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神奇的“安静石”

神奇的“安静石”

时间:2022-02-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边说着一边巡视,将“安静石”分发给那些做得快的孩子们。“安静石轻轻摆在桌子上,它在提醒你:要跟我一样安静哦”!如何以有效的方式强化与训练“静”?首先在于教师能以自己的“静”滋养学生的“静”,这种被慢慢感染而形成的“静”是由内而外的,会相对持久地扎根于孩子的德行中。一切与“静”有关的环境因素和细节都应该成为教师关注的对象并及时调整。

散步的蜗牛 神奇的“安静石”

《心平气和一年级》让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个字——静。这确实是聒噪的一年级孩子入学后最需养成的德行。记得书中描述过蒙特梭利教育法的一种静寂游戏,比如在放学排队中进行:“现在我们安静下来,我们变成了一块石头,我的头不动了,我的肩放平了,我的身子静下来了,我的手不动了,我的脚不动了,我像块石头。现在我点到谁的名,请你拿好自己的东西到门口去排队。”老师点名的声音越来越轻,孩子排队的动作也越来越轻。给孩子营造一个安静的环境氛围,蒙特梭利非常提倡“品性涵养活动”。第一次见面我决定强化一个意识——静。

今年暑假去南京,对十几块钱就能买到一大把的花花绿绿的小雨花石甚是喜爱。因为便宜又好看,我便买了好多,将几颗小石头一起穿起来,便是一条漂亮的链子。今天,它们成了我第一节语文课的最佳教具。在一段简短的自我介绍后,我向大家炫耀这些花花绿绿的小石头,并告诉大家它们本来叫雨花石,但来到我们一(2)班就改名叫“安静石”了,提醒大家在上课时保持安静,并承诺它们将成为老师送给大家的小礼物。接着,我拿出了一块二十多厘米高的装饰石头,将它高高放置在讲台上,娓娓讲述:“这是一块神奇的石头,今天它将和小朋友一起成为小学生,它会听,会想,会看,但是从不说话,所以,它最大的优点就是——静(板书:静)。咱们就要跟石头比一比,小嘴静下来,小手静下来,小脚静下来……”一边说着一边巡视,将“安静石”分发给那些做得快的孩子们。“安静石轻轻摆在桌子上,它在提醒你:要跟我一样安静哦”!那些想拿起石头观赏的孩子识趣地抽回了小手。整节课,每一项大的小的学习任务过后,我都会回归到与石头比静的总结上,并分发或收回安静石,直到最后确保每个孩子至少得到一颗的奖励。一块大石头加上一些小石头,成了“静”的提醒者、监督者,课堂要“静”的意识在第一节课得到了强化。

“静”绝不是指望一节课就能达成的目标,与石头比“静”只不过是以一种相对有趣的方式形成了正确的德行认识,并让孩子对这样的习惯和要求产生一定的兴趣,可以说是走出了孙云晓先生强调的习惯培养的第一步:引导孩子对养成某个习惯产生兴趣。

一种德行或是一个习惯的养成还需更长时间去播种,依据孙云晓先生的观点,在教育教学中我们可以接着从以下四步努力:

第二步,建立秩序,让孩子对养成某个行为的具体标准清清楚楚。举手、起立、回答、坐下……一切在成年人眼中看似极其简单的事,放置在一年级的课堂上都不简单。只有规范细节处的行为,提出细致的要求,同时需要教师耐心的引导与等待,安静的课堂秩序才能慢慢形成。利用简洁易懂的口令是种不错的方式,比如“举手记住轻轻放,不要撞得啪啪响”!再如做作业前,一边翻书、拿笔,一边念“身坐正,脚放平,三个一字记心头”。

第三步,持续的行为训练,让孩子由被动到主动再到自动。如何以有效的方式强化与训练“静”?首先在于教师能以自己的“静”滋养学生的“静”,这种被慢慢感染而形成的“静”是由内而外的,会相对持久地扎根于孩子的德行中。相反,如果教师习惯于大呼小叫地威吓,哪怕学生达成了“静”也往往是暂时的,就像雷夫在《56号教室的奇迹》中指出的:许多表面安静的班级,事实上只是被一种“害怕”控制着而已。一旦失去控制,孩子的行为就会出现反复。此外,教师还应注意在恰当的时机选择恰当的方法,如榜样示范、音乐辅助、听故事、学会眼神交流等等。

第四步,及时评估和奖惩,让孩子在体验中养成良好习惯。初学者容许失误,对一年级孩子出现的不当习惯教师应该在情绪上容忍,在行为上应给予限制和指导。比如,针对小部分课堂上总是无法做到安静的孩子,不要过多进行无效的说教与批评,可以尝试“对自己行为负责”的做法——让孩子拿出本该用于活动的下课时间补一补“安静课”,教师一对一或一对几地在安静的环境中专项训练学生静坐等行为。同时,要注意对其点滴进步的鼓励和肯定。

第五步,营造良好的环境。“静”与“有序”联系紧密,因此,教室里应该注意环境的布置,与幼儿园以游戏活动为主不同,美化不宜鲜艳花哨,选色以淡雅活泼为宜。桌面的摆放也应注意整洁,这样孩子才不会时时被凌乱的文具所吸引,玩出劈啪作响的声音。一切与“静”有关的环境因素和细节都应该成为教师关注的对象并及时调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