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小学生注意发展的一般特点及培养

小学生注意发展的一般特点及培养

时间:2022-02-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小学生注意发展的一般特点,主要是指小学生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的发展。据研究,小学生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的发展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低年级学生刚离开幼儿园不久,无意注意仍起重要作用。小学二年级学生有意注意水平低,还处于发展初期,自觉控制注意的能力差,容易被其他刺激分心。在整个小学时期,学生注意的集中能力是逐步发展的。结果发现,小学二年级学生注意稳定性成绩为3.0285,小学五年级学生注意稳定性成绩为5.3698。

第三节 小学生注意发展的一般特点及培养

一、小学生注意发展的一般特点

儿童入学以后,随着年龄的增加,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逐渐呈现在他们的面前,很多未知的领域等待着他们去探索,这就要求他们不但要注意有兴趣的事物,也要注意虽然不感兴趣但又必须认真学习的东西,等等,这就要求需要发展有意注意能力,还需要发展注意的稳定性、集中性以及注意的广度、分配、转移等功能特性。小学生注意发展的一般特点,主要是指小学生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的发展。据研究,小学生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的发展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从无意注意占优势,逐渐发展到有意注意占主导地位

低年级学生刚离开幼儿园不久,无意注意仍起重要作用。他们的注意,在很大程度上会被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新颖性和教师所创设的教学环境所吸引。上课时,思想会不由自主地“开小差”,摆弄一些玩具,做小动作。在做作业时,也往往需要有老师或家长的督促。他们的有意注意基本上是被动的,因为,他们神经系统活动的内抑制能力还没有发展起来。

随着年龄的增长,大脑不断成熟,神经系统活动的兴奋与抑制过程逐步协调起来。同时,由于教学提出的要求和教师的训练,学生有意注意逐步发展起来。四五年级小学生的有意注意基本上占主导地位,他们逐步理解自己的学习责任社会义务,逐步理解有很多的东西是自己一时不感兴趣,但又是必须学习的,从而使有意注意由“被迫”状态提高到自觉状态。

有意注意,是通过内部言语形式实现对自身各种心理活动的调节和控制。从个体发展史来看,初生婴儿只有无意注意。以后,在社会交往中随着言语的掌握和使用,有意注意也发展起来。

小学二年级学生有意注意水平低,还处于发展初期,自觉控制注意的能力差,容易被其他刺激分心。这也说明小学二年级学生的无意注意在认识活动中仍很重要。此时,有意注意的作用,充其量也不过与无意注意的作用相当。到小学五年级,在其认识活动中,有意注意已逐步取代无意注意,占主导地位,但并没有达到完善的程度,总的来说,小学儿童有意注意的发展主要表现为两方面:①有意注意在认识活动中的作用逐渐的提高;②注意的有意性由被动发展到主动。

2.注意的有意性由被动到主动

随着儿童年级的升高,有意注意逐渐占据优势,但在小学低年级,有意注意缺乏自觉性,在很大的程度上,需要老师和家长的提醒和引导,儿童在注意进程中不会组织自己的注意。在小学高年级,儿童逐渐能自行确立目的,并根据一定的目的,独立地组织自己的注意。

3.小学生的注意有明显的情绪色彩

小学生由于大脑与神经系统活动的内抑制能力没有充分发展,一个兴奋中心的形成往往波及其他相应器官的活动,面部表情、手脚乃至全身都会配合活动,所以注意表现出明显的情绪色彩。在课堂上,如果听得入神,学生就会表现出一本正经的样子,如果听得高兴,就会露出笑嘻嘻的小脸,甚至会高兴得手舞足蹈起来。这表明小学生容易为一些新异刺激所激动,流露出各种各样的外部情绪色彩,这一特点也给教师带来教学工作的方便。教师可以及时掌握教学中学生的反应和动态,判断学生是否在认真听讲,是否真正理解教学内容。

二、小学生注意品质的发展

不论是有意注意还是无意注意,都表现出集中性、稳定性、广度、分配、转移几种特性。在小学阶段,这些特性得到不断发展。

1.小学生注意集中性和稳定性的发展

注意的集中性即注意指向于一定事物时的聚精会神的程度。当我们专心注意某一事物时,意识中就会极其鲜明清晰地反映这一事物,而周围的其他事物则显得“模糊不清”。当注意高度集中时,甚至可以对周围的事物“视而不见”或“听而不闻”。教学中,学生的注意高度集中是非常必要的。教学实践证明,学生的学业成绩与学生学习时注意的集中性和稳定性呈正相关。在整个小学时期,学生注意的集中能力是逐步发展的。低年级学生注意的集中性水平较低,主要表现在:其一,注意集中性的深度不足。他们能观察具体形象的事物,而不善于观察抽象、概括的教材;能集中注意于事物的外表现象,而不善于专注事物的本质联系。其二,注意集中的时间较短,而注意的稳定性较差。

