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别把目标锁定在学习成绩上

别把目标锁定在学习成绩上

时间:2022-02-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父母的严厉管教下,孩子的心理压力很大,学习丝毫不敢怠慢。做父母的或许都有过这样的体验,孩子的学习成绩时刻牵挂着每位父母的心,但对于自己的孩子千万不能太苛刻。许多父母现在是不愁吃、不愁穿,就愁孩子不好管。

第三章 别把目标锁定在学习成绩上

对孩子的要求不要太高

在许多家庭中,虽然孩子的成绩很优异,已经达到了令其他同学羡慕不已的地步,可这并小能使家长满意,因为许多家长的最大满意值是第一名或双百分。如果孩子的成绩达不到父母规定的标准,随之而来的不是帮孩子分析考不好的原因,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而是严厉的批评、激烈的责骂、加倍的作业,有的甚至是拳脚相加。这些错误的做法不仅不能提高孩子的学业成绩,很多的时候还会给孩子造成较大的心理负担,甚至是产生对学习的厌烦和憎恨。

有一阵子,我经常收看北京电视台节目中心制作的《知心家庭》节目。我记得其中有这么一个案例。一个女孩在班里学习成绩处在第六名,成绩本来已经很优秀了,可是她却因为自己的成绩时常有死的念头。原因是她的妈妈对她的期望特别高,希望她在班里考第一。可是她自己不管怎么努力却始终考不到第一。这个目标达不到,她就觉得对不起自己的妈妈。在这种愧疚的心理下,女孩有好几次都想跳窗自杀,在她看来妈妈对她那么好,可是自己始终不能满足她所希望的,她觉得实在没有脸面活了……

我们学校也有一个小学四年级学生,是班里的学习委员,酷爱学习,是老师心目中的“尖子生”。但父母对她的期望很高、要求很严,父母要求女儿每门功课比须在98分以上,有时考了95分,虽然在班里名列前茅,但父母仍不满意,对她进行严厉批评。在父母的严厉管教下,孩子的心理压力很大,学习丝毫不敢怠慢。后来渐渐地,她便感到力不从心、疲惫不堪,学习成绩明显下降,对学习也产生了厌倦。

诚然,家长在学习上对孩子提出一定的要求是必要的,但如果期望过高,则会适得其反,这时孩子会觉得自己无论怎样努力也达不到父母的要求,无论怎样努力都是失败,渐渐地就会失去信心,对自己的能力产生了怀疑,进而会把学习当成一件可怕的、痛苦的事情,厌学情绪也会油然而生,有的极端的孩子干脆来个“死猪不怕开水烫”,反正达不到要求,索性放弃!

有一个孩子经常逃课,当老师终于找到他时,他蜷缩在路边,十分恐惧,并且哀求老师不要把他送回家去。原来这孩子的父母对他十分苛刻,要求:

考试的分数必须达到90分以上,否则回家不仅受责骂,还经常挨打受饿。孩子的母亲更是严厉,有时一道题做不好,甚至整夜不让睡觉。这个孩子偷偷地写过一篇作文,文中写他跑出了家,杀退了他妈妈一次又一次的阻截,躲进一座城堡,挂起了吊桥,关闭了城门,他妈妈在下面大喊大叫,他在城堡偷偷乐。后来,他妈妈搭了一根绳,爬上了城堡,快爬进他的窗口时,他不慌不忙地掏出一把剪刀,绳子一断两截……在这个孩子身上,对学习的厌恶已发展到了一种极端,他由于被分数高压,身心已经疲惫而无奈,学习对他来说已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他厌恶书本与学校,更是仇恨逼他读书的父母。

做父母的或许都有过这样的体验,孩子的学习成绩时刻牵挂着每位父母的心,但对于自己的孩子千万不能太苛刻。有的家长会说,其实我们觉得孩子已经很优秀了,但是又怕他会因为自满而懈怠,所以才对他提出更高的要求。殊不知,孩子的心灵毕竟很脆弱,他们经过自己的努力仍达不到父母的要求,就会变得对学习没有兴趣,甚至是对自己的生活失去信心。作为父母,我们应该明白,我们看重的是自己的孩子,而不是分数和名次。

不要把用功学习挂在嘴上

“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这句话早在我小时候就已经流行了,如今孩子们还在重复着这样的生活,为了考试而不安,为了分数而烦恼。

我儿子的一个同学偶尔到我家,他一副烦恼重重的样子告诉我说,他简直不愿意回到自己的家,每天疲惫地回到家里,刚喝一口水就听到父母说:赶紧做作业吧,平时多努力考试才能拿高分。

等到做完作业了,和同学打个电话吧。,母亲又在客厅说:不知道整天惦记着什么事儿,要是学习这么上心就好了。

好不容易过个周末,为了怕我不知道自己学习,又给我找了个家教。唉,日子没法过了……

的确,望子成龙的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好好学习,在学校组织的各种考试中考出好成绩。但是,愿望归愿望,学生参加考试后的成绩总会有好有差,这是学习规律。家长没有必要过分看重,更没有必要时时将用功学习挂在嘴边,俗话说,再好听的话,说得多了也会烦。在一次作文课上,一个孩子用书信的形式向他的爸爸妈妈诉说了这样一种心声。亲爱的爸爸妈妈:

我心里的话太多太多,想对你们说,又怕对你们说。这些话在我的心里已有很长时间了,我只有用写信的方式才能把我心里的苦闷都说出来。也许你们已经忘记了,但就是这一件件的小事无数次地伤害了我,在我心里留下了一片阴影。

记得上星期日的下午,我让你们一起陪我出去跑步,给我计时并帮我看看跳远时的动作。可你们不但不陪我去,还说大好的时间不赶紧学习提高成绩,跑到外面去玩什么?也许你们认为这无所谓,但你们想没想过我当时的心情,我只觉得心里冰冷冰冷的,鼻子酸酸的。我怕你们看见我哭,所以没跟任何人说便出去了。一出去,我的眼泪就流了下来,我也不知道当时的眼泪为什么会那么多,路上许多的人在看我,他们也许在想:这么小的年龄,有什么事会使她哭得这么伤心呢?

