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材料的积累

材料的积累

时间:2022-02-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因而,在对材料进行搜集的时候要注意几个原则:就是要搜集那些关注人的发展,体现人类的智慧、品质,文化含量较高的材料。具体来讲,这些材料可以是历史典故、名人逸事、成语故事、名篇佳句、焦点问题,等等。感动中国和世界的新闻人物、奥运会主题等是首选。家乡的山水、风俗、人情、人文景观等,经过饱蘸情感笔墨的点染,都会放射出夺目的光彩。

第一节 材料的积累

立意,是文章的“灵魂”、“统帅”;材料,是文章的“血肉”、“士兵”。

当前社会,是一个知识社会,是个快节奏社会。读书、体验、积累是学习语文的基本功夫,不可否定,可不少同学由于平时各学科负担过重,时间有限、升学压力大,往往不愿意或不善于搜集整理鲜活生动、富有内涵的写作材料,这样便会出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情况。

其实,学生十二年来的生活阅历不算少,又学过了五六百篇优秀课文,读过了至少百篇的名篇或名著,了解了许多历史人物,接触了众多现实中的模范人物,可以说学生自己已经是一座丰富的材料宝库。可为什么写起作文来抓耳挠腮、捉襟见肘,像挤牙膏一样挤出一点既琐碎又陈旧的材料呢?静心思考,原因有三:一是不善于积累,二是不会整理,三是不会变通使用。

一、搜集材料的原则

对近几年高考优秀作文考查会发现:弘扬主流精神的、关注现实生活的、能够体现历史意识的、具有思辨力的材料大受欢迎。这些材料使文章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为写作大添光彩。因而,在对材料进行搜集的时候要注意几个原则:

1.人文和思辨性

就是要搜集那些关注人的发展,体现人类的智慧、品质,文化含量较高的材料。如2008年湖北省高考作文题目《举手投足之间》,可以有多种思路,比如细节决定成败、从身边小事做起,等等,这些中心更能关注人的发展,具有浓厚的人文性,导向性也非常明显。

2.历史和现实性

那些具有典型意义的历史事件、现实焦点问题可以搜集。高考作文话题是开放的,它们穿越时空隧道,在历史和现代都有典型意义,因而材料的选择范围还是非常广阔的,这就要看学生们的脑袋中到底储藏多少了。具体来讲,这些材料可以是历史典故、名人逸事、成语故事、名篇佳句、焦点问题,等等。这些故事充满了智慧和人情味,它关注人的品质、人的发展,体现的是对“人”的关怀,并有一定的文化含量。再经过作者寓言化的处理,这些精神的表达就显得更加含蓄,更具深度了。如2008年四川汶川发生大地震,四川省的作文题是《坚强》等,就体现了现实性这一原则。

3.主流和异向性

在历史、现实的天空中总有一些异样的形象和声音传达着深刻的理性和浓厚的情感,它们的新颖性和独特性往往能为文章融入新鲜的血液,这样的形象和声音不妨根据需要搜集一些。当然,对这些材料缺乏深刻的理解和滥用都只会适得其反选择这些材料的作用主要还是为了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帮助提高全面认知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感动中国和世界的新闻人物、奥运会主题等是首选。2007年全国卷、II卷,2008年全国II卷都涉及社会发展中的热点话题。

4.集中与一致性

材料要集中地表现中心,不能让材料漫出中心,要追求材料本身与中心的紧密结合。

二、积累材料的途径和方法

作文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对生活的“加工”过程,因此,新鲜的作文材料,也只能从生活中来。只有密切联系生活,开发作文资源,才能让考生的作文流淌出清新的生活之水。

积累的渠道主要有两条:一是从生活中积累,二是从阅读中积累。

1.生活积累

美国教育家华特·科勒涅斯指出“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高考作文考查学生观察生活、积累生活、感受生活、认识生活、反映生活的能力。学生每天从家里到学校,“两点一线”式的生活难免使视野受到局限,不论学习多么紧张,但一定要处处留心,善于观察,用心体验。留心观察,便能捕捉住那一闪而过的美好瞬间;留心观察,才能挖掘出那深埋在平凡小事中的闪光点。学生的生活包括家庭生活、家乡生活、校园生活、社会生活等。

