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舍得“浪费”时间

舍得“浪费”时间

时间:2022-02-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们只有敢于放手,舍得“浪费”一些时间,等孩子习惯于独立思考,能够主动探究,学会猜想、论证,练就逻辑推理、集中发散等各种深度思维的本领,高效的课堂就不会遥远,自主参与的课堂也不会只是表面的繁华。

(一)舍得“浪费”时间

课改初期,高密市“课堂改进行动研究”阶段成果展示活动在我校举行,毛老师执教《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的规律》时,设计了“提炼问题”与“探究明理”两个循序渐进的学习活动,完全放手让学生从具体的数例中自主发现、探究、总结。学生先是把老师提供的7个分数转化成小数,记录计算结果,然后抓住特点将分数分类。并从中发现7/10、7/8、7/20、7/25都可以化成有限小数,而7/19、7/13、7/ 39不能化成有限小数,得出有的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有的分数不能化成有限小数的结论。在此基础上,深入探究“分数化成有限小数是由分数的哪一部分来决定的”这一课堂自然生成的问题。学生们经过猜想,然后小组内按照方案动手动脑,举例子来验证猜想,最后各小组汇报。学生用了近30分钟的时间才得出“分母分解质因数,如果只含有质因数2、5的能化成有限小数,如果含有2、5以外的其他质因数,就不能化成有限小数”这个初步的结论。

互动评课的时候,市里的不少数学骨干教师针对毛老师的这堂课对我们的高效课堂提出质疑:

一个本来用5分钟就可以讲明白的问题,学生却用了30分钟才好不容易探出个究竟,从单位时间的效率看这不叫高效。

教师讲明白后,学生巩固练习,这样既能节约时间,又能保证学得扎实,一节课下来连练习反馈的时间都没有怎能保证高效?

……

毛老师的回答让评课现场陷入沉静,继而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如果单从完成教学任务情况来看,这节课的确是高耗低效的。但我们追求的高效应该具体指什么,是着眼于知识传授的结果,还是能力提高的过程?我们展示给大家的是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真实活动,是一种注重学生真实体验的“思维课堂”。这些刚刚从学步车里抱出来的孩子学习效率的确不高,但这种低效恰恰就是我们做老师的长期为其代步的结果。我们只有敢于放手,舍得“浪费”一些时间,等孩子习惯于独立思考,能够主动探究,学会猜想、论证,练就逻辑推理、集中发散等各种深度思维的本领,高效的课堂就不会遥远,自主参与的课堂也不会只是表面的繁华。知识的建构远比知识的接受来得缓慢,但教师教会的知识是死的,学生学会的知识是活的,而且是最不容易遗忘的。从这个角度来说,“缓慢的自我习得”不失为高效。当然,改革是需要一个过程的,低效是暂时的,只要我们肯花时间让孩子自己走,帮孩子磨一把快刀,真正意义上“学”得高效不难实现。

这段话不仅让参加活动的老师受益匪浅,也让我对“读—研—说—做”的课堂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思考,对高效课堂多了一分耐心的等待。不久,老师们便在反复的实践中总结出培养孩子思维、探究能力的基本方法:给孩子一段时间,让他自己去安排;给孩子一个机会,让他自己去发现;给孩子一个冲突,让他自己去讨论;给孩子一个空间,让他自己去展示。在我们的课堂里老师舍得给孩子足够的时间让他自己往前走,去思考,去探究,去养成受益终生的习惯。孩子们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在自由的空间里得到释放,遇到问题不再愁眉苦脸,而是快乐地寻找解决途径。我们的老师也骄傲地自诩为“看风景的人”。