每次考完试,你们只记得我考得不好的分数,总把用功学习挂在嘴上,而且时常提起它。也许你们是想给我些压力,让我努力学习。可我一听到这些话,便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总是觉得鼻子酸酸的,一种无言的恐惧总是萦绕在我的心头……

也许是社会竞争意识的加大,也许是父母期望值过高。整个社会特别是广大学生家长只对孩子的学习情况和学习成绩越来越关心,要求的标准和心气儿也就越来越高。这种过高的期望,加上不讲究教育方法,过分地、自以为是地催逼孩子,只关心孩子的分数和名次,不关心孩子的心理感受,只在乎孩子的前途和未来,不在意孩子现在过得是否快乐。每当谈起孩子的成长情况,总是问些诸如考试成绩多少呀,在班上名列第几呀,是否有希望考“重点”呀之类的话题,很少有人问问孩子是否快乐。忽视了他们的精神需要和真实的想法,致使不少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感情越来越疏远,亲子关系越来越紧张,而使得原本自然和谐的亲情关系演变为孩子对家长的不喜欢,甚至出现了与家长对立等状况。

如果做父母的多学一些科学的教育方法,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就会减少许多烦恼,增添许多快乐。但令人遗憾的是,我们的周围,有些文化水甲很高的父母,由丁多种原因,却让孩子成长得很不快乐,很不如意。

许多父母现在是不愁吃、不愁穿,就愁孩子不好管。自己上学时学习勤奋刻苦、热爱集体、热爱劳动、文体活动丰富多彩,觉得上学是轻松愉快的一件事,而轮到自己当了家长却不许孩子看电视、上网,整天逼孩子做作业、练复习题,每天盯着孩子的分数、成绩和名次,而忽视了孩子心里最重要的东西——愉悦与快乐,这样孩子反而不喜欢甚至出现厌烦自己的家长等种种现象。家长不禁要问:这是我的孩子吗?孩子也会觉得父母爱的不是他们而是分数。据中国妇女联合会的一项问卷调查显示,几乎所有的中小学生都在埋怨家长只关心他们的学习成绩,让他们感到学习压力很大,他们甚至无法从家中获取课本以外的关于社会、自然等方面的知识。培养和教育孩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应采取恰当的方法,不能急于求成,更不能方法简单、粗暴,否则会适得其反。

随意翻开中国一些杰出人物的成长史就会发现,他们都述说了母爱与父爱对他们事业及人生的影响。可这些人中大多数的父母并没有高深的文化修养,有的甚至目不识丁,他们没有也不可能去具体关注孩子的学业,但却以巨大的人格力量感化着自己的孩子,高屋建瓴地教育孩子怎样处世做人,这种潜移默化的感染和陶冶在不断影响着孩子人格品性的形成。要求孩子提高成绩,不如多给孩子一些鼓励希望自己的孩子出类拔萃是许多父母最大的心愿,然而,总有一些孩子的发展不能如父母所愿,于是做父母的便觉得自己的孩子没有上进心,为此忧心忡忡。

一天,我接到一个电话,电话那头是家长焦急而无措的声音:“我那孩子,在您那学校里都读初二了,可是成绩就愣是上不去。把我和孩子他妈可急得呀!我们每天晚上都睡不着觉!头发都急白了!可是也无济于事呀!老师,你说说,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呀?孩子的成绩怎么就上不去了呢?”

是呀,作为家长,他们总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拿100分,可是事情往往无法尽如人意。孩子的成绩上不去,家长的眉头舒不开!

然而,做父母的也许不知道,有的孩了学习成绩不好,不是因为缺乏上进心,也不是因为懒惰,相反的,有好多孩了学习起来特别认真,恨不得将自己的所有时间都用在学习上,可是虽然时间花j,特别多,却总是不见成效。其实这种情况,很多时候是因为孩子没有掌握较好的学习方法。这时,做父母的就应当多给孩子一些鼓励,给孩子指导一些学习方法。让孩子相信自己的能力,从而减轻孩子的心理压力,增强其自信心,使孩子能够更好地学习。

我的一个朋友曾经给我看过她女儿写给她的一篇作文,她说看了以后才发现自己的孩子是多么的可怜。她的作文是这样的:

一次要命的月考总算结束了。看看我的成绩,有了很小的一点进步。虽然只是一点,但我却真的尽力了。一个月以来,我早起晚睡,有时累得眼冒金星。

妈妈,说这些我只是想告诉您,您的女儿知道努力,不管努力的结果是好是坏,我真的尽力了。回家后,我想听见的是鼓励的话,哪怕只是一点点,或是一个小小的微笑,但这一切都没有,听到的却是:考试这几天,觉可睡足了吧?七八个小时呢!有一点进步就又松懈,这还没有中考呢!

