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创新立意的技巧

创新立意的技巧

时间:2023-02-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有新意是文章传千古的诀窍,是一篇优秀作文个性化和独特性的体现,也是制胜考场作文的重要因素。立意有创新是学生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深刻全面的理解力、大胆辩证的思维能力的综合体现。当人们试图透过对大师的解读逼近原始的历史,更发现历史已经被他们垄断。大师的存在足以令后人乱了方寸就像婆婆怒目之下的小媳妇,不知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大的社会问题,通过小人物的形象折射出来了。

第二节 创新立意的技巧

有新意是文章传千古的诀窍,是一篇优秀作文个性化和独特性的体现,也是制胜考场作文的重要因素。立意有创新是学生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深刻全面的理解力、大胆辩证的思维能力的综合体现。这些能力既需要逐渐养成,也需要在一些方法的点化和具体策略的指导下来激发、发现和获得。

一、立意大气

高考作文是为国家挑选人才,人才则看重那些能写出大气文章的人。梁衡说:“夫人心之动,一则因利,二则因情。利之所在,情必所钟。于一人私利私情之外,更有国家民族的大利大情。”梁衡提倡写大事、大情、大理,写一点有磅礴正气、党心民情、时代旋律的黄钟大吕式的文章,反对“换一块尿布也能写上三千字”的小情小景。梁衡的话也是对高考作文要写大气文的一种愿望。我们要指导学生写大我、写豪气、写真理,不要老是在个人的“小我”里面转,老是哭哭啼啼,唉声叹气,只写琐细、缠绵和朦胧的东西,显得太“小家子气”。

怎样才能写出大气的文章呢?

首先,要读大气文。“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常和大气文亲近,你也能大气起来。读司马迁文,胸常生人间正气;读梵·高传记,会提高人生境界,原来苦难也是财富;读范仲淹文,忧国忧民在心头萦绕;读苏东坡文,天地沙鸥任逍遥;读圣经佛书,常有感悟……积淀多了,就能出口成章,一气呵成。

一代伟人毛泽东,他的诗词豪放大气,也可以说充满了革命的英雄主义、浪漫主义和乐观主义。现在盛传的毛泽东16岁时写的《咏蛙》:“独坐池塘如虎踞,绿荫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这哪里是青蛙,简直就是一只老虎。到了32岁,写了《沁园春·长沙》:“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虽是一介布衣,但有问鼎天下之气势。一代伟人毛泽东,他在半个多世纪的革命生涯中,满怀激情,用如椽大笔,记录了中国现代革命史上的重大历程,讴歌了如火如荼的革命形势,鼓舞激励了成千上万的革命斗士。在毛泽东的诗词中,他那惊天地、泣鬼神、气吞山河的壮丽诗篇,让人倍感亲切豪壮,更加觉得他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而且还是一位杰出的诗人。这,充分体现了毛泽东这位东方巨人的伟人气概!

其次,与大师对话。大师已经走了,但他把心留了下来,留在白纸黑字,他要你用心去体会。当人们试图透过对大师的解读逼近原始的历史,更发现历史已经被他们垄断。大师是山峰,也是鸿沟。当我们站立在国家图书馆望不到首尾的书柜旁,我们会感到一种阅读的恐惧,读书越多,恐惧便越深,因为我们发现所有的思想都被表达过了,所有的情感都被倾诉过了。当文学家面对曹雪芹和托尔斯泰,当哲学家面对庄子和尼采,当经济学家面对马克思和萨缪尔森,他们都可能染上一种疑难杂症——失语,像孔子说的“予欲无言”。大师的存在足以令后人乱了方寸就像婆婆怒目之下的小媳妇,不知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但我们还要有与大师挑战的信心和勇气,因为高贵的心灵需要高贵者才能感受。

