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张化万:语文五个浙派专题先后九次站站长

张化万:语文五个浙派专题先后九次站站长

时间:2022-02-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浙派名师工作站”站长张化万老师,是一位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勇于开拓教改新路的著名特级教师。他的自传性专著《我的语文人生》洋洋33万字,已于2004年12月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和国家教委电教司把录制的《张化万作文教学专辑》作为全国远距离师资培训教材。但张老师没有因此而退却,他相信自己并不是失败于理论。几个月的思考,张老师终于找到了失败的原因:忽视了学生的心理因素。这使张老师真正意识

语文人生——“浙派名师工作站”站长张化万专访

“浙派名师工作站”站长张化万老师,是一位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勇于开拓教改新路的著名特级教师。他对小学语文教学的理论和实践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探索,他的研究成果《语文课堂教学优化的尝试》、《寻求小学作文教学的优化》等论文先后获省、市教育科学成果奖,《小学生作文系列训练教例》获全国写作学会青少年专著一等奖,《阅读课学生参与的策略》获全国小语会优秀论文奖。他的自传性专著《我的语文人生》洋洋33万字,已于2004年12月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张老师的教改成果被省内外多家电视台、杂志社报道,上门求教者络绎不绝,曾被邀请赴全国17个省市上示范课和作学术报告。张老师已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是语文教学的积极探索者和实践者。

燃烧的语文人生

人生有两种滋味:燃烧的痛苦与平庸的安逸。张化万老师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前者。如今,当这位挂着杭州市政协常委、浙江省小学语文教材编委、市小语会副理事长、杭州市上城区教师进修学校书记兼副校长、中学高级教师、曾宪梓教育基金二等奖获得者等一长串头衔的特级教师回首自己30多年的教师历程时,他还是那么执著地说:“倘若老天给我第二次青春,我还将这样燃烧……”

曾在杭州著名的实验小学——天长小学的讲台上一站就是28年的张化万老师有这么一个坚强的信念:“只要学生不是先天智力缺陷,我相信他们都能学好。”这,是他30多年来孜孜探索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支柱和动力。

20世纪80年代初,虽然当时的大势是“重教法、轻学法”,“重结果、轻过程”,“老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但张老师相信自己的判断,认定“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课堂的主体,课堂与学校应是儿童的乐园”。

但认识必须有实践的证明才能成为真理。于是凭着“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张老师开始了致力于小学语文教学最优化的实验,并付诸一系列大胆的教学改革和创新:他让学生当学习的主人,在课堂上读读、写写、想想、划划、议议;他将游戏、实验、表演、谈天等形式注入“传道、授业、解惑”的内涵引入课堂,让学生在“谈天说地”中了解世界之奇妙;他提出了开放的作文教学观,鼓励学生上街找错别字,自己制卡、办小报,甚至给市领导写信、编书出版……

10多年的探索,10多年的艰辛,事实终于证明了张化万在当时所表现出来的非凡远见。著名教育家朱作仁教授看到了张化万的“谈天说地”课和小学语文优化研究成果后,不禁对这位探索道路上的“勇士”刮目相看,给予了充分肯定;国内最优化研究的权威——博士生导师张定璋教授对他的研究成果也大为赞赏,说“动脑动口动手,谈谈想想议议写写,就是优化的好方法”;更有人认为张化万的教学理念“开拓了小学语文教学的新思路”。那一本本大红荣誉证书、一套套教材、一部部专著,无不浸润着张老师的心血,也记载着他10多年冷板凳煎熬出来的辉煌:《语文课堂教学最优化的尝试》、《寻找小学作文教学的优化》等五个专题先后九次获省市教育科学成果奖;《小学生作文系列训练教例》丛书获全国写作协会青少年专著一等奖;《抓住题眼,叙述具体》作文教学设计获全国小学“我的作文教改探索”论文大赛一等奖;《阅读课学生参与的策略》获全国小语会优秀论文一等奖;《全方位、多层次、三结合抓好继续教育》获省继续教育论文一等奖;他参与了浙江省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材建设;他还主编了《写好作文金钥匙》丛书、《猪八戒学作文》等教育读物,参与和主持撰写了《小学作文心理学》、全国小学新教师培训教材《小学教育研究入门》……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浙江电视台、浙江教育报、浙江教育及京津沪广等省市十几家媒体刊物相继介绍他的“谈天说地”课、他的“四人小组讨论”、他的学生编辑组、他的语文教学最优化……他的开放的、注重实际应用的作文教学优化方案被各地小学语文教师争相效仿,上门求教的人络绎不绝。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和国家教委电教司把录制的《张化万作文教学专辑》作为全国远距离师资培训教材。他主编的《小学作文名师名课选萃》在全国发行,新加坡教育代表团的校长们一次就购买了10余套;《张化万作文教学》、《张化万阅读教学》连续两周在中国教育电视台的《名师讲坛》播出;1998年4月,国家新闻出版署九五重点课题《小学作文基本功训练》的研究和拍摄任务又找上了他;他曾到大江南北18个省、市、自治区讲学,他一次又一次的学术报告和示范课,给人们很大的启发;他已被写入《中国当代教育名人辞典》、《中国特级教师辞典》等书,1998年第三期《特级教师》以一半的篇幅介绍了他的事迹和研究成果;而“曾宪梓教育基金”二等奖的获得更是对他累累硕果的认可。

