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品格的故事

品格的故事

时间:2022-02-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离那但泽不远的地方,住过一位犹太人,他很富裕,很和蔼,是虔诚派的教徒拉比。拉比的脸上无奈地掠过一丝虚弱的微笑。“程门立雪”的故事就这样从北宋流传下来,流过了差不多千年的光阴,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学子。责任是指对事情能敢于负责、主动负责的态度。特别是对小事的态度,往往能反映出一个人的责任感和责任心。就这样,一张有关责任的渍纸故事把福特送进了这家公司。

品格的故事

问候——“米勒先生,早上好!”

离那但泽不远的地方,住过一位犹太人,他很富裕,很和蔼,是虔诚派的教徒拉比。拉比喜欢早上散步,爱穿一套黑色西服,头戴一顶大礼帽,手执一根银手杖。拉比早上散步时,总是将他温暖的微笑和他真诚的“早上好!”献给他遇见的每个路人,无论对方是男是女,或者只是一个孩子。拉比就用这种方式和许多同胞熟识。他总以他们喜欢的头衔和他们的名字进行问候。

拉比散步到郊外,总会遇见米勒先生。米勒先生是一位波兰籍的德意志人。拉比总是匆匆忙忙问候这位耕作的农夫:“米勒先生,早上好!”米勒也总带着微笑,美好地对他进行回问:“早上好,拉比先生!”

后来战争爆发了,拉比的散步被迫终止。米勒先生穿上了党卫军的黑制服,田野上再看不到他的勤劳身影了。拉比的命运也自然像许多波兰犹太人,家破人亡,妻离子散,最后进了奥斯维辛集中营,等待党卫军的挑选。

这一天终于来到了。拉比与上百个犹太人低眉垂首站成一列,等待自己的命运判决——到底是死还是活!拉比穿着集中营的那套灰色的死囚制服,头发剃光了,胡子也没了,目光由于饥饿与疾病显得十分紧张不安,看去就像一具骷髅。

一个声音钢铁般地“右!左,左,左——”越来越近。小手杖“啪”地指向右边——意味着那人能继续活。白手套“刷”地指向左边——意味着那人马上死。

拉比突然觉得自己想看一看此人的面容,因为此人代表上帝,决定自己是生是死。他胆怯地抬起眼睛,却听到了自己在说:“米勒先生,早上好!”

“早上好,拉比先生!”在那顶饰有骷髅头的闪着亮光的帽子下面,响起了一个他熟悉的富有人情味的声音,“您在这里干什么呢?”拉比的脸上无奈地掠过一丝虚弱的微笑。这时,那根小手杖将他指向了队列右侧。第二天,他就被转到了另一个集中营。

今天已经80岁的拉比用他那温和的声音,一字一句地对我说道:“这就是‘早上好!’这一问候的力量。人应当总向他周围的人问候。”

一声问候,意味什么?意味着你认识他、重视他、喜欢他、向他致敬、向他祝福;意味着你是他的朋友;意味着他是你的朋友,是给你带来快乐的朋友。

有人若问:如果碰到的不是朋友而是仇人,你还这样问候吗?若你还是这样问候,你这人不是极虚伪吗?我想这话说得太绝,或是说得太过简单。如果恰恰碰见仇人,就一定要破口大骂?就一定要刀枪相向?这样真有什么好处?

即使他人真是地狱,我想也是大可不必。关于这点,印第安人有一段话说得极好。话是这样的,但愿你能听:“你轻轻地笑,我轻轻地笑,这样我们都会幸福。即使我们的内心深处存在种种深仇大恨。让我们不要表示出来,不要表示出内在的感觉。让我们一直这样微笑,直到深仇大恨消掉。”话很平常,却有大智慧。

“冤冤相报何时了。”——这是我们常说的。“相逢一笑泯恩仇。”——我们也常这样说。这样做虽不容易,内心也会有障碍,但若能够这样看,行为就会不一样,结局也会大不一样。

尊师——杨时程门立雪

北宋时期,福建将东县有个叫杨时的进士。他特别喜好钻研学问,到处寻师访友,曾就学于洛阳著名学者程颢门下。

程颢死前,将杨时推荐到其弟程颐门下,在洛阳伊川所建的伊川书院中求学。那时杨时40多岁,学问也相当高,但他仍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尊师敬友,深得程颐的喜爱,被程颐视为得意门生,得其真传。

一天,杨时同一起学习的游酢向程颐请求学问,却不巧赶上老师正在屋中打盹。杨时便劝告游酢不要惊醒老师,于是两人静立门口,等老师醒来。一会儿,天飘起鹅毛大雪,越下越急,杨时和游酢却还立在雪中。游酢实在冻得受不了,几次想叫醒程颐,都被杨时阻拦住了。

直到程颐一觉醒来,才赫然发现门外的两个雪人!从此,程颐深受感动,更加尽心尽力教杨时。杨时不负重望,终于学到了老师的全部学问。之后,杨时回到南方传播程氏理学,且形成独家学派,世称“龟山先生”。

后人便用“程门立雪”这个典故来赞扬那些求学师门、诚心专志、尊师重道的学子。“程门立雪”的故事就这样从北宋流传下来,流过了差不多千年的光阴,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学子。

责任——福特公司创始人

责任是指对事情能敢于负责、主动负责的态度。无论怎样,都要对自己做的事情负责。特别是对小事的态度,往往能反映出一个人的责任感和责任心。这是个很简单的大道理。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天下有大事,但任何小事也都是大事——集小恶则成大恶,集小善则为大善。对学生而言,培养良好的道德,是从尊敬老师开始的,是从那很小很小的事开始的。

