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扮演好“心理咨询师”的角色

扮演好“心理咨询师”的角色

时间:2022-02-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父母在同孩子的交流中,应扮演耐心倾听孩子的心声、能与孩子促膝长谈的“心理咨询师”角色。据了解,真正的心理咨询师通常都不会对咨询人所处的情况、所遇到的问题、解决方案等提供明确的指示或相关暗示。从照顾孩子情绪的方面来看,“心理咨询师型”父母还应该能为孩子提供安心、舒适的栖息之所。再者,“心理咨询师型”父母为了与孩子进行对话,应拥有周期性的对话时间和有规律的交流原则。

战略4 扮演好“心理咨询师”的角色

与其他孩子不同,怀揣特殊潜能的“英才”从小就有时常独自摸索和思考问题的倾向。这种特质可被解释为自主性,或对某一客观事物的执著与耐性。而且在试图独立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通常不会按照常见套路寻找答案,反而会提出一些出乎意料的、不同于常人的创意思路或解决方法。即使有时会让人觉得几近荒谬和不切实际,但这的确是“英才”较为普遍的特质——创意性。

现在,正在阅读本书的各位读者,直到你们父母那一代,人们都普遍认为“创意”是一种怪诞、无秩序的表现。举一个例子来说,我们可能都有过这样一段经历。当年,在学校的课堂上,面对老师提出的问题,回答出了和书上答案不同但也有可能出现的答案。结果老师却认为这种回答太过怪诞、荒谬,认为这样下去“孺子不可教也”,因此被狠批了一顿。实际上,“创意”的本身就是对原有秩序或基准规则的一种突破和革新,因为如果失去了突破和革新,那么“创意”也就失去了其本质和意义。但是,学校教育还会周而复始地教学生当时被认为是“正确、正常、正规”的解题套路,所谓“注入式”教育也将延续下去。

就像这样,如果父母曾经接受过这种教育,而且本能地认为自己所受的教育是正确的,老师所采取的方式也是理所当然的。那么,他们也会用同样的方式教育下一代。也就是说,父母会用过多干涉和不断强调等方式磨灭孩子的创意意识,将孩子培养成为只知道书中正确答案的“模范生”。

前面已多次强调,面对孩子的教育问题,父母应静下心来,冷静观察,保持一颗平常心。保持平常心,不但要摒弃自己主观的想法和欲望,还要将自身曾经历过的、旧的教育体制和教育方法,以及衡量标准等也大胆地抛之脑后,以全新的思想接受新的、进步的教育。如果认为自己如今的成就是当初那种教育方式的功劳,心想“当年多亏这么学,才能有今天的我!”试图继承当年的教育方式,就很有可能造成无法挽回的错误。因为,仅凭父母的主观臆断,认为当年的教育方式也能培养出如今的“优等生”,而照搬旧的教育观念,干涉孩子的学习和生活,试图左右孩子的思想和思维方式,会制约“英才”孩子的创意意识和自主能力,影响孩子才能的发挥及发展。

发现自己的孩子拥有与众不同的才能时,父母应注意与孩子保持适当的距离。正如前文提及的,过度的干涉和强制性介入很可能会毁掉孩子的才能。而当父母和孩子的距离很近时,比起由此产生的正面影响——“亲密感”,其负面影响——“干涉和介入”会来得更快、更为明显。因此,父母最明智的做法就是很自然地与孩子保持一定距离,不予干涉和介入孩子的世界。

“心理咨询式”对话原则

父母在同孩子的交流中,应扮演耐心倾听孩子的心声、能与孩子促膝长谈的“心理咨询师”角色。据了解,真正的心理咨询师通常都不会对咨询人所处的情况、所遇到的问题、解决方案等提供明确的指示或相关暗示。即使这样,来咨询心理医生的病人也并不愿意将自身情况完全公开于咨询师面前。因此,通常情况下,在心理咨询的过程中,咨询师并不是从一开始就掌握全局。心理咨询一般都会从咨询师倾听病人叙述情况开始拉开帷幕。这时,心理咨询师会一边倾听,一边注意观察对方的每一个举动和留意每一句话,并对此不断进行分析和解释。当对方的叙述基本结束之后,心理咨询师会将问题进行解剖说明,并针对各种解决方案各给出一个提示。称职的心理咨询师不会告诉病人应如何解决或给予必须怎么做等明确的答复,实际上,心理咨询师所发挥的作用就是以客观、明晰的视角为病人导航,给咨询者指明不远处的人生之路。

