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课改之后话中考

课改之后话中考

时间:2022-02-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到底课程改革后的中考应该怎样考?我们不妨从继承和发展的角度,从全国第一轮的13套课改中考试题来认识。在13套题中只有3套题未涉及到此项,可见强化口语交际的测试是非常必要的。在13套题中,有6套对此单独设计了考题,有3套题较明确地融入其他题中,有4套题在其他考题中有意识地融进了综合性学习能力的测试,其中贵阳题的综合性学习竟占20分!

2 课改之后话中考——由全国13套课改中考试题说起

我国的课程改革到2004年已经完成了第一轮,改得如何呢?以中考来评价自然成了大家关注的问题,这不仅关系到第一轮课程改革的问题,还牵涉到下一轮课改如何以中考来评价的问题。到底课程改革后的中考应该怎样考?我们不妨从继承和发展的角度,从全国第一轮的13套课改中考试题来认识。

一、对课改考题的分析

根据笔者对13套题的统计来看,总分为150分的2套(重庆、贵阳),100分的3套(海口、山东、深圳),110分的1套(河北),其余为120分。总分是由当地情况而定,我们可以不管。从选择题的比例来看,2~10分的有8套,0分的4套,12分的1套。由此可见,选择题在语文学科的中考中已经逐步减少,甚至隐退。正由于选择题型的减少,故试卷结构也由二卷或三卷改为一卷式。从试卷的板块来看,最多的为口语交际、书写、积累与运用、文言文和现代文阅读、综合性学习、表达与交流(或写作)六大板块,当然有的仍是积累与运用、文言文和现代文阅读、写作这四大块,或者将有关口语交际、书写和综合性学习融于其他题中,当然有的对其他某些项仍没有涉及的,不过较少。

试卷板块和结构的主要依据是什么呢?肯定是《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具体说主要是对7~9年级的要求,首先是识字与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四大能力和综合性学习的要求;其次是在课标指导下编写的课改教材;再次是前面所说的全国第一轮课改中考试题,因为这算是课改的先行者,自然是我们应当研究和借鉴的。

从这13套中考试题来看,在六大板块中,与传统的或者说原统编教材的中考试题相比,较突出的有以下几个方面问题值得我们注意。

1.口语交际受到重视。出现了单独设计听力题的有2套,绝大多数都以其他题型出现,或融入其他题。比分最高的贵阳题竟占30%!在13套题中只有3套题未涉及到此项,可见强化口语交际的测试是非常必要的。

2.书写能力测试逐渐进入中考。对于书写能力的测试,在传统的中考试题中是较重视的,但单独设计考题却较少,在这13套题中,有4套题单独设计了书写能力测试题,有1套题设计了1~6分的书法抄写奖,其余大多将书写融于作文评分中。可见课改后书写能力的测试将大步走进中考。

3.综合性学习能力测试呈现多形式进入中考。在原统编教材的中考时,教材上明确编有属于综合性学习的“语文实践活动”,可就是进不了中考,在全国有部分中考试题突破了这个防线后,笔者曾以“这个空白填得好”为题在全国权威报刊《语文教学通讯》和《语文报》上有系列文章刊发,也许在全国产生了一定影响。在课改中,课程标准有专门内容,课改教材每册编有6个“综合性学习”的内容,因此这“综合性学习”的测试自然理当进入中考!在13套题中,有6套对此单独设计了考题,有3套题较明确地融入其他题中,有4套题在其他考题中有意识地融进了综合性学习能力的测试,其中贵阳题的综合性学习竟占20分!总的说来,综合性学习能力测试将全面地进入中考是不争的事实了!

