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树立正确的好学生观

树立正确的好学生观

时间:2022-02-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当自己还是学生时,以为只有成绩最棒,才是老师心目中的好学生。总之,在我的心目中,好学生的标准是:健康、好学、有爱心、有一定特长。好学生的评价标准不是唯一的,好学生不可能十全十美,我们的教师要有这种理念,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健康发展。从如上老师们的讨论来看,老师们也不赞同只要学习好就是好学生的观点。

第三节 树立正确的好学生观

随着教改的深入,人们的观念发生了一定变化,虽然高考制度的存在让人们对分数仍旧很看重,但人们心中的“好学生”和以往有了很大变化。

我们先来看看老师们是怎么看待“好学生”这个概念的。

张老师:

当自己还是学生时,以为只有成绩最棒,才是老师心目中的好学生。轮到自己成为老师了,心中的“好学生”标准发生了变化:孩子不必过分看重成绩,学习也好,生活也罢,每件事情努力和认真去做了,这就是好学生。好学生还应该是阳光的,充满自信的,有爱心的。

胡老师:

只要有一好就是好学生,不要把某一方面差的学生当成差生。

李老师:

好学生首先是一个健康的学生,这里的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其次是好学的、上进的;第三是有爱心的;第四是应该至少有一个特长或业余爱好的。总之,在我的心目中,好学生的标准是:健康、好学、有爱心、有一定特长。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的特点,我们在评价学生时,既要注重共性,又要关注孩子的个性

赵老师:

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这应该随着社会和教育的发展而与时俱进,现在是一个价值多元化的社会,好学生的标准也应该是多元的!

第一,德是首要的,好学生应该是乐观、积极向上、能与人合作共处,并有爱心和宽容心的。第二,就能力而言,作为学生首先应该是一个善于学习的人,会学习的人,掌握一定学习方法的人。第三,我觉得一个学生在具备了良好的德和能的内在条件的基础上,还要是一个能付诸行动的人!

王老师:

我认为对好学生的评价包括知识、技能、情感、身体、心理等各方面的素质都要均衡。

陈老师:

我认为一个好学生最大的特点是在集体中能多为别人考虑,多发现别人的优点,而不是像手电筒一样只照别人的缺点。

郭老师:

如果班内有50位学生,我们至少应该用51套标准去评价。好学生的评价标准不是唯一的,好学生不可能十全十美,我们的教师要有这种理念,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健康发展。

从如上老师们的讨论来看,老师们也不赞同只要学习好就是好学生的观点。但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们往往不自觉地对学习好的学生偏爱有加,让同学们和家长乃至整个社会都有了错觉。让我们来读读下面这个故事吧。

笑茵的班会

课前的五分钟讲演,班上一个叫笑茵的学生讲了自己竞选班委的一段经历。

笑茵说,她不怕挫折,有心理适应能力,这主要体现在竞选班委的事件上。笑茵说,在班上她学习成绩第一,各项活动积极参加,但有一些同学却嫉妒她,选举时,不投她的票,结果她落选了。她发现那些竞选上班委的同学,善于处理人际关系,他们有些地方还不如她,可凭人缘好,就选上了。对此,笑茵不屑一顾,觉得搞人际关系不是真本领,于是,她就决定这样独来独往下去。笑茵的想法是:我行我素,有什么不好?精通人际关系,是“小人”的伎俩和招数。这样一想,她就理直气壮了。以后,她再也不竞选班委了,只一门心思地练就她认为的真正本领——学习文化知识和相应的技艺,如书法、舞蹈等。

“你认为同学们认可你吗?”

笑茵走下讲台时,老师问。她摇摇头。

“他们觉得我怪,我骄傲。”笑茵嘟着嘴说。

“大家都孤立你,你还心平气和,愉快吗?”笑茵将嘴巴噘得高高的,不再说话了。

老师走上了讲台,说:“笑茵是个多才多艺的学生,这不容否定,她文章写得好,歌唱得好,还弹得一手好钢琴,又看了好多书……如此这样发展下去,将来,笑茵会是个很有才华的学生。但实话实说,笑茵,你快活吗?”