(1)留意生活小事

《红楼梦》中“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的对联体现的是儒家的传统观念,表达的是儒家思想中入世的一面,但也是写作中积累材料的一条好方法。生活中原本有许多美妙的东西,只是我们的心灵太匆忙、太浮躁了,没有好好地去品味、去把握它。有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个恶行重大的囚犯,一人关在独居房中,整天看不到其他人,也无法和任何人说话,三餐都是由墙上的小洞送进来的。

有一天,一只小蚂蚁爬进他的牢房。他看着蚂蚁四处爬动,因为穷极无聊,就把它放在手掌上把玩,喂它一两粒米饭,晚上则把它关在自己的茶杯里。这时,他突然发现自己活了这么多年,从来不懂得欣赏蚂蚁的可爱,不觉怅然若失。

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生命当中一定有许多我们未曾发现的奇迹,它们应该说就藏在生活的细枝末节里,一如冷冬里的阳光,因天气的寒冷而被我们忽略了它的暖意。

(2)关注家庭生活

家庭是人们生活中温馨的港湾。家庭生活中,血浓于水的亲情、温馨无比的爱意、酸甜苦辣的悲欢等都是学生作文取之不尽的素材源泉。假如朱自清没有家境贫寒及北上求学的生活体验,没有作者精细的观察和真挚的报恩情怀,便不会有《背影》的问世。

高尔基著名的自传体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小说《童年》,讲述的是孤独孩童“我”的成长故事。小说以一个孩子的独特视角来审视整个社会及人生。“我”寄居的外祖父家是一个充满仇恨、笼罩着浓厚小市民习气的家庭,这是一个令人窒息的家庭。小说通过“我”对幼年时的家庭苦难生活的细致观察和感受,反映了19世纪末俄国整个社会的腐败、没落而趋向灭亡的过程,同时也表达了作家对光明与真理的不懈追求。

(3)关注家乡生活

家乡的山水、风俗、人情、人文景观等,经过饱蘸情感笔墨的点染,都会放射出夺目的光彩。古人借月思乡,李白的《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这是公元725年李白25岁时辞亲远游,初离蜀地写下的。可见,四川是诗人的故乡,初次离乡的李白难免心生离愁别绪,挂念家乡之事。因此,李白在借峨眉月抒写离愁时,不自觉地融进了丝丝乡情。这就是“思乡的明月”的雏形。他的又一首《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生动形象、情真意挚、意境新奇,是中国思乡诗的代表,被誉为一首“无比精粹而不失伟大的东方乡情曲”,它创造了在中国诗歌中独树一帜的新“月象”——思乡的明月。

费翔的一曲《故乡的云》唱出了不同年代、不同经历的人们对故乡的心声,抒发了对家乡无限的爱恋之情,描写生动真切,语言通俗质朴,乡土气息浓郁。

2008年浙江省高考作文:都市和乡村,是我们的栖息的空间;都市生活和乡村生活,是我们平凡的生活,当我们从平凡的生活中回望时,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感触和期望。

请以《触摸都市》或《感受乡村》为题,写一篇作文,可讲述自己或身边的故事,抒发你的真实情感,也可阐明你的思想观点。

不管是生活在城市还是生活在农村的学生,都能找到他们熟悉的生活影子,写出富有生活气息的内容来。

请欣赏2008年浙江省高考满分作文《感受乡村》:

感受乡村

初以为,乡村便是童话的乐园。它褪去了城市的浮华,洗尽了尘世的繁杂。它也许是凡·高画布上的阿尔,有明镜般纯粹的蓝天,有油彩般绚烂的花海,那金黄的向日葵在阳光的哺育下长出希望的种子;它也许是陶潜诗中的田园,在雾气迷蒙中演绎着仙侣的故事,斜斜的日光轻洒,让人悠然神往。