再次,“游学”。古人在“读万卷书后,必要“行千里路”,并把这称为“游学”。《徐霞客游记》就是徐霞客本人此间生活经历的写照,它也成了不朽的散文佳作。伟大诗人李白“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同时“十五游神仙””、“十五好剑术”。20岁以后,他便漫游蜀中,登峨眉,赴青城。这些经历,对李白豪放的性格和诗风的形成有重要影响。

二、大题小做

所谓“大”,指的是题目可写范围比较广,时间跨度比较长,空间距离也比较大,可写的人、事、物、理很多很多,学生又难于把握,无法驾驭,落笔时不易集中的题目。“大题小做”就是把内容或题旨较宽泛、开放性强的文题,具体为自己要写的小事件、小文章,为大题目、宽题、虚题找一个小巧的突破口,从小处着手,或就一个点、一个面的内容来写,因为具有深刻意义的文题,往往蕴含于某些看似普通细小的生活事例或现象中。这种从大到小、以小见大的方法,既让人感到操作性强,又能生动、具体地揭示出深刻的、闪光的思想,深入地表现文题文章的主题。例如为揭示封建社会制度的腐朽,曹雪芹根据自己的身世、家世,用血泪写了《红楼梦》一书,全文以贾、王、史、薛四大家族为横切面,具体地描写了贾氏家族由繁盛到衰败的过程,又选取众多形象鲜明的人物,通过描写他们的悲惨命运,表现了深刻的社会主题。再比如辛亥革命的历史事件,历史课和政治课上分章分节大讲特讲其特点、意义及其教训,大多数学生不理解,记不牢,而鲁迅的小说《药》以华夏两家为题材,选取平凡的人物,通过记叙他们悲惨的命运,深刻地揭示了辛亥革命脱离群众、群众不理解革命的弱点。大的社会问题,通过小人物的形象折射出来了。

大题小做的方法如下:

首先,应判定哪种题目是大题。所谓大题,多为统率的内容头绪多,不便归类;或概念抽象,题目是一个词;或不好驾驭,难以将众多而庞杂的内容统一在一篇文章之中。如2007年福建省高考作文题目《季节》、2008年江苏省高考作文题目《好奇心》等。

其次,要限制定向,宽题窄作。一般限制的方法是在标题前面加修饰语,也可在后面加中心词,还可前后都加。如“肩膀”,在前面加定语“谁的”,后面加中心词“担什么”等。

最后,要大胆取舍,见微知著。作文不求面面俱到,但要力求用八百字的篇幅将属于这一题范围内的某一点、某一侧面、某一感人片段写得深刻一些、充实一些、生动一些。如椽大笔,不一定篇篇都是妙文华章,倒是一些日常凡人小事能让人领略生活的况味。

例如:2006年安徽高考作文:

自然是一本书,社会是一本书,父母是一本书,老师是一本书,同学是一本书,自己是一本书……

人生经历中,各种接触、交流的过程都是“读”的过程。读是面对,读是探索,读是了解,读是感悟,读是品味,读是沟通,读是超越……

请以“读”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读太爷

世间的每个人都是一本书,有的人是几页薄册,有的人则是一部巨著。我真的不知道太爷该算一本怎样的书,在我有限的记忆中,虽反复解读,却也只能写一写零散的札记。

自打我可以自己上下楼梯后,便经常跑到楼下的屋里。那里住着我的太爷和太奶奶。虽然他们老两口已进城多年,但仍然保留着中国农民的那种勤劳、慈爱和简朴。

太爷个子不高,脸上布满皱纹,使我最大惑不解的是他脑门上有一个乒乓球大小的包。记得小时候我经常爬到他身上,伸小手摸他那包,还问他:“太爷,这包是怎么回事?真好玩!我也想有一个。”而太爷呢,总是微笑着看我,不回答,将我抱在怀里。

