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成长的第一场春雨

成长的第一场春雨

时间:2022-02-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观察力的训练是根据学生心理发展和观察力特征,以及观察力培养内容和任务,提出一些基本要求,所实施的训练。要求不当,未能把握好提出教育要求的“度”,就会发生案例中的情形。这一概念是前苏联教育家、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的。因此,最合理的教育要求应是针对“最近发展区”提出的。因而比较多地重视单纯智力训练,忽视知识技能的牢固掌握。

第一讲 成长的第一场春雨——学校教育中的观察力训练

本讲概要

★改变几种错误观点

★重视躯体技能训练,动员一切感官进行观察

★选择适当的家用教具

★发挥主动性,在轻松自然中,提高观察效果

观察力的训练是根据学生心理发展和观察力特征,以及观察力培养内容和任务,提出一些基本要求,所实施的训练。

超前教育

感觉能力是人天生固有的,但感知能力的提高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环境的刺激。观察力则更需要有意培养、训练。所谓超前教育即是指教师要对学生观察力发展做到心中有数,在实际指导中要提出略高于学生现有发展水平的适当要求。要求不当,未能把握好提出教育要求的“度”,就会发生案例中的情形。

金玉良言

多给自己提点高要求。

让我们一起回忆一下小学生体育课中的跨栏跳高练习:当横杆较低时,一跨而过,跳高成了“跨”高,显得过于轻松;当横杆过高时,水平有限,始终无法越过杆,频频失败。那么,杆放在的什么位置时,学生跳得又愉快又有意义呢?一般来说,如果将杆置于一般学生能跨过的水平线以上3—5厘米处,这样的跳高即有挑战性,又有胜利完成的希望,才是学生乐此不疲的。借助于这个例子,我们可以推想,“向上跳一跳”才能达到的要求,才是合理而有效的教育要求。

用心理学的术语来说,这个“向上跳一跳”才能达到的水平叫做儿童的“最近发展区”。这一概念是前苏联教育家、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的。他把儿童的发展分为两个水平,一是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即“现实发展水平”,表现为儿童目前就能独立完成的任务和要求;另一个就是“最近发展区”,对于这一水平的任务,儿童尚不能独立完成,但在父母等成人的启发、指导和帮助下经过一番努力可以达到,于是“最近发展区”转变为“现实发展水平”。因此,最合理的教育要求应是针对“最近发展区”提出的。对于观察力的培养来说,首先要求这一年龄段的观察力发展的特征有基本的了解,还要对自己的实际情况有较全面的把握,因为同一年龄段虽然具有一定的共同特征,但每个学生在不同方面的发展并不是均分的。比如,虽然大多数一二年级的学生观察都比较笼统、不细致,但也有一些学生已能自觉注意到某些细节或突出特征,这时,对他的要求一方面要巩固对事物空间联系的观察,同时更要进一步发展他对事物因果关系的理解,以提高其观察分析力。

金玉良言

凡事有个计划,做起来会容易些。

所以,要做到两个“心中有数”,一个是对自己实际发展情况的“心中有数”,一个是对这一年龄段学生能够达到的或可能具有的发展趋势,做到“心中有数”。

小建议

观察训练从日常生活入手。

自我教育宜尽早开始。因为我们知道,观察力训练是以感知觉发展为前提的,感知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儿童神经系统发育成熟及大脑智力开发,使学生从小耳聪目明、心灵手快,有助于其智慧发展。而且,随着当代独生子女教育条件的进一步优化社会信息输入量的扩大,当今儿童所处的环境十分丰富而优良,不但可以根据“最近发展区”实施“超前教育”,而且通过有效的“超前教育”积极创造“最近发展区”也成为可能。超前自我教育的目的就在于为儿童发展过程不断产生新的突破的源泉。

然而,你们切不可忘记,超前教育以“最近发展区”为前提,同时也以一定的年龄适应性为保证。就像前面跳高例子中的横杆位置一样,杆如果摆得太高,使劲“向上跳”了也够不着,则很容易引起你的厌倦和放弃,对活动失去兴趣,导致训练的失败。

