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上海,我想对你说

上海,我想对你说

时间:2022-02-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上海人的眼中,上海只有三种人,一种是说上海话的“上海人”,一种是说外国话的“外国人”,其余的统称“乡下人”。上海人对于族群的辨别主要通过语言,只要是听不懂上海话的全都非我族类。这么看来,上海人的确是傲慢得令人生厌,上海人今天受到的待遇是昨天高傲自负的苦果。

上海,我想对你说

2001年6月15日,上海合作组织提出了“上海精神”概念: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文中的“新上海人”不光是指即将在上海发展、定居的外地朋友,更是指年轻的本土上海人。

由于工作关系,我每天接触的人当中有超过八成为非上海人。一开始很多人都会问“你是哪里人?”每当被问及这个问题,我总会神秘地反问“你觉得我是哪里人?”大部分人都会猜“可能是上海人,但不像”,于是我又不怀好意地问“这是在夸我吗?”我早知道外地人说一句“不像上海人”是对一个上海人最高的褒扬,但我在受到这份褒扬时却没有丝毫的喜悦。

龙应台的那篇《上海男人》如投石入湖,使全国人民对上海人,对上海男人(也许还应加个“小”)的不满和嘲讽全面的公开化。几乎全国各地对上海人都没有太好的评价。一年前我让班里同学描述他们眼中的上海和上海人,结果除了繁荣、兴旺、发达等描绘词以外,精明、骄傲、排外、自私、小气、个人主义等等词就是他们眼中的上海人。这个结果虽在意料中,但当时作为在场的几个上海人之一,我还是觉得有些尴尬。现在一年过去了,这些孩子有的在上海已经生活了三四年,可他们对上海却始终无法形成文化上的认同感。为什么他们都无法融入上海?

一位朋友曾对我说:“如果你在上海买东西,营业员一听你是外地人,立刻态度就变得很不耐烦。你们上海人凭什么瞧不起外地人?”面对朋友的质问我无言以对,但我却从中明白了另一个问题:与其说是外地人无法融入上海,不如说是上海人不愿接受外地人。

在上海人的眼中,上海只有三种人,一种是说上海话的“上海人”,一种是说外国话的“外国人”,其余的统称“乡下人”。上海人对于族群的辨别主要通过语言,只要是听不懂上海话的全都非我族类。这种分类实在诡异,语言竟成为上海人排外的工具。上海话有其包容的一面,因为有许多舶来词汇都是通过上海话逐渐成为汉语,但上海话又是封闭的,在一个三教九流汇集,各地方言和外语混杂的城市,上海话始终保持着他的独立。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上海话承载的就是上海人的包容与排外。其实地道的上海人有多少呢?真正说着地道上海话的是上海郊区的农民,而这些人却被城里的上海人归入了“乡下人”。

这么看来,上海人的确是傲慢得令人生厌,上海人今天受到的待遇是昨天高傲自负的苦果。如果说过去上海是全国经济的龙头,文化的潮头,上海人还有傲慢的资本,但现在开放已不再是上海的特权和特色。当广州人、深圳人、温州人腰包鼓鼓地走进上海,上海人却时刻面临着失业的威胁。有点自惭形秽的上海人便不自觉地产生了排外的心理,这种心理多是出于一种自卫和转嫁矛盾。就如同二战前的德国人和现在的法国人,当他们自己面临经济上的困难,他们就会把社会矛盾指向外国人,上海人也是一样。

其实具体分析的话,排外的主要是上海的中年人,年轻的上海人相对开放,他们的身上没有父辈的小市民气,也很少有排外心理。如今上海的中年人都经历过共和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时期,在人生行将暮年又遭遇了下岗,于是他们就会认为是外地人抢了他们的饭碗。其实说这话的人中大部分也是外地人的后代。他们忘了自己家族的历史,他们更忘了上海城市的历史。

说起上海的历史,我想很多人的脑海里浮现出的是《上海滩》中的景象。那时的上海有“万国博览”之称,“一方面殖民者、冒险家、暴发户、帮会、商会、流氓、地痞都有其生存的空间,一方面大学、医院、邮局、银行、电车、学者、诗人也会及其间。黄浦江上汽笛声掩盖不了木桨的欸乃,西装革履与长袍马褂摩肩接踵,四方土语与欧美语言交相斑驳,你来我望,此胜彼败,以最迅捷的频率日夜交替。”(摘自《文化苦旅》)这是上海繁荣的起点,如今则是小资们和文人们意淫的舞台。但这并不是上海精神的源头。

“在明代,有一位金山卫的秀才结识了欧洲传教士利玛窦。他们的这次会面不仅译出了《几何原本》,也使得一种开通、好学、兼容、随和的精神在上海一地生根发芽。从他开始,上海人就是传统文化学的,西方文化也学的。在他之后的1842年,一纸条约将上海推上了中西方文明中转站的位置。当时的西方人比中国人更懂得上海的地理意义,上海面对着一个浩瀚的太平洋,而背后则是一条横贯中国的长江。对于一个自足的中国而言,上海偏居一隅,微不足道,但对于开放的世界而言,它/她却俯瞰广远、吞吐万汇、处事不凡”。

上海精神的源头不在十里洋场,而在徐光启的书房。什么是上海精神?那就是一种“兼容并包、海纳百川”的精神。上海从来就不是一个靠山靠水靠历史靠政治发迹的城市,上海依靠的是人,是来自五湖四海、世界各地的人,每个人到上海来寻找“冒险家之梦”的同时就是在推动上海的前进。今天上海的繁荣靠的不仅是上海人,也有苏北人、安徽人、宁波人的功劳。今天的“上海人”就像汉族一样,是多种血液融合的产物。我们的父辈都忘了,上海能有今天,靠的不是上海人的精明,而是上海人的包容。他们忘了上海的历史、上海的精神。那么我们呢?

一年前,我在给学生讲“上海与上海人”专题的最后说了这样一段话:“你们今天来上海求学,就像当年我的祖辈来上海淘金,你们中的很多人将来都会成为上海人。如今的上海是一个忘了自己历史、忘了精神源头的城市。但你我都将是注入这座城市的新鲜血液,我们要使上海恢复海纳百川的城市精神。”

——谨以此文,献给所有新上海人

半命题作文:“又是一年中秋,_____________________”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