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语文”教学症结何在出路何在

“语文”教学症结何在出路何在

时间:2022-02-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曾记得,由非语文界发起了对“语文”的讨论,后来,《中学语文教学》也展开了一场对“语文”的讨论,也算百家争鸣了。那么其症结何在?按理说,课程改革的多种教材对语文学科是很有意义的,但事实如何呢?笔者认为所谓的“重理轻文”的最根本原因还在于以前的语文教材的科学性不强,而造成语文学科的随意性。要说语文教改的路子实在太多,也不便三言两语说清楚,但有一点是可以说清楚的。

2 “语文”教学症结何在?出路何在?

曾记得,由非语文界发起了对“语文”的讨论,后来,《中学语文教学》也展开了一场对“语文”的讨论,也算百家争鸣了。或曰语文成绩不小,或曰误尽苍生……当然总的说来对语文持批评或斥责为多,因为诸如“大学生不会写钥匙”和“大作家做高考语文题也不及格”等确实客观存在的,故结论为“少慢差费”。在语文界内部的讨论中也做了比较客观的评价——语文教学在这么多年以来成绩是有的,当然问题还是存在的,不然为什么“重理轻文”的问题老是解决不了呢?

实际上,在基层学校的同仁最清楚,长期以来语文教师教得苦,学生学得更苦,效果并不见佳,实在是费力不讨好!那么其症结何在?出路又何在呢?

首先,高考和中考导向对教学改革起到了不小的推动作用,也产生了一定的副作用。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初期为了向标准化命题看齐,别说是其他考题,甚至有人提出作文也要进行标准化考试……标准化命题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在考试改革中确实功不可没,但是各门学科各有特点,硬要搞一刀切实在缺乏科学性。对此语文界也一直在讨论中,直到近年才达成共识,这种客观性的命题方式对于语言表达确实有不适合之处,于是才没有继续向标准化命题看齐。但是,由于这种标准化命题在考试界的影响是较深刻的,可以说,自从有了标准化命题以来,为之所作的研究可谓层层深入了,不说是根深蒂固,至少短时也许还得不到多大改变。

笔者作为教研第一线的实践者,也是考试命题研究者,曾参加了几届中考命题。虽然对标准化命题有所看法,但为了适应各类考试,也不得不或多或少地设计标准化命题。但回过头来看,确实有的命题由于限定在某项选择之中,对那些干扰项的设计简直令人啼笑皆非,大约大作家答高考语文题不及格也与此有关吧。另外,近年来反应敏锐的行家们在每年的中考和高考的变化后又大做文章,使语文界又产生了“你考什么我就教什么”或“你怎么考我就怎么教”的做法。真可谓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了!说实话,长此以往,可能会让语文陷入僵化的死胡同。

其次,“依纲扣本”的顽固性作怪。按理说,课程改革(以下简称“课改”)的多种教材对语文学科是很有意义的,但事实如何呢?在初中教学大纲规定了100篇的基本篇目后,语文界曾出现过一种“讲基本篇目,练基本篇目,背基本篇目,考基本篇目”的所谓“依纲扣本”的做法。当然我们也并不否认这种基本篇目的确也有一定的作用,但若老是为这“100篇的基本篇目”而教学,其收获又如何呢?

在考试这根“指挥棒”和“依纲扣本”之后如何呢?“活”教材也只好“死”教。近年来,语文界在改革教学方面并不比别的学科差,可以说涌现了举不胜举的教改先行者,更有不少的成功经验,这也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但是,正由于上述原因,不少的教改先行者因考虑到“依纲扣本”等问题而回到老路上,当然不排除个别的教改缺乏科学等原因。而更多的还在于受传统影响,搞程式化教学,或随意性教学,还有似乎较简便易行的就是到处搜集各类资料,然后搞强化练习,于是“题海泛滥”应运而生,尤其是针对所谓的基本篇目反复练习。在这个过程中,上下的研究者为了适应考试命题,只好将不少优美文章肢解成大大小小的各式语段进行分析,甚至设计出人们意想不到的题型,也许是一种创新吧。当然这也不是不可以,但作为语文学科这样长期以考试为目标的练习,从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来讲,能有多少作用呢?

既然以上症结已客观存在,语文教学的出路又何在呢?