成功的鲜花是由于汗水和心血的浇灌才得以芳香四溢,而丰收的农夫也永远不会忘记播种的辛劳。张化万老师同样忘不了几十年奋斗的酸甜苦辣……

1980年,大家都在片面追求升学率,可张化万和年级组的老师们果断地退出了升学率的竞争,“宁丢三分,不丢方针”。他们着手实施“全面贯彻方针,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质量”的试验,并相应地做了“用丰富的课外生活扩充课堂容量”、“强化备课,吃透学生”、“确立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等三方面的工作。一年后,张老师终于喘了一口气——他教的班在语文升学考试中平均分名列全区第一。他执笔的试验论文《努力按规律办事,争取减轻负担,提高质量》在全市小语研究会上亦引起了同行的极大兴趣。

1982年,张化万顶着“课堂似茶馆”、“纯粹是浪费时间”这些来自部分家长、同事甚至研究部门的种种“非议”,坚持开展“四人小组讨论”。经过10多年的总结、完善,张化万“以个体学习为主,四人小组为辅,教师点拨为主导”的教学模式以无可辩驳的实效逐渐成为课堂中普遍采用的一种形式。

鲁迅先生说过:“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但第一个走这一条路的人必定会遇到许多荆棘。只有不怕艰险的勇士才能奋然前行,并最终走出一条坦途,张老师正是这样的先行者。他在挫折中锤炼自己,把一次次失败作为新的起点。如今张老师还清晰地记着那一次教训:1982年的区语文研究会上,张老师的“谈天说地”课砸锅了。但张老师没有因此而退却,他相信自己并不是失败于理论。几个月的思考,张老师终于找到了失败的原因:忽视了学生的心理因素。这使张老师真正意识到师生思想情感的双向交流和保证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性。从那以后,他的“语文课堂教学的最优化尝试”也找到了突破口,并最终架构成了自己的语文教学理论体系

在繁忙的教学与行政事务的间隙,盛名之下的张化万老师还坚持业余进修。他认为教师给学生传道授业解惑,首先要自己懂道、立业、不惑。因此,学习成了张老师生活中永恒的主题。于是他读书、读人、读社会:他认真钻研理论专著;他从专家前辈处聆听教诲,他向教坛明星学艺,他更勤于向身边的同事、向自己的学生学……他像一块永不饱和的海绵,吸纳着各方面的养分。他还主动邀请专家、同事、家长听课,提批评建议,并自己录上课实况反复琢磨修改。为了探索语文优化训练,他经常挑灯夜战,写教学后记,研究调查数据,撰写论文书稿……

对事业有着殉道般执著与负重的张老师也有轻松的时刻:当1982年执教的一班学生有近百篇习作公开发表,近一半的学生在全国、省市的语文比赛中获奖时;当口语训练使胆怯的女孩成熟起来,能在全校大会上用提纲流利地报告去南斯拉夫演出的收获时;当连续两届省青年教师阅读大赛都由他的徒弟摘下了第一名的桂冠时,他,放松地笑了。这对他而言,是最能令疲惫的身心得以舒缓的良方。

一枝独秀不是春,万紫千红才是春。自从1990年调入上城区教育局教研室后,张老师关注的就不仅是自我的提高,他更关注的是整个上城区的教育,特别是全区青年教师素质的提高。所以他又致力于探求一条比个人成功更深远的成功之路。

1994年6月,酝酿已久的第一届上城区“跨世纪园丁工程”拉开了帷幕,50位青年教师满怀喜悦之情拜12位特级教师和优秀教师为师。张老师终于在这个园丁工程里实现了自己的夙愿,找到了那条一直在苦苦寻求的成功之路。他仿佛看到在这些师徒之间正传递着一种知识,一种信念,一种责任,一种希望。“拜师难,带徒更难,但我们愿干。因为我们都年轻过,因为我们的成长都离不开前辈师长的栽培……然而,我们终究要老的。为了教育事业永远辉煌,我们带徒责无旁贷……只有在事业的追求中才能赢得生命的永恒。”很少激动的他,这一次真正激动了。

