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

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

时间:2022-02-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复习分量要适当,既要避免过度疲劳,又要适度提倡“过度复习”。“过度复习”是指对需要牢牢记住的学习内容达到初步掌握后仍不停止,而是继续进行学习识记,达到完全巩固的程度。如背一课的英语单词,背了五遍就能记住时,还要继续背三遍,这三遍叫“过度复习”。中小学生要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适当的学习方法。当然,每个学生的学习方法不同,提高学习的方式也有所不同。对于中小学生的学习来说,方法比一般知识更重要。

第一节 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

一、学习方法的普遍原则

学习方法是学生学习时所采用的手段、方式和途径。只要一个学生学习,他就必须采用一定的方法。学习方法有很多,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学习方法,但一般说来,科学的学习方法有以下几个普遍原则,可供中小学生参考。

1.要养成课前预习的良好习惯

在每节课之前,快速预习是一个好学生的普遍做法。预习能使学生在课堂上抓住自己不会的地方有所突破,课下就会觉得轻松愉快。合理安排预习的方法因人而异,不必强求一律,有的同学是边读书边思考,对新的内容产生了浓厚兴趣;有的同学是在预习时读、画、圈、点,在自己不理解的问题上做记号,以便上课时注意。当然,预习方法可以多种多样,一种方法不可能适合于所有学生,但在预习过程中还是要注意两点:

(1)刚刚开始预习的学生,先要选择一门自己学得比较费力、成绩不大理想的学科做起点,一直坚持下去,收到一定效果后,再适当扩展预习的科目。

(2)要从实际情况出发来确定预习时间及内容。完成当天的学习任务之后,根据余下时间的多少来决定预习的深度与广度。实际上随着学习水平的提高,预习花的时间会相应减少。

2.上课要认真听讲

凡是学习态度端正的学生,在课堂上都会全神贯注,目不斜视,高度集中精力,认真听讲。尽管新课程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尽管现代课程理念提倡活动、民主、自由,学习活动应该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而富有个性的过程,学生平等参与课堂教学,但也要把认真听讲放在首位。尤其是在老师少讲、精讲的情况下,认真听课将是学生取得成功的第一要诀。

因为每一个老师都会在课堂上把每个重点内容讲述或点拨得非常透彻,所以学生要集中精力听。接下来就是一个融会贯通的问题,在把教师所讲的内容吃深、吃透的基础上,积极思维,大胆质疑,好问,多思。并要学会给自己出题,要争取用多种方法解析一道题,比较各种方法的简便程度,这也是对以前学习水平的一个检验。这样,能够对相关的问题有一个清晰的思路。

3.要认真做好复习

课后一定要复习,而且要循环往复地复习。因为人的大脑在储存新的信息的同时,又会把先前的信息忘掉一部分。只有循环记忆,反复复习,才能把知识学习得扎实、牢固。

除了课后复习外,还可以在双休日进行定期复习和每个月进行一次阶段复习,将所学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在复习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复习的方法要多样化。复习不等于简单重复,要适当变化形式,力求生动、形象、有趣、有效。如可以采用诵读与译背等方式复习,也可以在运用知识过程中复习,也就是在实践中复习。

(2)复习分量要适当,既要避免过度疲劳,又要适度提倡“过度复习”。避免过度疲劳可适当分散复习。“过度复习”是指对需要牢牢记住的学习内容达到初步掌握后仍不停止,而是继续进行学习识记,达到完全巩固的程度。如背一课的英语单词,背了五遍就能记住时,还要继续背三遍,这三遍叫“过度复习”。花的时间虽多了一点,但对中小学生的学习很有帮助。

(3)复习时要对学过的知识继续加工,使之条理化、系统化。这就要求在复习中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增强记忆。这样,学生的知识结构才能扎实而合理。一些学生为什么学习一直很优秀,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有积极的学习态度,不浮光掠影,不走马观花,而是认真复习,温故而知新

4.必须要想办法学好不喜欢的学科

中小学生随着课程的增多,时间变得越来越紧张,中小学生精神疲劳的现象非常普遍,在这样的重压下,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就很难保持健康的平衡,在所学的学科中也就逐渐出现了不受欢迎的学科。为了使自己具备多方面的知识,为了各门学科全面发展,我们必须要想办法学习好不喜欢的学科。那么,怎样学习呢?

