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实现“轻负优质”

实现“轻负优质”

时间:2022-02-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基于此,学校课题组把研究重点确定为“五增五减”教学策略的研究。课题组的一位科学老师在讲“运动和静止”时,是这样设置教学问题情境的。同学们都感到很惊疑,很想了解其中的奥秘,这时教师话锋一转,说:“这是什么道理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运动和静止’。”课题组一位数学教师在教“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时选用了“发现教学法”。

运用有效策略 实现“轻负优质”

绍兴县实验中学 曹刚阳

内容摘要:要实现轻负担高质量,课堂教学是主阵地。课堂是否高效又与教学策略的运用密切相关。本文提出的合作备课策略、控时策略、创设情景策略、反馈调控策略、作业布置策略是对课堂教学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如何提高效率,减轻学生不必要的负担所提出的有效应对策略。

关键词:轻负优质 课堂教学策略

当前,学生负担过重是不容回避的现状,造成负担过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由于课堂教学效率低而加重了学生学习负担是不容置疑的原因。而课堂教学效率又与课堂教学策略实施是否有效密切相关。无效的课堂教学策略使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从而导致学生负担加重。因此,研究和实践有效的课堂教学策略就显得十分必要。

一、课堂教学策略的分析

教学策略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完成特定的目标,依据教学的主客观条件,特别是学生的实际,对所选用的教学顺序、教学活动程序、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等的总体考虑。探索有效课堂教学策略,目的是改变教师教的方式和学生学的方式,使师生双方体验在教学活动过程中的生命意义,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发展。基于此,学校课题组把研究重点确定为“五增五减”教学策略的研究。一是课前合作备课策略:通过集体备课达到减少单兵作战的盲目性,增加优质资源共享的可能性;二是课堂控时策略:通过减少教师的授课时间,以提高学生课堂参与率;三是创设情景策略:通过减少学生“接受”性负担,以增加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四是反馈调控策略:通过有效评价以减少学生的心理负担,增加学生自信心;五是作业布置策略:通过减少硬性统一的作业,增加弹性作业,以提高作业布置的效度。

二、有效课堂教学策略的探究

(一)合作备课策略

要提高课堂效率,备好课是先决条件。为了让教师减少重复劳动,提高备课效率,增加教师间合作交流的机会,学校制订了集体备课的要求。

集体备课每周一次,由备课组长牵头,分配好各章节的内容给主备教师。备课具体流程是:初备→传阅→修正→实践→再修正→入库(资料库)。主备人按计划,在集体备课前一周完成所分配的任务,把所备教案通过校园网或其他形式告知本组成员,备课组成员参阅后提出修改意见,备课组集体备课,讨论初备教案,然后形成修正教案。组员实践后提出修改意见,在下一次集体备课时交流。主备人在下一次集体备课时收集修改意见,对教案进行再修正。主备人把教案上交备课组长,等待学校考核验收后纳入学校教学资源库。我校的集体备课可以概括成24个字:自我研究,初步备课;探讨交流,修改原案;结合实践,形成新案。

这样的备课流程各个环节各有侧重,相互关联,相互促进。虽然增加了主备人的工作量,但由于各人所担纲的“备课课时”大大减少了,在备课的总量上反而减轻了教师的工作量,也就是减轻了教师的负担。

浙江省教研室语文教研员蔡少军老师曾幽默地用“气功说”来解读我校的集体备课:“在全省范围内很少能找到这么高素质且发展整齐的语文教研组。实验中学的教师一个个都是‘大内高手’,‘内功’很强,而且‘气场’相似,但不完全相同,这是‘集体练功’的结果。”

事实正是如此,我校备课流程充分发挥了集体的智慧。开始,有的教师还担心集体备课之后,教师的教学个性无法体现。最终,他们在彷徨摸索后,对集体备课有了新的认识:集体备课不是“一人备课,多人享用”的偷懒哲学,也不是“集体研究,统一内容,统一教案,统一作业”的机械逻辑,而是让教师打造自己的教学个性,让学生得到最大的提高和发展的终南捷径。