一般来说,如果你是年龄较小的学生,观察活动中应多找与其日常生活联系较多的事物,或最好从日常生活入手,根据你的知识经验,一点点进行观察训练,选用那些较熟悉、特点较明显、也容易观察的事物。而对太复杂的事物,你会因缺乏必要的知识和经验,可能很难观察好。随着年龄的增长,再慢慢观察那些特征不太明显、容易忽略的,需要分析判断的细节、事物或事件。

全面、和谐、统一

我们已经知道,观察力是智力的入门,是思维的起点,因此,观察力培养是智力开发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将观察力发展同其他智力成分内容的培养相统一,同知识教育,各科学习相统一,才能从整体上促进儿童的进步。

首先,要纠正一个错误观点,即认为教育的任务在于教给儿童知识和技能,而智力主要来自于遗传,后天难以改变。这种观念的错误根源在于,认为知识、技能学好了,智力就自然而然会发展。

实际上,如果只是死记硬背、生搬硬套、依葫芦画瓢,知识没有融会贯通、解题技巧不会灵活变化、不能举一反三,则学到的“知识”也只是“死”的。也许偶尔能在几次考试中蒙混过关,但能力没有提高、智力没有发展、方法没有掌握,学过的知识也容易遗忘,随着时间的推移,遗留下的问题、疑难点越来越多,分析综合能力没有进步,就会渐渐觉得学习吃力,仅靠机械记忆已难以应付,最后很可能会“落下来”。这也是一些小学低年级时总得满分,而年级升高后成绩却逐渐下降的学生之所以失败的原因。

小建议

不要热衷各种训练班,单纯进行智力训练。

因此,一定要从小重视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开发,这样才能为以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尤其是观察力培养,许多人由于急于求成的心理,看不到观察力与学习进步的直接利害关系,而对其训练极不重视,结果往往始求不及。其实,如果不去有意识地加强观察力的培养,使其在复杂的事物和现象中善于观察事物和现象的细微变化及其本质特点,就不能有效地进行充分感知,获得规律性知识,分析、判断和综合概括能力也将难以得到提高,而这些都是智力发展和学业进步的必需条件。

另一方面,有人认为小学阶段只要课常上听一下就行了,没必要过分重视,只要“聪明”就行。因而比较多地重视单纯智力训练,忽视知识技能的牢固掌握。这显然也是极为片面的,因为,归根结底,知识积累是智力发展的内容和基础。没有知识,就不可能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就不可能遇事做出正确辨认和判断,更不会解决问题或有所创造,这种“聪明”也只是华而不实,这样的孩子也容易被人叫作“绣花枕头——外秀中空”。有这种思想的人的突出表现是:热衷于参加各种技巧训练班。社会上一会儿刮起“学琴热”,一会儿又风靡“图画热”,一会儿又有“外语热”等等,这类人往往是这每一股时髦热潮中的积极分子。结果只能是,学什么都是“蜻蜓点水”,却还以为会得很多、懂得不少,自视甚高,养成好高骛远、不求甚解的习惯,后患无穷。

其实,最好的教育都是从点点滴滴的日常生活开始的,教师和父母同孩子频繁的接触、广泛的交流和交往,就是良好的教育课堂。不用煞费苦心地再去经营家庭、学校以外的“第三市场”,那样结果往往得不偿失。尤其是观察力培养,更需要从日常生活和知识经验入手,从记录一盆花的生长、一次活动的经过、一个人物的外貌神态、一道题的实际含义做起,而不是一个两个或多个“辅导班”所能完成的。它更多的是需要长期的坚持和自身的细心观察,以及你主动性的发挥,而不是任何第三者外力可以胜任的。

此外,观察力培养本身就是一个多内容多方法的综合训练过程。观察不仅仅是简单的“看”或“听”,而是要运用多种感官的综合活动,尤其是优良观察力本身包含着较强的分析、判断等思考能力,这更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事情。观察力训练包括观察内容的选择和确定,观察目的的提出,观察方法的选择、运用和变化,观察过程的记录、思考,还有观察结果的总结与分析等等。观察力训练要培养你良好观察的品质,发展其正确的观察类型,养成其积极的观察主动性、自觉性,以及良好的观察习惯,学会必要的观察技能等,这本身已足可构成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

所以,观察力培养与训练要遵循综合开发、统一发展的原则,不但要使你的观察力各素质方面和谐进步,还要使观察力训练与知识积累、智力开发相统一,才能不失偏颇,取得最佳效果。

