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努力走进孩子的世界

努力走进孩子的世界

时间:2022-02-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她的一生,共生了6个孩子,然而最终长大成人的却只有歌德及其妹妹科内莉娅。随着创作的加强,在后期,歌德着重关注起了散文体叙事诗,他认为这是一种可以调和他所学到的历史、寓言、神话及宗教之间的矛盾的最好形式。(摘自孙利强:《努力走进孩子的世界——歌德所受的家庭教育》,见《杰出是培养出来的:世界名人家教精粹》,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 2006。

努力走进孩子的世界——歌德所受的家庭教育

导语: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教育方式和教育时机的把握尤为重要。教育的方式虽多种多样,因人而异,但万变不离其宗,重要的是讲究顺势而为,把握住时机,追求一种水到渠成、自然而然的结果。也就是说,方式再好,但时机不对,或者阶段性弄错了,也没有作用,或者适得其反。好的教育方式都是和教育时机契合最好的,因此才富有成效。

约翰·沃尔夫冈·歌德(1749—1832),德国著名文学家。歌德一生创作颇丰,内容涉及剧本诗歌、小说及游记等,其中包括诗剧《普罗米修斯》、戏剧《葛兹·冯·伯利欣根》、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等。歌德晚年创作了诗剧《浮士德》,这是他最重要的代表作品。

歌德是伟大的诗人,然而在其小时候,学习却很不认真。为此,他的父母想了很多使他认真学习的办法。

1749年,歌德出生于德国法兰克福,其父是一名法学博士, 33岁便担任皇家顾问。其母卡塔琳娜伊丽莎白出生于书香门第和仕宦之家,她的父亲是法兰克福市的市长。由此看来,歌德一家在当地是颇有地位的。歌德的母亲热爱艺术,性格开朗活泼,为人精明又富有想象力,颇善于讲故事。这和她总是一脸严肃,颇有些古板的丈夫大相径庭。她的一生,共生了6个孩子,然而最终长大成人的却只有歌德及其妹妹科内莉娅。这让她对歌德有点过于溺爱,让他从小便养尊处优,不思进取,每天很少待在家里学习,只知道和外面的一帮小孩打闹。有一天,歌德的母亲终于担忧起来,她对歌德的爸爸说道:

“孩子都已经五岁大了,却还是每天就知道玩,看来我们得管管他啦!”

不料歌德的父亲却说:“贪玩是儿童的天性嘛,现在不让他玩,将来可能就没机会了。”

歌德的母亲温柔贤惠,她并没有公开反驳丈夫,暗地里却仍然为小歌德担心。她总想找个机会好好跟歌德的父亲讲讲道理,说服他。有一天,小歌德哭哭啼啼地从外面回来了。他浑身都是泥土,手掌也被擦破了,并且渗出了血。看到这种情况,母亲慌忙给他包扎好伤口,并给他换了一身干净的衣服,然后才询问原因。再三追问之下,歌德终于说出了真相,原来他在和一些小朋友争抢玩具时打了起来,却一不小心被推倒在地。

晚上,丈夫回来之后,歌德的母亲对他说:“再也不能让孩子这样玩下去了。你看今天,他居然与一帮小孩打架,把自己的手都给擦破了!”

“孩子打架,一点小事嘛,没什么大不了的。”丈夫安慰她道。

“事情可不是这么简单,要是再放任他与那些孩子厮混,学了他们的坏毛病,以后想改掉就很难了。如果真这样的话,不是把孩子的前程都给毁了吗?”

丈夫终于被她说服了,他说:“行吧,那就别让他再和他们待在一起了。不过我整天都得工作,没多少时间来管,这事就只能靠你了。”

“当然了。你放心,我已经想好怎么教育他了。”

于是,从此之后,母亲便不再让歌德出去玩耍。她每天都陪着他,让他学习写字,背诵诗歌。她亲自担负起对歌德主要的教育,只有在书法、绘画及音乐等少数课程上,才聘请专门的老师。母亲曾接受过很好的教育,她学识颇为渊博,是一个非常称职的老师。她教会了儿子勤勉、坚韧以及努力。就是在这种教导下,歌德才初步具备了读写能力并慢慢掌握了她所教授的所有课程。然而歌德在外面玩耍惯了,便不想老是待在家里,学习的时候也就慢慢开始心不在焉。有一次,他刚写上几个字,便恳求母亲道:“妈妈,让我出去玩一下吧。”

母亲微笑着说:“好啊,你要玩可以,只要你能先背好这首诗歌。”

歌德无可奈何,只好把精力集中,背起诗歌来。因为想早点出去玩耍,所以在背诵之时就非常认真,一会儿工夫便背下来了,于是便对母亲说:“我背好了,妈妈,我可以出去玩了吗?”