(二)控时策略

控制教师授课时间,把课堂还给学生,把时间留给学生,这是课题组全体成员首先想到的,也是体现“教是为了不教”这一理念的必然选择。课题组经过反复论证,在原先每堂课留出5分钟给学生自主练习的基础上,提出每堂课给学生留出10分钟时间,即采用“30+10”的课堂教学模式。目的是进一步保证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控制教师的授课时间,通过教师教的转变促进学生学的转变。学校在每堂课的第30分钟设置提醒铃声,强制性要求教师听到铃声后必须停止统一活动,让学生自主学习,内容可以包括:学生自行整理、小结当堂课知识、质疑问难、完成练习或教师分层辅导学生等。每堂课后十分钟的使用务必体现教学的有效性、学生的自主性及所设计的练习与所学知识的相关性,要提高课堂作业的完成效度,提倡“面批”,若不可能完成每一同学的“面批”,可对部分需要鼓励与照顾的学生能尽量做到“面批”,在“面批”中强化个别辅导。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原则上不再统一讲解,只作适当的组织、评价、小结等。

(三)创设情景策略

创设情境的策略,即教师通过创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情境,提高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主动性的策略。

1.提出一个包含所学课题的奇特现象

教师可讲述一件真实的但很奇特的事情,使学生感到惊奇,真有这种事吗?怎么解释这种奇特的现象呢?隐藏于奇特现象后面的科学道理是什么?同学们迫切希望老师给予解释,而这个道理也就正好是本节课要学习的科学原理。

课题组的一位科学老师在讲“运动和静止”时,是这样设置教学问题情境的。上课一开始他就问学生:“你们听说过用手抓飞行的子弹的事吗?”这个奇怪的问题问得教室里鸦雀无声,同学们开始思考了。过了一会儿,课堂活跃起来,有些学生反问道:“子弹飞得那么快,能用手抓住吗?”教师肯定地回答说:“我就听说过。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名法国飞行员,在两千米高空飞行时,发现有一个小虫在身边蠕动,他伸手一抓,大吃一惊,哎呀!原来是一颗德国制造的子弹。”同学们都感到很惊疑,很想了解其中的奥秘,这时教师话锋一转,说:“这是什么道理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运动和静止’。”

2.设置问题情境后,引导学生猜想和论证

课题组一位数学教师在教“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时选用了“发现教学法”。他先提问复习了实数比较大小的方法,然后就引导同学们从具体数字的不等关系中对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提出猜想。例如,同学们猜想:若a>b,b>c,则a>c。在这节课上,同学们自由组合,互相启发,互相讨论,一共提出了12条猜想。这12条猜想是否成立,暂时还不知道,只有经过严密的论证才能得出结论。同学们很想知道自己的直觉是否正确,于是第二节课教师引导大家用实数比较大小的定义逐条验证这些猜想。通过验证发现,最后得出不等式的11条基本性质。然后,教师让同学们看看书上介绍的4条定理和8条推论。通过对照,同学们发现,经过论证成立的11条基本性质中,有9条(3条定理,6条推论)就是教科书中介绍的,这9条基本性质不是从书上学到的结论,而是同学们自己探究发现的,书上还有1条定理、2条推论同学们没有猜想到,这时同学们通过看书学习了这3条基本性质。

3.摆出对立的观点让学生辨析

根据学生对某一问题认识上的差异或模糊处,挑明认识上的矛盾,摆出对立的两种或几种看法,似乎都有道理,或者提出一些似是而非的观点引起争论,让学生比较、分析、辨别,从而激发学生全面、深入认识事物的兴趣,这也是一种设置问题情境的方法。课题组一位社会教师在讲“正当防卫”一课时,提出一些似是而非的问题引起争论,他先不给正当防卫下定义,而是摆出三个案例,其中一个属于正当防卫,两个不属于正当防卫,让同学分辨。在讨论过程中发生不同意见,双方展开争论,这时学生很想知道自己说得对不对,在这种情境下教师引导学生找出3个案例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从不同点上引出正当防卫与防卫过当的区别、防卫不适时和防卫挑拨的区别,最后再总结出正当防卫的定义。

(四)反馈调控策略

反馈调控的策略,就是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发现并帮助学生学会分析自己认知技能的不足,为其提供反馈信息,使学生能够及时加以调节改进,促进学生的认知技能不断完善、不断提高的策略。教师要让学生有更多机会获得反馈,而且给予的反馈要清楚、具体。一节课上反馈的信息很多,教师不可能全都顾及到,但应当有意识回收以下几方面的信息:如回收学生学习主动性的信息;回收学生学习新知前认知准备状态的信息;授新课时,回收学生是否听懂、练会的信息;回收学生思考过程的信息。

