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慈悲与转化

·慈悲与转化

时间:2022-02-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她闭上眼睛,不一会儿就流下泪水,哭得很伤心。直到他认为干净了,才开始穿针引线。我终于明白,为什么无论父亲怎样设计和定做,我就是不学医,所以,我连数理化都反感,偏偏学了文科,后来又钟情于亲子教育。回过头来,当我再看到自己的儿子,看到他的小伙伴——那么多当年的自己,特别是看到许多父母仍然在按自己的想法“定做”着他们的下一代时,一股悲心油然而生。

第十三章 心理自疗

·学会与感受交流

案例:

有一次在做咨询时,案主无论如何也无法静下心来,她总是抓住别人不放,抱怨个没完,使咨询无法正常进行。

于是我问她一个问题:“你的左脚和右脚哪一个冷?”

她愣了一下,“嗯——,好像是左脚冷一点……”

见她又要喋喋不休,我继续问:“你怎么知道它冷一点,难道你摸到了吗?”

“我当然知道,我的脚我还不知道?”

“你是用什么知道的?”我问。

“感觉呗,还是什么?”

我笑了:“对,感觉!我现在请你感觉一下自己的情绪,就像体会那个冷一样,不用说,也不用想,只是跟那个情绪在一起,苦就是苦,悲就是悲,气就是气,怕就是怕,不去问原因,不去想结果,只是和它们在一起,感受自己身心的变化。”

她闭上眼睛,不一会儿就流下泪水,哭得很伤心。我知道,她的喋喋不休就是在掩饰自己真正的情绪,把自己的伤痛转嫁给环境,以便让身心舒服一点,这就是防御机制。

就像为病人动手术一样,如果病人因紧张而不放松,便很有可能让手术进行不下去,所以,为了达到治疗效果,病人必须放松。心理治疗也一样,把自己放心地交给医生,完全配合医生治疗,才有可能达到最好的治愈效果。

·在成长课上

第一次接触心理治疗的时候,我的身心绷得很紧,看到身边一个个朋友在导师的催眠暗示下痛哭或发作,觉得很好笑。后来我也上前按导师的指示试了试,然而,童年的记忆早已被岁月尘封起来,调动了几次,那股情绪也上不来,于是我放弃了。

导师当时并没有让我继续,而是微笑着请我听一听其他学员的感受,我也感到奇怪,怎么在集体治疗的课程上我还是个差等生(在高中,我在班上就是中下等)?别人都得了5分,只有我还搞不懂题目,难道我真的比他们笨吗?

次日进行下一个环节:为自己的童年写一封信。

十几个人分别找个地方,像孩子一样坐在垫子上,一手拿笔,一手拿纸,有的趴着,有的坐着,也有的蹲在墙角发呆……而我是像日本人一样跪在垫子上,俯下身体,就像我小时候在床上画画或翻书。于是,我在那张雪白的纸上为自己的童年写了第一句话——

亲爱的……

突然间,一股巨大的能量直冲到我的胸口,久藏的悲创像开了闸门的洪水,不顾一切地涌到我的全身,我哭倒了,全身颤抖,泣不成声,与此同时,我的左手不自觉地抬了起来,好像在讲述着它的记忆。

·打开童年创伤

案例:

就在当时,我回到了7岁的那一天,一年级的我放学后做值日,和另外一个同学擦玻璃时,由于用力过猛,我的左手按过了劲儿,一下子捅破了窗户,刀子一样的玻璃深深地划入了我的左腕,当即,一块肉被割了下来,血流不止。

当时的我和那个同学都吓懵了,我顾不上疼痛,草草地用卫生纸捂住伤口,便急匆匆地走回家。一路上,我没有哭,只是越发感到疼痛和害怕,怕大人说我,最主要是怕爸爸发作。

妈妈草草地为我上了药,然后给在医院工作的爸爸打了传呼电话,可爸爸还是没有提前回来。不出我所料,听到门外的自行车铃声后,便是爸爸那熟悉的脚步声,然后就是他那张气冲冲的脸。

我坐在爸爸对面,下面接着盆(用来接血),他拉住我的左手,用蘸着盐水的砂纸刷牙似的清扫伤口(中的碎玻璃碴儿),眼看着鲜红的血一层又一层地涌出来,又被爸爸用纱布蘸干,再洗刷伤口……直到他认为干净了,才开始穿针引线。

妈妈坐在一旁拉住我的右手,不住地安慰我,然而我已经忘了疼,爸爸不许我哭,我越是抖得厉害,他就下手越狠,而且还伴随着他的责骂与训斥。

也许是我太让他生气了,在没有打麻药的前提下,我的伤口被他像缝袜子一样,一针一针地缝合,平时连想都不敢想的情景,居然在7岁时亲身感受,然而我没有把那个年龄应该表达的真实感受发泄出来,比如哭,比如恐惧,比如需要麻药,比如需要父母的安慰和鼓励……