(1)要缩短时间,讲究方法。选择对自己有效的学习方法,把节余的时间用于小活动或者散步,使紧张的大脑得到必要的休息。

(2)要注意掌握基本知识与技能。在练习题中选择有代表性的题目去做,而不必全部做完书后或练习册中的所有习题。如果不能短时间掌握有关的原理、定理、公式,可以采用“小步快走”的方法,分段学习,中间穿插休息,不要陷入长时间的疲劳战术之中。

(3)学生对某门课程失去兴趣与身体疲劳、精神压力过大有关。因此,要尽量减轻压力,在学这门课程时,要放松身心,多注意休息。良好的心情是我们面对困难和挫折能够处之泰然的法宝。良好的心境,可以促使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因为学习效果不是随时间延长而增加的,恰恰相反,连续学习时间越长,效果越差。

5.提高学习效率十分重要

蓝天同学是一个刻苦学习的好孩子,每天一有时间就看书学习,可她对知识的掌握并不快,成绩也不理想。敏敏同学则不同,她每天放学后,先活动活动筋骨,再放松放松自己或帮妈妈做点家务,然后再开始学习,她常常用很短的时间就掌握了知识要点,做起作业来得心应手,考试成绩也不错。

这一案例说明:学习效果是否好不在于学习时间有多长,而在于学习效率高不高,能不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学到足够的知识。

中小学生要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适当的学习方法。德国哲学家莱布尼兹说过:“世界上不存在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人也是这样。在学习方法上要正视这种个性差异,选择适合自己个性特点的方法。

当然,每个学生的学习方法不同,提高学习的方式也有所不同。耐力差的学生,完全没必要强迫自己长时间地坐在书桌旁。这样的同学不妨在准备学习时,把计划要完成的内容分成几部分,集中30分钟到50分钟完成一部分,然后回头做点其他事,休息10分钟左右,再学习另一部分内容。否则就算连续看几个小时的书,知识也学不进头脑里去,白白浪费了时间。

提高记忆方面的效率是提高学习效率的组成部分,因为记忆是学好各门功课的基础,在记忆基础上我们才可以进行联想、引申。因为学习的过程是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学习是建立在原有知识和经验基础之上的。每个人的记忆能力都差不多,如果说有好坏之分,那也大部分因为是否找到了适合自己记忆的方法。为了更有效、更迅速地掌握知识,中小学生必须找出适合于自己的记忆方法和学习方法,才能做到提高学习效率。

学习方法多种多样,不同的学生有各自不同的学习方法,但是课前预习、认真听讲、认真做好复习等,却是各种学习方法的基础。如忽略了它而去寻找所谓的捷径,则将一事无成。

对于中小学生的学习来说,方法比一般知识更重要。方法可以被看作是运用知识的知识,是对知识的融会贯通、熟练运用。荀子在《劝学》中写道:“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讲的就是方法问题。

二、学习方法的指导环节

老师们都知道学习方法很重要,那么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是否有意识地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了呢?可能有的老师的回答是没有。这一方面可能是因为这些老师把教学习方法理解为专门教方法,其实他自己已经教了学习方法,只不过是渗透在课堂教学里教的;另一种原因是老师们不知道怎么教和教什么。

学习方法指导的过程,实际是师生之间学习方法信息交换的过程,它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1.教师示范,展示学习方法

由于学生的认识规律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所以上课开始便向学生灌输抽象的学习方法是很难被学生接受的。即使接受了也只是机械地记忆,而不是理解,更谈不上应用。因此,学习方法指导的第一环节应先让学生积累一定的感性认识,即通过教学中的示范性指导,让学生从教师的教学中感知学习方法,领悟学习方法。这就要求教师的示范过程必须做到两点:一是教师的教应做到条理明确、层次清楚,便于学生发现和领悟学习方法;二是教师的教应做到难易适度,便于学生尝试和运用学习方法。

有一位教师教学生学习古诗《江畔独步寻花》(杜甫诗: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他指导学生分五步进行学习:

(1)初读,读准字音。①学生自由朗读,注意读准字音;②指名朗读,纠正错误读音;③教师示范朗读,读出诗句的停顿节奏,以唤起学生的注意;④学生试读,达到能读准字音,会停顿的程度。

(2)细读,理解字词。①学生自读诗句,勾画出不理解的字词;②指导学生运用查字典、联系诗句等方法理解这些字词的意思。

(3)精读,体会诗意。①指导学生再读诗句,一边读一边思考每句讲的是什么;②学生逐句讲述诗句意思,要说得通顺、连贯、明白。

(4)赏读,想象意境。①再读《江畔独步寻花》,思考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面;②自由朗读,想象诗的意境,体会诗的情感;③反复朗读,欣赏诗的韵律,感受诗的情趣。

(5)诵读,背诵诗句。让学生在声情并茂的读书声中再次体味诗的意境,欣赏诗的美感,同时使学生从这一学习过程中获得清晰完整的感性认识,为下一步发现和领悟学习方法打下良好的基础。