福特是一个美国人。他大学毕业后,去一家汽车公司应聘。和他同应聘的三四个人都比他学历高。当前面几个人面试之后,他觉得自己没有什么希望了。

但是,既来之,则安之。他敲门走进了董事长办公室。一进办公室,他发现门口地上有一张纸,弯腰捡了起来;发现是一张渍纸,便顺手把它扔进废纸篓里。然后,他才走到董事长的办公桌前,说:“我是来应聘的福特。”

董事长说:“很好,很好!福特先生,你已被我们录用了。”福特很惊讶地说:“董事长,我觉得前几位都比我好,您怎么把我录用了?”董事长说:“福特先生,前面三位的确学历比你高,且仪表堂堂,但是他们眼睛只能‘看见’大事,而看不见小事。你的眼睛能看见小事。我认为能看见小事的人,将来自然看到大事;一个只能‘看见’大事的人,他会忽略很多小事,他是不会成功的。所以,我才录用你。”

就这样,一张有关责任的渍纸故事把福特送进了这家公司。这个公司不久就扬名天下。福特把这个公司改为福特公司,也相应地改变了整个美国国民经济状况,并使美国汽车产业在世界占居鳌头。

这就是今天美国福特公司的创始人福特。

友善——一把椅子的关心

一个阴云密布的午后,大雨忽然倾盆而下,一位浑身湿淋淋的蹒跚老妇走进春城百货商店。看着她狼狈的样子和简朴的衣服,所有的售货员都对她不理不睬。

只有一位年轻人热情地对她说:“夫人,我能为您做些什么吗?”老夫人莞尔一笑:“不用了,我再躲会儿雨,马上就走。”但是,她的脸上明显露出不安的神色,因为雨水不断从脚边淌到门口的地毯上。

正当她无所适从时,那个年轻人又走过来了。他说:“夫人,您一定有点累,我给您搬一把椅子放在门口,您坐着休息一会儿吧!”两个小时后,雨过天晴。老妇人向那个年轻人道了谢,并向他要了一张名片,然后就消失在人流里。

几个月后,春城百货公司总经理詹姆斯收到一封信,信中指名要求这位年轻人前往苏格兰收取一份装潢材料订单,并让他负责几个家族公司下一季度办公用品的供应。詹姆斯震惊不已——匆匆一算,只这一封信带来的经济利益,就相当于他们两年利润的总和。

当詹姆斯以最快的速度与写信的人取得联系后,方才知道她是美国亿万富翁“钢铁大王”卡内基的母亲——就是几月前曾在春城百货店躲雨的那位老太太!

詹姆斯马上把那位叫菲利的年轻人推到公司董事会。当菲利收拾好行李准备去苏格兰时,他已经是这家百货公司的合伙人了。那年菲利才22岁。

不久,菲利应邀加盟到卡内基的麾下。最后的几年中,他以一贯的踏实和诚恳,成为“钢铁大王”卡内基的左臂右膀,事业扶摇直上,飞黄腾达,成为美国钢铁行业仅次于卡内基的灵魂人物。

而这一切,似乎是来自一把椅子的问候。

通常,一个希望成功的人,总会不遗余力地获取“得到”的机会,这是很正常的。不过,聪明的人不仅会抓住一切“得到”的机会,他们更会抓住一切“给予”的机会。“给予”虽然不会给人带来即时的直接利益,但它却会为将来更大的“得到”埋下伏笔。“给予”是难得到。“给予”的时候根本就没想“得到”就更加难得,而只有那些胸怀博大的人才可能这样做。结果,他们“得到”了很多。

自强——战胜残疾的巴雷尼

罗伯特·巴雷尼,奥地利人,1914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获得者。

巴雷尼小时候因病成了残疾,母亲的心就像刀绞一样,但她还是强忍住自己的悲痛。她想:孩子现在最需要的是鼓励和帮助,而不是妈妈的眼泪。母亲来到巴雷尼的病床前,拉着他的手说:“孩子,妈妈相信你是个有志气的人,希望你能用自己的双腿,在人生的道路上勇敢地走下去!好巴雷尼,你能答应妈妈吗?”母亲的话像铁锤一样撞击着巴雷尼的心扉,他“哇”的一声扑到母亲怀里大哭起来。

从那以后,妈妈只要一有空,就帮巴雷尼练习走路,做体操,常常累得满头大汗。有一次妈妈得了重感冒,她想:做母亲的不仅要言传,还要身教。尽管发着高烧,她还是下床按计划帮助巴雷尼练习走路。黄豆般的汗水从妈妈脸上淌下来,她用毛巾擦擦,咬紧牙,硬是帮巴雷尼完成了当天的锻炼计划。

体育锻炼弥补了由于残疾给巴雷尼带来的不便。母亲的榜样作用,更是深深教育了巴雷尼。他经受住了命运给他的严酷打击,刻苦学习,学习成绩一直在班上名列前茅,以优异的成绩考进了维也纳大学医学院。大学毕业后,巴雷尼以全部精力,致力于耳科神经学的研究。最后,雷尼登上了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的领奖台。

