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小学生性格发展特点及培养

小学生性格发展特点及培养

时间:2022-02-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小学生的态度特征不稳定。小学生的灵活性的发展在整个小学阶段的水平比较低,发展比较缓慢,各年级间没有显著差异。而小学生自制力和坚持性却呈逐渐下降趋势。因此,在小学生的性格发展中,小学六年级是性格发展的关键期。影响小学生性格形成的因素除了先天的因素外,主要受到了来自后天的家庭、学校、社会和个人自我教育这几方面的影响。

第四节 小学生性格发展特点及培养

一、小学生性格的发展趋势

心理学家把性格发展的年龄阶段分为四个时期:形成期、定型期、成熟期和更年期。

5~11岁左右为性格形成期。这个时期的儿童虽然初步形成独立处理事情的能力,但还极易接受社会环境的熏染,尤其是家庭的影响。

12~17岁左右是性格的定型期。这个时期的少年开始接触社会,虽然开始形成分辨是非的能力,但还缺乏抵御外界不良影响的能力。

18~55岁为性格成熟期。这个时期的人已有比较稳定、完整的性格特征。

56岁以上的为性格的更年期或老年期。这个时期的人也会出现性格上的某些变化。

研究发现,我国儿童青少年性格(EWR)发展的水平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升高,表现出由低到高的发展趋势。但是,发展速率是不平衡,不等速的,小学2年级至4年级发展较慢,4年级至6年级发展较快,小学6年级至初中2年级发展尤其缓慢,甚至出现相对停滞状态,初中2年级至高中1年级,又出现快速发展趋势。

因为,小学高年级学生已完全适应了学校里以学习活动为主的特点,集体活动范围扩大,交往范围增加,教师、集体、同伴对小学生性格的影响日益丰富,到了六年级时,小学生开始步入青春期,青春期的身心剧变对小学生性格的发展会产生深刻的影响。因此,六年级是小学生性格发展的一个关键期。

二、小学生性格特征的发展特点

1.性格的态度特征

性格的态度特征是性格最主要的组成部分,是性格的最直接的体现。性格的态度特征主要表现在对人、对己、对事三个方面。小学生的态度特征不稳定。例如,小学生表现出热爱劳动、关心集体的积极态度倾向;但有时在特定情况下又会放弃已有的态度倾向。虽然到了高年级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性格的态度特征逐步稳定,但总体仍不明确。

2.性格的理智特征

性格的理智特征指人们在感知、记忆、想象和思维等认识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个别差异。小学生的性格的理智特征的总的发展趋势是二年级到四年级呈稳定发展,四年级到六年级呈迅速发展。各因素的发展有几个不同:思维水平和权衡性的发展特点是从小学二年级到四年级处于稳步发展,从四年级至六年级则出现迅速发展的趋势,这与儿童思维能力发展的趋势相同。儿童的求知欲在整个小学时期都在不断发展,至小学六年级达到一个高峰,这表明小学生的探究欲望、好奇心是十分强烈的。这种强烈的求知欲是小学生努力学习的一个动力因素。小学生的灵活性的发展在整个小学阶段的水平比较低,发展比较缓慢,各年级间没有显著差异。

3.性格的情感特征

性格的情绪特征指那些经常影响人的活动或受人控制的稳定的情绪状态,小学生情绪特征是不断发展的,并在六年级出现高峰。具体分析之,这主要是由于在这个时期,情绪的强度和持久性发展很快,小学六年级正是刚刚开始进入少年期的时候,其行为特别容易受情绪的影响,小学二年级学生的主导心境分数并不很高,因为小学低年级儿童正处在适应学校生活的过渡时期,繁重的课程和作业的压力使他们焦虑、紧张,感到力所不及,由此造成其主导心境不太好。但在整个小学阶段,儿童的情绪特征是稳定的,在各年级之间,小学生的情绪稳定性无显著差异。

4.性格的意志特征

研究发现,在整个小学时期,性格的意志特征的发展曲线是平直的,差异均不显著。可见在此时期,性格的意志特征尚未真正发展起来,但具体考察意志特征的各因素的发展情况又有不同的发现,从独立性、自制力、坚持性和果断性四个方面来考察。

小学生独立性的发展在低年级并不显著,直到小学四年级至六年级才有一个较快的发展,并在六年级出现高峰。因为这个时期的儿童刚进入少年期,有强烈地要求独立和摆脱成人控制的欲望,因而其性格特征中表现出明显的独立性。而小学生自制力和坚持性却呈逐渐下降趋势。低年级儿童主要受外部因素,如教师、家长等的控制。随着年龄增长,小学生对外在控制因素的依赖性逐渐减少,但其内部控制的能力又还未发展起来,还不足以调节、控制自己的行为,因而表现出在自制力和坚持性两方面的下降趋势。但在中学以后,随着儿童内部控制能力的迅速发展,儿童的自制力和坚持性将重新出现上升趋势。