1.“舍得”让思维之花分外美丽

一节语文课上,学生练习对对子。前面几个比较简单,细雨对(和风)、桃红对(柳绿)、蓝天对(白云)、地北对(天南),各小组很快就对上了。但是,古木参天对(   )和山美水美春光美对(   ),各小组还没想出来,老师有点沉不住气了,就说:“这两个挺难,还是老师告诉同学们答案吧!”这在以前是很正常的事,学生一旦遇到不会的题就等着老师告诉答案,有时还会央求老师公布答案,而今天学生却着急地摆着手说:“老师,不要告诉我们答案,让我们再想一想!”于是,各小组讨论得更热烈了。

img31

互助提高智慧共享

不一会,学生又想出了几个答案,什么“古木参天对小桥流水”“山美水美春光美对天和地和人气和”等好多与之有关的对子,尽管“浪费”了一些时间,尽管答案不是很完美,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确实都在动脑子想,这与直接告诉学生答案效果完全不一样。我们所提倡的自主学习就是要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学习知识要有一个探索研究的过程,只有这样,掌握的知识才会更牢,学习的能力才会更强。这一变化实在难得。当学生的思维在我们的“舍得”中被激活的时候,课堂这个大舞台上也开始绽放美丽的思维之花,我们的老师依然舍得给生成让路,让课堂成为孩子的“思维发展场”。

(1)学会发现问题。

虽然人有好问的天性,但主动积极的问题意识、善于提问的能力和勇于挑战权威的精神仍然要靠后天培养。我始终认为:没有问题的学习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走进我们的课堂,你会发现老师巧妙地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有时抓住“文眼”,为整体感知提问;有时在疑窦丛生思维遇阻处,为深究内涵设问;有时在课文的空白点,为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设问。这些提问往往切中教学重难点,与整个教学过程浑然天成。

张老师教学《黄鹤楼送别》一课时,学生主动抓文中关键词,从内容矛盾处质疑,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老师,我认为‘孤帆远影碧空尽’这句写得不现实。”

“对呀,长江可是我国有名的‘黄金水道’,可以说是千帆竞发呀,怎么可能是孤帆呢?”

短暂的沉思。

交头接耳。

“知道了!”李翔宇跳了起来,“李白为孟浩然送别,当然眼里只有孟浩然了,他站在江边,其他的船都视而不见,只盯着这一条船直至消失在天边嘛。这更体现出他们友情的深厚。”

“对,正因如此,他们才会在黄鹤楼上依依惜别。请大家和我一起读读第四段。”高港煞有介事地走到台前,声情并茂地读了起来,霎时,全班书声琅琅。

课堂上,教师充分给予学生质疑的自由和权力,哪怕他们有一个字音发不准,都可以让他们质疑,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渐渐地,我们的孩子造就了一双“挑剔”的眼睛,我们看到了思维主动参与的最高层次——创造性的张扬,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学会了基本的求异思维方法,能独立思考问题,敢于发表不同见解,其探索精神和创造精神让人叹服。

古人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实践证明,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我们所追求的课堂教学就是不仅要使学生学会“答”,更要学会“问”。只有会“问”,才会有能动的创新。

(2)学会自寻其“渔”。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句话强调了授予方法的重要性。可我认为,教学的至高境界并非“授渔”,而应是让孩子们自寻其“渔”,这正是我们“生命课堂”强调“自主发现”的体现。识字课上,我们的老师把识字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孩子们自己想办法识记生字,孩子们快乐地游弋在汉字的海洋里自寻其“渔”,纷纷找生字,想办法识字。课堂上处处闪耀着孩子们的奇思妙想,孩子们创造思维的火花触手可及,孩子们对智慧的挑战,对创造的追求,是课堂教学最灵动的活水。

姚老师在讲“325—98—25”的简便计算时,让学生想办法记住这种算法。学生议论纷纷,一学生大胆提出:“教材上有加法交换律,我想,这种算法可以叫减法交换律,我们可以建议出版社将减法交换律也写入我们的课本!”在这些“节外生枝”的教学机智里,我们看到的是学生批判意识和怀疑意识的觉醒,看到的是学生创造思维的飞扬。