那只是诗中画中的乡村,当我们真实地走进乡村,用心去感知乡村,便会发现,我们的乡村在经历着苦痛。那里也有阳光,那阳光不是温暖而是毒辣地炙烤着这片土地。远望去,土地上那个佝偻的背影,在朝夕间,在春秋中,在这片土地上耗尽心力。他在这片土地上成长,他的汗水滋养了这片土地;他在这片土地上学会坚强,他的脚步坚实了这片土地;他生于黄土又归于黄土,世世代代,生生不息。风暴来了,他的心如那田间摇曳的庄稼般颤动,他的泪水在他满是沟壑的脸颊上纵横,如那淹没田间的水,层层漫过他的心田,浸没他的呼吸。干旱来了,庄稼如他枯瘦的身体一般摇坠,他看不到希望,看不到丰收,他混沌的眼干涸空洞。

他们也有快乐的时候,只是这种幸福仿佛如此卑微。他们最大的幸福就是丰收,饱满的谷粒仿佛是一粒粒珠宝,他们的眼角笑成了月牙。他们最渴望的生活便是风调雨顺,他们只想也只要这样平凡的生活。

这样的乡村会不会让我们感到失望当我们面对这样的图景?而其实,乡村正因这份残酷的美丽而更见真实。感受乡村,别总是做一个悠闲的观光者,在体味它的宁静与纯净的同时,给它的苦痛多一点目光,给它的辛苦多一点理解与悲悯。

感受乡村,感受农耕文明跳动的脉搏,感受中国最浑厚的呐喊,感受那片土地的厚重,感受那片土地浸润的血汗;感受中国农民最纯朴的执著与坚忍,感受中国农民所经历的苦痛与无奈。

当我们用鄙夷的目光看着他们,我们是否想过是他们用血汗带给了我们生的希望。

看中国的农民用最卑微的姿势在中国的历史上站成了永恒,也且让我们用心去感受乡村!

是的,故乡是宽阔的,不管我们成功与失败,它都会接纳我们。生活赋予了每个人一个生存和展示的舞台,朝气蓬勃的中学生,应果敢地走出旁观者和局外人的行列,大胆地参与生活、体验生活、创造生活,做生活的主人。我们必须擦亮尘封的眼睛,以主人翁的姿态去观察故乡的风土人情,高山流水,去感知风花雪月,去体验世态炎凉,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学会生活,并调动缤纷绚烂的生活积累去塑造生活。

(4)关注校园生活

校园里“有我们的生活,有我们的追求和梦想,有我们的喜怒哀乐。这个领域简直丰富得无与伦比,只要把其中的一部分写出来,就无异于写出一个光辉的宇宙”(刘国正语)。只要我们善于用智慧的双眼打望校园,校园的一草一木,老师的一颦一笑,同学的一言一行……都会在我们的心中荡起情感的涟漪,都会化成写作的素材源源不断地流进我们的文章中来,变幻出校园生活的多姿多彩。

从幼儿园到高中毕业,我们在学校里学习生活了十多年,对教师、对课堂、对学校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都应该最有发言权。校园生活丰富多彩,校园故事生动感人。只要我们慧眼识菁菁校园、真情绘师生风采,深入开掘,就能采摘到真情的花朵,谱写动人篇章。

校园生活丰富多彩,课堂上有故事,下课后也有故事。有些故事与老师有关,有些故事中只有学生,有些故事发生在集体活动之中,有些故事发生在一两个人之间。怎样去选择呢?

