等。《跨越百年的美丽》一课,学生练笔想象居里夫人在恶劣的环境中坚持实验,要面对多少困难和挫折。有学生写道:居里夫人和她的丈夫在破旧的棚子里日夜不停地工作着,他们不怕苦不怕累,每天只睡一会儿,只为了提炼纯净的镭。显然,这位学生只是比较概括地介绍了居里夫人的工作,没有对“困难和挫折”进行具体情节化的描述。这就需要老师在讲评时指出,我们可以通过某一个特定的情境,具体的动作和神态的描写来表现居里夫人的坚定、刚毅和为科学事业奉献终生的精神。请看这位学生修改之后的练笔:

在层层烟雾中,若隐若现着居里夫人那张白净端庄的脸。她的手不停地搅拌着锅里的矿渣。她的脸上显着疲惫,额头上布满了层层汗珠。锅里升腾起浓浓的黑烟,直往她喉咙里钻,呛得她连连咳嗽,眼泪也被呛出来了。突然,锅里跳出几点碎渣,溅到了她的手上,她只是皱了皱眉,继续搅拌。就这样,居里夫人终日在烟熏火燎中搅拌着锅里的矿渣,衣裙上,双手上,留下了酸碱的点点烧痕……

有一句话这样说:听过之后忘了,做过之后就记住了。如果说倾吐是情感、语言的释放的话,那么倾听之后的修改则是语言的吸纳、回收与提升,因此,讲评之后要尽可能留出时间让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动口朗读、动笔修改自己的练笔。这样,随文练笔的有效性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意言兼得”、“读写双赢”、“紧扣文本”、“评改同行”,让我们精心设计每一次课堂的随文练笔,将课文内涵的理解、升华与揣摩文本语言的组织运用有机地结合起来,紧紧扣住理解课文的内容、感悟思想情感这根线,努力寻求读写的结合点,实现读写双赢,让学生既得“意”,又得“言”,从而让随文练笔更加有效,让语文课堂焕发浓浓的语文味!

参考文献

1.阅读教学中的动笔写.小学语文教学,2010(3)

2.教材练笔开发策略.教学月刊.2009(11)

3.阅读教学中的补白点及教学时机的选择.2009(12)

4.张祖庆.中国语文岂能一张脸.(博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