在这些迸发创造思维灵感的课堂里,我们领略到了学生独辟蹊径的求异思维,感受到了创新课堂绚烂多姿的景致,学生创新思维碰撞的火花照亮了他们通向真理的道路。这就是我们“读—研—说—做”所追求的课堂极致:“教学应该是引导学生‘学少悟多’,引导学生思维主动参与,教师要把握好‘教’与‘不教’、‘讲’与‘不讲’、‘帮’与‘不帮’之间的度,把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去质疑、去探索、去批判、去发现、去创造。”

孩子们在教师鼓励下大胆尝试,自主寻找方法,总结规律。学生们的想法有的巧妙,有的幼稚,有的奇特,有的平淡,其实这些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长期形成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会让孩子们独立、主动地去寻找更多的“渔”。

(3)学会求异创新。

曾听过二年级的一节语文课,上的是《狐狸和乌鸦》。小组学习时,一个孩子提出一个疑惑:“老师,课文里说狐狸馋得直流口水,这么明显,难道乌鸦就没发现吗?如果及时发现,狐狸不就骗不成了吗?”

这位同学的疑问立刻引起了大家在小组内热烈的讨论。

“狐狸流出口水,可能很快让他擦干了,所以乌鸦没看到。”

“狐狸身上有毛,口水流在毛上很快让毛吸干了。”

“乌鸦站在高高的树枝上,怎么能看清狐狸流的口水呢?”

“乌鸦可能当时还没看到狐狸,因为它刚叼来肉,非常累,需要歇一歇。”

“乌鸦当时的精力没在狐狸身上,它可能正在想:这块肉给自己吃呢还是给孩子吃?”——当然说法是五花八门,孩子们的奇思妙想真是丰富。

还有一个孩子,竟然提出用“直吞口水”或“直咽口水”替换“直流口水”的建议。老师趁热打铁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重新创编这个故事在小组内展示,孩子们兴致高涨,个个讲得眉飞色舞。一堂生动有趣的课悄然而过,下课铃响了,我和孩子们还沉浸在美妙的故事中意犹未尽。

在现场听课的我,不禁为学生对教材的挑战叫好,为老师肯拿出时间为课堂生成让路的做法叫好。二年级的小学生就这样用自己的方式理解了“流”“咽”“吞”的区别,我们构建“读—研—说—做”教学模式,就是希望学生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让学生的思维在无拘无束的争论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看着从身体到思想彻底解放的孩子,我们由衷地为“活”起来的课堂喝彩!在轻松快乐的学习氛围中,学生的求知欲望被点燃了。课堂由专制走向民主,由教师走向学生,就不只是“文本的课堂”,而成为“体验的课堂”“生成的课堂”“思维的课堂”。课堂本来就应该是学生的,是我们通过改革又把它还给了学生。对生命的尊重,让每一个个性张扬的孩子都能体验到课堂生活的幸福和自我发展的满足,让课堂真正变成师生共同发展的精神家园。

孩子创造的潜力就像地下的泉水,只要给他一个出口便会不断涌出。在“读—研—说—做”模式的构建过程中,我们的老师和学生可以说都是改革的参与者、体验者。孩子们在开放的课堂上改变自己的学习方式,大胆地尝试,不断地总结。在体验中,创新思维被激活了,他们很多新奇的想法提高了学习的效率,也进一步优化了我们的“读—研—说—做”模式。从老师们的课改日记中,我们不难发现孩子的创新不只体现在学习上,还体现在小组管理上。

小艺的座次紧靠一组组长郑娜。郑娜是一位品学兼优、大方活泼,在班级极具影响力的风云人物。在郑娜组织管理小组时,小艺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再加上她俩座次靠得近,就经常交流,互相借鉴对方管理上的金点子。经过长时间的交流借鉴,小艺在管理水平上有了很大进步。她还向我提出两个建议:一是让组长们的座次紧挨着,这样就给他们提供了随时随地学习、交流、借鉴的机会;二是让优秀的组长开展经验交流会,做到经验共享……

别小觑了这些小孩子,我们的“首席汇报小组”“小组自主布置作业”“组长轮岗制”“组长交流制”等创新做法都是在他们的启发下产生的。我们课堂上的很多困惑,正因为孩子的奇思妙想才得以拨云见日。