是的,我就像战场上被打伤的士兵,躺在地上接受着战地医生的急救,然而,我不如那些战士,因为我连疼痛的叫喊声都不许发出,我就像《第一滴血》中的兰博一样,看着躯体被洞穿,再以最简单的方法消毒后缝合,一切进行得是那么理智,那么平静,然而当年的我不是兰博,因为我才7岁。

·内在爆破

在场地中央,我抬起的左手诉说着当年的一切,我几乎哭得崩溃了,因为那是一个孩子的表达,是当年全部感受的释放。

我终于明白,我为什么那么抱怨父亲,想方设法和他作对,从上学到上班,从未按他的指令行事。

我终于明白,我为什么那么不喜欢男性领导,因为他们都具有父亲的特性——权威人士、衣食父母。

我终于明白,为什么我在与人交流时那么直接,且不计后果,因为从这一次手术中,我得出“越是亲近就越要直截了当”的结论。

我终于明白,为什么无论父亲怎样设计和定做,我就是不学医,所以,我连数理化都反感,偏偏学了文科,后来又钟情于亲子教育。

我终于明白,为什么几年前父亲走时我几乎没有太多悲伤,因为在我心里,在我的童年,早已经和他告别,在我们之间,早已经产生遥远的距离。

同时,这次经历也练就了我承受痛苦的能力,特别是皮肉之苦,我一般是不太在乎的。然而,我今天要处理的是这皮肉之苦后面的心灵创伤,那才是我的,也是所有人最难以接受的深深隐痛!

·重塑生命

给自己的童年写一封信,这信中记载着那么多成长记忆,当我试着爱自己,只是那么一个称呼(亲爱的),过去的我(那个男孩儿)便接收到这种呼唤,一下子倒在我怀里大哭不止,而我用如今的庞大身躯紧紧地拥抱他,给他温暖,给他安慰,给他力量。

是的,我学会了自救,深谙了因果轮回,按照这个程序,我从此走上了心理自疗之路。

进一步,我更加深信了佛陀所说和“苦、集、灭、道”,理解了他的“过去心不可得”,知道了要想活在当下必须学会觉察,要想“放下”必先“提起”的道理。从此以后,即使没有那种场合,即使身边没有导师,我也常常把童年的照片置于案头,对着那个小男孩儿说话,说他想说的话,说他听得懂的话,说孩子的话。

看着他天真无邪的眼睛,盯着他弱小苍白的童颜,无数次,我触摸到记忆的伤痕,觉察到那些被迫卡在生命中的能量。于是,我跪在自己面前,将那些负面情绪全然释放,我如泣如诉地告诉照片中的孩子:“再没有什么可以伤害你,你没有办法做到的事、没有实现的理想,今天就全交给我吧,如今谁也挡不住你,我将替你展开那双隐形的翅膀!”

父亲曾经把我4岁时创作的画撕掉,当着许多客人的面抽我的嘴巴,那种羞辱使我很难把自己的作品呈现于众人,也让我不敢当着别人说出自己的想法。然而,当我回到当年,触摸到那个痛苦,再拾起那些被撕碎的作品和心灵,便擦干泪水,重新提起笔,完成了当年那些未完成的作品,并把它们展示于众,虽然它们并不成熟,没有得到过任何老师的指点,但今天,它们被报社连载了,出版了。那个孩子笑了,就像当年所有人都在夸他画得好,他得到了嘉许和鼓励,没有羞辱,没有打骂,那个本能的天赋和爱好,继续得以发展,并且终于开花结果。

回过头来,当我再看到自己的儿子,看到他的小伙伴——那么多当年的自己,特别是看到许多父母仍然在按自己的想法“定做”着他们的下一代时,一股悲心油然而生。于是暗暗立志:拯救孩子和他们的家庭,以己之力为这些小生命消除不良之因,多结出些幸福开心之果——对,做亲子教育,做心理咨询。

·给心灵吃“中药”

有一位案主曾经问我,说她的疗程需要多长时间。我知道,她可能是比较在乎咨询费用,然而同时发现,在他们的头脑中普遍存在着一种模式,当然,社会上普遍推行的心理咨询模式肯定有其存在的意义及优势,然而还有许多客观因素限制着这些优势。

比如说,现代人,特别是那些需要做心理干预的中青年都比较忙,就算是暂时抽时间听取了咨询师的建议,但繁忙的工作及生活压力也会将那些建议逐渐淡化,之后,固有的惯性又会占据他们的身心。再者说,现代中国对心理治疗的认知程度远不及西方社会的理性和客观,往往出于好奇心去面对媒体上的心理访谈和个案调解。因此,如果按西方的常规咨询,往往容易导致案主走入两个极端:不是过分依赖,就是过分排斥。加之社会保障机制尚未涉及心理治疗,所以在中国做咨询或治疗,还是要考虑到国情因素。