二、应对课改考题的策略

至于传统的积累与运用、文言文和现代文阅读、综合性学习、表达与交流(或写作)这几大块在继承的前提下,发展而改革,大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认识。

1.积累与运用部分。主要检测古诗文的理解与记忆、拼音、文字、词语(包括同义词关联词、成语等)、名著名言、标点、文学常识、病句等。文言文阅读主要检测文言实词虚词理解、句子的翻译和文章理解等。从语言运用的角度看,以不同的形式检测,如仿写、改写、续写及对社会的诸多语言现象的运用等。

2.现代文阅读。这部分较复杂,大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认识。

一是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主要是综合考查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理解和价值取向,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的理解或评价。从阅读方式来看,在精读方面重点考查学生对读物的综合理解能力,具体考查学生的词句理解、文意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作品感受及评价能力;在略读和浏览方面重点考查能否把握材料的大意和捕捉信息的能力。在文学作品阅读方面重点是考查学生对形象、情感、语言的领悟能力。

二是从阅读材料的选取来看,可能教材内容和教材以外的材料结合,也可能以教材以外的材料为主,其实阅读主要是从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来考查,从哪里取材并不重要,关键在于能否运用课程标准和相应教材所要求的能力来阅读。至于文体的问题,按说应对三种基本文体和四种文学作品都作考查,但由于中考的特殊性,求全是不可能的,从这13套题来看,可以看成两大块,即一般文章和文学作品的阅读,前者着重是在记叙文、说明文或议论文中选择其一,后者则着重在散文和小说中选择其一,当然也不排除其他文体,如深圳题就对剧本检测作了尝试。在文学作品中还可能考查学生的理解鉴赏能力。

三是从呈现的形式来看,或用传统的填空题和表述题,或以较开放的问答题和辨析题,若积累与运用内容较少的还可能结合阅读材料考查学生的一些语文基础知识能力,如拼音、文字、词汇等,在课改精神的指导下,还出现不少新颖的创新考题。如与生活相关系的问题,带评价性、拓展性问题,尤其是那些具有探究性的问题更是令人耳目一新。

至于在课改考题中,出现的阅读材料大多显得短小精悍、新鲜耐读,且充满了时代活力、生活气息和人文精神,总之较适合学生阅读。

在阅读考查中,还要特别强调三点:一是运用从课堂和语文实践中所学的能力,二是尽量从阅读材料中获取答案,三是如何用较恰当的文字来表述。

综合性学习是课改的一大闪光点,因此不论何形式都有所体现,至于如何体现可谓在探讨之中,从这13套题来看,有的单独拟题,有的结合其他题,实际上大多是结合语文实践,重点是结合阅读考查,大多的问题都带有探究性。

关于表达与交流,或者按传统的说法主要是写作的检测,这既是一个较复杂的旧话题,又是一个较费神的,也是不可回避的问题。有几点是大家达成共识的:一是大多采用选题作文,让考生有选择余地,这样也可以避免单一而偏颇,以便适合广大考生;二是,虽然话题作文发展较快而走红,但这并非唯一的形式,仍有不少考题将材料作文与话题作文结合的,还有以半命题或全命题形式出现的。其实不论什么形式,关键还在于所命的题要让考生有话可说,能尽力发挥就好!

在这13套题中,还出现了不少的较有特色的创新性考题更值得注意!如画配诗、编对联、写建议、说推荐理由、成语替换、加批注、写摘录、学科渗透、拟标语或宣传语、谈感受、写导游词、多角度分析、反思评价、推荐名著、设想描绘、尝试评价或感受评价、想象描写、学习卡片等就令人耳目一新。另外还有不少亮点还让人颇有新鲜感,如深圳题就别出心裁地设计了一个剧本的阅读题,又如海口题的综合性选择作答、多答多加分、超量分等也不失为考生提供创新提高的好机会的好方法。

到底课程改革后的中考应该怎样考呢?方法很多,我们应该用继承和发展的方法,首先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和在它指导下的教材来把握,然后再根据全国第一轮的13套课改中考试题来把握,另外再结合各地相关部门的相关规定就可能“知己知彼”而“百战百胜”了。(原载山西《语文报·中考版》2005·12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