守时——大哲学家康德访友

德国哲学家康德是一个十分守时的人。他认为无论是对老朋友还是对陌生人,守时都是一种美德,代表着礼貌和信誉。

1779年,康德想要去一个名叫珀芬的小镇拜访他的一位老朋友威廉。于是,他写了信给威廉,说自己将会在3月5日上午11点钟之前到达那里。威廉回信表示热烈欢迎。

康德3月4日就到达了珀芬小镇。为了能够在约定的时间到达威廉那里,他第二天一早就租了一辆马车赶往威廉的家。威廉住在一个离小镇十几英里远的农场里,而小镇和农场之间隔着一条河,康德需要从桥上穿过去。但是,马车来到河边时,车夫停了下来,对车上的康德说:“先生,对不起,我们过不了河了,桥坏了,再往前走很危险。”

康德只好从马车上下来,看看从中间断裂的桥,他知道确实不能走了。此时正是初春时节,河虽然不宽,但河水很深。康德看看时间,已经10点多了,他焦急地问:“附近还有没有别的桥?”车夫回答:“有,先生。在上游的地方还有一座桥,离这里大概有6英里。”康德问:“如果我们从那座桥上过去,以平常的速度多长时间能够到达农场?”“最快也得40分钟。”车夫回答。这样康德先生就赶不上约好的时间了。

于是,他跑到附近的一座破旧的农舍旁边,对主人说:“请问您这间房子出售不出售?”农妇听了他的话,很吃惊地说:“我的房子又破又旧,而且地段也不好,你买这座房子干什么?”“你不用管我有什么用,你只要告诉我你愿不愿意卖?”“当然愿意,200法郎就可以。”

康德毫不犹豫地付了钱,对农妇说:“如果您能够从房子上拆一些木头,在20分钟内修好这座桥,我就把房子还给你。”农妇再次感到吃惊。但她还是把自己的儿子叫来,及时修好了那座桥。

马车终于平安地过了桥。10点50分的时候,康德准时来到了老朋友威廉的房门前。一直等候在门口的老朋友看到康德,大笑着说:“亲爱的朋友,你还像原来一样准时啊。”

后来,威廉从那位农妇那里知道了这件事。他专门写信给康德说:“老朋友之间的约会大可不必如此煞费苦心,即使晚一些也是可以原谅的,更何况是遇到了意外呢。”但是,康德却坚持认为守时是必须的,不管是对老朋友还是陌生人。

守时是一种美德。懂得珍惜时间的人,不仅仅要注意不浪费自己的时间,也要时时注意不能够白白浪费别人的时间。管理好自己的时间,就是让自己无论在做什么事的时候都能够轻松应对、游刃有余。而一个守时的人,必将获得别人的尊重。

爱国——岳飞精忠报国

岳飞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抗金英雄。他出生在北宋末年一个贫苦的农民家里。幼年时,母亲便教他读书识字。岳飞学习很用功,特别喜欢读《孙子兵法》。他还刻苦练习武艺,立志将来为国家做一番大事业。

为了保卫国家,驱逐金兵,岳飞毅然参加了抗金的队伍。出发前,岳飞母亲在他背上用针刺了“精忠报国”四个大字。母亲的殷切期望,岳飞一天也没有忘记。在战场上,他机智果敢地奋勇杀敌,屡立战功。很快,他成为一位英勇善战的青年将领。

岳飞立志雪国耻,打败金兵,收复失地,“还我河山”。在驻地,他每天都带领士兵们认真操练,严格训练。他军纪严明,号召全军“冻死不拆屋,饿死不虏掠”,从不扰害百姓。岳家军一到,老百姓就扶老携幼,远远地赶来欢迎。金兵多次前来侵犯,都被岳家军打得大败。在金兵当中,流传着这么一句话:“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感恩——孩子与母亲的账单

美国得克萨斯州有一条法律:凡年满14岁的孩子,必须身体力行为父母分担家务,诸如洗碗、擦地、剪草坪等。

在一个星期天的晚上,聪明的男孩汤姆给妈妈写下了一份账单:

“汤姆帮妈妈到超级市场买食品,妈妈应付5美元;

汤姆自己起床叠被,妈妈应付2美元;

汤姆擦地板,妈妈应付3美元;

汤姆是一个听话的好孩子,妈妈应付10美元。

合计:20美元。”

汤姆写完后,把纸条压在餐桌上,便上床睡觉去了。忙得满头大汗的妈妈看到这张纸条后,宽容地笑了笑,随手在上面添了几行字,放到汤姆的枕边。

醒来的汤姆,看到了这样的一张账单:

“妈妈含辛茹苦地将汤姆怀了10个月,汤姆应付0美元;

妈妈教汤姆走路、说话,汤姆应付0美元

妈妈每天为汤姆做好吃的食物,汤姆应付0美元;

妈妈每个周末陪汤姆去儿童乐园,汤姆应付0美元;

妈妈每天为汤姆祈祷,希望他成为天使般可爱的小男孩,汤姆应付0美元。

合计:0美元。”

这张纸条,至今仍被汤姆珍藏着。它告诉汤姆:真正的爱是无法用金钱计量的。

孝敬——小黄香的孝行

东汉时有个人,姓黄名香,字文彊。在他九岁的时候,母亲便病故了。虽然黄香只有九岁,但他已深深懂得孝的道理。

黄香每天都非常思念去世的母亲,常潸然泪下。乡里的人看到他思母的情景,都称赞他是个孝子。失去了母亲的黄香,把全部的孝心倾注于父亲,家中大大小小的事情,都亲自动手去做,一心一意服侍父亲。