在组织发动全区优秀教师带徒授艺的同时,作为特级教师兼教研员的张化万更是热诚地欲把自己几十年积累的教学心得传递给后来者,让他们少走弯路,早日达到事业的巅峰。他恨不能把自己的所知分解为一滴滴的乳汁,全数奉献给如饥似渴的青年教师们。

以自己的教学艺术与人格力量去影响学员是张化万老师带徒的特色。可以说,他的课堂教学是一种艺术与人格的熏陶,学生上他的课是一种幸运,旁人听他的课则是一种享受。他有着幽默风趣的语言,亲切自然的教态,上课轻松自如,游刃有余,有一份让人佩服的教学机智。正是这种炉火纯青的教学艺术让他的“徒弟”们获益匪浅。

张老师的“徒弟”们都说,能拜他为师是一件十分幸运的事。但他们又都十分“怕”张老师——怕他的勤勉,怕他的认真,怕他“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真诚。在张老师手下,没有一个学员忍心偷懒,开小差。

人格的力量是无穷的,艺术的力量也是无穷的。正如张化万所期望的“希望你们借助我的肩膀攀登得更快”,在张老师的带领下,两期“园丁工程”学员在短短的时间里迅速成长起来,他们有的入了党,有的成了省市区教坛新秀,还有的在全国比赛中获奖。不仅如此,作为浙江省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心、浙江省教坛新秀班、杭州教育学院小教大专班、杭州市小学学科带头人培训班的兼职教师,张老师还带出了一大批语文学科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

岁月染白了双鬓,风霜刻上了额头。半个世纪的人生化作厚厚一叠论著成为永恒。面对别人或许一辈子都不可能拥有的成就,张化万平静地说:“我不想成为高挂天穹的明月,只想燃烧短暂的人生成为闪亮的流星。”

教学最优化的追求

(一)语文教学最优化的整体认识

张老师明确提出,“从整体高度认识语文教学优化”,这个观点的提出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使得对语文教学的认识在哲学和方法论上产生了新的飞跃。小学语文教学涉及面很广,既有宏观上的教学思想问题,也有微观上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问题。解决这些问题不能局限在从单一的点、线、面的角度去思索,还应用最优化的观点和方法加以考察。这种方法的基本指导思想是整体观。语文教学最优化不仅仅是局部的优化,更主要的是整体的优化。

整体观是现代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近代科学研究主要用分析的方法求得对事物整体的认识,其特点是从部分求解整体,从部分的简单相加达到对整体的认识。在研究对象比较简单时,这种方法起了良好的作用。但是,随着研究对象的日益复杂,出现了众多的变量,从部分求解整体的方法就显得无能为力了。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科学发展出现了一体化的趋势,各门学科相互渗透,新的边缘学科不断涌现,要深刻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必须把各部分综合起来进行考察。这样,整体的观点在现代社会被广泛地应用。张老师用整体观考察小学语文教学,正是这种趋势的体现。

整体观把语文教学始终看作是由多种因素、不同阶段构成的有机整体,要从整体与各因素之间、各因素之间、各阶段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中整体考察语文教学问题,从整体与部分、整体与层次、整体与结构、整体与运动的辩证关系上把握语文教学问题,达到语文教学整体功能的最佳水平。立足于整体观,张老师首先提出了以下语文教学最优化的基本论点:

1.学校教育是个整体。语文教学的优化只能放置在学校改革的大背景下,在整个学校教育改革的指导和协调下,才有希望获得最优的结果。

2.语文教学是个整体。字、词、句、段、篇诸方面的知识技能,听、说、写等各项功能的训练,语言、思维、个性、情感等等,都是密切相关、相互联系和制约的整体。

3.语文教学优化是整体的最优化,不是指某一课书的教学优化,也不是某一项功能的优化。从横向看,包括课前预习、课堂教学、作业学习、学科活动、学习评价等主要环节。从纵向看,应当贯穿整个教学的全过程。

4.语文教学优化面向素养教育。实施语文教学的优化,应当是面向全体学生的,使每个学生的素养都有发展机会,而且,学生的素养发展是全面、和谐的。

5.语文教学优化依赖于一定的条件。从整体观看教学优化,不仅要有优选的专教法,合宜的学法,还需要创设教学的优化环境。这需要一定的物质保证,更需要适宜的精神因素。

6.语文教学的优化是高效的。最优化是指师生最少的时间和精力投入而获得最大的效率。这种投入必须在教育计划许可的范围内,师生的负担应符合卫生标准。

7.语文教学最优化的本质特征是营造开放的教学体系,着力于学生的基本道德情感、基本的语言文字能力、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的培养,追求的是学生素质健康和谐的发展,讲究的是语文教学效率。

