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异性友情跟爱情有什么区别

异性友情跟爱情有什么区别

时间:2022-02-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家长要理解孩子与异性交往主要是情感和心理问题,而不是道德问题。家长要鼓励孩子多参与集体活动,不要与特定的异性同学进行过多的单独接触。父母还应鼓励孩子阅读一些有品位的书,丰富孩子的精神世界,使孩子内心得到平衡和满足,有效地升华与异性交往的质量。面对青春期的孩子的身心变化,我们的家庭教育一直处于被动的状态。

第六节 正确引导孩子与异性交往

一、典型案例

【典型案例1】

小娜上了八年级,有了很大变化。早上起床后时间本来就很紧,她却对着镜子没完没了地梳头,有几次竟然上学都迟到了。晚间复习功课还关起门来,偷偷上网聊天。她的妈妈通过小娜的同学了解到,女儿和班上的一个男孩关系特别密切,男孩还经常和她一起上学、放学一起回家。同学们都说他们是好朋友,在谈恋爱呢。看着女儿的变化,妈妈很着急,善意地问她,没想到一向乖巧的小娜竟然发起了脾气。

【典型案例2】

最近,小明在学校的一些表现让爸爸很心烦。比如班级调座位,小明坚决不跟女生坐在一起;班级开展志愿者活动,老师分配他与几个女生去慰问社区孤寡老人,他坚决不服从,甚至小组综合实践活动他也逃避。老师发现,小明见了女生连说话都脸红,几乎从不和女生来往。小明是单亲家庭中的孩子,爸爸工作很忙,很少顾及他,他跟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基本不与外人来往。

二、案例分析

在案例1中,小娜与班上一个男生相互之间有了好感,她的行为也出现了变化。她开始注意打扮自己,上网聊天,情绪也十分不稳定。这样的情况在许多进入青春期的孩子身上都出现过,只不过程度不同。

在案例2中,小明不愿与女生说话,惧怕与异性接触,表现出明显的交往困难。

他们两个人身上出现的问题虽然不同,但却有共同之处——不能正确地与异性交往。

三、专家指导建议

1.根据孩子性格指导

现在的中学生受网络、电视、报刊等传媒的影响,普遍热情、开放,内心世界丰富多彩。而身心方面迅速的发育也给他们带来了困惑和孤独感。家长应了解孩子青春期各方面的变化和特点,随时细心观察孩子的表现,并根据孩子的性格特点,耐心地对他们进行引导。同是青春期的孩子,由于每个人的性格特点不同,在与异性交往时遇到的问题也各有不同,性格外向的孩子往往对异性过于亲密,而性格内向的孩子就害怕接触异性,见到异性就脸红。所以家长必须对症下药,努力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2.耐心倾听孩子心声

家长要理解孩子与异性交往主要是情感和心理问题,而不是道德问题。青春期男女同学的交往大多是坦率大方的,父母若是经常翻看孩子的日记或偷听孩子的电话,就会引起他们的反感和抵触情绪。所以,家长要尊重孩子的人格,要像对待朋友一样对待他们,多倾听他们的一些想法。家长要用孩子能接受的方法,平等地与孩子沟通和交流,让孩子说出自己的心里话,从而了解他们在想什么、做什么,心平气和地开导孩子。

3.积极参与集体活动

家长要鼓励孩子多参与集体活动,不要与特定的异性同学进行过多的单独接触。家长还要给他们创造健康、开放的交往机会,如家里朋友聚会时多请一些孩子的表兄妹和同龄伙伴,可以形成良好的交往氛围。鼓励孩子参加学校组织的有意义的集体活动。健康的集体活动能满足孩子对异性的交往需要,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交往技能,消除他们对异性的神秘感和好奇感,从而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4.引导孩子博览群书

青春期的孩子获取知识的愿望特别强烈,家长应该有针对性地买几本青春期生理和心理健康方面的书放在孩子的书桌上,让他们主动阅读,从中了解自己的生理和心理发生的变化,解开自己成长中的烦恼,使孩子掌握与异性交往的能力,获得生活及情绪疏导方面的知识。父母还应鼓励孩子阅读一些有品位的书,丰富孩子的精神世界,使孩子内心得到平衡和满足,有效地升华与异性交往的质量。

延伸阅读

爱,你准备好了吗?