三伏盛夏,酷热难当。每天只要吃过晚饭,就可以看到邻居们搬出椅子,坐在屋外乘凉聊天。小孩子这时总会趁机要求大人们讲故事,要不就追逐着在夜幕下玩耍。但是,在这么多人中,却永远找不到黄香的影子。

原来,细心的小黄香担心劳累一天的父亲因天太热,睡不好觉,正拿着扇子在床边扇枕席。左手扇累了,换右手;右手酸了,再换左手。就这样一下又一下地扇着,一直扇到席子已经暑气全消,黄香才会去请父亲上床睡觉。一夜、两夜……整整一个夏天都这样。

过了秋天,隆冬来临,每到晚上整个屋子就冷得像冰窖一般,要是碰上下雪的日子,就更冷得难受了。但是,孝顺的黄香仍然有办法让父亲每天晚上睡得舒舒服服。只要天一黑,黄香就会钻进父亲冰冷的被窝里,用自己的身体把被子弄得暖烘烘的,然后再请父亲去睡,这样父亲就可以免去寒冷之苦了。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黄香的孝行传遍了左邻右舍,传遍了全县,也传遍了全国。

现今科技发达,物质生活富裕了,我们不需要再像黄香那样扇席暖床了,但他孝敬父母的精神却是永远值得我们学习的。当夏天夜晚来临时,小朋友们是否想到早早地开冷风让房间凉爽,父母入睡再及时地关掉冷风以免着凉?冬天时,是否想到开暖风让父母感到丝丝暖意?

行孝也不只是小朋友的责任,而是天下所有做子女应该做的。当父母上年纪时,更需要的是精神上的关爱。如果有时间,应该经常和父母在一起,让父母感到亲情的温暖。

我们要以黄香为榜样,从身边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孝敬父母。

尊重——把鲜花送给对手

这是一场激烈的世界职业拳王争霸赛。

正在比赛的是美国两个职业拳手。年长的叫卡菲罗,35岁。年轻的叫巴雷拉,28岁。上半场两人打了六个回合,实力相当,难分胜负。在下半场第七个回合,巴雷拉接连击中老将卡菲罗的头部,打得他鼻青脸肿。

短暂休息时,巴雷拉真诚地向卡菲罗致歉。他先用自己的毛巾一点点擦去卡菲罗脸上的血迹,然后把矿泉水洒在他的头上。巴雷拉始终是一脸歉意,仿佛这一切都是自己的罪过。

接下来两人继续交手。也许是年纪大了,也许是体力不支,卡菲罗一次又一次地被巴雷拉击倒在地。按规则,对手被打倒后,裁判连喊三声,如果三声之后仍然起不来,就算输了。

每次卡菲罗都顽强地挣扎着起身,每次都不等裁判将“三”叫出口,巴雷拉就上前把卡菲罗拉起来。卡菲罗被扶起后,他们微笑着击掌,然后继续交战。

裁判和观众都感到吃惊,这样的举动在拳击场上极为少见。

最终,卡菲罗以108∶110的成绩负于巴雷拉。观众潮水般涌向巴雷拉,向他献花、致敬、赠送礼物。巴雷拉拨开人群,径直走向被冷落一旁的老将卡菲罗,将最大的一束鲜花送进他的怀抱。

两人紧紧地拥在一起,相互亲吻对方被击伤的部位,俨然是一对亲兄弟。卡菲罗真诚地向巴雷拉祝贺,一脸由衷的笑容。他握住巴雷拉的手高高举过头顶,向全场的观众致敬。

卡菲罗虽然败了,但败得很有风度;巴雷拉赢了,赢得十分大气。

在自己失败的时候,还能够坦然为成功的敌手庆贺,表现出的是一种难得的大度;在自己胜利的时候,还热情地给失败的对手以鲜花。这是一种人格境界上的更大的成功。无论哪一种,都需要真诚的勇气。

坚贞——苏武牧羊

汉武帝晚年,汉和匈奴间在经历多年战争后,正在酝酿重归和好。

汉武帝天汉元年(公元前100年),苏武奉命出使匈奴。但是,就在完成任务准备回国之际,因为意外受到了一次刺杀匈奴王单于行动的牵连,苏武一行被扣留了。

面对单于的威逼利诱,苏武始终保持汉使的尊严,不辱使命。最后单于无可奈何,就把苏武流放到北海(今俄罗斯贝加尔湖),给了他一群公羊,说什么要等公羊生下羊羔,才放苏武回去。

北海人迹罕至,荒原千里。为了要生存下去,回汉朝复命,苏武经常从野鼠穴内掘取“草实”充饥。汉武帝赐他的汉节是他唯一的伙伴。白天,苏武依它为杖,屹立在风雪中牧羊。晚上,又与它同床而卧,度过了一个个漫漫长夜。经年累月,汉节上的毛全都脱落了。

一天,他在长安的一位老朋友李陵突然来到北海。原来,李陵在苏武出使的第二年因兵败投降了匈奴。这次奉了单于的命令来劝苏武投降。他对苏武说:“自打你出使以后,你的母亲和一兄一弟都已相继死去。后来听说你妻子也改嫁了。两个妹妹和三个孩子又不知存亡。你还留恋什么?人生短促,你何必白白地在这荒无人烟的地方受罪。愿你听我的话,不要再固执了。”李陵的投降使苏武非常气愤,他说:“我早已把自己当作死在这里了。如果你一定要我投降,我今天就死在你面前。”李陵只好叹息而去。