孩子曾经被捆绑的手脚已经在全新的课堂上被放开了。他们又带着好奇,带着天生的探究欲望以及课堂上养成的思维习惯,回馈给我们无数的惊喜。曾经在校园网上看过四年级学生小雨写的探究日记《碳酸饮料的危害》,孩子有板有眼地记录自己发现、探究、论证、总结的过程,着实让我兴奋了很长时间。后来,小雨在班主任的帮助下把“少喝碳酸饮料”的倡议发到各个班级。他的这篇探究日记也获市科学论文一等奖。孩子的妈妈在家长会上不无感慨地说:

“以前小雨总是迷恋网络游戏,对周围的事情根本不感兴趣。可是当他的探究能力被老师发现,并在老师的鼓励下从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后,他竟然像法布尔迷恋昆虫一样对一些奇怪的现象感兴趣。他依然时常上网,可现在经常登陆的是百度网站,看着孩子不断地发现问题,乐此不疲地自己解决问题,作为父母我们很幸福。学校给予孩子自主的发展空间,实际上是帮他插上了自由飞翔的翅膀……”

在这些思维被激活的灵动课堂里,因为我们舍得花时间让孩子自己往前走,我们才感受到学生深度思维带来的快乐,领略到生命课堂绚烂多姿的景致。我们把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去质疑、去发现、去探索、去批判、去创造,就像中国的国画一样,课堂上弹性地、巧妙地“留白”,学生反而为我们绘出了别有洞天的风景!

2.“舍得”让习惯之果格外香甜

前些日子,我陪同十几位校长参观我们的课堂。转到六年级的一个班,一位校长在教室里扫视了好几圈,好奇地问我:“老师哪去了?”我笑了,指着正在跟一个小组一起学习的年轻的赵老师说:“做学生去了。”当时学生正在利用学案静静地自主学习,挤满了大半个教室的校长们并没有分散孩子们的注意力。几位校长想跟孩子交谈一下,可是他们碰壁了,小组长站起来彬彬有礼地说:“对不起,老师请不要打断我们学习。”有一位校长想把我们的学案拿回去借鉴一下,孩子们很得体地说:“老师,我得用它自学,您需要就找我们老师吧!”

看得出孩子们的表现让校长们着实吃惊,他们索性不走了,都融进了小组里,想看看孩子怎么自学。

自学环节,10岁左右的孩子各人干各人的事,一会儿聚精会神地读,一会儿专心致志地思,一会儿若有所悟地写……俨然一个个训练有素的小学问家。翻看孩子们的自学笔记,我发现他们已能按部就班地自学,不再是走马观花般地凑热闹了。

互助学习开始了,各小组根据学习需要,或坐,或站,有几个同学还离开位子到别的小组请教。我欣喜地看到,每一个孩子都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中去,在小组长的组织下,讨论问题,互相解答,各抒己见,取长补短,集思广益,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

小组合作学习过后,一个小姑娘走上讲台(好像是课代表)简单说了几句话,各小组就开始汇报学习结果,循序渐进,环环相扣,让我也吃惊不小。他们各抒己见,踊跃发言,课堂活而不乱。在小组的共同努力下,孩子们回答问题比简练,比准确,比思路。在整体感知课文环节,一个小组用列提纲的方式汇报文章的主要内容,我觉得孩子梳理得已经不错了,没想到一个小男孩却站起来说:“我们小组认为你们说得还不够清晰,其实本文主要写了姥姥的剪纸,姥姥的为人,姥姥对我的思念之情三方面的内容,不知大家是否同意我们小组的看法?”我难以掩饰自己的惊喜,其实,让我们高兴的不止是孩子获得的知识,当我看到孩子们自信地发表自己小组的观点,真诚地为其他小组补充不足,一种良好的交际素养不正在课堂上行成吗?

