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古代汉语被动句意义的表达方式

古代汉语被动句意义的表达方式

时间:2022-02-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及物动词前加表被动助动词“见”,构成“见+及物动词”的被动句式。汉语里有一个介绍行为主动者、表示被动意义的介词“被”,构成“被+名词(施事者)+及物动词”的被动句式。

第九节 古代汉语被动句意义的表达方式

被动句是指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达动作行为的接受者即受事者的句式。

一、古代汉语被动句的类型

(一)语义上表示被动的句子

如《左传·郑伯克段于鄢》中“蔓草犹不可除”一句,“除”的意思是被除掉的意思。

(二)被动句式

这种句子在谓语的前面或后面带有表示被动关系的词语。这些词语就成为表示被动关系的形式标志。

1.“于”字句。

在及物动词后加上介词“于”(或“乎”),用以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构成“及物动词+于+名词(施事者)”的被动句式。如:“(楚怀王)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史记·屈原贾生传》)

2.“为”字句。

在及物动词前加介词“为(wéi)”引出行为的主动者,构成“为+名词(施事者)+及物动词”的被动句式。如:“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韩非子·五蠹》)

3.“见”字句。

在及物动词前加表被动助动词“见”,构成“见+及物动词”的被动句式。如:“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孟子·尽心下》)

4.“为……所……”句。

用介词“为”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并在动词前加上专门表示被动的动词词头“所”字,构成“为+名词(施事)+所+及物动词”的被动句式。如:“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史记·项羽本纪》)

5.“被”字句。

汉语里有一个介绍行为主动者、表示被动意义的介词“被”,构成“被+名词(施事者)+及物动词”的被动句式。如:“臣被尚书召问。”(蔡邑《被收时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