各个感官并用

在观察中,最好多种感觉器官都参加活动,看一看、听一听,或动手摸一摸、亲身试一试、亲口尝一尝、亲自闻一闻,或自言自语、读出声,或边看边听边记忆,边观察边记录……总之,动员你的一切感官都加入观察的行列,以增强观察效果。

有人做过一个实验,请儿童观察图片,结果发现,当只用视觉进行图片观察时,其保持率为25%,而只用耳朵听有关图片的言语描写过后,保持率只有15%,但当视听觉同时使用时,其保持率则可提高到65%。由此显而易见,多种感觉器官的协同活动有助于提高观察效率。现代生物学的研究也表明,当某一种感官感知某些事物时,别的感官会自动地参加进来,从而得到一个完整的感性印象,这称之为“感官的相互支援能力”。所以,日常我们在记生字、背单词时,往往边读边记的效果要比单纯的抄写或默记效果要好。

这种多种感官并用会提高观察效果的情况在儿童身上要比成人更为明显。因为小学生大脑皮层、神经系统都尚处于发育成熟期,相对来说,兴奋强于抑制但持久性差。也就是说,容易被激活,也容易疲劳,注意力集中时间不能过长,同一种活动进行的时间也不宜过久,否则,大脑活动处于低兴奋状态,容易产生厌倦甚至抵触心理。而多种感官并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因单一活动而产生的单纯信息,也可以促使大脑皮层不同兴奋区的交替活动,因而同一内容的活动可以较长时间坚持进行。

金玉良言

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多感官并用,可提高观察质量。

比如,观察天气变化的训练,可以先收听天气预报,然后观察天气变化,包括太阳的显没、云的变化、风的消减、甚至街景的变化等,在观察中按顺序观察,边看边讨论,“……怎么样了?”“和刚才有什么不一样?”“现在……像什么?”等;然后作记录,用文字写、用笔画都可以,但要抓住典型特征。在户外走一走,体验一下小雨中、阳光下、雪后天晴时人的感受,闻一闻空气、草木的味道,摸一摸小树的嫩叶、建筑物的湿度变化等;以后,还可通过家庭交流会的形式,将所见所闻表达出来,让家长予以裁定——这样下来,写一篇漂亮的关于天气的作文就会水到渠成,不用父母催促恐怕就要急于下笔,也不会是干巴巴无内容了。

此外,还要提醒各位的是,多种感官并用原则并不是主张平均使用各个感官的能量。而是指在某一项活动或任务中,根据活动内容或任务性质,重点使用一种或两种感官的同时,发挥多种感官的积极性,使其参与活动,增强观察效果。

比如,对于动植物生长、天气变化、日月星辰起落等的观察就应以眼睛看为主,力求看得仔细认真、准确全面,与此同时,还应动手记;而在对一些理论化现象的观察中,如醋为什么是酸的,自燃是一种什么现象,量筒的面积与体积的关系等,就需要做一些小实验,在用眼看的同时更要亲手做、亲自尝试,甚至亲口品一品。

看电视和看漫画

小学生特别喜欢看漫画和电视动画片,在看的过程中,会不知不觉地培养出敏锐的观察力。例如,小学生看卡通动画片时,会细心留意主角使用的武器,并牢牢记住所出现过的各个情节。此外,同学在一起时,总爱讨论卡通动画片的情节,相互交流中又激发了他们仔细观察故事细节的能力,因为谁都希望自己比别人知道得更多。

当今电视已走进千家万户,电视对学生们的影响越来越大,电视中的儿童节目、动物世界、漫画、科技探索等节目,看了会增长知识、受到教育。

因此,根据儿童的这一特点,要多看漫画或电视动画片,并和同学们一起进行讨论,谈观后感,以此培养你的观察力。

直观、形象、生动

观察活动主要是视听活动,是亲自实践的活动,因此,在观察训练中应该尽量坚持做到直观,对观察对象和内容有完整的、鲜明的、精确的印象,这是遵循观察活动以感知为基础的要求,也是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观察力培养中都十分突出的原则。

由于目前社会上教育的全民化和普及化,以及家长、教师共同教育孩子的现象日益普遍,许多教师也积极为班级或学校提供教具教材,或根据教学要求以及学生的兴趣,开始为学生制作或准备教具。而且,为使观察力培养训练卓有成效,学校也必须置备一定的直观学习材料。那么,如何遵循感知规律,选择教具呢?

