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同音字趣谈

同音字趣谈

时间:2022-02-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到了家里,只见婆媳二人,身穿白色孝服,还在哭哭啼啼。原来老王把“雇”写成了“故”,“故”有“死亡”的意思,如“病故”,“故世”等等。错字是把字形写错的字,如把“步”写成“”;别字是把甲字写成了乙字,多数别字是误用了同音字。汉字的同音字很多。它们的字形和字义都不同,若以音写字,就会写出别字。像“琵琶”和“枇杷”读音相同,字形不一样,字义也不同。今天我们就不应该再闹“琵琶和枇杷”的笑话了。

同音字趣谈

一字之差

img9

从前有位姓王的农民,大家都叫他老王。老王看别人外出做生意发了财,也带上儿子去外乡做生意,留下婆媳二人在家种地。几个月以后,父子俩的生意越做越大,他俩忙不过来,于是雇了一个帮手。

有一天,老王的一个同乡要回家探亲,父子俩已经半年没回家了,也很想家,可生意又忙,一时走不开,就写了一封信,托这位同乡带回去。这位同乡走到老王家的村口,遇见了老王家的邻居老李,便把信递给老李,请他转交给老王的老伴,自己匆匆赶路回家去了。

王家婆媳俩都不识字,就请老李念信。老李看完信,神情不太对头。婆媳俩就追问他,信上到底讲了什么?老李没办法,只好说:“生意倒很兴隆,就是死了一个人啊。”婆媳俩一听,不知死的是老的还是小的,二人一齐先声痛哭。

几天后,那位同乡要返回原地,路过老王家,听见屋里女人痛哭不止,一问别人,才知道他家死了人。他想,我得快点去告诉王家父子。

老王和儿子听说家里死了人,哪里还有心思做买卖,就把生意低价转让给了别人,连夜赶奔回家。

到了家里,只见婆媳二人,身穿白色孝服,还在哭哭啼啼。老王一看二人都在,忙问:“好好的,怎么说死了一个?”媳妇说:“是公公你自己在信上写的死了一个人。”老王拿过自己写的信一看,目瞪口呆,原来信中写道:“……生意很兴隆,人手不足,故了一人……”

原来老王把“雇”写成了“故”,“故”有“死亡”的意思,如“病故”,“故世”等等。一字之差,把他们折腾得死去活来,连好端端的生意也失掉了。错别字真是害人不浅。

错别字有两种:一种是错字,一种是别字。错字是把字形写错的字,如把“步”写成“img10”;别字是把甲字写成了乙字,多数别字是误用了同音字。如把“刻苦”写成了“克苦”。故事中的老王就是写了别字。

还有一个故事说,清朝有一位朝廷大官的亲戚不学无术,参加科举考试写不出文章,却在试卷上写道:“我是某某大人的亲妻”。他连“戚”也不会写,把“亲戚”写成了“亲妻”,他希望考官看在他亲戚的面子上,照顾他,录取他。考官是一个正直的人,他在考卷上也批了一行字,并且将错就错,也用了一个别字:“所以我不敢娶”。考官故意用娶亲的“娶”来借代录取的“取”,颇有幽默感。

琵琶和枇杷

汉字的同音字很多。例如:工、公、攻、功、躬、恭,都念gōng;菱、陵、零、铃、龄、翎,都念líng。它们的字形和字义都不同,若以音写字,就会写出别字。“琵琶和枇杷”,讲的就是写别字的问题。

琵琶是乐器,枇杷是水果。怎么会连在一起呢?有一则笑话,说的就是这个问题。

从前有个人给县令送去一筐枇杷,附了一封短信,写道:“敬赠琵琶一筐……”当时县令正与几位朋友闲聊,他们打开筐子盖一看,看见筐子里装的不是琵琶,而是枇杷。县令觉得好笑,随口吟了两句:“枇杷不是此琵琶,只恨当年识字差。”在场的客人中有位才思敏捷的人,立即接着吟道:“若是琵琶能结果,满城笛子尽开花。”屋里的人们一听,立即哈哈大笑。

为什么会写别字呢?一方面由于写字的人态度欠认真。另一方面也因为汉字的同音字多。像“琵琶”和“枇杷”读音相同,字形不一样,字义也不同。很早以前,“琵琶”也曾写作“枇杷”。自从唐宋以后,人们就不再把“琵琶”写作“枇杷”了,两个词有了明确的区分。今天我们就不应该再闹“琵琶和枇杷”的笑话了。

巧用同音字

张三和李四,玩对对子游戏。张三出对句说:“两碟豆。”李四想了想,就以“一瓯油”相对。李四的对句本来不错,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张三却巧辩说:“你理解错了,我出的是蝴蝶的‘蝶’,即‘两蝶斗’。再加两个字,就成为‘花间两蝶斗’,你想来不至于理解错吧?”想不到李四更狡猾,他说:“我根本就没有理解错,我对的是沙鸥的‘鸥’,即‘一鸥游’,加上两个字,就是‘水上一鸥游’。”两人说完,都哈哈大笑。

这里他们都巧妙地利用了同音字。这副巧妙的对联,说明了汉语词汇的丰富多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