于是我对那位案主说,我只是协助你做两件事:第一,帮你找到原因;第二,为你提供方法。我知道,对于那些敢于面对问题,并真想解决问题的人来说,上述两条足够了,就像一个自觉的学生,只要听到老师的要求,无须天天陪伴,他也会自己用功。而且我坚信,所有人都有这种能力,只要帮他们找到自己真正的需求,就如同让一个孩子发展自己的兴趣,那么便没有什么力量可以阻挡他,再赋予他们现在成人的力量,自我完形就不再是一件遥不可及的事。

在找原因时,我一般会采用西方心理学的精神分析(西医),在提供自疗方法时,我一般会采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智慧(中医)。因为我们毕竟是中国人,不可能脱离祖先的生活方式生存,所以我们要回家(中国人最重视家庭观念),在血缘关系中给自己一个交代和说法。

因此,我提供一种禅观的方法,几千年的历史证明,中华民族之所以成为生生不息,以智慧统领着全世界最璀璨的文明,无非是我们祖先听从了古圣先哲的教化。他们的学习方法中凝聚着人性最完美的精华。其实祖先早就在四大名著中暗示了这种境界,那么就让我们从每个人的本能入手,逐渐了解它。

·做自己的旁观者

《西游记》里常常有孙悟空分身的情节:躯体保持原状,真人(灵魂)却已飞走了……这当然只是一种传说。但在现实生活中,这种做法并非没有可能。在此,我们当然不是指人的灵魂可以随意脱离肉体,我们只是试着想象一下:当我们迷路时,如果没有向导和地图,该如何走出去?唯一的办法,就是找一个高处上去,再往下看看,该怎么走便心知肚明了。进而想象,当我们脱离路面,“腾空而起”时鸟瞰下方,一切便尽收眼底。再进一步说,当我们不知该向何处发展,此时,左冲右突是无效的,只能像无头的苍蝇。而且,任何人都无法替我们找到方向,而只有自己“跳”出局外,“站在一旁审视”(自己当下所处的状态)。如果我们能做到全然,就能处于冷静和理智的状态,同时,掌握真正的自控能力。以这种心态,会理智地为自己选择方向,并且会为这种选择负起完全的责任

再引申一步,如果你在与某人对话、发作、冷战……此时,你很可能充满了某种情绪,如果你让情绪占据了身心,无异于迷路,那么,就请你“跳”出来看看自己,就在此时此刻,像孙悟空一样,那时,你也许会觉得自己像个孩子。那么,你的情绪也会停止发作,进而静下心来为自己找出应对的方法。

·觉察与禅观

这种方法叫觉察,一般人经过训练是完全可以做到的。禅观,“禅”指集中意识后获得的心性统一和安定,“观”是“观想”,指禅的境地里详细地思念、念想的对象,也就是从这里起修的。但上述都只是在观一时一刻的起心动念,如果你按此方法去审视你的经历,你的生命过程,以及这一切与当下的关系,就是认识自己的开始。

一般人看人看事,只局限于现状和表面,他们善于以静止的眼光评断。比如有些上了年纪的人总看不惯当今舞台上的年轻一族,这是因为,年轻人所表达的状态与这些老人的思维方式、审美观等发生冲突,并不是年轻人有什么不对劲,真正的问题在于老人因“不习惯如此”而别扭,与年轻人、与别人都无关。这就好比两棵树,因高矮或粗细不同而彼此“看不惯”,其实,他们谁又真的有错呢?

因此,从佛教道家的角度说,这种“看不惯”本身就是多余的杂念。但那些老年人为什么看不惯?因为它没有“跳”出来看自己,而只是站在本位的立场,以自己的经验去评价他人,也就是说,那些老人们并不了解自己。

如果要真正了解自己,首先要知道生命不是一种静态。它是流动的、循环的,没有一刻静止,就如同河流。你所看到的,只是流到面前的这一域,它还在流动,直到大海也还会蒸发……广义地说,生命的流动表现为生、老、病、死。狭义地看,无论是人或是一棵树、一条虫、一个单细胞,都一刻不停地进行着新陈代谢。再看一看,连整个宇宙都在“呼吸”,何况我们小小的人类!

但如果你看不惯某人某事,就等于对着眼前的河流评头论足,说河流就是你所见到的样子,这不正像古印度寓言里的“瞎子摸象”吗?