妈妈,我不明白您的意思,难道考试那几天,包括考完那天,我比平时多睡一会儿,就是松懈了?就是又不好好学习了?那天晚上,我哭了,偷偷哭了,您知道您的那些话伤了我吗?有时,我真的不想学了,学了半天,最后得到的却是讥讽、批评。我受不了!我知道,我也能理解您心中着急,您也希望我考好,怕我放松,因而才说出那些话。可是,您却不知道,那些话对我没有好作用,只会起反作用。记得有一次,我学得很晚,您却说:“别磨了,快睡吧!”请问妈妈,我认真地学习,难道是在磨吗?不是的,我是真的想学了。也许我以前很淘气,用学习的时间来玩,那是我的不对,但那只是以前的我,不是现在的我,希望您真的能看出我的变化。

我想学了,发自内心地想学了,现在我所缺乏的就是您的鼓励。您可知道,您给我的一点鼓励,会给我带来多大的帮助啊;您可知道,您随便给我的一点讥讽,能给我带来多大的烦恼啊。您有时气得我想骂人,想学坏,想撕书……我真快烦死了。但这一切,您都不知道,我只有自己来忍耐,自己来承受,因为我知道学习不是为别人,我也知道您那么做是为了我。

最后,我只想对您说:妈妈!女儿真的懂事了,女儿清楚地知道什么对我最重要,我一定会发自内心地学习,对得起自己,对得起别人,我只希望您能理解我,了解长大的我。

读罢这篇文章,我们不难看出,这个女孩是多么的渴望:得到父母的关爱和鼓励,让我们这些做父母的看到后,反而-感到异常的难堪。难道对于我们从小养育,并且曾经引以为骄傲的孩子,我们居然连一句鼓励的话都吝啬吗?我们无非是觉得孩子还可以更优秀,还可以考得更好而已。所以,我们总觉得孩子没有尽到最大努力,也就不情愿说那些好听的‘话了。然而,批评和指责似乎根本起不到作用,甚至使我们的孩子离我们越来越远,这时我们做父母的就应该考虑,是不是自己的态度和方法不对呢?

有这样一个孩子,学习成绩始终不怎么好,每次考试父母都是非骂即打。有一次考得实在不像话,就被爸爸妈妈打得简直是皮开肉绽。后来孩子离家出走了,这时父亲才明白,孩子才是最重要的,是自己的方法不对头了。想想孩子的诸多优点,他的心态就一下子变了,在这样的心态下去看孩子,他忽然眼前一亮。

后来孩子考了全班最后一名,他沮丧地告诉爸爸,等待爸爸的回应。没想到爸爸却说:“太好了,你考了最后一名就没有一点负担了。”儿子特别奇怪,说:“爸爸今天你病了吧!”爸爸说:“我没病,过去爸爸有病,老是对你不知足,今天想通了,学习是你自己的事,我着急也没用,爸相信你是聪明的,你今天考到最后一名就从零开始,爸爸为你高兴。”

第二次考试,孩子的成绩成了第十五名。爸爸说:“太好了,你原来是最后一名,现在一下子考到第十五名,你简直太聪明了,爸爸从来没有像你进步这么快过。”孩子一想,这算什么啊!第三次考试他考到了全班第五名!”他爸爸说我太佩服你了,你的进步速度简直太快了。这个孩子后来拿到了全班第一名。

当然,并不是说每个学习不好的孩子都可以通过这个方法使孩子取得好成绩,但起码这个方法能使孩子的学习态度发生很大的转变,学习毕竟是他自己的事情,只有让他充分意识到这一点,并且明白父母一直在支持和鼓励着他。他就会觉得学起来有劲,而不是整天紧张兮兮的,提心吊胆的。

分数只能说明某一方面的能力

我曾经在网上看到这样一则教育新闻,大意是说一个读四年级的孩子因为成绩差,班主任要他转学,说他的成绩影响了整个班级的成绩,同时也影响了学校的声誉。这个孩子被老师劝退后,为了不让父母担心,每天还是与别人一样去学校,不过是徘徊在校门外,等到放学时才回家。

看完这段新闻后,我心酸不已,我们都是父母,即便是老师也都有自己的孩子,如果你的孩子因为成绩差而被学校拒之门外,你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事实上,在一个班级中,差生是永远存在的。他们虽然学习不好,却不~定没有任何优点,作为教育工作者和家长我们应该善于发现孩子身上闪光的地方,使他们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而不应该以成绩论英雄,成绩不好就将他拒之门外。纵览古今中外的名人,被认为不聪明和学习不好的大有人在,更何况我们普通的孩子呢?

可是,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是有许多的父母仅仅拿成绩的好坏作为评价孩子的唯一标准。只要成绩好,孩子一切都好;只要成绩不好,孩子一切都不好。家长的这种思维方式和评价标准也严重地影响到了孩子的健康成长,他们背负了太重的学习压力,尤其是那些学习成绩小够理想,或偶然在考试中失手的孩子,迫于大人的压力往往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从而导致自卑心理的产生,他们在生活中有很强的挫败感。就是一些本来学习好的孩子,由于某种原因而无法再保持在班级里原有的名次和位置,如果此时的家长不能正确对待或正确引导,孩子便会产生严重的自卑心理。

一位正在上初三的孩子在他的日记中曾这样写道:

