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浅谈数学教学中三维目标的实现

浅谈数学教学中三维目标的实现

时间:2022-02-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三维目标”强调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需求的多样性和心理发展的独特性;强调了课堂资源的动态生成。为学生的学习实践提供了平台;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指明了方向。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实现“三维目标”呢?因此,每一堂课的教学目标的终点应是学生,应是学生通过课堂学习之后的预期结果,而不是老师上课后自我提高后的结果。

浅谈数学教学中三维目标的实现

严洪文

(城固县五堵初中,陕西 城固 723207)

【摘要】新课程改革提出了教师教学要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的目标。“三维目标”强调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需求的多样性和心理发展的独特性;强调了课堂资源的动态生成。为学生的学习实践提供了平台;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指明了方向。作为教师,不但要从思想上转变理念,还要从行动上积极实践,为新一轮课程改革做出应有的贡献,培养出更多的合格人才。

【关键词】数学教学 三维目标 实现

反思传统的数学教学课堂,我们深刻地感到:必须要进行数学课堂教学方式方法的改变,即由以“教师的知识传授为本”转向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数学教学目标要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从而适应新课程改革对数学教育的要求。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实现“三维目标”呢?

一、扎实做好“双基”教学,促进学生能力形成

(一)要认真钻研课程标准、通读教材,彻底弄清学生的必知、必会的“双基”是什么,适当地放缓教学的坡度,以中等偏下学生为主要中心去组织教学,把转差措施落实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尽可能缩小学生的两极分化面。为此,教师必须树立符合时代要求的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起组织指导作用。也就是说:“课堂教学中,教师是主持,学生是演出者。”在课堂上教师是否是组织指导者,不是靠教师的个人意愿去决定的,而是看学生是否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因为教的结果是为了有效地学。然而,在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在课堂上主要只是充当观看者,而教师则把自己降置为演出者,因而造成出力不讨好的弊端,既费时又效率低下。在课堂上,学生是演出者还是观看者,最根本的差别是基本技能的训练,当然也包括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但最主要的在于技能训练提高。

(二)要在教学中以形象思维作为点拨思路的起点,尽可能多地以直观演示问题产生、探究、解决的全过程,指引学生科学地去发现解决问题的思维途径,从而促进学生抽象思维和创新思维的发展,不断培养和激励学生发现未知、获取新知的主动性。如在九年级数学下册第三章中讲圆锥侧面积时,如果只依照课本死板地讲解给学生,学生会感到很抽象、很难理解。但如果用实物教具(自制)演示给学生看,再让学生自己动手,在学生充分体会到圆锥的侧面是一个扇形时,就能很自然地得出圆锥的侧面积计算方法了。这样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记忆,而且更重要地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动脑思考的能力。

二、依托过程,注重方法,奠定学生持续发展基础

(一)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突出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主体参与,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及生活经验,在积极动脑、动手、动口等活动中自主探索。这体现了新课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这一重要导向,它突出了学习的主人是学生,强调了获取知识过程的重要性,关注了获得知识的方法措施,注重了对学生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的情感的熏陶。因此,每一堂课的教学目标的终点应是学生,应是学生通过课堂学习之后的预期结果,而不是老师上课后自我提高后的结果。

(二)要体现具体的学习、探究过程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把引领学生发现问题、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详细展现出来作为板书的主要内容,要创造条件让学生亲历过程,使他们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获得知识、提升技能,让“手、口、脑并动”成为学生学习新知识、产生新能力、形成科学价值观的重要方法。不同的知识,形成获取的过程有所不同,但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真实体验,在真实体验中领悟数学知识的价值,从而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处理问题的思想是一致的。例如:进行“概念”教学时,要注重体现抽象、概括的思维过程;进行“公式”教学时,要注重体现详细的推导过程;进行某一道题目的解答教学时,要注重体现由已知得到未知的分析过程。同时,让学生动手操作是培养数学技能、解题技巧,促进科学思维的一种有效手段,是一个手、脑并用的过程,当学生的操作顺序正确,方法恰当时,就说明他们的思维是准确的、清晰的、有条理的。

(三)要多角度、多层次开展教学评价

新课程的理念是以人为本,为了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教师在评价学生时应该是多角度、多层次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开展评价活动时,不但要评价学生的“双基”掌握情况,还要评价学生的寻求问题解决的过程与方法,更要评价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具体表现。比如,在考查学生对所学数学知识理解程度时,可设置问题让学生作答,当他们解答后,应抓住时机进行追问:“你是怎样考虑的,你的依据是什么?”如果学生回答正确,我们应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并对学生解答过程进行优化,激励他们下次更好;如果学生回答错误,我们也要用表示赞赏的眼光和委婉的批评给予评价,找出解答过程中的合理部分加以肯定,并耐心地再问一问学生为什么会这样想?哪个地方想错了,然后对症下药,给予纠正疏导。实践证明,只有多层次、多角度的教学评价,才能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全面健康发展。

(四)要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新课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教师的身份只是课堂组织者、指导者,课堂上只有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学生的学习才是有效的学习,因而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是课堂教学取得实效的根本保证。为此,课堂上教师要一方面关注、尊重全体学生,善于调动每一名学生的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还要尊重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于优秀学生适当提高难度,扩大知识面,激励他们更上一层楼;对于中等生要消除他们思想顾虑,让他们充分展示自我,在原有基础上前进一步;对于学困生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教给他们一些有效的学习方法,并不定时地对他们进行个别辅导,使他们能不断缩小差距,迎头赶上。

三、加强自身修养,从我做起,引领学生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一)热爱教育事业,搞好本职工作,提高自身修养

一名教师,如果没有对本职工作的挚爱,就不会有充满激情、津津乐道的讲课和面对学生笑容可掬的神情,更不会受到学生的尊重与爱戴。因此,作为教师应以敬业为首,只有满腔热情地置身到数学教学活动中去,以积极向上的治学态度和饱满的工作激情去带领学生解决一个又一个未知的数学问题,这样自然就会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情感、认知态度和科学价值观的形成产生积极而巨大的影响。

(二)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

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受其术。”这就告诉我们,作为教师要主动地去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他们的人格,平等、公正对待他们。当他们在学习中遇到困惑,在生活中遭受挫折时,我们要以朋友般的身份去耐心、细致地帮助他们分析原因,树立信心,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以拉着“师道尊严”“唯我独尊”的教师架子去指责他们、苛求他们。俗话说,爱是相互的,作为教师只有用“行”去关爱学生,用“心”去感染学生,我们自己才会赢得学生的尊敬和爱戴,从而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我们的教学付出才会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