·接纳自己,就会理解别人

从心理学,特别是从精神分析的角度看一个人,是从他/她的过去着眼,进而推断其后天性格的形成,以及在此性格的驱使下导演出的种种行为和思维模式。因此,在心理学家和智者的眼中,没有好与坏这种概念,他们只看因果,并认为一切行为自有其根源。

比如从心理医生的角度看待一个爱占小便宜的人,那么此人的“自私”,很可能是因为他幼时被贫穷和饥饿刺激过,或者当他还是个孩子的时候,因无力与大孩子争抢,便眼看着到手的糖果被抢走。因此,“把住属于自己的东西”就可以不再挨饿,口袋里有些钱,心里就会感觉安全——从这个角度看,他的所谓自私,正是他为自己做出的智慧选择!但如果你了解到此人有上述经历,还会得出他“自私”的结论吗?相信任何一个思维健全的人,都会谅解,或至少是同情他的行为,此时,抱怨之心开始融化,关系调整,人与人之间开始彼此理解——如果这个自私的人是你,而同时你又以心理医生的眼光去“看”、去觉察自己,这个过程就是认识自己。

因此,认识自己不是一味地否定自己的负面,那不是自省,是自责。自省,是清清楚楚地看到自己每一个当下的由来,在举手投足间全然地看到自己“流”到当下的原因。比如你是个脾气暴躁的人,那么请你不要因他人的抱怨而自责,而是在暴躁的时候,看看自己这个暴躁是从哪来的。也许,它缘于力不从心,或强调被关注、被尊重、被认可、被接受。那么,你是不是童年有过这种经历:无论你怎样努力也无法使家人满意?进而,他们苛责你、忽视你,甚至打骂你、否定你……于是,你只有用发作来证明你的存在、你的价值、你的尊严。因为,你具有一颗脆弱而敏感的心,你的心灵曾经受到伤害,每每因外因触及到这个伤口,你就疼得发作。此时,你就会知道,错不在他人,也不在自己,你的发作和他人的表达,只不过是旧梦重现,也只不过是场游戏。

·远离颠倒梦想

认识自己,是要接受自己的所谓“负面”,因为它也是你生命的一部分,它曾经保护你活到现在,无论你身在何处,它从未离开过你,是你最忠实的“伴侣”。它,才是真正的你、最需要善待的你、最应该宽恕和理解的你!你要做的,是跟它对话,告诉它:“事情已经过去,你不必再背负着罪名和压力,不要再委屈和否定自己。”进而,你完全有能力让这股能量转化为今天为你所用的精力和体力。不信,你就去想想电池的正、负极:负极有多强,正极就有多强,两边永远守恒。

你也可以用智慧的目光去审视周围的人和周围的家庭,那些没人看得起的人,他们原本就是没出息的人吗?也许他们过早地牺牲了自己,为了保证家庭完整,为了让弟弟、妹妹们安全地成长,他们付出了童真,把大部分精力和体力消耗在弥补家庭的漏洞上,所以,他们今天再没有力气去为自己做事,但那是他们的错吗?

想象一下,生命像一条河流,所谓的“倒霉”如同落差,但河流的落差能发电,正如人生的“落差”能激发出潜能。而且,我们都喜欢在瀑布前留影,因为它美丽——也就是说,人类在潜意识里是欣赏落差的,所以拜伦才说:“逆境是到达真理的一条捷径。”佛家也讲:“烦恼即菩提!”

·慈悲与转化

对心理治疗而言,最难的并不是觉察,而是转化过程。这个过程,非几天几月能完成的,甚至几年、十几年都不见得有成效。因此,战胜自己,或者说超越自我,是一个庞大的生命工程,确切地说,这是一场生命革新,也就是人生的革命!在这条路上,充满了坎坷、艰辛,因为这些困境都是人为的,也就是说,它们都是自己的心性——潜意识造就的,我们把它们统称为经验。这些经验里充满了惯性,充满了“看不惯”和“自卑”“自负”“自以为是”“盲目”“偏见”和“极端”等,共有多少,无法尽述。有趣的是,佛家把它们统称为法门,也就是自己起修的入口,佛家说,人生共有84 000个法门,也就是说,人生有84 000种苦恼。而这些苦恼都是菩提种子,转化过来就是大智慧。

也许这种说法看上去比较“形而上”,而且佛陀说过,众生刚强不化。因此,佛家有许多菩萨来供人膜拜,心理学有许多“疗法”为人诊治。比如看到观世音菩萨,人们的第一印象就是慈悲,一般人认为的慈悲是“像母亲一样无私奉献”,这种观念本身就有偏差,在佛家看来,慈悲众生的第一对象是自己,如果连自己都不会爱的人,他/她是不太会有能力去真正爱别人的。这就如同炉子,如果它不热,周围的环境就不会升温——爱别人也就是一句空谈,因此没有达到真正的效果。比如一个医生,他的本职工作就是医治患者,可如果他一味地忘我,即消耗自己而去治疗他人,那么当他把自己的身体、精力消耗殆尽,又如何去医治更多需要他救助的病人?而一个母亲,如果她的身体不好,又如何会有充足的奶水去喂养孩子?一个心理医生,当他/她还没有学会怎样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又如何去协助别人?因此,慈悲的概念相当深广,它的含义本身就是心理健康。