注意的稳定性就是注意的集中性在时间上的持续情况,就是在一定时间内把注意集中于某一事物或活动上的能力。

心理学实验告诉我们,在一般情况下,7~10岁儿童可以连续集中注意20分钟左右,10~12岁儿童在25分钟左右,12岁以上儿童在30分钟左右。如果教材新颖、教法得当,高年级学生保持40分钟的注意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注意集中的时间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往往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如年龄、个性、兴趣、理解能力、知识水平、教材性质,等等。单调乏味、照本宣科的教学,很难集中和保持学生的注意;而组织严密、形象有趣、方法得当的教学,可使小学生保持45分钟的注意时间。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两者有节奏地交替调节,有利于注意稳定性的提高。当人们要完成一件连几秒钟都不允许注意分散的工作时,注意能保持20分钟、15分钟,甚至10分钟、5分钟就算不错了。在高度集中注意之后,应该允许有意注意作短暂的休息,或者代之以无意注意。这样,注意的稳定性就可以保持几小时之久。

专业人士对注意稳定性发展的年级差异和性别差异的情况做了研究。结果发现,小学二年级学生注意稳定性成绩为3.0285,小学五年级学生注意稳定性成绩为5.3698。经统计检验,差异非常显著。这表明在小学二年级至五年级阶段,学生注意稳定性发展很迅速。同时还发现,不论是小学二年级还是小学五年级,在注意的稳定性上女生的成绩高于男生。

不同年级男、女生注意稳定性成绩比较

img17

麦柯贝(E.Maccoby)发现在整个小学期间,即使有2个人在同时说话,儿童也能集中听其中一个人的谈话。这都证明小学儿童注意的稳定性和集中性已有了明显的发展。

2.小学生注意广度(范围)的发展

注意广度也称注意范围,是指在同一时间内知觉客体时所能注意到的客体的数量。注意广度是学生学习的条件之一,因为学生在同一时间内能观察到更多的教材内容或事物,对提高学习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年级的升高,小学儿童注意广度在不断的发展。例如,一年级学生在阅读时,常常是一个字一个字地念,注意的范围很有限。四年级之后,他们的知识经验积累多了,思维发展了,阅读的技巧形成了,一次就能看到整个的句子。再往后,同时能注意到句和句之间的联系,注意的广度就发展了。注意的广度不是绝对的,它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如材料的系统性、条理性、可理解性,观察对象的光亮度、色彩、呈现速度等。

3.小学生注意分配和注意转移能力的发展

注意的分配就是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分配到两种或几种不同对象或活动上的能力。在教学活动中常常要求师生能很好地分配自己的注意。教师一边讲课,一边观察学生听讲的情况;学生一边听讲,一边记笔记,一边思考问题。一年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般不善于分配自己的注意,让他们一边听讲一边抄写,或者让他们一边抄算术题一边思考解题方法,这样做是很困难的。只有到抄写熟练以后,才能逐步要求他们把注意同时分配到听讲、抄写和思考上。

注意分配的重要条件之一,就是在同时进行的两种或几种活动中只有一种是不熟悉的,需要以集中的注意去观察它和思考它,成为注意的中心,而其余的动作都已达到“自动化”的程度,无需紧张注意。因此,一个人越是能熟练地掌握某些有关动作,注意的分配就越容易。姜涛、刘景全等人使用“注意分配仪”对小学生注意分配的发展做了研究,发现注意分配的指标由下面的公式计算:

img18

其中L为单独呈现光刺激(共12个灯)时,被试的正确反应数;R为单独呈现声音刺激(分高音、低音、中音三种刺激)时,被试的正确反应数;L'和R'为声、光刺激同时呈现,被试对灯光刺激和声音刺激的正确反应数。即L和R是不需要分配注意时的正确反应数,L'和R'为分配注意时的正确反应数。数值大于0.50,说明具有注意分配能力,越接近于1,注意分配能力越强。研究结果发现,二年级学生有72%的人超过了0.50,平均数为0.5833,五年级学生有88%的人超过了0.50,平均数为0.5884。虽然在平均值上看,没有明显的差异,但从人数上看,差异是明显的。说明小学生的注意分配能力在比较平缓地发展着。

通过以上所述,总的来说,小学生注意分配能力的特点:①小学生注意分配能力随着年龄增长而提高;②小学二年级是儿童注意分配能力发展的转折期。

注意的转移是根据新的任务主动地将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去。这是学生根据新的需要有目的地将注意转向新的对象,使一种活动为另一种活动所代替。注意转移的快慢、难易,与原来注意的紧张度、引起注意转移的新事物或新活动的性质有关。原来注意的紧张度越高,新事物或新活动越不符合引起注意的条件,转移注意就越困难。注意一经转移,原来注意中心的对象便转移到意识中心以外,新对象就进入意识中心。注意的转移能力还有明显的个性特征,有些人转移迅速、灵活,有些人就比转迟缓。这与人的高级神经系统活动的灵活性有关。小学低年级儿童注意转移的能力比较差,在小学中年级后,儿童注意转移能力逐渐发展起来。