笑茵头低得更深了。

“沉默代替了回答,笑茵不快乐,因为她的价值没有得到身边同学们的认可。她孤独,因为孤独,她更多的时候是茫然无措,如此发展下去,将来笑茵势必愤世嫉俗,也许还会产生心理障碍。”

“老师,那我该怎么办?这太可怕了。”笑茵急得眼睛都有泪花了。看着笑茵,看着讲台下众多学生们期待的目光,老师讲了“才华”和“才能”的转变逻辑。

一个人文章写得好,是才华;舞跳得好,是才华;歌唱得好是才华;字写得好,是才华……但这些才华不等于才能,才能是将才华应用于现实的一种能力,服务于社会,这是关键。

如果你才华盖世,如莫扎特、贝多芬,如李白、李清照,如凡·高、毕加索……那么你也许不必去过多地用心思将你的才华展示给世人,因为盖世的才华本身就是超能力的。可在其他情况下,无论你如何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你也得食人间烟火。因为,人群认可了你的才华,那才是有用的才华,才华被认可了,那就是才能了。这就是“才华”向“才能”转化的正附加值。只有才华被周围的人所认可,你才有施展自己才华的天地。

第二天,笑茵的母亲笑盈盈地来到学校。“老师,你们昨天那个班会开得太成功了,从来不认为自己有错误的笑菌,第一次对我说,妈妈,我希望自己是个有才能的人,而不单单是个有才华的人。”笑茵的妈妈还说,笑茵还同她一起探讨了很多怎样与人交往、与人相处的事宜。

从笑茵的故事可以看出,我们以往的“好学生”标准偏重于“才华”,对“才能”方面有所忽视,所以才有那么多“高分低能”的学生。幸好笑茵的老师心里很清楚,他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好学生,所以他能为笑茵指点迷津,让她走出了误区。

下面,让我们再来听听一个顶着“好学生”光环的同学的心声:

在学校里,我是出了名的好学生,几乎每次考试,我的成绩都在前五名。同学羡慕我甚至嫉妒我。老师也一直用信任和宠爱的目光看着我。爸爸妈妈更是对我倍加喜爱,每天都做我最喜欢的饭菜,这使我感到生活充满了阳光。可是,我也有苦恼。几乎顿顿饭,爸妈都唠叨着同样一句话:“好好学习,争取考上大学,为爸妈争回个面子!”这使我有时连最好的饭菜也咽不下,莫名的压力让饭菜卡在嗓子眼儿里。

“争个面子”,这几乎成了我的奋斗目标。那年,姐姐没考上重点中学,使爸妈好一阵没面子。爸妈同事的孩子考上了重点,他们顿时觉得比人家矮了一截,连走路都绕过人家门口,生怕听见人家屋里的欢笑声。回家后,他们也是唉声叹气的,弄得姐姐整日低眉垂眼,缩手缩脚,有时还以泪洗面。所以,我便肩负着为爸妈“争回面子”的千斤重担。

一次,我的语文考了89分。这下子,同学轻蔑的目光一齐向我射来,甚至我的“铁哥们”也说:“哼,还语文课代表呢,才89分!”老师则用失望的口气说:“唉,你这次是怎么搞的,90分都没到?”回到家里,父母的吼声也在耳边响起来:“你才得这么点分数,还想不想考大学?你要把我们的脸都丢光吗?”“我们为你操了多少心,你就换来这89分报答我们,你呀!”

我的眼泪终于流下来了。我不明白,难道我就不能得89分吗?难道我就非得各科考100分吗?为什么他们只顾自己的面子,不顾我的面子?人为什么要有面子?说实话,我并不是一个书呆子。我的爱好很多:集邮、画画、唱歌、看小说……为了学习,我的这些爱好都被剥夺了。我只能利用星期天偷偷看我的邮票,偷偷画几张小画,甚至哼几支歌也是在被窝里……

这是另一个“好学生”的心声:

我是一名初二学生。打小学开始,我就很努力,是个好学生。四年级获得常识竞赛第一名,五年级又获得作文比赛第一名,成绩也一直是第一。当时,我是为了回家能看到母亲的微笑而努力学习。母亲成年累月面朝黄土背朝天地劳作着,哥哥学习不好,辍学回家了。这样,全家人都把希望寄托在我身上。到初中时我考进了重点学校,这里好学生多。我更加努力了。可是,我的第一保不住了。到了初二,我的成绩排名下降了。我的心里好难过,我不想让母亲失望啊!我终于欺骗了母亲,对她说我还是前10名。

可是,我的良心却在时时受到谴责!我变得害怕面对母亲,面对自己。尤其是夜晚,我更害怕,总好像听到一种声音在指责我。我怕床,怕黑夜,怕自己一个人在屋里待着,怕和母亲面对面地坐着,更不敢看母亲的眼神……我觉得自己得了一种病,一种叫不上名字的病。

这些“好学生”的心声告诉了我们什么?