总说不拿分数衡量学生,而那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的话又是谁常常说的?家长在一次次地受教育过程中渐渐觉悟了,我的孩子只要成绩好,分数高,就是老师的眼中花,就会有高人一等的贵族血统。虽然这荒谬的理论在众多的家长那里不置可否,但我们的隔阂就是在这里产生的。

我们要利用假期去打工,父母就会说,“现在不是赚钱的时候,影响学习”;我们要去郊游,父母就会说,“一整天又荒废了,没法看书了”;我们要去看电影,父母就会说,“现在的电影不适舍中学生,别把时间耽误了”;于是我们就假装说去学习,父母这次说,“乖,别分心,抓紧时间。”可实际上,我们去溜冰了。

这样无奈的事实,能怪谁呢。父母和我们在同一个战壕里,我们又怎么忍心看他们为我们的学习日渐憔悴。我们努力做到让老师表扬,让家长高兴。可我好想说:“爸爸妈妈,我不想丢掉手中的画笔。”但我放弃了。为了家长的厚望,我放弃了许多梦想。于是,我与他们的沟通少了,我的书本多了,属于我自己的时间几乎没有。

直到有一天,我发现自己变得傻乎乎的,眼睛模糊了,戴起了厚厚的眼镜。我不愿再做沉默的羔羊,我要为赢得自由而战。随着时间的推移,战场被一条条深深的壕沟隔开了,这深深的壕沟,刻进了彼此的心里。从此,两代人便在这被壕沟隔开的同一片蓝天下生活着,心却离得越来越远了。

孩子的日记是多么的发人深省,又是多么的让人心酸,然而令人庆幸的是,牛活中也有许多的家长并不“以成绩论英雄”,他们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并鼓励孩子将这些优点充分发挥,终于获得了骄人的成绩。

我曾经接触过一位家长,由于他家孩子的数学成绩差,所以经常被我们的老师找来谈话,可这位家长说,我儿子虽然数学成绩不是太好,但是他的作文却写得非常出色。主要原因是他除了大量阅读之外,在日常生活中还注意细致观察。有一次,我带儿子和他的同学一起到公园玩,我注意到在玩的过程中,我儿子所提的问题总是很多,观察事物也非常仔细。

印度洋发生海啸,一直以为这是大人应当关注的事情,从来没有想到过给孩子讲这些。直到有一天我和儿子的姥姥在电话里讲起这件事,姥姥问海啸是怎么回事时,我想也没有想就说,“谁知道啊!”大概就是天灾人祸吧。不料儿子马上接过电话说,“姥姥,海啸是因为在海里面发生了地震造成的。”然后便有板有眼地给姥姥仔细地作了分析。我惊奇于儿子对事情的观察和思考能力。后来,儿子还写了一篇关于海啸的作文,在《北京晚报》上发表了,慢慢地,随着学习兴趣的提高,他的数学成绩也变好了。

所以对孩子来说,成绩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要看到孩子的闪光点。成绩并不能代表一切,只能说明某一方面。而我们要培养的并不是考试机器,而是心智健全、善良美好的人。而当孩子的心理承受力还很脆弱的时候,对于他身上优点、长处的发现和肯定,对他该是多么重要。父母一定要把一种健康的观念传达给我们的孩子,使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成为一个真正对社会有用的人。你肯定他好的地方,他只会越来越好,而不会越来越坏。尤其对那些长期被单一的成绩标准压得喘不过气来的孩子,这种肯定将会对他的一生都产生影响,他会获得自信,他对自身和他人的判断也会变得丰富、全面。

也许你的孩子将来不会有高薪优职,不是所谓的“社会精英”,那又有什么关系,社会就是由不同特点的人组成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方天地,他会开拓他自己的世界。一个人若有快乐安静的人生,你就不能说他的人生是不富足的。而一个长期被认为~无足处的孩子,他的内心在受到粗暴践踏的同时,会产生怎样的扭曲,滋长怎样危险的心理,那才是真正值得忧虑的。

家长的付出和孩子的成绩不可能等同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家长对于孩子的投入也相应地增加了。家长们普遍认为自己小的时候学习条件不够好,因此吃了亏,所以就尽力给自己的孩子提供最好的环境,希望他们能够利用这些取得优越的成绩。但是总是有学习成绩差的孩子,于是父母就觉得很不理解,吃的、穿的都是最好的,要什么给什么,为什么孩子学习还是上不去昵?一个家长就曾经向我表达过这种困惑。

她说,她家的孩子今年14岁了。从4岁读幼儿园起,在生活上就从来没有比别的孩子差过。上幼儿园时,进的是全市最好的幼儿园,读小学时,上的也是全市最好的师大附小。可孩子的成绩却总是上不去,为此她感到特别的困惑。前不久,是孩子14岁生日,她特意为孩子准备了一份精美的礼物。

可当孩子把成绩单放在她面前时,她不由得怒火中烧,直到现在仍然耿耿于怀。原来孩子的成绩单上有好几科不及格。气得她当时就把那份生日礼物甩得老远。

她说,为了孩子的学习我什么招数都使了,可以说是威逼利诱无所不包。激励的办法、刺激的办法、威胁的办法,所有这一些好像都没有起到作用。

为什么?