读太爷,是一种趣味。

我从小不爱上幼儿园,每次爷爷或爸爸先带我到农贸市场绕一圈儿,看一看鸡、鸭和兔子再去幼儿园。可有一次我不知为什么死活不去幼儿园,虽然爸爸和爷爷都说带我去看小动物,但我仍是不肯上车。最后爸爸拖着我到自行车前,将我硬放在车座上。我挣扎着放声大哭,无奈地看着周围。车动了,这时一只大手抓住了我的车座,车停下来了。是太爷,我哭得更厉害了。太爷将我从车座里抱出来,哄着我,安慰着我。太爷,他爱孩子,爱我,他不忍看到孩子哭泣。

读太爷,是一种慈悲。

我们家没有人吸烟,也没有人爱喝酒,只是爱喝茶。这也许是我们家的传统。太爷也是这样,每天起床第一件事便是先沏一杯茶。他好像很喜欢看袅袅的蒸气从杯口冒出来,很喜欢闻那阵阵的茶香,很喜欢品那茶里的苦涩。他去世时仍然悠闲地坐在床上,手里拿着茶壶,安详地闭上双眼。

读太爷,是读一种心境。

太爷和太奶奶的感情很好,从不吵架,生活得很和睦。他们好像不愿分开太长的时间——在太爷去后的第八十一天,太奶奶也去了。奶奶说太奶奶在过世的前一天曾对她说,他们明天又能见面了。

读太爷,是读一种永恒……

点评

该文最大的特点是立意集中,大题小做。读谁?很多,但作者选择的是太爷,这是对象集中;读太爷的什么?很多,作者又选择的是读太爷的外貌,读太爷的品性;读出了什么?读出了太爷的“趣味”、“慈悲”、“依恋”、“心境”、“永恒”。这样,由大到小,由概括到集中,这是作者的感悟所在,能力所及。同时,文中在每记叙一件事后,用点睛之笔,写自己的感悟,这既是使主题集中、豁亮的技巧,也是使文章结构工巧、线索明晰的匠心所在。

三、小题大做

所谓“小”,就是指命题角度较小涉及范围较小、较具体的文题。“小题大做”,就是以小题材表现大主题的方法是从较小、较具体的“点”伸展出去,通过描写或议论来开掘、提升它的意义,从而反映社会问题和时代面貌。要想使作文变得内涵丰富、思想深刻,就要借助联想,跳出小圈子,扩大视野,从较小、较具体的“点”伸展出去,通过描写或议论来开掘、提升它的思想意义,从而反映社会问题和时代面貌。这种立意的方法,能达到以小见大、以微知著、以古知今、以近知远的效果。这是使作文立意深刻常用的一种技巧。生活中有些材料看起来似乎很平常,但却包含深刻的意义,只要善于透过现象发现本质,把小题材放到广阔的社会及历史背景前展开,并深入开拓,就能收到“滴水见阳光”的艺术效果。例如,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写父亲在南京车站上告别前为“我”买橘子的一幕,这也是一件“小事”,但反映了父亲对“我的挚诚的爱,而且能捕捉到表现父亲爱的关键点,抓住了父亲爬月台时的动作,描写得细腻生动,催人泪下。作者就是抓住了这个典型的细节描写,表现了深厚的父子情谊。

“大”和“小”是对立统一的。“小是“大”的一部分,“大”必须通过无数的“小”才能体现其本质特征。当然,写作选材时,也并非随意捡来一件小事便可以表明一个大道理。“小”和“大”是有一定的分寸和尺度的,超过了一定的标准,就会“小”得琐碎,“大”得不当。所以“小”要小得典型,“大”应有个限度,不能任意拔高和扩大。例如前面提到的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一文,作者就是通过这一“小事”,反映了父亲对“我”的挚诚的爱。这既是父子间小爱,也是人间大爱。与此相反的是,有一位学生在写《小草》散文时,先描写其生长的环境,表现其平凡与顽强的生命力,这是恰当的;接着在最后与目前的保护环境意识相联系,又大谈环境意识,这就太夸张了。

那么,小题怎样大作?