1.提供反馈信息

从时间上划分,反馈主要有前馈、后馈和即时反馈等不同形式。前馈,就是在教学之前,教师通过对学生认知特点和认知结构的了解,以及对教材知识的把握,预计在教学过程中将会发生哪些问题,而采用有效的措施以预防将要发生的问题;后馈,就是经过一个教学阶段,或一堂课,或一章一节教学后,从教学检测中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教学过程中的教学信息再输出作出必要调整;即时反馈,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对输出的教育信息的反应,采取必要调节手段,调整教学节奏,解决学生所遇到的问题。教学反馈从内容分,主要有学习兴趣的反馈、知识理解程度的反馈、操作技能与运用能力的反馈、学习情绪的反馈和思维发展状况的反馈等,对这些在教学过程中所获得的反馈信息,应分别放到前馈、后馈和即时反馈中去处理。

反馈教与学的效果,最常用的反馈方法就是请做对了的同学举一下手,同时也请做错了的同学举一下手,并请他们说一说错在什么地方。如果错的人多,教师当即再进行补充讲解;如果是个别学生,教师将根据具体情况决定当时矫正或课后再矫正。有些教师可能认为有没有这种反馈对教学效果关系不大,但从课题组对教师听课的教学效果分析来看,抓不抓这一环,对教学效果有明显的影响。有没有这种教学反馈,常常是教师教学水平高低的明显标志。讲新课时和讲新课后的教学反馈,需要强调两点:第一,反馈的面要尽量宽一些;第二,反馈之后一定要有相应的矫正。反馈面要宽。课上反馈教学结果时,要克服只指名少数学生一问一答的方式或指名口算、指名板演的方式,要让全班都参与进来。

2.运用调节手段

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从师生两个不同角度来看,教师应及时把学生参与学习的结果反馈给学生,强化学生参与意识,同时教师也可以从学生反馈来的信息中看到教学实际效果。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从多渠道获得反馈信息,并采用相应调节手段:①质疑问难,鼓励积极思维,及时点拨提高;②动手操作,获取实践信息,及时调节矫正;③组织讨论,鼓励畅所欲言,针对问题指导;④多种练习,反馈学习效果,强化参与意识。再者,对学生的作业、考察情况要及时了解,轮流面批指导,坚持课内小练习与“阶段过关”相结合,给学生以第二次教学的机会。

(五)作业布置策略

1.作业控量,切实减轻学生负担

作业负担严重超载,是学生厌学的原因之一,也是教学步入恶性循环的根源之一。为了控制作业量,课题组要求以备课组为单位自己动手精选编制学生作业,布置的所有作业都应详细登记在作业记载本上,全校作业每日上网公示。印刷数量统一由学校规定,所有作业都以“校本作业”的形式出现,这些措施使作业量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学生的负担也明显得到减轻。

2.作业分层,增加作业选择的弹性

为了增强作业的针对性,我们实施作业分层,根据不同基础的学生布置难易程度不同的两、三类题,由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选做其中一或两类。两类题一般为基本题和提高题。三类题一般为识记基本概念、定理和进行基本计算的基本题,简单应用题和综合应用题。在布置作业时,教师只向学生说明,哪几道题是基本题,人人必须掌握,同学们可以通过做题检测一下,自己是否达到了基本要求。如果有的同学认为自己全都掌握了,也可以不做或选做一两道,但是第二天课上要进行检测。这就是说,对这类题目放开让学生自己决定做不做,或是只选一两道做,并不等于没有要求,完全靠自觉是行不通的,还必须有检查。对于提高题,允许有困难的学生选做或不做,但要用表扬、加分等办法激励学有余力的学生多去做、创造性地去做。

课题的实施极大地转变了学校教师的教学观念,尤其是以控时为主要手段,以策略研究为主要抓手的“30+10”课堂教学模式从根本上改变了教师的教和学生学的方式。通过实践,我们欣喜地发现,教师的教学水平有了长足的进步,教学方式和方法更加科学合理,学生的学习品质也大大提高,以预习、展示、交流为主的自主学习方式正在逐渐形成。

轻负优质课堂教学的研究是永无止境的,研究轻负优质的课堂归根到底是研究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课题组对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也将更多地从课堂向课前、课中、课后挺进;从考试学科向考查学科挺进,从侧重于研究教师到研究师生并重挺进;从浅层研究向更深层面研究挺进。相信只要教师的专业水平提高了,业务水平上去了,学生的学习品质真正地优化了,我们理想中的轻负优质课堂必定会而现,我们期待这一天早日来临。

参考文献

1.赵水荣.只有轻负担,才有高质量.人民教育,2009(6)

2.郑金洲.新编教学工作技能训练.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和学新.教学策略的概念、结构及其运用.教学研究,2000(12)

4.朴学涛.课堂教学问题行为及矫正策略.沈阳师范学院学报,2000(2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