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只招贫儿来读书

只招贫儿来读书

时间:2022-02-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11年,初创的万竹小学要招生了,怎样才能把“贫儿”招到学校来读书?于是李校长就决定用由学校出面“广送章程”的方法,告知地区内贫儿家长学校的招生信息。时光如流,万竹小学“招收贫儿”家喻户晓了,招生再也不需要像第一年那样走家串户地去“请”贫儿来上学了。就是这张招生表,成为判断孩子是不是贫儿的重要依据,也成为学校选择学生的唯一标准。万竹小学从只请贫儿学生来学校,到上海小学之最优,演绎着学校的发展过程。

只招贫儿来读书

1911年,初创的万竹小学要招生了,怎样才能把“贫儿”招到学校来读书?李廷翰在结束了一天辛苦的建校工作后,苦思冥想的就是这个问题了。

按照当时小学招生一般方法,就是通过报纸登广告,但是贫儿学校的父母一般都不订报,也不识字,即使有亲戚读报,但也不一定会告诉他们,所以这个办法不能用了。

于是李校长就决定用由学校出面“广送章程”的方法,告知地区内贫儿家长学校的招生信息。散发的章程就好像广告一样,语言一定要简单,贫儿家长才能看懂。经过反复推敲,决定广告主要意思只要表达“某地有某校不收学费,有儿尽可往读”。

李校长的思维一向缜密,广告的形式与内容都定了,“选谁把广告送到贫儿家里”成了第二个问题。由于贫儿家庭多为老实少交际,所以不善于沟通,因此学校要选容貌安祥、态度和蔼的教师做这一工作,可以不“惊吓”到贫儿家长。“怎样让这些家庭信任学校”成了第三个问题。学校请求当地乡绅陪同学校老师一起到贫儿家里送广告,这样就可以让家长放心。临行前,李校长还不住地关照送广告的老师与乡绅,只要亲切地送上广告,不必多作解释,一定不要让家长多受惊。

就这样,几个月中,老师们与当地的热心绅士们,不论刮风下雨,烈日高照,一家一家地走,一户一户地把学校的招生信息章程,送到了贫儿家长的手上,万竹小学也在1911年迎来了第一批贫儿学生。

时光如流,万竹小学“招收贫儿”家喻户晓了,招生再也不需要像第一年那样走家串户地去“请”贫儿来上学了。每当招生时,李校长又会很细心地把招生时间告诉学校的孩子,让他们回家告诉父母或者伙伴。第三届、第四届,万竹进入了“前辈毕业后辈继”的发展期。

贫儿学校,有位好校长,有很多好老师,很快万竹小学在社会上形成了很好的声誉,人们开始关心如何能进入这所小学了。

学校不仅不需要再为有没有孩子来读书而费尽心思,而是可以自由地选择学生了。当新生报名时,李校长慢慢发现新情况:有些经济情况属于中等之家的父母,为了让孩子能读好书,又能不花费钱,这些原本“能筹措学费”的家庭开始“充贫”,希望能进入万竹小学。于是李校长又开始想学校招生问题了:学校是不是还是坚持只收“贫儿”?如果能收些家庭文化背景比较好的孩子,这样老师也可以不那么辛苦,教育效果也能更好。经过反复考虑,李校长依然坚持着贫儿教育的理想。他曾在《贫民教育谭》中是这样写道:“多收一伪贫儿,即真贫儿多一人失学”,于是招生原则明确提出:“招生考试不问科学,只关心其家庭贫否?”为真正落实这一目标,学校招生中就有了这样一张特殊的招生表:

img9

李校长告诉老师:姓名等内容,可以随问随填,而衣服、手足则依靠目力之考察。对“衣服”这一栏的观察,李校长特别关照,富家子可以“衣破其外衣”,所以要观察内衣“美好”与否;还有手的粗细,必可以判断其家庭的贫富,必须仔细看;还要问清楚家里的房子是不是自己的。对于所有的信息,都要详细记录。就是这张招生表,成为判断孩子是不是贫儿的重要依据,也成为学校选择学生的唯一标准。

“国之富强,不在于少数之特别人才,而在于多数之普通国民。而养成国民者,实责在小学”,“学校只收贫儿来学习”,表现的是国民教育价值,学校朴素的招生理念,清晰地诉说着教育的内涵,李校长在平凡的教育中实践着他的教育理想,在平凡的教育行为中,践行着的社会担当,也在推行贫民教育中,展现着他的人格力量。

万竹小学从只请贫儿学生来学校,到上海小学之最优,演绎着学校的发展过程。对我们的启示:教育,是社会文明的标志,是社会发展的见证。反观今天的教育现状,重在“生源之争”,这种争夺从大学延伸至高中,又从高中延伸至基础教育,甚至是学前教育,我们真的应该感到汗颜!“教育是民生的基础,是国运的基石”已经成为社会的共识,政府对教育的重视,也就是希望通过在实现把“中国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的国家战略中,教育能有所作为,有所建树。

——杨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