于是,我对这位家长说,你的心情我非常理解。

天下父母心,父愿子成龙。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过得好,生活得好呢?可是,父母的付出与孩子的成绩是不能等同的。

首先,家庭经济好,确实能为学生提供优良的学习条件与学习器材。因为,家庭经济好能为学生提供齐全的设备,给他的学习道路清除障碍,让他专心于学习上。

例如我曾在一部电视剧中看到这一事例:孩子的父亲是一家公司的总裁,而且这家公司的效益很好,因此他家很富裕。他父亲就为他的学习购买了国内外最先进的学习设备供他学习用。他也不辜负他父亲,学习成绩在班上乃至在学校里都是名列前茅的。因此,家庭经济好确实能为学生学习创造好条件,从而使学习成绩节节上升,但是家庭经济好也能给学生带来负面影响,使他(她)不能专心读书,整天泡在网吧、游戏厅里,结交一些社会上的小混混。这样怎么能使学习成绩好呢?

其次,家庭经济差,不一定代表这个家庭的孩子学习成绩就差。有的学生家庭经济差,但他们有坚定的信念,坚信渎书才是他们的唯一出路,因此,他们就埋头苦读,整天钻研,不懂就问。因此学习成绩就很好,经常得到老师的表扬,还常拿到学校的奖学金。

家庭经济好坏就等于学习成绩好坏是不正确的,是片面的。同样的道理,父母的付出与孩子的成绩也不是等同的。当我们在为孩子创造各种各样的学习条件时,就应该明白这个道理。千万不要以为,家庭条件好,孩子的成绩就一定要好,做父母的付出得多,孩子就会认真地读书。

因为,学习成绩的好坏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所以,父母不要总是用家里的学习条件多么好,而孩子的成绩不尽如人意的错误论调,指责和埋怨孩子。了解一些影响孩子学习成绩的因素是很关键的,这样我们就能在面对孩.了的成绩时多一份理智,抓住学习不好的主要根源。

首先,我们应该知道,对学习成绩影响最直接的因素是学习方法。只有养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孩子才会始终处于不败之地,即使偶尔出现滑坡,也会在短时间内赶上。

第二,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也很重要,这一点属于家庭教育和环境因素,其中家庭教育起的作用是最主要的,而家长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

所以我们说,良好的家庭条件,只是给孩子的学习提供了物质上的保障,而真正影响孩子学习成绩的是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更为深入一些就是说,对学习成绩起最决;定作用的是家庭教育的水平,而影响学习成绩的最直接的技术因素是学习行为。所以,一套合理的学习方法和懂得如何做家长的父母是学生获得一个好的成绩的重要前提。

不要为难成绩差的孩子

在学校,几乎每个班级都会有那么几个成绩差的孩子,他们总是老师找的对象,同学们嘲弄的对象。在同学们和老师面前,他们一直扮演着失败者的角色。作业拖拉,问题回答不出,上课听不进去……在他们的身上都有发生。他们在学校里一直都是被重点关注的对象,接收着别人不平等的眼光。当这些孩子面对老师时,他们底气不足,因为他们知道自己成绩差,面对自己的同学时,他们没有自信,因为他们知道自己成绩差,面对家长时,他们更是无所适从了,因为他们知道自己成绩差,总觉得父母也看不起他。

成绩差,不仅成了这些孩子学习上的包袱,更成了他们成长过程中精神上的包袱。这些孩子,因为学习成绩差,他们失去了参加各项活动的机会,因为学习成绩差,他们不敢表达自己的思想,因为学习成绩差,他们得不到应有的关爱,因为学习成绩差,他们无法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因为学习成绩差,他们失去了与同伴交流的正常途径,因为学习成绩差,他们丧失了愉快的童年,因为学习成绩差,造就了他灰色的未来……

或许我们还不太了解,有许多的名人,在他们没有成才之前,也曾经被人视为差生。可他们不以成绩差而感到羞耻,反而知耻上进,终于成了影响古今的名人。大科学家爱迪生当年也是一名“差生”,被学校劝退,在母亲培养下成才;我国著名数学家苏步青也曾是一名“愚顽不化”的“差生”,成绩在班里排倒数第一,后来遇到了对他不抱成见的恩师陈玉峰才浪子回头,爆发出对学习的热情,终于成为一代宗师。因此,我们似乎可以套用鲁迅先生的那句名言说明这个道理:世上本没有“差生”,教育失误太多了,慢慢才有了越来越多的“差生”。

当孩子把一张有不及格分数的成绩单拿给父母看时,大部分父母的反映是:轻者责备,唉声叹气,重者暴跳如雷,孩子挨打。

更有说服力的是,在大诗人郭沫若的故居里,至今还完好地保存着两张报告单。一张是郭沫若在16岁读中学二年级时的成绩单,成绩是:修身35,算术1()0,经学96,几何85,国文85,植物78,英语98,生理98,历史87,图画35,地理92,体操85。另一张是中学三年级第一学期的成绩单,成绩是:试验80,品行73,作文90,习字69,英语98,地理75,代数92,几何97,植物80,图画67,体操60%。

从以上两张成绩单看,郭沫若当时显然算不上特别优秀的学生,因为,他每一科的成绩并没有全部达到90分以上。虽说第二张成绩单上理科的代数、几何成绩是高分,但郭沫若后来并没有凶此而成为数学家或医学家,却成了大诗人、大书法家。