①记叙有关老师的事

老师,是同学们最熟悉的人之一;老师做的事,同学们看在眼里,记在心中。如果能把老师做的某一件事情描述得很具体,写出详细的经过,就是一篇好作文。从哪些方面写老师做的事呢?一是写老师关心爱护学生的事。例如,有位同学不小心扭伤了脚,老师马上把他背到医院里治疗;又有一位同学上学时被雨水淋湿了衣服,班主任把自家孩子的衣服拿给他换上等。二是写老师辅导学生学习的事。例如,老师给一位成绩不好的学生补课、老师教学生学电脑等。三是写老师自己的事。例如,老师钓鱼、洗衣服、打球等。

②记叙同学之间的事

同学们到学校读书已有几个学年了,每个人都天天和同学在一起学习、活动、玩耍,同学们在一块儿做些什么事情,都会看到,都会听到,有的同学自己也做了。只要选好一个事例,就不愁写不好了。写些什么呢?一是写同学之间互相帮助的事。例如,班上有位同学忘了带文具盒,没有笔和橡皮,另一位同学主动借给他;又如,班上有位同学成绩很差,成绩好的同学都主动帮助她,她的成绩提高很快。二是写同学在校学习的事。例如,课间十分钟在做些什么呀、做广播体操情况呀、考试经过呀、做智力游戏呀等。三是写拾金不昧的事情。例如,有位同学拾到钱包后马上交给了老师等。

③记叙校园内的各种活动

校园,是同学们的乐园。大家在校园里读书、写字、绘画、跳绳、拔河、踢毽子……校园里的事可多着呢,既有老师带领学生开展各种有意义的校园活动,又有同学们自己开展的文娱活动,有的活动同学们自己也参加了,有的活动是同学们亲眼看到的。写些什么呢?一是要记住校园里的一些活动场面,选择一个你最喜欢的活动场面写,例如,“六一”儿童节学校组织文艺演出、乒乓球比赛、儿歌咏唱会等。二是要写清楚校园活动的经过,例如,要写一次校园义务劳动,要先写劳动前的准备,再写劳动过程,最后写劳动后的感受。又如,要写拔河比赛,应该写出这次比赛的具体过程。

(5)关注社会生活

关注现实,关注社会。现实社会中发生的一切与未来发生的一切,都会成为生活的内容,都将对人们的生活产生影响。着眼当代热点,考生要紧跟历史潮流,把握时代脉搏,放眼世界,关注社会,关爱人类,这既符合作文教学的规律,也是中学生成长的需要。尽量关注社会热点,让自己的文章与社会脉搏同时跳动,面对社会大舞台、大变革,面对环保与居住环境,面对市场经济,面对腐败现象,面对许多的社会矛盾,借助作文话题写出来。要做到“与时俱进”,就要注意扩大视野,多读书报,多关心时事,特别是关注与我们日常生活有关的热点问题。平时应观看“焦点访谈”、“东方时空”、“新闻调查”、“实话实说”、“今日说法”、“共同关注”等电视节目,阅读《中国青年报》《半月谈》《中学生时事报》等报刊,开展时事讨论,开阔视野,开拓素材空间,提高思想水平和文章品位。还要积极参加各种活动,如参观、郊游、劳动、课外兴趣小组、科技活动……到社会上,到大自然中,了解风土人情,观察水光山色,积极参与其中,既能开阔视野、陶冶情操,又扩大了接触面;既丰富了人生阅历,又积累了生活素材,何乐而不为呢?还可以深入生活“实地采访”,走出课堂,走进工业园区,走进商场,走进养殖户,走进下岗工人家中。走访下岗职工后,要求以“下岗职工”为话题作文,学生能把下岗的痛苦、失落,再就业的艰难、辛苦,成功的喜悦、自豪写得具体生动。

来自生活的素材最感人。高考作文似乎就应该反映主流,讲政治,有高度。阅卷专家表示,2008年的高考作文出乎他们的想象,90后的孩子的视角比老师们想象中的要开放得多,而且关注社会现实,有自己独特的思考,文风平实细腻,这样的文风其实正是阅卷专家们喜欢阅读并希望看到的。从近年的高考作文可以看出,现在的中学生不拘泥于课本,社会视野越来越宽广,语言成熟度也在不断提高,有较强的感悟能力,这种感悟力经常让有些阅卷老师也自愧不如。

有专家表示,高考阅卷宽容度2008年也有了很大的变化,目的就是鼓励考生写出感情,关注生活,言之有物,独立思考,而不是人云亦云,甚至抄袭范文。请欣赏2008年上海满分作文《他们》:

他们

在城市尽头,没有繁华的街市,闪亮的霓虹;在城市的尽头,只有破旧的棚户区,有饱经生活风霜的生命;在城市的尽头,有他们这样一群人。

让我怎样称呼他们?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农民子弟?抑或是农民工二代?不我不想用这些冰冷的名字称呼他们,我多想叫着他们带着泥土气的乳名,拉着他们的小手,走近他们的生活……

他们从小生长在故乡的青山绿水中纯洁的灵魂在田野里抽穗拔节。在山野的风中,他们奔跑着,憧憬着。风从田野中吹过,吹进了城市,为了生计,为了未来,他们跟从父母来到了城市,在城市的尽头扎下了根。于是习惯了青山绿水的双眸第一次触碰到了高楼大厦、车水马龙他们不知道怎样穿过六车道的马路,小小的手指怎么也数不清写字楼的层数。繁华的现代文明不曾给他们带来任何快乐,这一次,却在心上烙下了深深的痕迹。

他们背起书包,小心翼翼地融入城市的生活。可是却在“城市人”异样的眼光中,第一次明白了户口与暂住证的区别。他们都是父母心头的宝啊!却过早地承担了不属于这个年龄的负担。

放学回家,他们做好简单的晚饭,父母还在工地或菜场上劳作;午夜醒来,泪眼中城里的星空没有家乡的明亮;悄悄许愿,希望明天他们的打工子弟小学不会因交不出电费而被查封……

然而,在他们日益长高的身体上,我看到了他们的成长。记得一位记者问一个打工子弟学校的孩子,学成后是否会回到家乡时,小姑娘毫不犹豫地说:当然,一定回去!那一刻,我差点落下泪来,为他们的成长。

记得那年春晚他们稚气的宣言:“我们的学校很小,但我们的成绩不差!”“我们不和城里的孩子比爸爸!”“北京的2008,也是我们的2008!”他们逐渐成熟,告别昨天的羞怯,开始迎接新的一天。

虽然,他们还在为不多的学费而苦恼;虽然,学校还是交不上水电费;虽然,还有好多体制还不够完善……虽然有好多个“虽然”,但是,只有一个“但是”就足够了,已经有好多视线转向他们,他们正在茁壮地成长。

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照亮了城市的尽头,照亮了他们的生活。

他们,终将会成为我们。

点评

这篇满分作文的优点就是作文将民工子女的生存状态很真实地描绘出来,从农村到城市经历的不自然、不适应,再到他们心态的逐渐成熟,让人感受到一个真实存在的群体,从总体上看作文表达了作者对同龄人的同情、关注和企盼,言为心声,也正是作文题目要求的体现。

(6)关注自然世界

人类与大自然的和谐相处,使人类社会走上了文明。大自然给人们的启示很多:叶落归根,“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弱肉强食,反哺之恩,坚守职责是自然界动植物的生存法则和伦理道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春种、夏耕、秋收、冬藏是我们人类顺应自然的生活习惯。写作如从自然界中获取灵感,就显得十分从容。例如:

在20世纪初,在美国西部落基山脉的凯巴伯森林中约有4000头野鹿,而与之相伴的却是一群群凶残的狼,威胁着鹿的生存。为了这些鹿的安宁,1906年,美国总统决定开展一场除狼行动,到1930年累计枪杀了6000多只恶狼。狼在凯巴伯林区不见踪影了。于是鹿在那里开始无忧无患“无计划”地生育了,不久鹿增长到10万余头。兴旺的鹿群啃食一切可食的植物,吃光野草,毁坏林木,并使以植物为食的其他动物锐减,为此也使鹿群陷于饥饿和疾病的困境。到1942年,凯巴伯森林中鹿下降到8000头,且病弱者居多,兴旺一时的鹿家族急剧走向衰败。

