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学会还要巩固

学会还要巩固

时间:2022-02-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唐朝著名学者韩愈主张学习要“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是从操作方法上落实孔夫子的学而时习之,是对过度学习效应的亲身实践和总结。德国心理学家H.B.艾宾浩斯在1885年对过度学习效应作了实验研究,他以16个无意义的音节让被试者以不同次数阅读。对学生更要利用好过度学习效应。

二、学会还要巩固——过度学习效应

孔夫子早就提出学而时习之,即学习了东西后,要经常复习、巩固。为什么要时习之?要不断的复习巩固?这就是现在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过度学习。

教学实践证明:在记住和学会的基础上,继续进行学习某种知识和技能,其效果优于适度学习,这种现象称为“过度学习效应”。正是由于存在这种效应,因此,我们才要学而时习之,在学习之后,不断复习巩固,也才会在教学时进行适度重复。

唐朝著名学者韩愈主张学习要“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是从操作方法上落实孔夫子的学而时习之,是对过度学习效应的亲身实践和总结。

德国心理学家H.B.艾宾浩斯在1885年对过度学习效应作了实验研究,他以16个无意义的音节让被试者以不同次数阅读。结果发现:过度学习材料比刚能回忆的材料保持效果较好,而且其保持效果和原学习的份量大致成正比。

1929年,W.C.F.克鲁格做了一个著名的实验:在完全学会12个音节后再进行50%至100%过度学习,1天、2天、4天、7天、14天及28天后进行再学习,测定其保持量,结果表明:过度学习不仅促进了记忆的保持,而且对后面的学习还产生了正迁移。

过度学习一般发生在识记学习和辨别学习中。

H.F.斯皮策曾做过一个规模较大的实验,把几千个儿童分成若干相等的组,在初读一篇文选后的不同时间间隔内对他们进行4分钟的检查测验,借以确定先前的复习对保持产生什么影响。实验数据表明:如果只让他们进行一次复习,复习离原始学习越近,则保持量也越大。这说明学习后应马上复习,便可以防止通常容易发生的急速遗忘。在上述实验中,有一组测试是在他们阅读一次之后随即进行了一次复习,结果一天之内只有2%遗忘,1周之后只有17%的遗忘。而未复习的那些组,一天之后遗忘达44%,1周之后达67%。实验还证明:在学习中通过适当的间隔复习,学生的成绩可能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上。一般来说在增加复习次数的情况下,虽然所用的时间相同但能产生最大限度的保持效果。

心理学家列维斯(Lewis)1963年经研究认为,过度学习以50%效果最好。例如,记一个单词,4次练习就会背会写了,那就练习6次。倘若过度学习太多,不仅时间上不经济,且效率反而会降低,此即所谓“过犹不及”。

当然复习不能仅依靠过度学习,依靠硬拼,过度学习仅只是影响有效复习的一个因素,我们还应采取其它方法进行记忆,例如在透彻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在了解问题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的基础上进行记忆等等。这就是宋代学者张载指出的:“学未至知化,非真得也。”

从过度学习效应看,我们应怎样进行教和学?

教师来讲,授课时必要的重复是需要的,然而要注意几个问题:一是方式,有的教师为了强化学生记忆,上课伊始,就机械地重述教材,引起学生的心理逆反,失去过度学习的作用而浪费了时间。二是时间掌握不对,上新课时,复习的知识应与要上的内容有联系,倘若不加选择地信口乱说,倒会产生信息间的互相干扰和抑制,使学生进行信息检索——回忆调出信息以供使用时出现卡壳。一般来说,每堂课结束时作一小结,进行复习是必要的;每堂课开始时对与所讲内容联系紧的知识做些复习也是必要的;在讲述时,把与之相似、相反的知识作些回顾、对比更是需要的。

对学生更要利用好过度学习效应。由于即时复习效果最好,因此提倡每晚入睡前过一遍“电影”,把当天教师上的课,甚至教师的举止都回忆一遍,然后回忆前两天、三天学的知识,尽量朝前推。实践证明:这对巩固记忆,防止遗忘是很有好处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