走出教室后,十几个校长对孩子们的表现赞叹不已。在互动交流环节一位校长这样评价我们的课堂:

“读—研—说—做”的课堂,学生都有参与展示的机会。集体交流时“读、说、唱、演、画、做”等形式无所不有。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非常高涨,学生自信、踊跃地阐明自己的观点,讲题的思路也非常清晰、简洁。最让我感到惊奇的是学生在课堂上回答问题的那种干脆洪亮的声音,充满自信的表情和“舍我其谁”的霸气。学生们一点也没有小孩子那种胆怯、扭捏之态,却在落落大方中透着自信。

课堂中还有一道风景线,就是学生发言几乎不用举手,站起来就说,说完自己坐下另一个接着说。遇到两个人甚至几个人同时站起来发言的时候,只要有同学说上一句,其他同学就会自动让出来,非常有秩序,不需要教师指定。课堂中学生的表现让我欣喜、佩服和震惊,我从来也没有看到课堂上学生这样积极主动,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参与,每一个学生都急于表现自我,每一个学生都充满了自信。

一堂老师成为配角的课,让我们看到了“读—研—说—做”课堂上实实在在的精彩!

是啊,这些以前见了校长和老师就唯唯诺诺的孩子,如今不只是在课堂上敢说、会说了,生活中还能大大方方地跟我们交谈,真真实实地表达情感,一本正经地提出建议。一群活泼好动、没有老师管束的孩子面对突然涌进来的校长们,竟然能旁若无人地继续学习,温文尔雅地婉言拒绝,有条不紊地展示,这群小家伙的表现让我这个校长都感到意外。但我明白,孩子们“敢说”“会说”的背后却是老师们一次次心平气和地等待,一次次不厌其烦地训练,一次次毫不犹豫地“舍得”。

课堂开放月,六年级的一位英语老师执教公开课,看着每个孩子都能自信大方地进行才艺展示,每个小组都能思路清晰地讲解,身边的几位老师怀疑我们提前做了太多“准备”。我没有去解释什么,因为孩子们成长的路不是用一两句话就可以说清楚的。

课改初期,六年级的老师们发现只是把讲台交给孩子是不够的,因为孩子们思路不清晰,语言不简练,讲得不清楚,听得不明白,课堂常常因此高耗低效。为了让孩子养成良好的口语表达习惯,提高说的能力,在李爱云主任的带领下,六年级级部的老师把“训练讲解员”作为级部内共同的课题进行了为期半年的研究。他们把学生“说”这一能力的培养分为三个阶段:敢说——说清楚——说精彩。起步阶段,老师们从每一个细节入手教孩子当老师,告诉孩子该讲什么,该怎样讲,等孩子能够勇敢地走上讲台,他们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抓住重点、难点讲,讲清楚,让每一个同学听明白。就这样,课堂上“我们小组先来!”的声音不绝于耳,孩子们都愿意走上去,讲的受到锻炼,听的受到感染,不再怯懦,不再脸红,不再吞吞吐吐。走上那个曾经属于老师的三尺讲台,他们体验到“说”的快乐,找到了表现自我的自信。品尝到快乐的学生们又带着更高涨的热情投入到“读、研”中,一段时间,级部里竟然形成了一股学生的“试讲热”。为了让展示更精彩,孩子们主动地查找资料,尽可能地丰富讲解的内容。不仅如此,课间,他们在小组里练讲,小组同学一起出谋划策,一个疑点、一个字音都不放过;放学后,他们又到办公室试讲,请老师们做自己的助教,从形式到内容一点也不马虎;有些孩子甚至还回家照着镜子反复练习,从表情到动作每一点都很讲究。当孩子以这样的状态投入学习当中去的时候,我们的老师也就可以放心地从讲台上退下来了。

课堂开放当天,六年级岳老师曾说过一段话:“我更愿意把别人的怀疑当作一种激励,为了这一节课我们是做了很多‘准备’,不是一天、两天,而是一个月、两个月,不在其中,难知其味,培训孩子的过程用一个‘艰苦卓绝’并不为过,我们曾经‘浪费’了时间,但我们却收获了孩子们的突飞猛进,收获了外人眼里难以置信的精彩。”