在北海,苏武度过了19个年头。风沙撕破了他的衣服,岁月染白了他的须发,冻饿练就了他一副硬骨。苏武的崇高气节,受到了广大匈奴人的尊敬。

汉昭帝初年,汉与匈奴和亲。汉朝遣使要求接回苏武,单于诈言苏武已死。后来,汉使按苏武随员常惠的计策对单于说:“汉天子在上林皇帝射猎的宫苑射下一只雁,雁足系有帛书,说苏武现在北海。”单于大惊,才不得不允许苏武等九人随汉使一道归汉。

苏武保持汉节,不屈服于匈奴贵族的任何威胁与利诱,代表了汉族和匈奴族人民要求平等联合,反对民族压迫的共同愿望。因此,苏武牧羊北海的事迹被人们编成歌、剧、故事,广为流传。

自信——毛遂自荐

毛遂是战国时赵国公子平原君赵胜的门客。当时,秦昭王侵略赵国,赵惠文王命令宰相平原君到楚国缔结合纵同盟,联合抗秦。战国七雄中,齐、楚、燕、韩、赵、魏六国联合抗秦,叫“合纵”。

平原君接受使命后,决定从门客中选拔20个有才智的人和他一道去楚国,帮助他完成这次使命,不料选来选去只选中19人。

这时,有一个门客求见,自我介绍说:“我听说您要去楚国结盟,打算带20个人,现在还少一个,我愿意跟您去。”平原君见此人貌不压众,就问:“先生叫什么名字?来我这几年了?”毛遂回答:“我叫毛遂,来您门下已经三年多了。”

平原君说:“怎么这么长时间没听到先生有什么作为呢?”毛遂说:“如果您早些使用我,就像袋子里的锥子一样,我的才华早就显露出来了。”平原君于是决定带他去试试看。

在楚国,平原君与楚王会谈合纵同盟,从清晨到正午,没有达成协议,那19个人让毛遂去看看。毛遂手按佩剑,上了殿,气冲冲地对平原君发火说:“合纵的利害关系,十分明白,本是三言两语就可决定的事,却从早晨到晌午都定不下来,究竟为什么?”

毛遂声色俱厉,楚王不知所以,问:“这位客人是谁?”当听说是平原君的门客,就大声斥责:“还不给我下去!你来干什么?”毛遂没有被吓退,以手按剑说:“十步以内,你的性命是握在我手中的。”接着,他有理有节,申诉合纵大义,终于使楚王答应结盟,抗击秦国,并立即派兵救援赵国。

平原君回国后,赞叹不已:“毛先生三寸不烂之舌,胜过百万大军。这次结盟成功,多亏他机智英勇。”

毛遂自荐,脱颖而出,正表明了我们民族崇尚自信竞争进取的一面。在当今社会,新的时代,我们应该发扬这一精神,提高自身道德修养,在竞争中坦荡自信地展露才华,实现自己的奋斗目标。

诚实——手捧空花盆的孩子

诚实是一个人品格中的重要因素。诚实应该一直都伴随着我们。

诚实就是说真话、做实事,待人真诚。没有真诚,谁都不会信赖你。诚实是做人的底线。诚实无论对一个人,还是对一个企业或一个国家来说,都非常重要。

从前有个国王,年纪大了,眼睛花了,耳朵也有点聋了,走起路来跌跌撞撞。国王想:“我快要死了。我死了以后,让谁来当国王呢?”

有一天,国王告诉全国的老百姓,他要挑一个孩子将来当国王。怎么个挑法呢?他给所有的孩子发了一粒花籽,看谁拿这粒花籽种出最美丽的花来,就让谁将来当国王。

有个孩子叫宋金,他领了一粒花籽回家,把它种在一个花盆里,天天浇水。他多么希望那花籽长出芽,抽出枝,开出最美丽的花儿来啊!可是,日子一天一天地过去了,花盆里什么也没长出来。宋金多着急啊!他换了一个花盆,又换了一些土,把那粒花籽种上。可是两个月过去了,到了大家送花去比赛的日子,花盆里还是空空的,什么也没长出来。

这一天,全国各地的孩子一齐来到王宫里。他们每个人都捧着一盆花,有红的,有黄的,有白的,都很美丽,一下子真说不出谁种的花最美丽。

国王出来看花了。他在孩子们的面前走过去。他们手里捧的花多美丽啊!可是,国王一直皱着眉头,一句话也不说。他走呀走呀,忽然看见一个孩子手里捧着一个空花盆。瞧,那个孩子低着头,心里难过极了。人家都种出美丽的花儿来,可他呢,什么也没种出来。他是谁呀?他就是宋金。

国王走到宋金面前,问他:“孩子,你怎么捧着一个空花盆?”宋金哭起来了,他说:“我把花籽种在花盆里,用心浇水,可是花籽怎么也不发芽。我,我,我只好捧着空花盆来了。”国王听完宋金说的话,高兴得笑起来了,说:“找到了。找到了。我要找一个诚实的孩子当国王。你是诚实的孩子,我让你做将来的国王。”

原来,国王发给大家的花籽是在锅子里煮过的,怎么会发芽、抽枝、开花呢?

手捧空花盆的孩子为什么会成为国王的继承者?这就是诚实的力量!