·智慧与责任

再比如文殊菩萨,他代表智慧。但这种智慧并非小聪明,而是一种能力。这就如同孔子强调的“学以致用”和王阳明心学中的“知行合一”。那么反观现在许多高等院校毕业的“高才生”,其实不乏高分低能、眼高手低者,到了社会岗位,他们普遍感到力不从心,于是开始怨天尤人,说自己生不逢时,或抱怨爹妈、领导、同事……总之,他们把责任推诿给环境,而不反过来觉察自己。

无论是观世音还是文殊、普贤、大势志、地藏王……这些所谓的名号,他们都不是具体的人(或像),他们都代表着某种智慧(能力)。修行、修行,修身正行。去认识观世音,就是要教你去修慈悲和承担。比如一个刚结婚的男人,他总抱怨妻子不理解他,不体谅他,到了单位,他也抱怨领导对他不公平。这种抱怨本身,就是对亲近关系的一种损害。首先,他不认识自己,不知道自己是个眼高手低的人,不知道自己的价值观与现实有差距,他总希望处处合意,人人都认可他、尊重他,却不知这个尊重的含义。因为尊重需要诚意,需要彼此理解,也就是平等。而当他把自己看得过低时,就需要从他人的眼光里“被抬举”;当他得不到时,就会抱怨他们不抬举自己。究其原因,在于他的自卑,但周围的人没逼着他自卑,这个自卑只属于他自己。因此,他对自己不够慈悲,也自然不去承担责任。

一个惧怕承担责任的人,就不是一个心理健全的人。此时,如果他想要解决问题,要么去看心理医生,找到自己不承担责任的根源,然后再学着去让自己的心理年龄与实际年龄相符;要么他就去修观音法门,学会爱自己的同时再去学大势志菩萨——增强他的行动力。而无论采取怎样的方式,若要做到全然,就一定要和自己的心灵对话,而不去指责环境。这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其难度不亚于戒毒。

有位知名的心理学家不无感慨地说:“要做到改变人格,几乎是一件不可能做到的事!”因此,我们在这里用比较大的篇幅阐述佛家理论。因为佛教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教人们如何超越自我。而将二者结合起来,便可做到全然的修行。

·一朵小花

在从事多年心理咨询的过程中,越来越感觉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那些古圣先哲们的智慧。在调整认识的过程中,也许只有中国人才理解得了“天人合一”,即使是需求协助的案主,遇到麻烦时,只要说一说眼前的草木,便足以达到豁然开朗的效果。

案例:

在山东讲课时,我看到一个从小因小儿麻痹而不得不在青春期用拐支撑走路的女生,她的脾气很暴躁,家人拿她没有办法,她也因身体不便而拒绝上学。

看到她时,我没有去搀扶,只是笑着跟她聊天儿,我指着她家院中的一株从石缝中绽开小花说:“它美吗?”

她好奇地看看我,再看看花,点点头。

我接着说:“那个石头把它压住了吗?它的筋骨断了吗?”

她呆呆地望着那朵花,默默地流下泪水,迸出了几个字:“它没有断,没有人可以压死它!”

“是的,正因为它背负着巨大的压力,所以它要比周围那些花开得都美,它的生命力更加顽强……”

女孩子咬着下唇,居然丢下一个拐,踉跄地走出大院。背后,她的父母擦着眼泪说:“她好几年都没出过这个门了!”

·亲情如蛇行

案例:

还有一个年轻人,他特别在乎家人对他的评价,然而,他的父母和妻子从来都没有给到他所需要的那种认可。于是,我把眼前的一幅画交给他,并让他拿到离眼睛一厘米的地方看。

显然,他无法欣赏到画的美丽,我问他原因。他说,因为离得太近了。同时,他也明白了为什么家人看不到他的成绩。与此同时,我进一步调整他的认知,为他提供“处理家庭关系”的方法。

“蛇为什么要蜿蜒前行,而不直着爬行?”我问他。

“因为蛇没有脚,直行会磨破肚皮。”看得出他很聪明。

“是呀,蛇与地面是零距离,也就是亲密无间,所以为了避免摩擦,它也只能拐弯抹角。那么,你与家人之间是不是也是零距离呢?”

他点点头:“还真是这个道理,平时我一直接说话,他们就无法接受,可我爱人就特别会说话,有事不直说,拐着弯地把想说的话说出来,老人还特别容易接受,我平时还认为她阴险,原来她是对的。”

我笑笑:“所以家人不讲理,而讲情,你让家人讲理,他们当然就不领你的情了。”

·夫妻之道

案例:

一位先生抱怨妻子不可理喻,明明他是在好心劝她,她却非但不领情,反而把平时的积怨迁怒于他,这让先生感到很委屈,也很寒心。

同样,我没有详细分析他们的家长里短,只是看着窗外的树问他:“为什么风吹树动?”

他随着我望向窗外,“因为有风呀,树如果不动,不就是死树了吗?”