母亲继续微笑着说:“是吗?今天怎么这么快啊,平时怎么背半天也背不下来呢,你背给我听听。”

歌德于是背了一遍,一点错误都没有。

“好吧,既然背下来了,那你就去玩一下吧。不过只给你两个小时,并且不能跟过去的那些孩子一起玩,你答应吗?”

歌德一边答应着,一边跑了出去。

女佣人看到歌德又出去玩了,不解地问歌德的母亲道:“夫人,您不是不允许他去外面玩耍吗,怎么现在又让他去了呢?”

“他已经玩习惯了,要让他收心,得慢慢来,不能操之过急。否则只能适得其反。”

在母亲适当的教育下,歌德已经背了不少诗篇,然而却仍然不能收心学习,整天就想出去玩。于是,母亲只好提前把他送进学校。在学校里,歌德仍然不认真学习,常常变着法子逃课去外面玩耍。老师们向歌德的母亲反映道:“夫人,您的孩子非常聪明,不过这种聪明没被他用于学习,而是用在了怎么逃课上面了。”

一个星期天,母亲对歌德说道:

“今天让妈妈带你出去玩,你说好吗?”

歌德听到这话,高兴得差点跳了起来:“好啊,我正想要怎么才能出去玩呢。”

于是母亲带着歌德出门。走了很久之后,他们来到一个教堂前。这里围了很多人,歌德十分喜欢看热闹,于是便拉着母亲挤了进去。挤进去后,却发现一个与歌德差不多大的孩子正坐在那里,衣衫褴褛,面前放着一个破碗,正向人们乞讨。碗中没有什么钱,大多数人都只是看了看便走了。而歌德的母亲却拿出一枚硬币交给歌德,让他放进那个小孩的碗里。

歌德放完钱后,母亲问那孩子道:

“孩子,你怎么不去读书啊?”

那个孩子抬起头来看了看歌德的母亲,说道:“夫人,我家里又没钱,怎么去上学呀?”

“那你父母呢?他们就不管你吗?”

“我爸爸早就不在人世,妈妈身体很差,赚不到钱……”

“那你想读书吗?”

“当然想了,我在这里把钱要够了,便会去学校。”

“那你现在要的钱够你去学校读书了吗?”歌德的母亲继续问道。

小孩摇了摇头,显得十分失望。歌德的母亲想了想后,对这个孩子说道:“你家住在什么地方?告诉我你家的地址,好吗?”

记下那孩子家的地址之后,母亲便带着歌德走了。在回家的路上,见歌德沉默不语,她便问道:

“你在想啥呢,孩子?”

“多亏我没有生在穷人家里,那个孩子,想上学却因家里穷上不起。”

“是啊,这世上有多少孩子想上学读书,却因没钱而失去了这种机会啊。而你有这种机会,却不懂得珍惜,还整天想着逃学,想着出去玩!”

“我错了,妈妈,以后我肯定会认真学习的。”歌德显得十分内疚。

“这就对了,以后一定要好好珍惜来之不易的机会,不要再逃课啦。”

“我会的,妈妈。不过那个穷小孩呢,我们能够帮帮他吗?”歌德问道。

“嗯,妈妈会帮他忙的。我已经把他家地址记下了,改天我会让人去他家看看,如果情况真像他说的那样,妈妈会出钱让他上学的。”

在母亲的精心教导下,歌德彻底改掉了坏习惯,开始努力学习。歌德的涉猎十分广泛,除了普通功课,他还如饥似渴地阅读和研究古代神话传说及历史宗教。与此同时,他还阅读了很多德国当代诗人的诗作,开始对韵文及诗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还读了很多闻名当时的文学名著及通俗小说,比如古罗马诗人奥维德所著的《变形记》、英国作家笛福所著的《鲁滨孙漂流记》等,他十分喜欢这些想象丰富的作品。在歌德广泛阅读的同时,诗神也开始频频光临他的脑海。他开始尝试即兴写作诗歌、散文及戏剧作品。随着创作的加强,在后期,歌德着重关注起了散文体叙事诗,他认为这是一种可以调和他所学到的历史、寓言、神话及宗教之间的矛盾的最好形式。经过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歌德终于创作出了巨著《浮士德》。

(摘自孙利强:《努力走进孩子的世界——歌德所受的家庭教育》,见《杰出是培养出来的:世界名人家教精粹》,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 2006。有删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