勤奋——世界乒坛皇后邓亚萍

孩子们,成功和幸福是以勤奋为前提的。成功的秘诀就是勤奋。勤奋才能使我们每个人不断进步。“天道酬勤。”“勤能补拙。”这些至理名言就诠释了这个道理。

身材不高的邓亚萍手脚粗短,似乎不是打乒乓球的料。她5岁时就开始学打乒乓球,因为个子太矮被河南省队排除在外,只好进入郑州市队。但是,她凭着苦练,以罕见的速度、无所畏惧的胆色和顽强拼搏的精神,10岁便在全国少年乒乓球比赛中获得团体和单打两项冠军。后加盟河南省队,1988年被选入国家队。

进入国家队后,邓亚萍都是超额完成自己的训练任务。队里规定上午练到11时,她就给自己延长到11时45分;下午训练到6时,她就练到6时45分或7时45分;封闭训练规定练到晚上9时,她练到11点多。为了训练,她经常误了吃饭时间,就自己泡面吃。

在队里练习全台单面攻时,邓亚萍依旧往腿上绑沙袋,而且面对两位男陪练的左突右奔,一打就是两小时!在进行多球训练时,教练将球连珠炮打来,邓亚萍每次都是瞪大眼睛,一丝不苟地接球,一接就是1000多个。据教练张燮林统计,邓亚萍每天接球打球1万多个。每一节训练课下来,汗水都湿透了邓亚萍的衣服和鞋袜,有时甚至连地板也会浸湿一片,不得不换衣服和鞋袜,甚至换球台再练。

通过勤奋训练,邓亚萍13岁就夺得全国冠军,15岁获亚洲冠军,16岁在世界锦标赛上成为女子团体和女子双打的双料冠军。1992年,19岁的邓亚萍在巴塞罗那奥运会上又勇夺女子单打冠军,并与乔红合作获女子双打冠军。1993年在瑞典举行的第42届世乒赛上,她与队员合作又夺得团体和双打两块金牌,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乒坛皇后。

邓亚萍的出色成就,改变了世界乒坛只在高个子中选拔运动员的传统观念。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也为邓亚萍的球风和球艺所倾倒,亲自为她颁奖,并邀请她到瑞士洛桑国际奥委会总部做客……

邓亚萍的成功向我们诠释了“勤奋创造辉煌”的道理。同学,面对自己的努力目标,希望你也能挥动手臂高呼——“我能!”

劳动——李嘉诚创业致富

劳动创造了人。人类最初最好的启蒙老师就是劳动。劳动不仅创造人,而且塑造人。劳动是我们生存的必要条件。从劳动中,我们学会了遵守纪律:自我控制。

没有春天的播种,就没有秋天的收获。不劳动者不得食,并且不劳动是没资格享受劳动所带来的快乐的。

孩子们,在家里,你是否做到了小件衣物自己洗?你是否学会了叠衣服?在学校里,你是否能按时参加值日?在社区里,你是否参加社区义务劳动?

李嘉诚是全球华人首富、全世界华人最成功的企业家之一。他统领长江实业、和黄集团、香港电灯、长江基建等集团公司。

李嘉诚童年过着艰苦的生活。身为长子的他,为了养家糊口及不依赖别人,决定辍学,14岁投身商界。他先在一家钟表公司打工,之后又到一家塑胶厂当推销员。由于勤奋上进,业绩彪炳,只两年时间便被老板赏识,升为总经理。那时,他只有18岁。

1950年夏天,李嘉诚立志创业,正式创办长江塑胶厂。他意识到:战后经济复苏时期,人们对物质生活将有更高的要求,而塑胶花价格低廉,美观大方,正合时宜,于是决意投产。他的塑胶花产品很快打入香港和东南亚市场。长江塑胶厂成为世界上最大塑胶花生产基地,李嘉诚也得了“塑胶花大王”的美誉。

李嘉诚白手起家,用双手创造了财富,成为全球华人首富,事业遍及全球各地。这就是典型的劳动创造财富。

坚韧——司马迁与《史记》

北宋文学家张载曾说过一句至理名言——“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深刻揭示了“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的道理。

从古至今,大凡能做出大成就的人,几乎无一例外都经历过苦难的历史,但是他们都没有自暴自弃、怨天尤人,而是矢志不渝、锲而不舍,最后获得了成功。

司马迁(前145年~约前87年),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是一位执掌天时、星历和搜集、保存典籍文献的史官。

天汉二年(前99年),正当司马迁全身心撰写《史记》之时,却因李陵事件,直言受罪于汉武帝而受到宫刑。宫刑是中国古代五大酷刑之一。它极大地摧残了司马迁的肉体和精神,使他悲痛欲绝,甚至想到了自杀。

但是,司马迁想到:人总有一死,“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于是,他发愤图强,坚持完成了50万言的巨著《史记》,被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记》展示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的3000年历史画卷。全书共103篇,50多万字,包括12“本纪”、30“世家”、70“列传”、10“表”、8“书”5个部分。

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会遇到或大或小的困难、甚至是苦难,我们将如何去面对呢?怀揣坚韧,就会柳暗花明!