“对呀,”我转向他,“太太是风,你是树,你们相互依存,如影随形,那么无论太太这股风是什么方向,多大风力,作为树的你,是不是都要随风摆动,不能,也无法阻抗?”

他若有所思,却仍感不平。

于是我接着说:“树的生命力,就在于对自然的适应,树越是顺其自然,就越美,越能够保全自己;再者说,如果没有风,树也动不起来,也无法体现为它是一棵活着的树,就算叶子被风吹落,那也是预示着气候的转变,好比风是在教导树承受和适应,这不是一种磨砺吗?太太不正是通过她的方式培养你的适应能力,并提醒你要有包容心与洞察力吗?因此,要像树和风一样学会沟通,那种能量交换是无形无声的,是如同树与风之间的体会与感知,夫妻之道也是如此呀!”

回家后,先生不再劝慰,只是伸出双手拥抱太太,太太在他怀里哭了,却也笑了。

·棱角与人缘

案例:

一位年轻白领抱怨领导和同事都不赏识他,任他工作再出色,业绩再突出,可就是没有人重视他的意见。尽管如此,他表示还是要坚持自己的一贯作风,那就是“保持本色”。

“是不是有人说你棱角多?”我问。

“没错,我爸这么说过,大学老师也这么说过,可我觉得如果连一点儿个性都没有,那还叫人吗?”

我看着我们之间的桌子问他:“这桌子有几个边,几个角?”

看来他几何学得不错,随口便答:“四个边,当然有四个角。”

我笑笑,“是不是四个边可以坐四个人?”

他点头,“理论上是这样。”

“那么如果有八个边呢,能坐几个人?”我继续问。

“八个人呗,多少边就能坐几个人,理论上是这样。”他继续往套里钻。

“那如果这桌子有无数个边呢?”

“那就可以坐无数个人,理论上是这样……”他猛然意识到什么,“无数个边,就是圆桌,圆桌是没有棱角的,哦,我明白了!”

“对,有棱角是桌子,没有棱角也是桌子,全看你希望有多少人坐在周围,当然,理论上是这样。”

我们都笑了,他没有听到否定的声音,却得到了想要的答案。

·善用子女特权尽孝

案例:

父亲去世后,母亲一度无法从丧偶的阴影中走出来,看着她把父亲的照片挂满房间,而身体越发衰老和虚弱,我们几个子女真是说不出的难过和着急。

于是妹妹第一个采取行动,她以医学的角度阐述老年人丧偶后容易引发的流行病,并希望母亲能够走出去多交朋友……不料,母亲不仅拒绝,而且还抱怨女儿的语气。

第二个是我太太,作为一向被婆婆赏识的儿媳,她自信自己足可以帮到婆婆。大加劝慰了一番,可几天过去了,仍然不见效果。

第三个轮到我了,与往常一样,晚饭前敲开了母亲家的门,然后开始以儿子特有的方式讲述今天的收获,就像小时候向她汇报学习成绩一样。

母亲一边洗菜,一边倾听着我的汇报,就像几十年来她一如既往地关注儿子——于是,我开始发挥自己的特权(仅限于母子关系)。

“妈,明天中午电台有个选题,主持人和我商量,想请您给大家讲讲怎样防止手足口,我告诉他们您是这方面的专家(母亲的确是位传染病专家),他们不仅同意,而且很欢迎您去说,领导也已经同意了……”

我刚说到这里,母亲转过身来:“我不和你们年轻人瞎折腾,不去,跟他们说我没时间!”

我知道妹妹和太太就是在这一回合“被杀下马来”的,可我不同,我是儿子,是曾经的“代理父亲”,是妈妈的命根子。于是,我开始“滥用职权”——

“我都跟他们说好了,您想想,这么多年我容易吗?我多希望能跟电台的人处好关系,多出一份力,他们都是我的合作伙伴,平时挺尊重我的,连领导都挺器重我,我也跟他们说了您是位专家,您本来就是专家,如果您不去,那不等于置我于没有信义的地步吗?以后再策划选题,我还有什么发言权,也许他们以后就再也不信任我了呢!”

我几乎是哭着在抱怨,我知道,母亲很适应儿子的这种撒娇、耍赖,但最重要的,是母亲感觉到儿子可能要受委屈——这是全世界父母的统一软肋,为了不让子女受委屈,他们可以牺牲一切,包括那个丧偶之痛。

于是,母亲叹了口气:“这孩子,这么大了还让我操心。”然后擦擦手,“我已经好几年不接触业务了,为了你,我晚上还得看看过去的文献资料……”

吃过晚饭,走出母亲的家门,我第一件事就是给电台打去电话,说明天想安排母亲去电台做一次节目,题目是……主持人欣然同意,并表示完全配合。

是的,之前都是我的表演,但母亲“上钩”了,为了儿子不受委屈,她改变了惯性,走出了家门。这就是我的力量,儿子的力量,其实,那是母爱的力量!