三、小学生良好注意力的培养

注意是小学生学习的必要条件,也是教师教学的重要条件。教师只有根据注意的规律组织好学生的注意,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唤起小学生的有意注意,提高学习的自觉性

明确的目的任务是唤起和维持有意注意的一个重要条件。教学实践表明,教师在教学中愈能使学生明确知识的价值以及学习的具体要求和任务,则愈能唤起学习的有意注意,提高学习的自觉性。

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的思维,也是唤起学生有意注意的一个重要因素。如在讲物理、化学的某些定理之前,先做实验,接着提出问题,使学生感到有趣又难以回答。这样做可以引起一种期待的心理,就容易唤起学生的有意注意。教学过程中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这就迫使学生不得不去考虑当前所面临的问题,将学生的注意很自然地吸引到学习活动中来,避免或减少学生的分心,使学生的有意注意能保持更久的时间。在向学生提问时,应先提出问题,让全班同学思考,然后再点名让个别学生回答。

此外,教师正确组织教学,一贯严格要求学生,对唤起有意注意也起着重要作用。严格要求有利于学生有意注意习惯的养成,也有利于意志薄弱的学生借助外因的影响集中注意。教师向学生提出适当的要求,建立正确的课堂常规等,都有助于唤起和稳定有意注意。

(二)正确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活动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的无意注意既有积极作用,又有消极作用。教师应充分利用其积极因素为教学服务,同时又要防止其消极的影响。

在教学环境方面,应尽可能保持教室周围环境的安静,教室内部的布置要简朴、整洁,不要过多地装饰和张贴;保持教室内部空气清新、光线充足;课桌、椅高矮适合学生的身体高度;教师的服饰要适宜、举止言谈要朴实大方。

在教学方法上要尽量防止单调呆板,要不断地提高课堂教学的艺术,以激发学生对教学过程本身的兴趣。教学内容要密切联系实际,体现新颖性、科学性和系统性;教学形式和方法要做到多样性、灵活性和启发性;教师的语言应生动形象、简洁流畅、抑扬顿挫、快慢适中,能引人入胜;教态要自然,表情要丰富、亲切,富有感染力。适时地呈现直观教具,用感性形象吸引学生;在课堂秩序发生问题时,教师应用故意停顿和善意提醒取代强硬的批评,板书要整齐,字体要工整,还要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样就容易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

(三)引导学生交替使用不同的注意形式

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是两种不同性质的注意,但是二者在实践活动中紧密联系,互相转化,协同作用。如果只凭有意注意去工作,长时间的意志努力,会使人感动疲劳,注意就容易分散,不可能完成任务。如果只凭无意注意去工作,就会显得杂乱无章,一遇困难或干扰,注意就会分散,使工作难以进行下去。因此,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都是需要的,并且总是交替进行着。在同一活动中,当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交替进行时,注意就能稳定而持久地保持在活动的对象上,直到任务完成。

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只考虑无意注意,教育就可能走向错误方向。如果只考虑有意注意,学习就会失去必要的吸引力。因此,引导学生几种注意交替使用,是保持学生注意的重要条件。比如一堂课的开始阶段,通过课前准备、组织教学、检查提问等唤起学生的有意注意;有意注意使学生的心理活动指向课堂的中心环节——传授新知识;通过生动形象的实例和灵活多样的教学艺术,引起无意注意,使学生的注意力稳定集中;老师讲授的内容逐步被学生理解,越来越有吸引力,学生全神贯注,自然而然地转为有意后注意;新课授完后,学生的注意易涣散,把学生的注意再转为有意注意,对巩固新课、布置作业、指导复习和预习都很有必要。

教学方式和学习活动的多样化是保持学生注意的另一个重要条件。如在教学活动中,只要求学生单纯地听、看、读、写、做,都不利于保持注意。只有把听、看、读、写、做结合起来,交替进行,才有利于学生的注意保持。如果不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一味地频繁地调换活动,就不利于培养学生稳定持久的注意。

必要的工作速度也是保持学生注意的重要条件。教学实践证明,教学活动中断或教学速度太快,都不利于注意力的稳定、持久。因此,在教学活动中,一个问题没有弄清楚,不要讲新的内容。如果这个问题已经弄明白,就不应停留或中断,应该保持教学活动的紧凑、连贯、一环扣一环地继续下去。除此之外,教学内容应该难易适度,过难或过易的内容,都会使学生失去兴趣,削弱意志力。

(四)培养小学生相关的心理品质

培养小学生相关的心理品质,对培养和提高小学生的注意力有重要的作用。

(1)加强意志力的培养和锻炼。坚强的意志力是控制分心最重要的条件。加强意志力锻炼,要求儿童严格遵守课堂纪律和作息制度,主动抵制各种引起分心的干扰。

(2)要养成严肃认真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