仁慈——特蕾莎修女

特蕾莎修女1910年出生于南斯拉夫,1928年进入爱尔兰洛雷托修院,同年被派往印度,在一所教会学校任教近20年。她的居住地有高高的围墙,与周围印度混乱贫穷的生活隔开,里边有花园和舒适的楼房,那差不多是一种贵族式的和平安宁的生活。

1946年,特蕾莎修女离开修道院,先是在贫民区办了一所学校,后来她又创办了仁爱修会。这是仁爱传教会创办的第一个机构,被称为“纯洁之心”。随后,特蕾莎修女又设立了一所露天学校,收容失学儿童和流浪孤儿,一面给予教育,一面为他们寻找愿意收养的人家。

不久之后,特蕾莎修女又开始关注麻风病人的境况,这种已可治愈的疾病被人们视为瘟疫,致使病人被周围的人遗弃,心灵的苦痛远胜于身体的病痛。她为此开办了许多麻风病人收容诊疗中心,多年后竟使孟加拉大城市吉达港的麻风病治愈率达到100%。

当艾滋病开始被人们视为新瘟疫,一般人对病人避之唯恐不及的时候,特蕾莎修女又奔走于欧美各国,设立了多家艾滋病患者收容所。在医生治疗的同时,她和她的修女们则给予护理。

在所有这些事情中,特蕾莎修女不仅仅表现了罕见的组织才能,更重要的是表现了本真的爱心。她细心地从腐烂的伤口捡出蛆虫,亲切地抚摸麻风病人的残肢……所有这些都深深地感动了全世界的人们。

靠着这种广博伟大的爱心,也靠着这种爱心,特蕾莎修女赢得了成千上万的追随者,在世界上100多个国家建立了近千个类似的机构,把食物、衣服、住房、药品、医护、教育……送到了千百万穷人、孤儿、灾民、病人和被遗弃者的身边,使他们感到有人在爱着他们。

特蕾莎修女的事业在壮大,她创建的组织已经有4亿多资产。获得诺贝尔和平奖后,她依然过着极其简朴的生活。直至去世前,已逾80高龄的特蕾莎修女仍与其他修女一起睡在地板上,只有两套换洗的棉质修女服,自己洗衣洗餐具,每日与普通修女一样从事繁重而琐碎的各类劳动……

特蕾莎修女说:为了为贫穷者服务,首先要把自己变成穷人。

特蕾莎修女认为:爱是表现于为他人设想,善待他人,与别人分享喜悦。爱通过日常细微的事表现出来。通过一些微小的事人能表达彼此间深切的爱:也许只是嫣然一笑,也许只为对方提一桶水,也许只是在席间多为对方着想,这等“微小微小的事”。

1979年诺贝尔和平奖授奖公报指出:“她的事业有一个重要特点:尊重人的个性,尊重人的天赋价值。那些处境最孤独的人、处境最悲惨的人,得到了她最真诚的关怀与照料。这种情操发自她对人的尊重,完全没有居高施舍的姿态。”公报还说:“她个人成功地弥合了富国与穷国间的鸿沟。她以尊重人类尊严的观念,在两者之间建起了一座桥梁。”

刻苦——奥运冠军张娟娟

张娟娟战胜韩国选手朴成贤,勇夺女子射箭个人金牌,成为中国第一个奥运会射箭冠军,也理所当然地成了射箭项目的英雄。

27岁的张娟娟来自美丽的海滨城市青岛。据她母亲回忆,娟娟小时候性格就非常倔强,“她性格比较内向,但非常能吃苦,小小年纪便相当成熟懂事,而且骨子里有一股天生不服输的韧劲。这可能是她在射箭运动道路上不断进步的重要原因吧”。

确实,张娟娟的成功,和她的成熟懂事、能够吃苦以及骨子里有一股天生不服输的韧劲密切相关。

刚刚进入射箭队练习时,张娟娟每天做的就是摆射箭的姿势。过了几天,仍然没有弓,教练给她的是一根皮条,让她练力量。后来慢慢换成两根、三根,每天她就是那么分腿一站,开始“拉皮条”。

后来终于可以拉弓了。张娟娟刚开始根本拉不开。不过,浮躁的心倒是就此踏实下来。一天拉弓300多次,拉开了还得停住。刚开始还行,次数多了,停住弓时胳膊直抖,实在撑不住了,想往回缩。这时就会听到教练的吼声:“拉回去!”

进入省队后,张娟娟得了射箭运动员的致命“黄心病”,致使运动员对箭靶产生视觉疲劳,在潜意识里拒绝它,进而使动作变形,导致射出的箭偏离靶心。这是射击运动员很容易得的病,也很难痊愈,由于射箭运动员常年瞄准箭靶中央的黄心(9环和10环),只要一瞄到箭靶的黄心,弓就晃动。

在一般人都会选择放弃的情况下,张娟娟坚持了下来。在王国章教练的耐心指导下,她的训练主要就是改正瞄准时的毛病。这一过程漫长而枯燥,是常人难以忍受的。她硬是凭借自己惊人的毅力迈过了这道坎,挺了过去。为改掉这种“黄心病”,张娟娟竟下了两年多的苦功。此后,她的成绩稳步提高,具备了世界一流射手的实力。

2008年北京奥运会射箭女子个人赛中,张娟娟等几名中国选手进入了女子团体赛。此前中国队自1984年参加奥运会射箭比赛以来已获得过5枚银牌,但从未摘金。在8月14日下午举行的奥运会射箭女子个人决赛中,张娟娟以一种不服输的坚韧坚持到了最后,连斩三位韩国名将,号称“一个人打败了韩国队”,彻底打破了韩国人在这个项目上不可战胜的神话。

张娟娟获得了梦寐以求的奥运会射箭女子个人赛冠军,这更是中国射箭在奥运会历史上拿到的首枚金牌!