母亲非常负责地做完了节目,从此,她每天都要听同一时段的广播,并经常对那些专家和主持发表自己的看法,在此基础上,我开始从网上下载一些新闻和报告文学,她津津有味地听着,上了瘾,每天都要议论古今和国事——她已经从阴影中走了出来,并用她的方式与外界接触,从此远离了老年孤独症与有可能并发的痴呆症。

·想赢,就贴上去

在拳击场上,攻击对手的有效方法之一,就是调整距离。也就是说,格斗的双方必须保持距离,才有可能击打到有效部位。然而,若是不给他这种距离呢?

其实上述对母亲的做法,我采取的就是贴身,用最亲近的母子关系“展开攻势”,不给彼此留下(说理的)距离,母亲当然被我打动(无法施展)。而在人际关系中,这种方法也很实用。

案例:

一个年轻人总遭到部门主任的数落,为此,他近乎不想上班了。

“我觉得她就是更年期闹的,”年轻人说,“平时对我们这些年轻人,这也看不惯,那也看不上,好像就她是对的,真是变态,真不想和这种人共事,上班真没意思!”

了解到部分情况后,我告诉他一些化解之道。

(续)

第二天,年轻人照常上班,打了份文件请主任指示,上面存心打错了几个字,并为主任准备好红笔。

主任看时,他盯着主任的头发感叹道:“您这些天是不是没休息好?”

主任警觉地侧过头:“怎么了?”

年轻人苦笑道:“您的白头发又多了几根,也瘦了,是不是我们太让您操心了?”

主任放下手中的文件:“唉,你们知道就好,不过,唉!”又戴上眼镜接着看,但显然气氛缓和了很多。

“您儿子快放暑假了吧?”

主任再也无法专心了,这句话一下子触到了她的软肋:“是呀,一走就是半年,今年过春节也没回家,你们这些年轻人根本不懂父母的心!”说完又看文件,并拿起红笔修改(这让她找到了好为人师的满足感)。

年轻人认真地看着:“哟,您看我又马虎了,以后您得多教教我,您不把关就是不行。”没等主任发表意见,年轻人又说:“我觉得您穿这件衬衫挺显年轻的,什么地方买的,有空我也为我妈买一件。”(这种审美观的肯定以母亲来证明,便没有恭维之嫌。)

“是吗?”主任低头看看自己的衬衫,“我告诉你呀,就在……”此时的这位中年妇女,已经完全与身边的这个年轻人放松交流了,原因是,年轻人进入了她的生活,而且分别运用了中年妇女最在乎的两点:儿子和衣着。

与以往不同,这次主任批改完文件后,没有发作,只是交给年轻人,二人仍然攀谈着家长里短,但主任那天的精神显得特别好,下班还提醒年轻人早点儿回家。

第二天、第三天、第四天……他们就这样交流着,主任有时候还会从家里带些好吃的给年轻人,年轻人当然得到了不止是食物的实惠,年底,他提了薪,而且和主任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

贴身进攻,不给对方留下距离,而对方还说不出什么,这就是中国功夫中贴身短打的妙处,打不过你,我就贴进去,抱住你,看你怎么办?因此,遇到困难时,最好的方法就是进入困境解剖它。

·放下就是没有对错

案例:

李先生:在我有记忆的时候,父亲就总发脾气,一有看不惯的地方,他对我不是打就是骂,弄得我成天战战兢兢的。同事们都说我老实,我想可能和那时的经历有关。

治疗师:你和领导的关系怎么样?

李先生:不好不坏,不过,我不像有些人那样跟领导套近乎,我觉得凭能力吃饭,谁也说不出话来。

治疗师:这么说你的业绩不错?

李先生:还行吧,领导说过,我的思路和别人不太一样,我总有创新思维,而我现在的工作性质就需要这种思维。

治疗师:那些和领导套近乎的人,你觉得他们怎么样?

李先生:可能一时得势,但如果换了领导,他们的日子就不太好过了。

治疗师:也就是说,你不用考虑这些,因为你的能力比较强。

李先生:是的,换谁当领导,都要看业绩。

治疗师:你受到过提拔吗?

李先生:很少,现在的领导只看谁和他们好,看业绩的不多。这也是我来向您请教的原因,我怎么才能被领导赏识,而又不采取那种套近乎的勾当?

治疗师:那你为什么不去主动找领导汇报工作呢?这可不叫套近乎呀。

李先生:我觉得领导应该心中有数,我做的工作人人看得见,领导也自然会关注呀。

治疗师:可事实上他没有重用你,你能自圆其说吗?

李先生:是呀,我也不明白为什么会这样!

治疗师:咱们打个比方,你们单位是一个大家庭,领导是家长,你们都是一群孩子。你说,家长喜欢什么样的孩子?

李先生:聪明的、会来事儿的、听话的……

治疗师:那你是什么样的?

李先生:我是真正为家长分担家务呀!