可见,读书有读书的规律,孩子有孩子的追求。为人父母者还是少点功利,多些开明,让孩子顺其自然发展为好。

从古到今,不计其数的成功人士在学生时代并无骄人的成绩单。事实证明:成绩单并不能决定孩子的终身。因此,父母不要过多地为孩子的成绩单发愁。

每一个孩子都有成为一个好孩子的欲望,家庭教育就应该让孩子找到“我是好孩子”的感觉。在每一个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他们就像一杯没有倒满的水,我们不能总看到“一半是空的”,重要的是要看到已有-一半的水,不能因为孩子一两次考试成绩上不去就全盘否定孩子。每一个人都希望得到掌声受到表扬,尤其是孩子。成绩落后,并不意味着思想差、能力低。现在的社会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只要有能力,任何一一个学生都能在社会上立足,并且成就一番事业。

科学地分析子女的成绩,不与其他同学作比较,而是着眼于自身的比较。比较前后几次考试,看是否退步,原因是什么。比较各科之间的成绩,看哪科是弱项,多花些时间补上。大家都很关注自己孩子的分数,我也是家长,完全可以理解家长望子成龙的心情。但教育有它的规律性,影响分数的因素很多,分数是孩子的学习基础、学习方法、个人努力的程度、家校配合情况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作为老师,我们会通过分数反思教学行为,寻找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达到改进方法、提高效率的作用,作为家长,也应该反思我们的家庭教育是否存在问题,自己孩子身上还存在哪些问题?我想强调一点,分数确实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我们始终把学习成绩看作是学生素质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但不应该是我们教育的全部,更不应该是我们评价孩子的唯一砝码。

孩子不是学习的机器

家庭教育是孩子最早接受教育的地方,但是,许多父母的教育似乎只局限于对孩子学习成绩的追求上。很多父母甚至为了保证孩子成绩好而放弃了孩子的身体健康,一项刚刚完成的全国城市青少年儿童生活习惯调查显示,35.5%的父母认为:“孩子的学习是最重要的,有时间才可以做运动”,还有I1.3%的父母认为“为了学习,孩子少睡点没关系”。

这样的父母把孩子当成了学习机器,让孩子不停地奔走于各种辅导班之间。于是,孩子不再是孩子,而成为了“学习机器”。他们不再有童年,不再有星星和月亮,不再有蓝天和白云……取而代之的是读不完的书山和做不完的题海,更有比明星赶场还紧张的各类培训班和补习班,他们从小到大只听过一句话——“作业做完了吗?”或者“考得怎么样”?在大人眼里,他们是一群没有自主意识的“学习机器”。

一位长期在父母管制之下的孩子,曾在一篇作文中这样写道:

爸爸,我不是学习机器!

自从我上初中以来我的课余时间一下少了许多。每天都被您管得很严,晚上10点30分以前不准睡觉,把我弄得筋疲力尽,但是还得咬着牙坚持下来。因为我心里明白您这是为了我好,您是为了能让我考上高中才被迫这么做,我理解您的心情。上了初三您对我的学习管得更严了,我每天除了做老师留的作业以外还要做您留的作业。这样我在家的时间就是无休止地做作业,压得我喘不过气来,但是您还是嫌我没有把时间充分利用起来,把我睡觉的时间又往后推迟了一小时。这样本来就精力不佳的我,更要咬紧牙关坚持了。您也经常鼓励我只要咬一咬牙坚持下去,考上高中以后就可以放松了。

就这样我又坚持了一个月,我的体重一下减了6斤,您也看出我身体坚持不住了,就买了一些补品给我吃,想让我尽快恢复体力,好让我有充沛的精力去迎接新的一轮复习。星期六,我打开录音机想听一听我喜欢的音乐,放松放松,但是您却怒气冲冲地将录音机关上,然后冲我大声喊道:“你都快要中考了,还这样浪费时间,还不快去复习你的功课!”说完把录音机锁进了柜子里。只有当您看到我拿着书念的时候,才会露出笑容。

爸爸,我想对您说:“我是人,不是学习的机器,请多给我一些休息的时间吧。”这是一篇感人肺腑的文章,相信每一位家长读后都会产生不同的感触。对此,一位老教育工作者曾痛心地说:“现在某些家长,根本不是在教育孩子而是在摧残孩子,拼命地给孩子施加压力,使孩子变成了学习的机器。殊不知,当孩子在重重的压力之下,找不到家的感觉时,我们的教育就彻底失败了。”

不少教育专家也指出,家庭教育是孩子最早接触的教育,会影响人的一生,但是很多家长却把家当成了教室的延伸,把孩子当成了实验室中的学习机器,“家庭教育的误区正在伤害着我们的孩子”!

我的一位同事曾向我讲述了这样一件事,他教的班里有一个学习中等,平时表现不太起眼的学生,最近有人发现她有小偷小摸的习惯。为了更好地教育这个孩子,他请来了孩子的父母,当这对父母听说他家的孩子偷东西时,没有太大的反应;而当他提到,这个孩子的学习成绩这段时间有所下降时,父母一下子急了,说:“小偷小摸的毛病等孩子长大了自然就会改正,但是学习不好可是影响一辈子的大事!”