首先,中考和高考要进一步深入改革,使这根指挥棒真正起到指挥棒的作用。当然,某种意义上说,有关考试命题问题是专家们研究的问题,但从对语文教学之影响来看,实事求是地讲,“你考什么我就教什么”或“你怎么考我就怎么教”是客观存在的,若不从考试这根指挥棒上下功夫是绝对不行的。比如阅读分析,若改成了教材内和教材外结合取材命题,我想,人们也许不至于老是去反复练“基本篇目”吧,也许不再去搞猜题押题吧,也许只好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上下功夫了,这也许对提高学生的素质还真有一定好处。至于命题形式,只要能从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素质,无论哪种题型其实都是可以的,但切不可把学生引向死记硬背就行,更不要搞成所谓的“依纲扣本”。

第二,改“依纲扣本”为“一课标多版本”,真正扬长避短。所谓“一标”即《语文课程标准》和考纲,这在高考中已经得到验证了。初中也应这样,然后再由各地根据各自的情况或选用某种教材,或自编教材,当然人教社统一编定的教材毕竟要权威些,但也可允许各地搞一些适合本地的补充性教材。说实际些,指挥棒引好了路后,教材就是关键了。笔者认为所谓的“重理轻文”的最根本原因还在于以前的语文教材的科学性不强,而造成语文学科的随意性。不是吗?理科必须是学好前一章节才能继续学下一章节,而在不少人看来,语文是无所谓的,似乎每篇课文都可以从“语修逻文”讲来,当然每篇课文的确是可以从“语修逻文”讲来,但这样一来就很容易形成随意性。试想一下,若努力地发掘出语文学科本身的科学性,尤其是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为语文寻求出一个较科学的有阶梯性的序列来,虽然不可能像理科那样形成章节式,至少不至于成随意性,要不然为什么会有课文多学几篇和少学几篇一个样的现象呢?也许有人说这可能吗?回答是肯定的。这一点笔者就对现行的人教版、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以下简称苏教版)、语文出版出版的(以下简称语文版)及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的(以下简称北师大版)等语文教材做了对比研究,认为教材虽然不能像《语文课程标准》所说的“刻意追求序列性”,但具一定的序列性还是需要的!

更重要的还是切实地深入地进行课改,尤其是真正既创新又达到减负不减质的目的。说实话,据我所知,这也许还有一定的距离。怎么办?要说语文教改的路子实在太多,也不便三言两语说清楚,但有一点是可以说清楚的。那就是变随意性、弹簧性为科学的序列性。为什么呢?正如前面所说,理科就在于严密的序列性,故必须一章一节地进行过关式的教学,而语文呢,尽管每一篇课文确实是诸多语文知识都可以教,但若已成序列性教材后就不一样了,那也就是按叶老的“课文无非是例子”的说法,按照一定的序列,将它定位为完成某语文知识而教学,也就是说,在这个序列中当落实的就在这儿如理科一样过关,不当在这儿讲的就不必讲,这大概也就是“一课一得”吧。后来呢,就将这些序列性的诸多“一得”以“螺旋式”地连接起来,如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而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语文“大雪球”,也就是最后完成了某阶段的语文教学任务了。

这种序列性教学效果如何呢?以中考改革来说,不再局限于教材,那么,你那种所谓的靠猜题押题的教学法恐怕就不理想了。这种序列性教学呢,因为在一个又一个的序列知识点落实时是一一过关而又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整体,也许这种能力就比那种每课都在讲诸多知识的还要强得多吧。更重要的是从减负来讲,因为是在序列中一个一个地落实知识,这比起每课都在讲诸多知识来说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减负。如此说来,能既减负又不减质量,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也许有人会说,我们在教学第一线,成天备课、讲课、改作业都还忙不过来,哪有时间去寻什么语文的序列性呢?哪有什么时间去搞什么教学改革呢?在第一线的同仁对此是深有体会的,语文教师比其他科教师都苦而忙。但有一个不必花太多时间的办法,那就是科学地运用现行教材进行序列性教学。在这一点上,我们学校所承担的地区教改课题“导读议练”教学模式研究中,除了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上有所突破外,我们就是利用现行教材来搞语文知识序列训练,在课题研究初期初见成效后,更坚定了我们对此的信心。在创新教育的今天,将出现若干新教材,我们也即将把我们的课题研究运用到这些新教材中,但愿它能得到实践的检验而为语文教学寻求规律,立足于提高学生素质而切实减负又提高质量的出路。(原载吉林《语文学习报·初中教师版》2008·30,获省二等奖、市一等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