治疗师:领导需要你帮他分担家务吗?

李先生:难道领导不欣赏在工作上勤勤恳恳的员工吗?

治疗师:你说的是分担家务,也就是承担了一部分领导的责任,这是你心中所想。

李先生:是吗?那么家长也应该喜欢这种孩子呀?

治疗师:你是不是常常在家里分担家长的责任?

李先生:是的,我妈经常夸我是小大人,懂事,能帮他分担家务,有什么不对吗?

治疗师:没有对与错。问题在于你帮母亲分担责任,可是,真正帮母亲分担责任的应该是你的父亲,对吗?

李先生:哦,可我父亲工作忙,家里只有我一个男人。

治疗师:那只是你家的客观情况,并不是家家如此,也不适用于单位。所以,你工作的出发点在于分担责任,从这个意义上说,你是不是让别人感到有点越权了?

李先生:那我帮领导分担还不对了?

治疗师:孔子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你工作的同时,最好不要带有替领导行使权力的念头,而只是做好手头的事。

李先生:我是做了呀,可领导为什么还不提拔我呢?

治疗师:刚才说了,你们单位像一个大家庭,领导就好比是父亲。你怕你父亲吗?

李先生:怕,怕他打我。

治疗师:也就是说,你不敢主动亲近他。

李先生:当然了,我躲他还来不及呢。哦,我明白了,你是不是说由于怕亲近父亲,才不去接近领导?

治疗师:主动接近领导去汇报工作,正如你希望得到父亲的赏识,你得到过吗?

李先生:从没有,我懂了,我是怕他否定我。因为父亲就常常损我,原来根源在这里!都怪我爸,我今天才会这样。

治疗师:你上学时爱走神儿吗?

李先生:是的,听课时走神儿,写作业也爱出小马虎,您怎么知道?

治疗师:你是不是无法专心从事一件事,善于浮想联翩?

李先生:对的,对的,我就是这样一种人,爸爸总说我不务正业,不专心。

治疗师:但如果你不浮想联翩,能培养出你现在的联想力吗?

李先生:是吗,难道当年的小马虎和走神儿还对了?

治疗师:没有对错,因人而异,因事而异。如果你专心听讲,自然会培养出另一种素质,但你的所谓负面,不也为你所用了吗?而这,正是因为你父亲经常教训你,导致你无法专心听讲、走神儿,用想入非非切断与现实的接触,才不自觉地形成今天的思维方式。

李先生:哦,这么说我爸爸打我还对了?

治疗师:没有对错!父亲打你,形成了你不敢接近领导的性格;同时又为你造就了联想能力,你说,谁对谁错?

李先生:我明白了,问题在于,我怎样才能把这二者整合起来,既好好工作,又能被领导赏识。

治疗师:现在你应该明白了,主动汇报工作不叫套近乎,就像一个孩子完成作业后拿给父亲看,希望得到父亲的夸奖一样,你要相信领导,因为他毕竟不是你真正的父亲。

李先生:明白了,我需要克服掉对父亲的恐惧,摆清工作关系。

治疗师:对了,把你的成绩向领导汇报,相信他会认可你的能力,而不要指望他主动地发现你,要知道,主动地推销比被动地让人接受更能唤起自信。

·做一个普通人

凡事都有利与弊,全看当事人运用在哪个方面。因此,不必一味地否定自己的负面,也不要盲目地夸大所谓的正面。正如达摩祖师所说:“能生出莲花的泥土,也是好泥土。”

上述李某,若能以一颗平常心向领导汇报工作,把自己的业绩展示给上司,对他而言,就是超越了自己。但是,如果没有父亲的打骂,他的超越便没有了参照物和反弹力,也不会生出配套的“联想力”。因此,越是曾经为我们增添烦恼的人,我们越是应该心存感激,因为正是他们,激活了我们的潜能,让我们某方面能力得以见长,而同时也肯定会压抑另一方面,此时,只需要与这个“另一方面”对话,摆正它的关系,并为那个“正面”服务,问题便解决了。这就是转化!

在清初八大侠中,我最佩服的就是吕四娘,这并非出于她用血滴子刺杀雍正的传奇事故,而是她以一条柳枝便可击退手持利刃的官兵。

是的,当武功进入化镜,手中有没有武器都不重要了,身边所有的东西,包括自己的身体各处,都可成为一把利刃、作为心的延伸。

生活中的困境所造成的烦恼,都好比就是我们的对手,那么我们是不是也可随即找到窍门,去迎刃而解呢?答案是:可以的。前提是:我们是否有一种随缘之心——不抗拒,不评价,不设定,不分别,就像一个孩子,因为所有的孩子都没那么多顾虑和教条,他们就是那样单纯地与自己的感受对接,存在于当下,这,才是一个普通人,一个真正的人。

做到这些,就自然没有对立;无欲,无求,自然也就无悔,无咎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