出现这种事与愿违的局面,其因是狼被人消灭了。狼一方面捕食掉一些鹿,使鹿总数得到控制,不至于繁殖到使植被退化的程度;另一方面,狼捕食的鹿多为老弱病残者,有助于鹿种优胜劣汰,利于鹿群传宗接代;再者,鹿在狼的追逐下,经常处于逃跑的运动状态,促进了鹿的健壮发育。由于狼消失了,鹿没有天敌,“懒汉”体弱,鹿群退化。美国政府为挽救灭狼带来的恶果,于20世纪70年代制订了“引狼入室”计划。而这项计划却遭到一些人的反对未及时实施。随着人们环境意识的提高,“引狼入室”计划终于在1995年得以实施。时年从加拿大运来首批野狼放生到落基山中,森林中又焕发勃勃生机。

这就反映了一种爱的失误。

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上的动物之间是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生存法则和发展规律,不要对其进行人为的干扰。仅仅根据人类自身的片面认识去断定动物的善恶益害,有时会犯严重的错误。森林中既需要鹿,也需要狼,人们必须尊重动物乃至整个生物界中的这种相互关系,但更重要的是不能违背自然的法则。2008年全国卷II的作文题就体现了这一点。

(7)关注自我、内心

从2008年作文命题的主要特点看,始终关注“立人”,关注学生的成长体验,重视学生内心的感受和人生体验,表达出自己对生活的观察、感悟,用自己的笔抒写自己的真情实感,彰显自己的个性。

对一个社会来说,如果人人具有自立的精神、独特的个性、独到的见解,这个社会必定是丰富多彩、充满活力的;如果千人一面、千篇一律,这社会必定是没有生机、毫无创造力的。那么,一个人,对家庭、对集体、对社会到底有多重要?怎样才是对一个人、对一个生命的最大尊重?尊重个体、张扬个性的价值到底有多大?张扬个性与发挥群体优势的区别与联系在哪里?进而思考我的成长、我的品质、我与他人的关系、我的奋斗目标、我想为社会做的事情,等等。一个善于自省的人,是一个有智慧的人,也是一个能认清别人和事物本质的人。能认识自己,就能正确地摆正自己,从而就能树立自信心,确定行动的方向。鲁迅是一个善于解剖自己,又善于解剖别人的人,他在《呐喊·自序》中就非常深刻地阐述了自己的心路历程和崇高的革命追求。

例文:

必须跨过这道坎

长路漫漫,又有黑夜相伴,我走在羊肠小路上,找不到方向,带着畏惧我问自己,是否还要继续?是放弃,是执著,是坚持,还是改变?每当遇到挫折与不顺我心里这道坎就巍然挺立,貌似坚固不倒的古城墙。

遥望历史的隧道,来自历史的先贤们照亮我前进的路,向我发出了他们心底的呐喊:必须跨过这道坎!

我看到,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你的内心也一定经历着痛苦的挣扎,你的国家被颠覆,你的荣耀被剥夺,可永存的是你执著而不动摇的灵魂。你十年聚财,十年生育,二十年后重登九五之尊。这是怎样一颗顽强不屈的心啊!你成功跨过心中这道坎,你不畏黑暗,不畏长路,坚定了自己的方向。你用执著告诉我,在我心中那道坎不是什么坚固的古城墙,而是用纸膜做出的假象,你告诉我,必须跨过这道坎!

阴暗潮湿无法将你击倒,腐刑折磨没有使你倒下。司马迁,你不仅大度包容内心之苦,世人之讽,你还以山的刚毅正直书写了两千年的沧海桑田。你心中的坎早已被你轻轻跨过,它显得那么渺小,你显得那么伟岸。你跨过这道坎,忘却了自己的荣辱,弹响“史家”之千古绝唱;你跨过这道坎,幽愁发奋,吟出无韵之《离骚》。你的坚毅撼动历史,彪炳史册,你直上霄汉,照耀尘寰。你用最有力的呐喊告诉我,必须跨过这道坎!