好学生,在老师眼里最听话、最聪明,是老师的骄傲;在父母眼里是实现父母理想的接力棒,是全部希望的所在;在同伴眼里是自己追寻的目标和榜样。似乎,好学生前面只有鲜花、掌声和微笑。事实远非如此。好学生的心声告诉我们,在鲜花、掌声、微笑的背后,一些好学生损失了太多的愿望和童真,他们没有冒险的乐趣,没有调皮时的愉快,他们像充好电的机器人,不停地学、学、学。为了“好学生”三个字,他们压抑着自己的个性,时刻绷紧着神经,使精神变得脆弱,变得经受不住失败和挫折。

事实上,确有一部分好学生是综合素质得到较好发展的,但相当一部分好学生存在着较多的心理素质方面的问题。近年来,还不时地上演着好学生年纪轻轻走上不归路的悲剧。

这是为什么?主要是“好学生”观念的偏差所致。一是单一化的观念。认为好学生的衡量标准就是学习成绩好,以至只注重分数。二是凝固化的观念。容不得哪怕一时的领先地位的失去,应该是常胜将军。三是绝对化的观念。以为好学生就该是最好、最棒、数一数二,一味地高期望值,看不到好与差是相对而言的。正是这单一化、凝固化、绝对化的好学生观,捆住了好学生的心灵。

然而,这能怪孩子们吗?是我们成人把这种好学生观传给了孩子。

我们怎么办?变革我们的好学生观,给孩子的心灵松绑,让更多的孩子成为健康成长的好学生。

也许你在班上学习拔尖,也许你身上艺术细胞丰富,也许你长得漂亮可爱,也许你聪明伶俐,总之,由于你某一方面特别出色,因而深得老师的喜爱,成了老师整日赞扬的“宠儿”。为此,你感到自豪,感到欣喜。

学生和老师关系“磁”,自然会得到老师的特别照应,因而你生出这份心情当然无可非议。不过从居安思危的角度出发,上述好学生须警惕来自以下三个方面的“隐患”:

其一是会有潜在的不适应的危险。学生如果总受着老师的宠爱,接受着老师委派的一项项重任,沉浸在老师的赞美与同学的羡慕之中,自尊心获得了极大的满足,那么这样的学生比较容易形成一种只能高高在上,不可“低尊屈就”的心理定式。但深受老师宠爱不是“终身制”,或许有一天你不那么出色了,或许换了个不太欣赏你的老师,或许你升入新班后就不那么出类拔萃了……一旦发生这种情形,你往日那不断受到强化的自尊满足就会大受挫折,心理就会失衡。有这样一个实例,一个男孩在小学一到四年级都深得班主任的宠爱,但是上五年级时他所在的班换了班主任,而这个班主任远不像前任那么喜爱这个孩子。于是,这个孩子感到失去了老师的关注和赞许,同学也开始眼中无他了,他失去了对自己的信心和前进的勇气,引发了极度的焦虑情绪,学习一落千丈。

其二是容易使好学生产生“骄娇”二气。好学生在某些方面比较出色,老师就不知不觉地给了他们过多过高的赞誉,超出了他们的承受能力,使之不自觉地高估自己。他们在与同学相处中就容易表现出一种居高临下的傲慢态度;同时,好学生比较注重参加一些社会活动,参加学校、老师布置的活动,而不屑于参加同学们的日常活动,这样就容易导致他们缺少知心朋友,在班上比较孤立。此外,受老师宠爱的学生大都是班里的尖子生,他们中的一些人自认为有较强的心理优势,平时成功多失败少,因而一旦受了挫折,就感到自身价值受到空前的贬低,心理上承受不起。

其三是容易形成独立性差、没有主见的不良个性。老师的过度宠爱和赞美,往往使好学生自主性差,看他人眼色行事。他们当“好孩子”当惯了,而“好孩子”意味着对老师等权威的服从,一举一动都要给别人留下好的印象。于是等这些孩子长大以后,其个性表现倾向于以他人尤其是权威的取向是从,使自己的言行表现受制于他人的赞美。这样就容易导致他们创造力差,做事缺乏勇气和闯劲,惧怕他人的议论和外在的压力,难以干成大事等一系列问题的产生。此时,往日的辉煌与荣誉已越来越成了模糊的海市蜃楼。

当然,上述三点不是“必然”而是“可能”,提及它仅仅是为了让这类好学生在头脑中早早绷紧一根弦,建立起忧患意识。而对教师来讲,则要关心每一个同学,因材施教,不要过分“倚重”某个或者某几个同学。这样做的话,或许班上会涌现出更多的“好学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