勇敢——项羽破釜沉舟

秦朝末年,秦军大将章邯攻打赵国。赵军退守巨鹿(今河北平乡西南),并被秦军重重包围。楚怀王封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副将,率军救援赵国。

宋义引兵至安阳(今山东曹县东南)后,接连46天按兵不动。项羽对此十分不满,要求进军决战,解困赵国。宋义却希望秦赵两军交战后,待秦军力竭之后才进攻。此时军中粮草缺乏,士卒困顿,而宋义仍旧饮酒自顾。项羽见此忍无可忍,进营帐杀了宋义,并声称他叛国反楚。于是,将士们拥项羽为上将军。项羽杀宋义的事,威震楚国,名闻诸侯。

随后,项羽率所有军队悉数渡过黄河,前去营救赵国,以解巨鹿之围。在全军渡黄河后,项羽下令把所有船只凿沉,打破烧饭用的锅,烧掉自己的营房,只带三天干粮,以此表决一死战,没有一点后退的打算。

正是这样已无退路的大军,到了巨鹿外围,包围了秦军,并截断秦军外联的通道。楚军战士以一当十,杀伐声惊天动地。经过九次激战,楚军最终大破秦军。

当时,前来增援的其他各路诸侯都因胆怯,不敢近前。楚军的骁勇善战大大提高了项羽的声威。以至于战胜后,项羽于辕门接见各路诸侯时,诸侯们皆不敢正眼看项羽。

两军相遇勇者胜。项羽就是这样用“破釜沉舟”的办法激发士气,战胜了强大的敌人。后来,人们用“破釜沉舟”比喻有进无退的坚定决心。

在完成一件事时,我们应该懂得不论是学习或工作都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只有不断进取,坚定不移地向目标冲刺,才能取得最后的成功。绝对不能一开始还没向前就想着退。

惜时——“发明大王”爱迪生

大发明家爱迪生一生只上过三个月的小学,他的学问是靠母亲的教导和自学得来的。他的成功,应该归功于母亲自小对他的谅解与耐心教导,才使原来被人认为是低能儿的他长大后成为举世闻名的“发明大王”。

爱迪生从小就对很多事物感到好奇,而且喜欢亲自去试验一下,直到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为止。长大以后,他就根据自己这方面的兴趣,一心一意做研究和发明。他在新泽西州建立了一个实验室,一生共发明了电灯、电报机、留声机、电影机、磁力析矿机、压碎机等等总计两千余种东西。爱迪生的强烈研究精神,使他对改进人类的生活方式作出了巨大贡献。

“浪费,最大的浪费莫过于浪费时间了。”爱迪生常对助手说。“人生太短暂了,要多想办法,用极少的时间办更多的事情。”

一天,爱迪生在实验室里工作,他递给助手一个没上灯口的空玻璃灯泡,说:“你量量灯泡的容量。”他又低头工作了。过了好半天,爱迪生问:“容量多少?”他没听见回答,转头看见助手拿着软尺在测量灯泡的周长、斜度,并用测得的数字伏在桌上计算。

爱迪生说:“时间,时间,怎么费那么多的时间呢?”他走过来,拿起那个空灯泡,向里面斟满了水,交给助手,说:“里面的水倒在量杯里,马上告诉我它的容量。”助手立刻说出了容量。

爱迪生说:“这是多么容易的测量方法啊!它又准确,又节省时间,你怎么就想不到呢?还去算,那岂不是白白浪费时间吗?”助手的脸红了。

爱迪生喃喃地说:“人生太短暂了,太短暂了,要节省时间,多做事情啊!”

分享——生活艰难却仍坚持行善的圣诞老人

波兰一名76岁的前社工一年到头都在做圣诞老人,到处协助穷人,也为不幸儿童募捐,自己却靠微薄的养老金过着清苦生活。

这名圣诞老人马德拉基维茨的善举逐渐得到认可,并且曾于2007年获颁年度志愿者的荣誉。

马德拉基维茨一身红色装扮,还蓄了花白长须。他到波兰首都华沙大约30公里外的一所小学派发礼物。孩子们都兴高采烈地叫他“圣诞老人,圣诞老人”,令他欢乐开怀。他从背着的大口袋里掏出糖果和小礼物送给孩子们。

不过,马德拉基维茨不只是送礼物,也为不幸儿童募捐。这所小学的孩子们捐出了四大袋东西,有食物、糖果、肥皂及玩具。这些东西将送给波兰南部克罗斯诺的孤儿们。校长说:“圣诞老人(马德拉基维茨)去年给了我们孤儿名单,以及一些需要帮助的贫穷家庭的地址。自那个时候起,孩子们尽量帮忙,圣诞老人一年也来看我们几次。”

马德拉基维茨表示,他的用意是教育孩子们什么是最重要的。“我的拜访旨在让他们了解到,在生活中你可分享你拥有的一切。”他的用心没有白费。他很感动地说,一些孩子甚至把心爱的玩具送出来。

尽管马德拉基维茨表面上总是笑嘻嘻,背后却有许多辛酸。他目前只靠微薄的养老金糊口,而且居无定所,有时在流浪者收容所居住,目前住在朋友家里。他有时像个拾荒者,收集废铁售卖来筹钱买礼物。

马德拉基维茨说:“圣诞老人送了礼物之后,并不期望获得回报,况且,他把自己拥有的东西都送给人。”

他是在家里和当童子军时认识到助人为快乐之本的价值观,他说:“身为童子军,你一生都得日行一善。”

随着年纪越来越大,马德拉基维茨开始物色接班人。他问当地小学的孩子们:“谁可以当圣诞老人?”一名6岁的孩子回答:“关心别人的人。”马德拉基维茨接着说:“只要懂得分享,谁都可以当圣诞老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