你海棠般娇羞的容颜,你菊花般孤高地傲视风骨,你柳絮般飘飞的沉思,你桃花般红消香断的泪痕,都在这广漠中消隐。你的聪慧,痴迷着汉赋唐诗的韵律,怎能不如履薄冰?你的深刻,承受着岁月无痕的忧伤,怎能不形销骨立?你的清高,拒绝着蝇营狗苟的生活,怎能不心力交瘁?你默默地离去,为了那永世的安宁;你的名字载入史册,也记载下人们对你永恒的纪念。王昭君,你内心经历了复杂的斗争,你巧妙地跨过了心中那道坎,你选择的是另一种辉煌。你看似柔弱的心灵原来如此的坚强,你看似傻傻的举动原来充满智慧,你,令人叹服。你用轻柔却坚定的声音告诉我,必须跨过这道坎!

我完全被折服,全身涌动无限的力量。我要努力营造优等的心,它不必华丽,但必须坚固,必须足以随时准备给予我“跨过这道坎”的力量。在人生的挫折与不顺中,我带着力量支撑身体,我会百折不挠,我会再接再厉,选出一颗流量充沛、羽翼丰满的心,乘上坚定的航天飞机,抚摸月亮的翅膀,即使这道坎再高再大,我都会有足够的力量跨越。

准备好了,必须跨过这道坎!

点评

本文作者采用以实就虚的手法,更好地解读了此命题中关于必须跨过这道坎的含义,表现了学生自己的成长体验。文章开头用疑问的口吻,人生每当遇到挫折与不顺,“是放弃,是执著,是坚持,还是改变?”很自然地引入下文。接着,用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司马迁弹响“史家”之千古绝唱、王昭君菊花般孤高的傲视风骨等例证,说明人生一旦遇到挫折,应该学习他们的精神、行为,“准备好了,必须跨过这道坎”这样写引人思考,富有魅力。

(8)关注科学未来

科技高度发展是当今时代的重要特征。如“神舟六号”发射成功,“绕月计划”的实现再圆中国载人航天飞行的梦。这方面的话题虽然考得不多,但也应有所准备。因为有调查显示,中国国民的科学素质指数与发达国家相距甚远。像看科技展览、听科技报告、看科学书籍,等等,我们都做得很差。在“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今天,如果国民的科学素养低,那么持续发展的可能就小,谁也不愿意看到刚刚兴盛起来的国家没有发展前途。以前有过这样的题目:《与我喜欢的科学家对话》《与我崇拜的科学家生活一天》等,都是很有意义的作文题。如果文题是《与未来的科学对话》《面对克隆的我》《未来的交通与生活》《停电之后》,又该写些什么呢?

2.阅读积累

(1)关注历史文化

历史是现实的一面镜子,是生动的教科书,是启人智慧、让人思考的范本。唐太宗谓梁公曰:“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尝宝此三镜,用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关注历史文化对自己的启发、对现实的启示,从历史的风烟中透视出人类前行的轨迹,品味历史的厚重和沧桑,从而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多一分理智的人文关怀,可以提高我们的人文品位。以史作证,谈古论今,将古代事实正反并用,显示了考生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文化积淀,因而比一般的讲道理更令人信服。近年高考作文,有很多考生写了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如2002年《心灵的选择》,许多人借助历史展现自己的视野:岳飞与风波亭,屈原与汨罗江,谭嗣同的“有心杀贼,无力回天”,苏武牧羊守汉节,苏东坡的“突围”,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项羽的“不肯过江东”,昭君的出塞,李白的“我辈岂是蓬蒿人”,杜甫的“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诸葛亮的谦思,这些事例不仅具有很强的典型性和说服力,而且表现了作者的视野及阅读的底蕴。那么,如何选好这些史实呢?