此外,小学生的果断性的发展比较缓慢,没有显著的年级间差异。他们基本上还缺乏适时地、果断地作出决定的能力。

总而言之,小学生性格的发展既有稳定期,又有骤变期,在小学二年级到四年级主要处于稳定期,从小学四年级到六年级则主要处于骤变期。这主要是因为小学中高年级学生已完全适应了学校里以学习活动为主的特点,集体生活范围逐步扩大,同伴交往日益增加,教师、集体、同伴对小学生的性格越来越产生直接的影响,使他们的性格特点日益丰富和发展起来。到小学六年级,小学生开始步入青春期,青春期的身心巨变又将对他们的性格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因此,在小学生的性格发展中,小学六年级是性格发展的关键期。在这一时期,各性格因素发生急剧的变化,某些性格因素的得分也出现明显下降的趋势。这个时期的学生,情绪的强度和持久性迅速增长,求知欲发展很快,但自制力显著下降,思维的灵活性发展偏慢。他们既有强烈的情绪体验,对人对事非常敏感,又缺乏自我分析、自我宽慰的能力,因而,其性格将处于一种非常矛盾和严重的不平衡之中。如果在这个时期的教育得法,就能促进儿童的性格健康发展。

三、影响小学生性格发展的因素

影响小学生性格形成的因素除了先天的因素外,主要受到了来自后天的家庭、学校、社会和个人自我教育这几方面的影响。

人的性格不是天生的,它是人在适应和改造环境的过程中不断得到塑造的结果,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性格的形成受下列因素影响:

1.家庭环境

家庭是构成社会的基本单位,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老师。社会要求、社会意识、道德观念、价值观念等,往往是通过家庭而起作用的。家庭的政治地位、经济地位、生活方式、家庭成员尤其是父母的思想作风、待人接物的态度以及对子女的教养方式等,都会对性格的形成产生一定的影响。可以说,家庭奠定了儿童性格形成的基础。

首先,父母教养子女的态度对儿童性格的形成有重要影响。比如,父母对子女过分严厉、专横,就会使儿童形成怯懦、不诚实、盲从、粗暴等性格特征;父母对子女过分溺爱、迁就和夸奖,就可能使儿童形成自私、娇气、任性、骄傲、依赖等性格特征;父母如果脾气暴躁,对子女“恨铁不成钢”,动辄打骂,甚至棍棒相加,就可能使儿童形成粗暴、冷酷、残忍、攻击或悲观、自弃的性格特征;父母对子女既严格要求,又尊重其人格,就容易使儿童形成自信、独立、有主见、诚实、尊重他人等性格特征。

其次,家庭成员特别是父母的思想品德、言行举止对子女性格的形成具有直接的影响。父母的身体健康水平、耐心和移情能力等因素影响父母的行为。父母的心理成熟和健康水平是有效发挥父母功能的基础。父母的抑郁、焦虑水平较低,其角色适应就好,对儿童的反应较为敏感,积极态度也较多;而自身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父母则不可能提供敏感、适宜的抚养行为。父母婚姻关系不好,经常争吵、挑剔、冲突较多,父母对孩子的消极情感就较多,其子女表现出的攻击、犯罪行为也较多,同伴关系发展较差。另外,父母由于受到不良婚姻的困扰,往往用忽视或溺爱儿童来补偿对婚姻的遗憾,而无论是忽视还是溺爱对儿童的发展都不利。研究表明,母亲受教育程度与职业是影响母亲教育方式的两大因素。母亲的职业影响教育方式,主要表现在观念层次和行为层次。

父母品行端正、作风正派、工作积极认真,为人正直诚恳,在家庭、工作单位、街坊邻居中有一定的威信,那么子女就会以父母为荣,无形中效仿父母的言行品德,因而易于形成自信、自尊、勤奋、积极向上、诚实、合群、自制力强等性格特点。相反,如果父母品行不端、思想落后,则会给子女带来消极影响。使儿童形成自卑、忧虑、孤僻、多虑、多疑、焦虑等不良的性格特征。

2.学校环境

学校是对青少年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教育场所,学校的教育、教学对儿童性格的形成具有主导作用。