可见,许多父母在教育自家的孩子时,侧重点并不在于孩子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而仅仅在于孩子的学习成绩。在这种教育误区的影响下,许多孩子的心灵被渐渐地扭曲,直至于走向人生的极端。

“知心姐姐”卢勤在她的著作中曾讲过这么一个真实的故事:

一天,一位母亲给卢勤打电话:“我女儿只差几分未被北大录取,吃了安眠药,现正在医院抢救……”这名女孩学习成绩一直很好,一心想上北大。结果录取通知书发下来才知道,女儿因几分之差被北京另一所重点大学录取,,虽然这也是一所相当不错的学校,但这女孩从此便一言不发,借机跑到公园自杀。

她的父母哭着对卢勤说:“我们的心都要碎了。女儿是我们的全部,可女儿的全部是北大……”

“这两个‘全部’就是问题所在。”卢勤说,“父母除了孩子以外还有事业、生活、社会责任等。”正是由于他们把女儿当作生活的全部,女儿的“全部”才变成了北大,“这太绝对了,人生变成了只有一条道儿,很容易把自己逼上绝路。”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副主任、研究员孙云晓曾说过这么一句幽默的话,他说:“虽然全国的父母从来没有在一起开过会,但是全国的父母每大却说着非常相似的话:要好好学习,只要学习好,其他的什么都不用管。”

在这种指导思想的影响下,许多父母为了提高孩子的成绩,想尽了一切办法,稍有疏忽就加以惩罚。使孩子们成天在名次和高分的包围下,整天奋战在题海之中,长此以往,不仅压抑了孩子的个性,也扼杀了孩子的创新能力,使孩子变成了一个个高分低能的学习机器。

然而,这一悲哀的造成,又有谁能承认是自己的责任呢?

不喜欢读书是因为缺乏兴趣

现在,我们许多父母都很少要求孩子做什么家务,甚至连扫地、洗碗都是由父母包了下来。他们只要求孩子读书,读好书,希望孩子成材。因而孩子不读书,或者不用功读书就成了当前许多父母责骂儿女的主要原因。他们对孩子抱的希望越大,要求愈切,督促就越严。而孩子不能了解父母的这番苦心,因而对父母的督促,甚至规劝和责骂听不进去,仍然贪玩,是常有的事。这原因也很简单:孩子天生都是好玩的,孩子爱玩,不足为奇。如果孩子没有求知的欲望,不明确读书的目的,对读书激不起兴趣,父母的责骂只会徒劳无益。

我从前的一位邻居就是这样。她自己小时候很想读书,可是家庭环境的变化,使她没有机会进入中学读书,她终生引为憾事。因而有了女儿以后,一心就想一定要让女儿多读一些书,绝不能让女儿走自己的老路——当一个大老粗。然而,她的这番辛酸的历史,女儿并不能理解。每当她督促和责骂女儿不好好读书时,反而引起女儿的反感——我就是,不读。

邻居经常同我提起这事就抱怨说:“我真不懂他们为什么有这么好的条件却不用功读书。我们那时没书可读,却想读得要死!”事情就是这样:人们对得到的东西通常并不珍惜,而对得不到的东西却总是无限向往或追求。

父母要求孩子用功读书无可厚非,父母督促孩子读书也是应该的,而且是父母应尽的职责。青少年时代正是求学的最好时期,少壮不努力,老人徒伤悲。但是读书又不能强迫,父母可以把孩子锁在书房里,但父母却不能把书本,把知识塞进儿女的头脑。知识的吸收与消化必须通过孩子自身的努力。所以,父母要想让孩子努力学习,当然应该督促,但是如果孩子“喊不听,说不怕”,仍然只知道贪玩而不读书,父母就应该考虑一下自己的方法了。

因为,读书不能强迫,那就是在孩子不愿意读书时,父母也应该冷静地了解和分析孩子不肯读书或功课不好的原因。有的孩子由于身体和智力的原因确实无法读书,或读书困难很大。这时就更应该关怀他们,爱护他们,与孩子一起共同寻找对策,更不能强迫。事实上,有许多的孩子不愿意读书是因为没有发现读书的乐趣,而是将它看成是必须完成的任务,从而失去了主动性。

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从小就对昆虫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一天夜里,他提着灯笼,蹲在田野里,观看蜈蚣怎样产卵,一连看了好几个小时,他忽然感到周围越来越亮,抬头一看,原来太阳已经从东方升起。还有一次,法布尔爬到一棵树上,聚精会神地观看蜣螂的活动。突然他听到大树下有人大喊“抓住他,抓住这个小偷!”这才使他大吃一惊——原来人们竞把他当作小偷!法布尔为什么对昆虫的观察研究如此入迷?因为他对昆虫研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许多父母可能都知道,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这种倾向总是和一定的情感联系在一起的。法布尔从小对昆虫活动产生了兴趣,激发了他终生研究昆虫的志趣,写下了巨著《昆虫记》,共十卷,对昆虫学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学习过程中,学习兴趣与学习效果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使学生对学习充满热情、能主动克服各种困难、全力以赴地实现自己的学习愿望。如果对学习不感兴趣,仅仅由于强制而求知,则味同嚼蜡,苦不堪言。

但是人的兴趣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在长期的教育影响与社会实践中不断发展起来的。从对某种事物有兴趣开始,发展到对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进一步发展到志趣,决心终身从事该领域的探索与研究。那么,对学习缺乏兴趣的孩子,要如何激发与培养他的学习兴趣呢?下。’面,我向大家介绍儿种具体方法,以供选择。

l.培养孩子的好奇心。好奇心是先天的心理特征入人皆有。例如,一个处在童年期的小孩如对外界新鲜事物感到好奇,总是向大人问这问那,总想弄个明白。几乎所有的科学家从小都有超常的好奇心。居里夫人说:“好奇心是学者的第一美德,而好奇心又总是兴趣的导因。”为了培养孩子的兴趣,做父母的一定要重视孩子的好奇心,使孩子带着好奇心去学习各种科学文化知识;带着好奇心去了解大自然;带着好奇心去观察社会;带着好奇心去揭示未知世界的秘密。