直观教具的形象要与实际事物相符合,避免教给学生错误知识、留下错误印象。比如,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在认识地图、认识地球的时候,一定不能选用那种粗制滥造、比例失真、甚至形状错误的产品。教师应仔细挑选一下,对那些重要标识错误、界限不明、甚至国家位置、地名写法错误的地图、地球仪绝对不能要。因为这类教具可以反复使用,即便价格高一点,也要称心如意。但这也不是说买越贵的越好,由于某些生产商的产品意识,也有可能用不适宜的昂贵原材料制作这类教具,而这样的东西买回来后,由于更多的“爱惜”、“保护”心理,很可能将其束之高阁,或成了精美装饰品,而失去了教育的实效。

小建议

买玩具要适当、适度。

同样地,在这方面还应注意选择的另一类教具是小动物的模型。由于条件的某些限制,不可能所有动物的观察都通过在学校中喂养来实现,有的可以借助于参观,还有的恐怕只能借助于模型来进行了。这时,千万不要选择以动物造型为基础的吹塑、充气或绒毛玩具,因为这类玩具都有失真之处,以取得玩具本身的夸张效果。它们对于学龄前幼儿可以起到唤起注意、抓住典型特征的作用,但对于小学生来说则不再适合了。也许一年级的孩子因好奇心强,容易被颜色鲜艳、新异刺激的事物所吸引,一些造型玩具仍能唤起他们强烈的兴趣,但不能停留于对自己兴趣的满足上,要逐渐减少以玩具做教具的方法。

要根据感知规律选择科学合理的直观教具大体来讲,感知规律主要有:

◆强度律

被感知的事物需要达到一定的强度才能感知得清楚。这就要求教具的大小、颜色明暗以及声音强弱等要达到一定的刺激强度,才能引起清晰的感知。

◆差异律

被感知的事物必须与它的背景有所区别,区别越大越容易被感知。比如,制作或选择地图、图表、识字卡片和挂图时,要注意鲜明的色彩对比,观察对象的颜色应鲜艳一些,背景的颜色要暗淡一些。否则,背影颜色过于鲜艳反而喧宾夺主,影响知觉效果。

◆活动律

活动的对象较之静止的对象,更容易吸引孩子去观察。故应尽量使静态教具变成动态教具,多使用活动模型、活动卡片、活动画报甚至电视、录像、有益的电子游戏等现代视听教具。

◆组合律

凡是空间上接近、时间上连续、形式上相同的事物,易于被构成一个整体来感知。这一规律有时可以被积极利用,有时也应注意由于教具安排不当而带来的错误的“整体效果”。比如,选择细胞、细菌或器官等生物模型时,应按照本来面目放大或缩小。而小动物模型则最好选择能灵活拆拼的,以准确区别头部、躯干和颈部等。

教育中应该做到直观观察

我们所说的为了直观而选择“直观教具”,并不仅仅局限于“教具”本身。观察训练中的“直观”,除了图像、教具的直观外,更多的是实物直观和言语直观。实物直观具有模型、教具无法比拟的真实感,更能引起学生兴趣,加深其印象。而且,许多东西是无法依赖教师搬上课堂的,必须通过日常的指导在实际生活中加以观察,才能实现最终的教育效果。

跟我学

熟悉感知的规律,发挥教育的优势。

言语直观是指运用生动形象而又富有情趣的言语对事物加以描述,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具体又丰富的感性知识,并发挥发展学生的想象力。运用言语进行观察指导时,可以更自然,更随意,更多允许学生的参与。可以通过聊天、讨论或相互问答的方式充分发挥言语直观的作用。也可以通过听磁带、打电话询问、求教于他人,使言语直观的内容更为丰富,效果更为强烈、持久,也可在某些时候或某种程度上弥补教师能力的不足。

此外,现代学校中大多具有十分便利的声像器材,照相机、摄像机、电视机、录像机等都可以在观察教学中发挥很大的直观效果。良好的直观电视教学片、专题片,如《动物世界》、《人与自然》、《科技万花筒》等都是极好的直观教材。只要利用得当,“小电视迷”也会获益匪浅。

你至少可以知道

看电视、读书可以练观察力

轻松自在去观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