——从电影和文学作品中寻找答案

(这是一位心理教师对她的女儿帮助的自述)

小扬刚上高中不久就在QQ上写道:“我的同桌是我的好朋友,因为他思维敏捷、乐观豁达、诚实守信。可是,班上的同学却用异样的眼光看我,这让我感到很烦恼,百思不解,我该怎么做呢?”于是,妈妈就在QQ上给她留言:“我们一起找个时间去看两部电影、共同读一部小说好吗?”“好啊!”小扬接受了妈妈的建议。

第一部电影是《罗马假日》:情感与责任

安利公主说:“如果我忘记了我对这个国家和民族所应该承担的责任,我今天晚上就不会回到这里了。”

第二部电影是《魂断蓝桥》:爱情与尊严。

孩子问我:“玛拉为什么要死呢?她可以不死的。”我当时没有回答她,只是让她先思考一下。第二天,她告诉我,她明白了:因为当一个人失去做人最起码的尊严时,就没有权利选择爱了。

我们又在假日里一起读小说《简爱》:爱情与平等。

孩子说书中最喜欢的一句话是:“如果上帝赐予我美貌,我会让你爱我,就像我爱你一样。可是上帝没有这样做。但是我相信如果有一天我们通往坟墓来到上帝面前的时候,我们是平等的。”

下面是看电影和读书后,心理教师给女儿的回信。亲爱的女儿:

看了你在QQ上的留言,了解了你的烦恼。我想处于青春期的孩子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德国文学家歌德说过,“哪有少女不怀春,哪有少男不钟情”。从人的身心发展看,你们这个年龄正处于青春期,这个时期有两个特点,一是自我的觉醒,另一个是性意识的觉醒。喜欢一个异性同学是很自然的事,这是青少年对异性朦胧的情感,是与生俱来的,是爱情的前奏。但问题是,应该如何处理这段情感?倘若你一味陷入苦思冥想之中,不思学习、不思进取,就将会影响你今后的健康成长。

现在,你首先要考虑的是,与其闷在心里,苦苦地思恋,不如把它表达出来。你是否能用他接受的方式表达你的喜欢?表达自己的情感是需要学习的,特别是喜欢异性同学时。

第一,要尊重别人的情感。爱和喜欢应该是彼此相互信任的,他对你的喜欢是否有积极的回应,不要搞成一厢情愿。

第二,用什么方式表达你的喜欢?要落落大方、真诚相待,可以去关心他,帮助他,参加共同感兴趣的学习或者社会实践活动,也可以对他生日和节日祝福,等等。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但关键是别人是否能够接受,是否有益于双方健康成长。

第三,少男少女的情感是纯洁的、美好的、充满生机的,同时也是相互吸引的、相互欣赏的。但喜欢不是占有,喜欢是共同分享。占有式的喜欢和爱,常常是自私的,这种爱的方式是不健康的,往往会埋藏着很多隐患。

喜欢和爱是一门学问,是人生必须回答的大课题。爱,你准备好了吗?只有从爱中得到精神的养料,才能健康成长。孩子,希望你早日摆脱烦恼。记住:爱是需要智慧的。

爱情教育——面对“早恋”

爱情,这个人世间最美好的情感,本应该由我们的家庭教育传承给一代又一代,因为爱情并不是简单的男女私情,而是一种“按照和谐规律把自然的冲动、意识和金钱,把机体的生理规律和精神准则交织在一起‘负责的情感’”。没有这种负责的情感,就不能称其为爱情,更不能和人类文明联系在一起。所以,父母应担负起应有的职能,在孩子价值观形成的重要的阶段,给予帮助和具体指导。

面对青春期的孩子的身心变化,我们的家庭教育一直处于被动的状态。当越来越多的所谓“早恋”孩子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时,学校和家长就开始以种种理由去制止这种现象的发生;当一个孩子不满足精神上的恋情而去追求生理满足时,我们又以性教育来试图阻止这种危害性行为的蔓延。我们恰恰忘记了一个简单的道理:“在对性成熟的男女谈话时,需要讲的已不是幼稚的生物利己主义的道理(注意,别损害自己的健康),而是讲成年人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责任感!要教育他们仔细考虑自己感情的严肃性(“我爱”还是我“我喜欢”)考虑自己的社会成熟程度。所以,我们必须认识到,爱情教育远比性教育更重要,道德教育的力量也远远超过生物利己主义的约束力。当一个人仅仅因为怕得艾滋病而不敢偷吃禁果时,他可能还会因侥幸心理而放纵自己的欲望。但当一个人意识到爱情的神圣和责任时,他就会以审慎的态度去对待自己的欲望,用理性去保护心中的那份美好。