①选例合适,叙例恰当。选例的原则是史实要能和观点相吻合。例要真实,不编造杜撰;要选典型,尽量选名人名事。可选一例,也可选多例,但不是多多益善,力求以少胜多。

②叙述史实,可以具体,更要概括。对尽人皆知的,要概括叙述;对人们不熟悉的,要具体叙述。可以详细叙述一个事实,展开想象,精心描绘;也可以通过几个简明的片断,扼要概述。

③对议论文而言,叙述史实后,还要加以分析阐释,不能以例代议。分析可以是一段话,也可以是一两句话;可以在叙述事例之前,也可以在叙述事例之后。这儿所说的分析,就是指对事例发议论,使事例论据与论点融为一体,更好地起到证明论点的作用,充分显露事例与论点的关系,使论点立于不败之地。

④史实有好几个,还要合理安排好先后顺序。原则上是从古到今,从国内到国外(也可以从国外到国内)。总之,所用的例子一定要能够确切有力地说明观点或鲜明,或暗含。

历史是浩瀚的,我们只能通过一个个小窗口来认识历史,这些“小窗口”,就是阅读过的文章与看过的影视作品。从这个意义上讲,应该准备名篇佳作的读后感、影视的观后感。文化的内涵很广泛比如,中国传统文化有诗词曲赋、京剧歌舞、礼仪习俗、吃穿住行等,这些传统文化表达的是怎样的内容?所以能流传下来的原因何在?该怎样欣赏?它曾对我有怎样的影响?对历史文化,是敬它、爱它亲近它,越来越多地把它消融在血液中自觉传承,还是不了解它、抵御它,直至陌生、远离了它?历史文化在哪些事、哪些问题上曾影响了我?请欣赏优秀例文:

无愧于天无愧于心

智者积蓄着纯朴宽忍以选择真诚,信仰着桀骜不驯以选择坚强,雕塑着至死不渝以选择忠贞。于是,人类才得以挣脱一张张苍白的罗网,继而蔓延到整个时代广阔的背景里。

巾帼不让须眉。

在张骞浩浩荡荡地走出一条丝绸之路后,王昭君便在下一个世纪里毅然选择怀抱着祈愿,捧拾着浪漫的心情,独自踏上了这条优美的征程。她仅仅凭借一纸婚约,便换来了两个民族长久的安定与发展,这是任何一个将士终生蹒跚仍无法企及的玄妙。而一切大概都是源自昭君在黄沙四起中那足以震撼苍穹的温柔。“青冢有情犹识路,平沙无处可招魂。”今天,昭君墓已成为一座灿烂的丰碑,记叙匈奴与汉朝万古长青的友好。

巨匠打造经典。

古往今来,多少风流人物在逆境中选择精美,选择深刻,选择自身心志的完善与圆满。正如“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如此愁苦而悲愤的遭遇成就的是他们熠熠生辉的选择。呼喊出发自于心灵的声音,以抗争世之不公,表达对真理的膜拜,对文明的追求。也正如鲁迅,选择弃医从文,立志救国图存,做一名坚强的文坛大师。为麻木疗伤,为革命就诊,向卖国求荣宣布死期,面对帝国主义发出轻蔑而不屈的冷笑。于是“铁屋子沉睡的人们”被唤醒了,“刑场上冷漠的示众材料与看客”被赋予了新生,中国近代文学更是一跃千里。

英雄爱国无敌。

被发行吟、形容枯槁的三闾大夫一声悲叹“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后投身汨罗。是那“鸾鸟凤凰,日以远兮”的无奈,“燕雀乌鹊,巢堂坛兮”的愤懑,令他只有选择以死亡来树立良知的威严与人性的雍容气度。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悲歌同样唱出了另一位绝命英雄荆轲的深沉选择。“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的文天祥更是“永剩丹心照古今”。

无愧于天、无愧于心的选择,塑造的是千秋万代的典雅与理智。所以,巾帼才能负载着神圣的使命成全“双赢”的和平与发展的空间。

简评

以史作证,谈古论今,将古代事实正反并用,显示了考生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文化积淀,因而比一般的讲道理更令人信服。“心灵的选择”不仅今人有,古人何尝没有?全文典故众多,驾驭自如,王昭君、屈原、荆轲、文天祥、文王、仲尼等事例,看似互不相干但又在精神上悠然契合,不仅显示了作者立意的高远,也展示了深厚的人文素养,读来令人振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