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妈妈,这不是没礼貌

妈妈,这不是没礼貌

时间:2023-02-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行为示例 妈妈接琳琳从幼儿园出来的时候,正好赶上天天的爸爸来接天天。妈妈拉着琳琳的手,示意她和叔叔打招呼。琳琳像是根本没看出妈妈的尴尬,继续自顾自地研究着叔叔的电脑包。妈妈一边给天天的爸爸赔不是,一边狠狠地在琳琳的背后拍了一巴掌。☆你的误区 童言无忌,琳琳的妈妈应该是多虑了。但妈妈却按照自己因袭的社会规范去评价琳琳的说法,认为这是不尊重别人、不懂礼貌的行为,实在是让琳琳很委屈。

03 妈妈,这不是没礼貌

多数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宝宝懂事、有礼貌,见了人老远地打招呼,尊老爱幼、乖巧谦让,这样的孩子带出去有面子,爸妈自己也省心。于是我们按照这样的规划设计着孩子的行为模式,不许插嘴、不能乱讲话、不要说错话、又不能不说话……原本童言无忌的无拘无束,变成了满脑袋的备忘录。这样的礼貌对孩子而言,究竟是促进还是阻碍呢?

☆行为示例 妈妈接琳琳从幼儿园出来的时候,正好赶上天天的爸爸来接天天。“琳琳,快叫叔叔!”妈妈拉着琳琳的手,示意她和叔叔打招呼。天天的爸爸是搞IT的,一个大大的电脑包就挂在胸前,鼓鼓的好玩极了。琳琳好奇地看着叔叔的大包,笑眯眯地对妈妈说:“你看,袋鼠叔叔。”然后没等妈妈缓过神儿来就大叫起来:“袋鼠叔叔好!”妈妈顿时觉得很难堪,急得脸都红了。“妈妈,你看叔叔前面的大包像不像袋鼠的口袋?天天是不是可以坐在里面呀?可是袋鼠妈妈才有口袋呀?……”琳琳像是根本没看出妈妈的尴尬,继续自顾自地研究着叔叔的电脑包。“不许胡说!什么乱七八糟的,再说我打你了!”妈妈一边给天天的爸爸赔不是,一边狠狠地在琳琳的背后拍了一巴掌。琳琳委屈地看着妈妈,伤心地哭了。她自以为是的幽默感,就这样被妈妈的巴掌打没了。

img72

☆宝宝的想法 我只是觉得叔叔的大包很像袋鼠的口袋,难道不像吗?妈妈为什么要打我呢?我说错了什么让她那么生气呢?我真是不明白……

☆你的误区 童言无忌,琳琳的妈妈应该是多虑了。琳琳那样的说法其实本无恶意,如果她自己背着一个大包包,她没准儿也会说自己是只大袋鼠呢。但妈妈却按照自己因袭的社会规范去评价琳琳的说法,认为这是不尊重别人、不懂礼貌的行为,实在是让琳琳很委屈。

☆解决办法 不要让所谓礼貌的绳索,捆住了孩子创造性和想象力的发展。可以告诉孩子,当着别人的面说类似的话可能不太好,因为别人可能会误会她的意思,变得不高兴。所以,以后再想说这样的话,可以在别人走过之后偷偷和妈妈交流,或者事先问问妈妈这样的话会不会引起什么误会,不要不假思索就脱口而出。如果宝宝忘记了咨询意见,直接说出了不礼貌的话,家长也大可不必那么难堪,也同样以开玩笑的方式教育宝宝:“这样说可是不尊重别人的表现哦!跟叔叔说对不起,看叔叔能不能原谅你。”简单的一句话,既化解了尴尬,又向对方表明了歉意,还不会给宝宝带来太大的打击,应该算是比较稳妥的解决办法。

宝宝是我们的开心果,他们的很多可爱又可笑的举动,常常让我们开心无比。其实,宝宝比我们想象中更懂得幽默。这几乎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情绪表现,也是人类的一种高层次的精神享受。当我们面临压力和尴尬时,我们的心理调节系统就会自动萌生出适当的幽默感,用以化解压力,减轻精神负担。俄国著名文学家契诃夫曾经说过:“不懂幽默的人,是没有希望的人。”培养宝宝的幽默感,不仅是其情商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综合能力发展的关键环节,更重要的是,将幽默的养分注入宝宝的身心,其实就是给了他一个健康快乐的人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Weibo Article 1 Weibo Article 2 Weibo Article 3 Weibo Article 4 Weibo Article 5 Weibo Article 6 Weibo Article 7 Weibo Article 8 Weibo Article 9 Weibo Article 10 Weibo Article 11 Weibo Article 12 Weibo Article 13 Weibo Article 14 Weibo Article 15 Weibo Article 16 Weibo Article 17 Weibo Article 18 Weibo Article 19 Weibo Article 20 Weibo Article 21 Weibo Article 22 Weibo Article 23 Weibo Article 24 Weibo Article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