而爱情教育更重要的还远不止这些。

费尔巴哈说过:“爱就是成为一个人。”这里将“爱”提高到“成为一个人”的层面来认识,其意义不是很值得我们去深思吗?爱情作为人类精神的一种最深沉的冲动,其“深沉”正是由于人的道德、伦理、审美等多种意识因素给予生理冲动的一种感觉,所以爱情才能成为人类独有的一种情感。爱不是随着人的生理成熟而自然具备的,作为一种崇高的情感形式,必须在后天的教育中才能形成。而且,爱的意义不仅局限于男女之情,还可以作为衡量一个人是否为真正意义的人的标尺,是在懂得爱的过程中,如何成长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一个情感丰富的人、一个思想成熟的人。

当我们面对“早恋”束手无策时,应该想到是不是我们的教育出了问题,而爱情教育就是解决“早恋”的最好途径——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疏导途径。

在“爱,你准备好了吗?”的座谈会上,一位中学生说:“我觉得爱是从心底产生的感觉,我们认为是自然的。我们的老师在他们中学时代也许抱怨过他们的老师对他们的禁锢,可是现在在他们成为老师后,却无法理解我们了。”另一位中学生说:“爱需要疏导,教育要有技术性,要有正确的方向。爱就像奔腾的潮水一样,我们的老师和家长如何在爱未萌发之前使它化作涓涓细流,而不是在爱情迸发之后再来大禹治水呢?”当时会场上响起一片热烈的掌声,不仅因这话问得好,更因为这话说出了学生的心声。我们的教育者是不是应该听听这样的声音?还有一位学生说:“我觉得青少年情感的禁区主要是老师和家长造成的。他们将此视作洪水猛兽,我们现在一切事情与学习抵触者不行!”在素质教育的今天,学生的这番话不是令人深思吗?学习成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唯一内容,那我们的教育还能履行培养人全面发展的职责吗?其实,一些孩子的早恋恰恰就是我们老师和家长逼出来的。校园里,一个男孩和女孩交往多了就会被认为“早恋”。有人总怀着一种特殊的心态,把眼睛盯在男女同学的交往上,而且用一个早恋的放大镜去夸大其中的细节。他们没有意识到,他们的好心警觉实际上是一种心理暗示。有时本来两个男女同学只是一种异性之间的正常往来,没有爱的因素,由于这种心理暗示的作用,反而使他们心理发生变化,觉得自己真的在“爱”,而盲目进入了一种恋爱的误区。所以,这种心理暗示一个最糟糕的结果,就是把孩子成熟后的一种对异性的正常心态直接与爱情挂钩,而完全排除友谊的可能,从而压抑和扭曲了孩子与异性交往的心理需求。这种心理暗示对思想上还未成熟的孩子有着极大的误导。

现在我们经常看到有关婚姻的报道,而这一社会问题的根源就出现在教育上。我们的学校和家庭可以进行亲情教育、友情教育,唯独不进行爱情教育,那么,我们怎么能指望孩子长大后懂得爱呢?而一个不懂得爱的人,会有什么高质量的婚姻生活呢?而当“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的流行旋律在社会畅行无阻的时候,还能指望孩子忠于爱情吗?更令人担忧的是,一些家长在孩子青春期情感困惑之时,不仅不给予适时的疏导,反而用污秽的语言和粗暴的行为去行使自己所谓的权力,这种心灵上的伤害对孩子的一生将是难以愈合的。带着这样伤痛的孩子,他们还能在未来爱情的追求上,有正常的心态吗?

亲情是人性的体现、友情是人性的完善、爱情是人性的升华,这三种情感伴随人的一生。每个孩子都应在爱的保护下成长,都应在爱的滋润中成熟。只有懂得爱的真谛,才能尽情沐浴爱的阳光。而对爱的真谛的领悟,不是在孩子心中自然产生的,而是需要家长和老师指点的,引导孩子去认识和行动的。

爱情教育不仅是面对“早恋”的积极有效的办法,更有着深刻教育意义。爱情教育不是教孩子如何谈情说爱,而是教孩子如何在做人的过程中,去拥有人世间美好的情感,去获得幸福的人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