2.回顾小结,归纳学习方法

在教学中,通过第一部分的学习,学生积累了一定的感性认识,老师如果不及时加以指导和归纳,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他们对学习方法的认识就不能深化,也就达不到掌握技能方法的目的。因此,当学生对学习方法的感性认识达到一定的程度时,教师要及时引导他们对第一部分的学习过程进行简要回顾,使其从回顾中发现和领悟学习方法,再用一定的方式指导学生将发现和领悟到的学习方法归纳出来,使他们对学习方法的认识更加清晰和深刻。如在学完《江畔独步寻花》这首诗后,教师可以问学生:“我们刚才是分了几个步骤来学习这首诗的?每一步又是怎样做的?”通过回答问题,学生对刚才的学习过程进行回忆思索,把发现和领悟到的学习方法简明准确地归纳出来。

3.自学实践,运用学习方法

通过前两个步骤,学生已经领悟和归纳了学习方法。但学习方法作为一种方法和本领,不但要靠讲授,靠理解,更重要的是要靠实践活动的训练。只有通过学生的自学实践才能真正掌握学习方法,也才能使学生的自学能力真正得到培养。所以,领悟和归纳学习方法并不是学习方法指导的最终目标,而只是一个起始。在此基础上还应给学生自学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尝试过程中运用学习方法,把学习方法转化为自己的东西,进而形成能力。

有一位教师教古诗《游小园不值》(叶绍翁诗: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时,就把主动权留给学生,让学生运用理解和归纳的学习方法自学这首诗。在学生自学之前,教师用小黑板出示学习方法,强化学生的意识,防止自学过程的混乱性,同时还向学生提出相应的要求。这样,学生既明白了学习的方法,又弄清了自学要求,就能按部就班地进行自学。在学生自学时,教师进行巡视,了解学生的自学情况和是否按上面的方法进行自学。教师对成绩较差的学生进行指导和点拨,使他们也能运用学习方法进行自学,逐步提高自学水平。学生在学习《游小园不值》这首诗时,自己去朗读诗句,分别阅读、品味、想象、诵读古诗。在此过程中,学生动脑、动手、动口,使阅读的理解过程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让理性的学习方法通过实践真正转化为技能。

4.检查效果,巩固学习方法

检查学生的自学效果,这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通过检查,可以纠正不足,可以使学生看到自己运用学习方法所取得的成绩,获得成功的满足和喜悦,激发学生运用学习方法的兴趣。所以在学生自学后,应采取一定的方法检查自学效果,了解学生的自学情况。在检查过程中,允许学生发表不同意见,并善于用“不同”有效地促使他们独立思考、评议、争论和互相启发。

下面的例子中,教师采用巧妙的方法促进学生主动生成学习方法。

例一:对作弊的另类处理

学生考试作弊是每一位老师都不能容忍的问题。有位化学老师是这样做的:

首先他对学生说:“考试作弊说明同学们想在考试中取得好分数,在某种程度上说明大家很上进,但是这样做不仅违反纪律,而且在考试中偷看材料肯定会提心吊胆,并不痛快。所以,下次单元测验我允许大家带一张A4纸,在上面写上自己想写的任何东西。”同学们一听老师这么能理解自己,感到很兴奋,于是纷纷认真地准备自己的那张A4纸,有的甚至用蝇头小楷写得密密麻麻,不放弃任何一个角落。

考试结束后,老师让大家把自己所写的A4纸都贴到教室后面展览。同学们很好奇地互相观摩,结果发现有的学生在上面就单纯抄题目,有的抄上公式,有的不但列出知识提纲,还列出它们之间的联系……特别是考试分数公布后,学生都很有感触:为什么张某某能考好?为什么李某某考不了高分?因为从他们在那张A4纸上总结的内容就能看出高下来,于是同学们就开始交流学习哪种方法好。教师组织学生对总结的方法进行讨论,并且预报下一次单元测验只能带半张A4纸进考场。这次考完试后照例展览。再下次考试,老师只让带四分之一张A4纸……这样纸张越来越小,学生就只能对知识进行越来越精炼的归纳总结,提取要点。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但被迫认真复习了课本,达到了考试“监督学生复习、巩固知识”的最终目的,也在实践中学会了画概念图和其他很多有用的学习方法。

例二:让学生自己当考官

周老师在教小学三年级语文时,教学生自己出试卷,互相考查、判分。具体做法是这样的:

首先,周老师在周一让学生们看一些已编好的单元测验题,分析题型和知识点的分布,学习怎样出试卷;然后各人分头出试卷,不许漏题,试卷上要签上出卷人的名字,在周四之前出好试卷;周五同学之间交换试卷,拿回家做,下周一将答完的试卷交给出题人打分,最后在老师的指导下,在课上讨论比较谁出的试卷好。