我感觉这是课堂改革送给我和老师们的又一份厚礼。当孩子们带着这份自信,带着这种从小就具备的控制自我、表现自我的能力,踏上社会的时候,或许他们不会再为一次面试彻夜难眠了。

曾经有不少的听课老师向我发问:“这样完全自主的课堂,一些良好的学习习惯怎样养成?”其实课堂上,我们的孩子不仅爱思考,敢说、能说、会说,还养成了认真倾听的习惯。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借助评价让孩子们深深地体会到“听”与“说”同样重要。“听能发现更多的问题”“听能激发思维的火花”,他们用这些精练的标语相互提醒,相互督促。曾经参加过一次学生自己组织的自主互助学习经验交流会,各小组的发言让我对他们刮目相看:

【一组】我们小组在老师的帮助下总结出学会倾听要做到“五心”:一要专心。无论是听老师讲课,还是听同学发言,都要听清老师或发言人说的每一句话,脑子里不想其他事。二要耐心。不随便插嘴,要听完别人的话,才发表自己的意见。三要细心。当别人的发言有错时,要学会评价纠正同学的发言,做到不重复他人的意见,自己的意见要建立在他人发言的基础上或者提出新颖的想法。四要虚心。当别人提出与自己不同的意见时,要能虚心接受,边听边修正自己的观点。五要用心。在听取他人意见时不能盲从,要有选择地接受,做到“听”“思”并重,相互促进。

【二组】我们向大家介绍一种“注目”倾听法。在全班交流发言时,我们要向发言的同学投去关注的目光,以鼓励发言者说得更好,也促使自己听得更专心。当发言的学生在前排时,就让其适当地侧转身子,如果发言的学生在教室的后排,我们可以适当转过身子。另外,建议以后我们发言要力争面向绝大多数同学。

【三组】我们小组在倾听时,一是认真听他人表述观点,不插话;二是要听清别人说了什么;三是听后作思考,别人哪里说得好,哪里不足,想自己应该怎么说。……

【主持人】通过刚才各小组的经验交流我们不难发现:“说”是表达自己,让别人明白;“听”是尊重别人,弄懂别人的意思。说要大胆,听要专心。我们欣赏积极发言的同学,同样也要向专心倾听的同学学习。在专心倾听的基础上,再踊跃发表自己的见解,那才是最好的学生。我们只有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才不至于重复别人的答案,而且别人的发言还能激发我们新的思考,这样我们的展示才会更精彩。

我们的孩子在慢慢地变化着,会思考了,会倾听了,能自学了,能发现问题,并知道自己寻找方法去解决问题了。“规律自主发现,方法自主总结,思路自主探寻,问题自主解决”这是学生自己提出的口号。听听课间孩子们吟唱的习惯歌谣,你也会发现新的课堂给孩子带来的新变化:

小学生,爱学习,习惯养成早做起。

新课前,先预习,读书练习找问题。

上课前,早准备,课本文具放整齐。

课堂上,先自学,难点重点要牢记。

做笔记,细整理,方法规律装心里。

善探究,敢质疑,合作学习齐努力。

课堂外,会自习,多读好书多累积。

好习惯,早养成,伴随终生永受益。

自主参与的课堂,它不仅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还为习惯养成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吮吸知识的琼浆,也使一些比“坐要端,站要直”更有价值的学习习惯得以养成。每每走进我们的课堂,我会被孩子们身上很多闪光的习惯感染,竟也情不自禁地投入其中,跟孩子们一起读、研、说、做。他们不仅“学会”了,而且也越来越“会学”了,不再是离了老师就傻坐的孩子。没有了老师们喋喋不休的讲,孩子的思维动起来了,有秩序地学习、讨论、倾听,老师们“舍得”时间,帮助孩子播种下“积极参与”“深度思维”“大胆质疑”“高效合作”“文明竞争”“自我管理”“关心他人”等受益终生的良好习惯。

img32

全员参与的自主、互助课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