不需要过于积极地干预,而只是作为亲切的同伴,与孩子共同面对各种情况,排除主观性的个人情绪,解决问题冲破难关——这种类似于“心理咨询师”的角色对于父母来讲非常重要。如果,父母看到独自面对困难、艰难前行的孩子,忍不住想介入其中,给予帮助和授予动力,那么不用多长时间,原本独立而坚强的孩子就会变成只依附于父母活下去的“懒虫”。要知道,即使是难得一见的“英才”,也不可能从一开始就能全靠自身的才能独自解决所有问题;即使是数学奇才,也不可能突然通晓全部数学公式,解出所有难题;即使是天生的音乐家,也不可能生下来就会演奏所有的乐器。当看到孩子面临困难,父母经常只是想帮一点、拉一把,从而直接伸手给予帮助,而这种帮助实质上却容易招致不利影响;倒不如间接地给予暗示、为孩子提供有利的环境因素等,提示孩子自行去找出答案,这才是关爱与智慧兼备的“心理咨询师型”父母。

作为“心理咨询师型”父母应遵守的原则

(1)为培养孩子的创新意识和能力,父母绝不能过度干涉孩子的想法和行为。

(2)父母可以给予关注,但不能介入其中。

(3)对于孩子提出的问题,父母只需给予提示即可。

(4)不要只强调“英才”、只盼望成为“英才”,父母过度的压力可能会造成孩子情绪上的失控。

(5)父母只是孩子心灵的“休憩之所”,而不是“代劳者”。

从照顾孩子情绪的方面来看,“心理咨询师型”父母还应该能为孩子提供安心、舒适的栖息之所。具备独特才能的孩子其思考方式也不同,有时会关闭心扉陷入自己的天地中,所以对其情绪方面的培养是很重要的。

让孩子保持良好的心态就要培养孩子具有良好的人品和健康的体魄。父母作为被孩子尊敬的对象就要成为孩子优良品格的模范。因为父母是最亲近的人,也是孩子接触成人当中的第一个角色。

受人尊敬的父母自己不但要成为哲学家还要成为思想家。不能只注重孩子的潜能开发,还要培养孩子自己挖掘潜能,尤其是人格的养成。

要让孩子养成良好的品格,父母自己也要在生活中时刻自检。父母应当改变自己的思维,或为能够和孩子互相沟通的伙伴。

再者,“心理咨询师型”父母为了与孩子进行对话,应拥有周期性的对话时间和有规律的交流原则。从而使父母与孩子的对话不再是随机的、即兴的、毫无准备的闲谈,而将每次对话都变为有计划、周期性的、气氛融洽、轻松愉快的家庭小座谈。需要注意的是,所有这些安排和活动并不是对孩子的一种强制要求或干涉,更不是对孩子实施某种控制。因此,父母应尽量尊重孩子的时间和情绪,避免给孩子造成一种被强加的感觉。与此同时,这种父母与孩子的对话也不能给父母造成过多的压力和负担,如果对话的时间给父母的正常生活和工作造成诸多不便,也同样需要调整,重新计划。特别是现代较为普遍的“双职工”家庭,如果这种对话影响父母的休息,进而又影响双方的工作表现、家庭收入和生计,也应尽快采取措施,调整对话方式和时间。

总而言之,与孩子共享对话时间是为了更好地了解和教育孩子,因此,必须以孩子为中心计划和安排恰当的对话时间和内容,但也要考虑作为社会人的父母的日程安排,尽量争取双赢的对话效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