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游戏治疗的分类及其主要观点

游戏治疗的分类及其主要观点

时间:2022-02-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她认为游戏本身并没有治疗的功效,只是进行儿童心理分析的必要媒介,以便治疗师有效进入儿童的内心世界,深入了解儿童的心理状况。因此,治疗师不仅要参与游戏,还要针对个案治疗情况主动选择和设计游戏。综上所述,游戏治疗究其理论背景源出多门,有源自精神分析学派的心理分析治疗,有源自行为主义学派的各种行为疗法,也有以人本主义理论为基础的案主中心游戏疗法。该疗法强调在治疗前对儿童心理问题进行诊断。

三、游戏治疗的分类及其主要观点

(一)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治疗

精神分析理论源自西格蒙德·弗洛伊德。1921年,他采用函授指导的方式,指导5岁男孩小翰斯的父亲治好了孩子的恐慌症。继这一个案之后,应该说他的女儿赫米诺·哈格·赫尔玛斯是第一个强调游戏在儿童分析中的重要性,以及在治疗情境中提供游戏器材,帮助儿童表达的人。1919年,梅安妮·克莱恩开始尝试将游戏作为一种方法运用到6岁以下儿童的心理分析中,与此同时,安娜·弗洛伊德把游戏视为她与儿童之间建立良好沟通关系的重要方式。事实上,安娜·弗洛伊德是第一个有效且有意识地将游戏治疗引入儿童心理治疗的咨询师。由于心理分析治疗非常重视语言的运用,但对儿童个案来讲,语言并不是最有效、最妥帖的介入方式,于是安娜·弗洛伊德便采用游戏来帮助儿童做准备,用游戏帮助儿童自由联想和梦的解析[4]。她认为游戏本身并没有治疗的功效,只是进行儿童心理分析的必要媒介,以便治疗师有效进入儿童的内心世界,深入了解儿童的心理状况。

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治疗是把游戏作为心理分析治疗过程中的手段或工具,治疗师在治疗过程中是能够自由地参与儿童游戏的,甚至可以对儿童游戏提供指导与建议。安娜·弗洛伊德就曾经为了与她治疗的个案建立良好的治疗关系,协助并指导该个案为其喜欢的玩具娃娃织了一件毛衣。当然,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治疗作为一种观念已被人们普遍接受,但由于它缺乏具体的操作方法,并且对心理咨询专业技术要求比较高,所以在实际运用上对非心理专业人员而言存在较大的困难。

(二)人本主义学派的游戏治疗

人本主义学派的游戏治疗也称来访者中心学派的游戏治疗,其基本理论源自卡尔·罗杰斯。该理论认为,游戏是儿童生活的一部分,也是儿童的语言。儿童透过游戏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就好像成人利用语言去表达自己内心世界一样。在游戏治疗中,通过辅导人员与儿童建立的信任及接纳的关系,提供有助于儿童发泄、探索、表达内心世界的玩具,让儿童能安全地利用他们的语言——游戏去表达自己的感受、思想、经验和行为,并且相信儿童能对自己的问题以及外在世界加以了解,产生可以驾驭的能力及信心,成为良好的成长经验。这种观点主张:第一,游戏治疗是一种自由的游戏过程,而不是治疗过程;第二,相信每个儿童心中都有自我实现的潜能和渴望;第三,以儿童为中心,为儿童提供最佳的成长环境和氛围;第四,治疗者与儿童之间不再是医患关系,治疗者也不一定是医生或专业辅导人员,他可以是教师、家长,同时以了解、友善、平等的态度对待儿童,增强安全感,并鼓励儿童将真实的自我完全开放。

人本主义学派最著名的治疗者是沃基妮娅·阿克斯莱恩。1948年,阿克斯莱恩利用儿童中心游戏治疗帮助一个叫贝利的非常内向的5岁男孩。治疗开始时,贝利与其他孩子以及他的老师基本上没有言语上的交流,当其他孩子接近贝利时,贝利会将自己的脸隐藏起来并弯曲身体躺在地面上。根据贝利的表现,阿克斯莱恩决定对他进行每周一次,每次45分钟的游戏治疗活动,10次个别治疗为一个治疗周期。经过几次个别治疗后,到第5次治疗时,阿克斯莱恩在贝利母亲和老师的观察记录中发现,贝利在人际交往方面有所进步,退缩行为逐渐减少。到个别治疗的后期,贝利在人际互动过程中,已经有自信和轻松的表现。结束对贝利的个别游戏治疗后,贝利又继续参加了一段时间的团体游戏治疗。团体游戏治疗过程不仅巩固了个别治疗的效果,更使贝利获得了一定的社交技巧,其社会交往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在游戏治疗实践中,阿克斯莱恩提出了游戏治疗的8个原则:

1.治疗者必须尽早和儿童建立友善、融洽的关系。

2.治疗者必须完全接受儿童真实的一面。

3.治疗者能够让儿童自由自在地表达他全部的感受。

4.治疗者要能敏锐地辨识儿童所表现出的感受,并以能够让儿童领悟到的方式,把这些感受反馈给儿童。

5.治疗者要相信儿童能够把握解决问题的机会并具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因为做出选择和尝试去改变是儿童自己的责任

6.治疗者不要企图用某种方法来指导儿童的行为或谈话,而应让儿童带领,治疗者跟随。

7.治疗者不能有加快治疗进程的企图,要知道治疗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8.治疗者只能制定一些必要的限制,限制的目的是使治疗能够符合真实的生活世界,以及让儿童知道他在治疗关系中自己所负的责任。

可见,这个学派的游戏治疗中,治疗者不主动介入儿童的游戏,也不认为游戏本身有治疗的效果,重要的是在过程中以游戏为媒介,让儿童感受到治疗者的真诚、无条件的尊重和友善。倘若需要治疗者参与游戏,那么治疗者也会扮演儿童所指定的角色。

(三)结构性游戏治疗

结构性游戏治疗是由宣泄游戏治疗发展而来的,其理论基础虽源自于精神分析,但结构性游戏治疗不强调潜意识的分析,代表人物是大卫·利维。利维认为治疗者没有必要去做更多的解释,要坚信游戏自身的净化功效;在治疗过程中,治疗者的主要角色是“场景的改变者”,即借所选定的玩具来重新激起儿童焦虑反应的经验,重新经历创痛事件,让儿童发泄创痛与紧张。

宣泄游戏治疗有3种形式:一是让儿童以丢掷东西或打破气球等方式来发泄攻击性行为;二是在标准化情境中发泄情感,如将娃娃放在母亲胸前以激起手足竞争的情绪;三是创造一个游戏情景,让儿童再次经历生命中某些特定的压力经验,借此发泄情绪[5]

之后,高夫·汉姆盖兹发扬了利维的宣泄游戏治疗,并称之为结构性游戏治疗。其基本观点是,人之所以有诸多问题均来自于内在的驱力上升,这种内在驱力就像一座不断注入蓄容的“情绪水库”而未能纾难。对此,倘若能够做好调节性的工作,那么人的行为与情绪问题就能得到有效解决。而调节儿童“情绪水库”的最好做法就是游戏,所以,应尽可能多地提供儿童游戏的机会,让他们在游戏中得到情绪的缓解。概言之,他认为游戏本身就有治疗的效果,而且可以针对各种不同性质的情绪,主动设计一些游戏来帮助儿童释放或缓解其消极情绪。因此,治疗师不仅要参与游戏,还要针对个案治疗情况主动选择和设计游戏。

此外,还有关系游戏治疗、亲子游戏治疗等治疗方式。

综上所述,游戏治疗究其理论背景源出多门,有源自精神分析学派的心理分析治疗,有源自行为主义学派的各种行为疗法,也有以人本主义理论为基础的案主中心游戏疗法。其实,就国内学界惯用分类而言,游戏治疗主要有两大类:一类为指导性游戏治疗。该疗法强调在治疗前对儿童心理问题进行诊断。在此基础上,针对儿童不同的心理、行为问题设计出不同的游戏方案,并通过设定场景和选定玩具来重塑儿童焦虑反应的经验,让儿童的伤痛及其紧张心理在游戏的过程中得到发泄,并最终从消极情绪中解脱出来,如结构性游戏治疗。另一种为非指导性游戏治疗。该疗法并不注重儿童的过去及潜意识,而强调治疗者与儿童建立信任和允许的关系,认为儿童在这种信任的关系中所获得的经验具有治疗的价值。换言之,非指导性游戏治疗并没有把游戏活动的内容看得特别重要,也不对游戏活动给予解释或用其方式影响儿童,而是注重治疗者与儿童之间情感关系的治疗力量,以及儿童内在的自我改变、走向成熟的力量,其治疗过程也多由儿童自己主导,如儿童中心学派的游戏治疗。其实,非指导性游戏治疗就是由罗杰斯提出的。

实践中,指导性游戏治疗与非指导性游戏治疗并非是对立的,相反,两者之间有许多相似之处,而且都与精神分析学派有渊源关系。采取或选择怎样的游戏治疗方式要依据儿童的具体情况而定,但适宜、有效、不会对儿童造成不良影响或伤害是治疗类型选取的基本原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