首先,学校的教学和各种教育活动,对学生性格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大影响。通过各种教学活动,学生不但掌握了科学文化知识、发展了各种能力,而且通过教学,也培养和发展了学生自尊自信、诚实勇敢、理解他人、容纳他人、互相帮助、勤奋好学、耐心坚毅等良好的性格特征;通过课外活动、团队活动、公益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不但使学生增长了知识,开阔了眼界,培养和发展了兴趣、爱好和特长,更重要的是,在各种有教育意义的活动中,使他们形成了理解他人、尊重他人、容纳他人、密切合作、诚实待人、独立思考、克服困难、服务社会、责任感等良好的性格特征;班级、少先队、共青团等集体的要求,舆论、评价等对学生养成有明确的目的、组织性、纪律性和热爱劳动的性格特征,更是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其次,教师本身的性格特征,对学生性格的形成和发展也有直接影响。教育实践证明,教师对工作严谨、认真,学生对学习就会一丝不苟;教师对人诚实礼貌,学生也会彬彬有礼;教师夸夸其谈,学生就会华而不实;教师怯懦、犹豫、任性、无恒心,学生很难形成勇敢、果断、自制、有毅力的性格特征。尤其在小学阶段,教师的性格对学生的影响更直接、更具体,也最深远。

另外,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也是影响学生性格形成的重要因素。民主、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会使学生态度积极、情绪饱满而稳定,自信而坦诚、自制、有毅力,表现欲强;而对立的师生关系,会使学生形成紧张、焦虑、胆怯、阳奉阴违、弄虚作假、攻击性等不良的性格特征。

3.实践活动和个人努力

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实践活动的内容是不同的。幼儿的实践活动主要是游戏。通过对各种游戏规则的理解和掌握,使幼儿逐渐形成了平等、友好、礼貌、爱劳动等性格特征。小学生的实践活动主要是围绕着学习而开展的各种有教育意义的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学生们更进一步的认识到了活动的意义和价值,理解了社会的各种道德规范和价值观,也明确了自己肩负的责任,从而更加主动、有效地塑造符合社会需要和个人愿望的各种性格特征。成人的实践活动主要是生产劳动或与职业有关的一切社会活动。成人肩负着家庭和社会的重任,变得务实、进取、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原有的性格特征也得到不断改造和完善。可以说,社会实践在性格的形成与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性格是在人和环境相互作用的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但任何环境都不能直接决定人的性格,它们必须通过个人的主观努力才能发生作用。从青少年时期开始,由于自我意识的发展,人常常自觉地分析自己的性格,要求自己克服各种缺点,形成良好的性格特征。这时候,他们的性格形成就从被动的、不自觉的状态进入了主动的、自觉的状态,他们在心目中形成理想的性格模式,拟订性格培养的计划,克服不良的性格品质,巩固良好的性格品质,逐渐形成符合个人愿望的性格特征。

四、小学生性格的培养

性格是有好坏之分的。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应该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重视家庭对小学生性格形成的影响

家庭奠定了儿童性格形成的基础。培养儿童良好的性格,一定要重视家庭的因素和发挥家长的作用。父母的文化程度、教养方式、生活习惯对儿童性格的影响是不可磨灭的。研究表明,父母尤其是母亲对儿童性格的影响极大。研究认为,父亲对自制力、灵活性产生显著影响,而母亲对果断性、思维水平、求知欲、灵活性四项行为特征产生显著影响。父亲的影响多表现在意志特征中,而母亲除对情绪、意志特征有影响外,还大量地表现在儿童的理智特征中。因此,学校教育一定要与家庭教育相结合,教师的工作取得家长的支持,才能在更大的社会背景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

(1)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气氛。让孩子在一个和谐充满爱心的家庭中成长,这对陶冶孩子的心境和情感十分重要。孩子在这个环境中生活,他们的心情自然会感到愉悦,没有太大的压力和不快乐的体验,很容易养成他们活泼开朗、热情直率、稳重端庄的性格。而充满争吵的家庭,往往对孩子性格的负面影响教大。

(2)父母的以身作则。父母必须首先树立良好性格典范,所谓“其声正,不令而行,其声不正,虽令不行”“学高为师,声正为范”,父母是孩子的师范,也是孩子模仿的榜样。因此,为人父母应努力做到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尊重自己及他人,坚强毅力、乐观开朗,这样的话,孩子也会模仿他们成为一个具有联合性格的人。父母要尽量控制自己的脾气,保持情绪稳定,不能喜怒无常、情绪多变,从而造成孩子无所适从,给孩子带来不良影响。

(3)选择适合孩子的教育方式和内容。现在的家长在教育孩子方面存在一个误区,往往是只重视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对孩子性格及品质的培养。能力培养固然很重要,但是培养孩子良好性格更为重要,因为性格一旦形成不易改变,并影响终身,而许多能力都是可以后天习得的。切不可抱着“树大自然直”“性格是天生遗传的”“江山易改,本性难移”的思想,对孩子的不良性格采取听之任之,放纵不关的态度,那样的话后果将不堪设想。通过我们对学生的问卷调查发现,父母的态度对孩子的性格的形成有以下的影响:

支配型的父母——孩子多为服从、无自发性、消极、依赖、温和的性格;

过分照顾型的父母——孩子多为幼稚、依赖、神经质、被动、懦弱的性格;

保护型的父母——孩子多为缺乏社会性、思虑深沉、亲切、情绪稳定的性格;

娇宠型的父母——孩子多为任性、反抗性、幼稚、神经质的性格;

服从型的父母——孩子多为无责任心、不顺从、攻击性强、蛮横的性格。

2.充分发挥榜样示范作用

榜样在青少年性格的形成与发展中具有无穷的力量,因为榜样的性格特征具体、生动、形象,对学生具有巨大的感染力和说服力,易于为学生所领会和模仿。尤其是小学生,他们特别希望找到具体的值得尊敬的英雄模范人物,去学习,去模仿,所以教育意义更大。革命导师、英雄模范、科学家、艺术家、教师、家长等都应该成为青少年学习的榜样。其中,特殊的人际关系决定了教师和家长的榜样作用具有经常性和直接性。因此,教师和家长应该严于律己,不断提高自身修养,成为德才兼备和具有良好性格特征的人。

然而,学习榜样的效果取决于榜样的条件和学生的主观意向。除了榜样必须具备权威性、真实性和感染力以外,学生自身必须要有追求榜样的强烈愿望,否则就不能获得学习榜样的良好效果。为此,一定要通过各种途径建立榜样的威信;激发学生学习榜样的良好动机;正确认识榜样的优秀品质和良好性格特征;指导学生在日常生活及学习中领悟、践行榜样的优秀品质。

3.在实践活动中培养、锻炼性格

实践活动在性格形成与发展中起决定作用。因此,教师要利用各种实践活动,培养、锻炼学生良好的性格,克服不良的性格。

学习是学生的主要实践活动。在学习活动中,可以培养学生自觉性、主动性、自制力、顽强性、勤奋、忍耐等良好的性格特征。然而,学生的性格特征与学习效果之间有一定的制约性。自觉、勤奋刻苦、不怕困难、知难而进的良好性格有助于学业成就的实现。而学习成就又促进了自信心、持久性、创造性等良好性格的发展。相反,学习屡遭失败,就会导致消极、沮丧、自卑、退缩不前等不良性格特征。因此,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经常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以此激励良好性格的形成。另外,要积极组织和开展班级、团队等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培养学生善于合作、关心他人、具有集体意识和组织性、纪律性等良好性格特征,也有利于克服孤独、自私等不良性格特征。

4.针对学生性格特点,进行个别教育

每个人在性格上都有各自的特点。因此,要求教师采取灵活而有原则的方法,耐心、细致地帮助学生克服不良性格特征,发扬优良性格品质。例如,对一个学习刻苦认真、遵守纪律但集体意识淡漠的学生,可以有意识地委托他帮集体办事,逐步培养他的集体观念和集体主义精神。对自觉性差、缺乏信心和恒心的学生,要充分肯定他们身上的优点,并耐心指导其行为,只要有点滴进步,就不断鼓励、强化,使他们树立自信,肯定性格优势,克服不足。

5.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

大量研究文献表明,同伴关系在儿童社会性发展中具有成人无法替代的独特作用,同伴关系以其独特的方式对儿童身心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同伴关系是儿童社会交往能力发展的重要背景,是发展其社会交往能力的重要途径,为社会化提供了一个发展的平台。良好的同伴关系,将有利于儿童形成良好的性格。

处在同伴群体中的儿童为了达到一致的群体目标,参加一致的活动,并从其他的儿童那里获得情感支持与帮助,这无疑减少了儿童的孤独感和恐惧感,特别是当儿童活动受挫而需要帮助时,这时朋友的帮助可以减少儿童的无助感,从而使其获得心理上的安全感。

在群体活动中,儿童为了树立自己良好的形象,确立并保持自己在同伴群体中的地位,同时也为了得到其他儿童的认可、尊重和欢迎,他会竭尽所能来表现自己,如果儿童的这种努力失败,他(她)便会产生受挫心理,而一旦自己被同伴群体所接受,儿童归属和尊重的需要也得到满足。此外,当儿童知道团体中的其他人赞同和肯定自己的某些方面时,他将愿意与他们共享群体的规范,取得群体的认同,这对儿童的自尊具有积极的影响。正是通过与同伴的交往,儿童才学会理解别人的情绪体验,从中发现真正的朋友和友谊,获得情感上的支持,产生安全感及对同伴、团体和社会的信任感。社会测量研究也表明,具有良好同伴群体关系的儿童能顺利适应环境,易表现出友好、谦虚的品质和低焦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