周老师说,这样出试卷的方法对促进学生学习非常有效。

例一中的这位化学老师通过让学生带纸张进入考场这种方式,巧妙地使学生通过反思和相互学习学会了很多好的学习方法。这个过程虽然没有老师的直接介入,却比老师直接教授学习方法更有效。因为这些方法是学生通过自己探索并与同学交流之后总结出来的。

例二中周老师的这种方法也非常好,学生在互出试卷的过程中,首先要自己对知识进行归纳和组织,找出重点,这样就巩固了知识;然后学生之间互相批阅试卷,通过检查别人的错误又一次巩固了自己的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通过老师引导、同学交流、自学等方式学到很多学习方法。

这两个例子有一个共同的亮点就是把学生们一贯不喜欢的考试变成了有趣、有效的学习过程。老师们想一想,我们考试的目的不就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吗?

学科教学中需要渗透学习方法的指导,但这里我们强调,学习方法的教授要外显。请看下面的案例:

有位学生曾经在中学做过一个调查,他发现,尽管不少老师在教学中渗透了对学习方法的指导,但是学生的感受却大相径庭。在访谈老师关于“您是否在课堂上教了学习方法”时,老师通常都说在教学中渗透了对学法的指导;但是问学生“老师是否在课堂上教了学习方法”时,同一个班级的学生有的说老师教了方法,有的说没有教方法,这是为什么呢?

经过深入交谈,他发现了原因。从学生的角度看,学习水平不同的学生对老师是否教授学习方法的感知能力是不一样的。感到老师教了方法的学生往往是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他们能够悟到老师是在教方法;可是学习困难的学生认为老师是在教课本知识,没有教方法。然而,恰恰是这些学习困难的学生迫切需要了解、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从老师的角度看,他们只是把学习方法隐含在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教给学生。比如说,他们带领学生画了某章内容的概念图后,要求学生把图记下来,而不是让学生学会画概念图后自己来画图。

针对上面案例调查得出的这两个原因来分析,我们认为,教师首先需要在教学中渗透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因为学习方法的学习必须要结合具体的学习内容进行。另外,在教完方法后教师要适当地把方法外显(当然不是每次都要外显),让学生学会这种方法,并且可以尝试将这种方法迁移到其他学习内容中去。否则悟性不高的学生就把方法也当作知识内容硬记了下来,而不懂迁移。

那么,教师应该怎么教授学习方法,才能使学生充分地领悟、接受直至灵活地运用呢?请看下面这个例子。

一位小学老师在教学生学习应用题时,采用让学生“一读(读一下题目讲了一件什么事情),二画(画出应用题中的条件和问题),三点(点出关键词语),四想(想出正确的数量关系),五算(列算式正确解答)”的方法,提高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学会了自我提问、自我控制、调节学习过程等学习方法。

研究者们发现,同样一个方法,不同的学生对不同的学习内容使用起来的效果就不一样。教师除教学生获得学习方法外,还应让学生懂得使用学习方法的“条件性知识”,即让学生懂得为何、何时、何处运用方法,并知道这些方法的不足之处。一般地说,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较强,具有较多学习方法方面的知识,善于监控自己的学习过程,可以灵活运用各种学习方法去达到学习目标。可见,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也很重要。

尽管有些学习方法可以通用,但针对各学科还有许多专门的方法,一般说来,这些方法适用于不同内容和不同任务情境,只有当学习材料与特定学习方法的使用条件相符时,学习方法的使用才能有效。因此,教师应尽可能详细地向学生解释学习方法的使用范围,通过训练使学生了解如何根据不同的任务选择合适的学习方法。

有这样一句话:“当你手中只有一把锤子的时候,你往往会把一切的问题都看成钉子。”所以,只有当学生掌握了大量的学习方法之后,才能真正灵活地运用。

教师要交给学生丰富多样的方法,同时还要考虑学习方法的层次,不仅有一般的方法,还要有具体的方法,让学生有选择的余地。当然,这个前提就是教师要善于吸收多种学习方法。教师不能只是用一种方法来教学生——虽然使用比较单一的方法是可以理解的,因为老师往往有几种用得比较熟练的学习方法,尝试新方法的开始是比较困难的。教师要有开放的心态,用教的方法来影响学生学的方法。

更重要的是,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引领学生主动寻求新的学习方法。因为如果没有创新,原有的方法总是会穷尽的,而且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日益深入,会出现很多新的问题,也需要我们创造新的方法来解决,归根结底,只有创新才是前进的不竭动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