2.知识积累是形成学习兴趣的源泉。不少孩子有这种体验:听得懂的课就有兴趣,听不懂的课就没有兴趣;学得好的课兴趣就浓,学不好的课就无兴趣。这就说明知识的积累是兴趣的源泉。孩子们要设法及时把课堂上听不懂的地方搞清楚,从听得懂每一节课开始,进而学好每一门课,这样你会对学习的兴趣逐步增加。

3.参加各种课外活动,是培养兴趣的重要途径。作为一名学生,要学好每一门功课,打下坚实的文化知识基础,这是中小学生培养目标所要求的。但并不是说要求每个学生对每门课都要有同样程度的兴趣爱好,而应该在学好学校规定的课程基础上,可以在某些课程的学科领域里发展更浓厚的兴趣。

陪读怎么个陪法

时下,在大部分的学校周围,尤其是名校周围,有这么一类特殊的群体,他们既不是本地居民,又不是进城打工的农民,他们住在学校周围,就是为了陪孩子读书,被称为“陪读一族”。

毋庸置疑,陪读现象的出现,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来自社会的,也有来自家庭的。因为,当今社会是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就业人数每年呈爆发式增长,而就业岗位数的增加相对而言就滞后许多,也就出现许多人在争抢同…个岗位的局面。这种现状逼迫学牛向更高的学历和层次进军。因而上名校、拿高文凭就成了家长们和学生们孜孜以求的目标。不少家长为了陪孩子读书,“不远千里”地跟着孩子一起来到学校。

俗话说:“父愿子成龙,母愿女成风。”父母“陪读”的用意自然是希望孩子有一个好的学习成绩,走上社会后能够出人头地。同时,在陪读的过程中,也可以敦促孩子按时按质完成作业,遇有疑难之处,可给予辅导。父母也可,从中及时掌握孩子的学习动态,主动取得与学校老师的联,系、配合,但是由此带来的弊端也是十分明显的。其负面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父母跟着陪读,孩子容易产生依赖思想。生活上近乎小孩,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自理能力得不到加强。课堂听讲易于思想分散,注意力难以集中,反正回家父母会再讲一遍,题目不会做,反正有父母帮忙,作业做完了,也无需检查,反正有父母把关。无疑,这些都不利于孩子非智力因素、心理品质、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和发展。

其次,由于受父母自身文化水平、知识结构、教育基本技能等因素的局限,辅导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与学校老师所授内容有所出入甚至相悖的情况,无形中给孩子造成不少疑虑和困惑,使他们无所适从。个别情况还会对老师或父母所讲知识常持不信任态度,久而久之就会削弱孩子的求知欲。

事实上,不少家长在子女的成长中,的确没有尽职尽责地培养他们的衣食住行能力和他们的自制能力,而把过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了本该由学校教育负责的部分,比如学习成绩。当孩子要离开家庭开始独立生活时,家长才猛然发现孩子并不能独立生活。应该说,父母在子女学习时“陪读”,可以起督促或解惑作用。但同时,家长也应该明白,“陪”不能解决问题,还有可能使问题恶化。事实表明,“陪读”不但不利于孩子的成长,而且还会产生许多负面影响,真是费事费力又无益,成了真正的“赔读”。

透过不少陪读的案例我发现,其实,孩子对家长陪读也常常感到很无奈,不少被“陪”的学生承认自己实际上处于一种无可奈何被动接受的状态。

“我觉得跟同学们的距离越来越远,很希望自己能回到同学当中去,跟大家过同吃同住的集体生活。但我又不敢向父母提出回校住读的要求,这样父母一定会不开心,毕竟他们为我付出了太多的心血。”一个被父母陪了两年的学生说。

一个被妈妈陪到新加坡的女生则说:“对妈妈的呵护,我一直很痛苦。:我知道母亲很爱我,并为此放弃了工作,但我觉得这份爱太沉重了。我希望妈妈回到父亲身边过幸福的家庭生活,这样才是对我最大的信任和支持。”事实证明:这些被父母陪伴着的孩子心理非常脆弱,害怕失败,担心自己对不起父母的厚爱

然而,说归说,可陪读现象毕竟完全是一种个人行为,是无法通过“条例法规”去禁止的。既然如此,陪读也应该讲科学,陪读也应该讲方法。

陪读怎么陪?我个人认为,父母可以从培养孩子兴趣着手,激发他们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学习中应以鼓励、表扬为主,切忌生硬死板,更不能动不动就指责打骂,使孩子视学习为畏途。

在此基础上,父母要培养提高孩子的学习能力,指导孩子把学习作为一项独立的活动。家长可根据学校要求,教.会孩子学会完成学习任务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技巧,比如听讲、抄写和观察等能力。孩子的学习能力可能存在差异,父母按照不同情况,提出恰当的要求,不可抱不切实际的期望。

此外,父母还要为孩子创造一个愉快、宽松、向上的家庭气氛,做到相互交流感情,共同分享家庭欢乐,从而激励孩子的向上精神。重要的是,要让孩子感觉到,在他的学习探索中始终有一个可靠的同伴,任何时候他都不孤单,任何时候都小会迷茫。否则,孩子整天生活在枯燥乏味、责骂不断,矛盾重重的家庭气氛里,他们必定处于压抑的心态中,容易产生悲观、失望等消极情绪,连正常学习都难以做到,更不用说发挥学习潜能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