首先,要判定哪些题目是小题。如2008年高考上海市作文题目《他们》,是小题,但要通过“他们”表现社会生活、政治制度等,这就是大作。

其次,要深入开掘和精心加工,即要从本质上把握住“小事”与整个时代、社会和生活的内在联系。这就要求在写作中要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虽然处处描写“小”,却要时时表现“大”。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大中选小,小中见大”,按照这条原则去做,我们的作文就可取得“视一斑而窥全豹,见一叶而知天下秋”的效果。

再次,可把具体事物的某些特征同某种哲理、风格、精神品质联系起来,进行由此及彼的联想,借文题中具体的人、事、景物来表达人类普遍的感情和抽象的道理。同时,还可把题材放入广阔的社会背景和时代高度,使文章跃动时代脉搏,传递时代信息,表现时代精神。这也应注意。如1998年的小作文《妈妈只洗了一只鞋》的文义是够小的,但却可以切入“家长对素质教育的理解”的大问题。

在作文中,漫画式题目就需要“小”题“大”作,揭示其深意。

四、虚实转化

清代刘熙载在《艺概》里说:“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好,以草树写之。”写作往往要虚实转化,这样主题才能表现得深刻而全面。比如我们写山,光叙述山的海拔有多高、几个峰、多少个谷,这样山的气势表现得不好,又给人的印象不深,如果我们描写山冈的云雾、山腰的瀑布以及奇松异石、峰峦叠嶂等,那么山的伟岸、山的险峻、山的气势马上就会凸现在我们面前。我国古代绘画中所描绘的传说中的龙,往往是在云雾中露出一鳞半爪,但观者所感觉到的则是一条完整的巨龙。近年的高考题目如《尝试》《车站一瞥》《肩膀》等属于这类写法。如以“根”为话题的作文,是采用“以实写虚”的方法来写的。

对于“虚题”要实写,“虚题”一般从哲学、道理、精神层面命制,比如《北京的符号》《人与路》《季节》、2008年四川省高考作文题目《坚强》等。如对于“人生”这样的话题,有记叙某个人的一辈子的事的,也有写一类人在一定社会形态及其观念下选择的生活方式的。作家路遥先生的《人生》通过高加林和刘巧珍的爱情故事表现了人生的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的主题,也反映了新时期新农村的某些矛盾,凝聚着作者对人的社会价值和人生意义的深刻思考。也有写人生活方式、生活观念的。

“虚”和“实”是相对而言的,实题要虚化,是构思立意由实到虚、由个别升华为一般;虚题要实写,是指不空谈道理,要将立意落到某个具体的人、事、物、景等载体上。一篇文章只有通过联想、想象才能虚实转化,虚实相生,才会内容丰厚,立意深刻。

五、多维立意

角度是指作者站在什么位置,以什么样的视角,以及以什么样的思维方式来观察、审视、认识客观事物,从而描写景物、叙述事件、说明事物、评论问题等。万事之物,由于观察者站的角度不同,就会得出不同的结论。作者审题时的角度不同、思路不同,立意也就不同。苏轼《题西林壁》诗中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恰可说明这个问题。所以,审题时要变换认识思路,从相似角度、正反角度、空间角度、辩证角度和组合方式等方面来思考,提出新认识。虽然立意点有多个,但还需要确立一个来突破。选点突破是文章立意集中的表现。

如对《薛谭学讴》可从多方立意为:

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这则寓言如果从薛谭的角度选点:

①由“辞归”联想到:骄傲自满,切勿浅尝辄止;

②由“乃谢求反”联想到:要知错改错;

③由“终身不敢言归”联想到:青出于蓝还要敢青于蓝,要有创新意识,敢于说“不”。

从秦青角度立意,可确定为:

④要讲究教育方法,善于诱导。

通过对比分析,①②立意一般,③有批判精神,④有针对性,选③立意就新颖。

六、逆反立意,独出心裁

有些观点,随着时代的变易而有了全新的认识,如果采用逆向思维、反弹琵琶的方法,突破思维定式,从人们淡忘甚至遗忘的角度切入,或从常规的反面入手往往会别有洞天,使文章见解新颖独特熠熠生辉。

比如,常言道“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在崇尚愉快教育、探究学习科学提高学习效率的今天,应当倡导学生这样立意:书山有路巧为径,学海无涯乐作舟。又如对孟子的话“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辩证分析,在我们安乐祥和的社会主义国度,尤其是对生活条件逐渐奔小康的家庭来说,提倡“生于安乐”论述如何“生于安乐”应更有现实意义。

七、顺时立意(与时俱进法)

观念要有时代气息,要能跟得上时代的步伐,合上时代的节拍。

如今,我们生活的时代,有别于过去的任何时代。时代在前进,我们的观念也应该与时俱进。事实上,人类已经跨入新世纪,我们对原先的许多观念都作了新的思考,出现了新的含义。例如写一个老实人,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老实人多半是驯良的、听话的、与世无争的。《现代汉语词典》上对“老实”的一种解释是“规规矩矩,不惹事”;而我们今天不这么看当代的老实人应该不隐瞒自己的观点,心里怎么想,嘴里就怎么讲,敢于坚持真理,敢于提出有些人不敢提的不同意见,等等。如果以“老实人”为话题,写成记叙文,我们就应该在文章中尽量反映新的时代观念,使文章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如果还是死抱着旧观念不放,立意又如何出新呢?当然,“老”的观念,如果处理得当,也能出新。如“各人自扫门前雪”是老观念,但今天看来,未必就一无是处,至少能强化责任意识。

热点训练

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极限

体育运动员不断冲刺极限,“更高、更快、更强”体现了人类挑战极限,不断突破的精神。

拉一个弹簧,如果拉力超过了弹簧的承受极限,弹簧就会失去弹性。

在某些领域,我们需要不断突破极限;在另外的领域,又需要量入为出,留有余地。

请以“极限”为话题写一篇800字以上的文章,诗歌除外,文体不限,题目自拟。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那是个冰冷的冬夜,我和朋友驶过一处我们不太熟悉的城区,汽车突然滑出道路,撞入一户人家的前院。我们用力推车,附近人家有好多人也出来帮我们推。最后把车推了出来,我们要赔偿房子主人前院所受的损失。

他断然拒绝了,笑着说:“看见大家同心救急扶急,留下几条车辙算得了什么?”

大家都多一份友爱,世界就多一份温馨。

请以“互助”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1)要多角度地分析问题,只要与话题相关即为符合题意。

(2)文体不限,可以记叙经历、编述故事、抒发感情、发表议论、展开想象等。

(3)题目自拟。

(4)不少于800字。

思路提示

1.可以从以下角度入笔:①写潜能与极限的关系。②写一种“体验”极限的感受。③极限是绝对存在的,在工作、生活和学习中,我们不能给自己无限加压,不然,后果是过犹不及。④人口的急剧增长,使地球的承受力已达到极限,所以我们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推迟到达极限的时间,以使人类得以生存,使我们的文明得以发展。⑤极限可以说是一种客观存在的规律,盲目地向极限挑战,是无视客观规律的表现,结果可想而知。

2.“互助”这个话题的实质是爱心。爱心是美德的种子,是一种充满人情味的社会温情,是对他人的同情、关注和给予,是人的德性、良知和教养的体现,是社会稳定的人性基础。爱心付出的回报就是你得到别人的爱。在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能够拥有一份爱心是难能可贵的。大家都多一份关爱,世界就多一份温馨。“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这个话题作文的写答,一定要走出“互助”仅指“互相帮助”的狭窄立意,要从爱心这一根本进行深层次挖掘、多角度立意,方可写出深刻、新颖的文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