可见,张老师提出的语文教学整体观,并不是什么特别的教学方法,而是一种教学指导思想,是一种教学方法论。从语文教学整体观出发要求在认识上实现三个转变:①由着重对语文教学的单方面研究转向着重对语文教学的多方面研究。既要考察语文教学过程的单一方面,把单一方面作为语文教学整体的一部分来考察,更要考察语文教学过程的全部因素、各个方面及其联系。②着重对语文教学的各种联系和结构的研究。语文教学的整体效果主要取决于各个部分之间的联系和结构。因此,不仅要研究语文教学的因果联系,而且要研究结构联系、部分与整体的联系等。③由着重对语文教学的相对静止的研究转向对语文教学的动态研究,从而建立语文教学的连续性的动态体系。

从张老师关于教学最优化的论述和实践中,我们可以进一步分析整体优化的特点:

(1)组成部分的相关性。“优化语文教学必须打破自我封闭的孤立的教学状态,把语文教学变成向学校各相关学科、向社会生活开放的系统。”这是一种广义的相关性。从语文教学本身的狭义相关看,张老师认为,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学程序、教学方法各方面要紧扣教学目标,形成一个“相关图”。听、说、读、写和字、词、句、篇各要素要紧扣语言知识的传授和语言能力的发展,形成一个“联系圈”。张老师提倡的听说结合、听读结合、说写结合、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等教学策略就是语文教学过程中各种因素相关的典型体现。

(2)结构的合理性。语文教学的设计结构和操作结构要优化要素,展开过程。张老师设计的阅读课堂教学结构、作文课堂教学结构就体现了结构科学、主线清楚、层次合理、比例适当的基本特点。语文教学如果结构残缺、比例不当、层次易位、组合方式不妥,就会失去整体功能。

(3)运行的有效性。语文教学要根据其性质、任务及其内部的规律独立自主地进行操作。一个最优的语文教学方案,如果不能实施,就不符合最优化的要求。语文教学最优化追求的是理论和实践的统一,设计和实施的一致。有的语文课时教案设计甚好,但在具体实施时困难不少,主要原因是没有有效地遵循语文教学规律组织教学。在一定意义上说,语文教学最优化主要是指语文教学过程运作和操作的实效性。

(4)关键部分的主导性。整体中各个部分的地位、作用不同,整体要有效地运作,必须依靠其中的关键部分起主导作用,并把各部分有机地整合起来。例如,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训练主要有语言文字训练、思维训练、情感训练和常规训练,它们各自都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在同一时间出现时的主次作用是不同的。当前强化了语言文字训练,这是对语文教学本质的回归,是语文教学实质的体现。语言文字训练是语文训练的关键部分,在语文训练中起主导作用。其他各方面的训练应渗透在语言文字训练之中,而不能游离于外,更不能凌驾于上。

更为深刻的是,张老师提出了“语文教学最优化是相对的、具体的、发展的”的教学观点。具体问题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最优化与具体性是紧密结合的,最优化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条件下的最优化。“最优化”不等于“理想”,它是特指在一定条件下的最优。例如,差生达到及格可能最优,而优生取得良好成绩不能认为是最优。语文教学没有千篇一律的优化模式,有的只是符合语文教学本质的优化原理经验。语文教学也没有一成不变的优化计划和教案,有的只是适合特定时间、条件、教师、学生的具体的优化。语文教学的优化是相对的、发展的,而不是绝对的、一成不变的。

(二)语文教学最优化的外部环境

1.提供最优的教学氛围。

(1)优化语文教学与学校、社会和家庭的联系。小学语文教学既要重视学科内部的优化,又要注意学科与外部的联系,提倡“大语文教学观”,把语文教学放在社会生活的广阔背景中,创造学校与社会、老师、与家长、父母与子女相互信任、和谐、合作的气氛,共同促进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在这方面,张老师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不定期邀请家长听课,利用电视台《成语故事》等节目内容进行《画蛇添足》等课文的教学,带领学生去街道单位查错别字,为前线战士写慰问信,给工厂等单位提建议。

(2)优化小学各门学科教学之间的相互联系。张老师提出:“按全面的优化目标,优选综合各学科相互支持的单元。”例如,第七册第二单元,根据张老师的教学总体设计,不仅要完成《海底世界》、《壁虎》、《珍贵的动物》、《小青蛙》等课文教学,还要加学《长山岛趣闻》、《奇异的蟹》、《斑鸠》等课外篇目,还要请自然、思想品德课老师配合,调整教学顺序,教学《动物怎样吃东西》、《动物怎样保护自己》、《科学技术威力大》等课文,这样带来教学效果的优化。

(3)优化语文教学自身各方面之间的联系。张老师认为,语文教学改革要采用优选综合法:第一,先要双基、能力、情感、方法、习惯等形成综合的目标,再把年级目标分解为课时目标,形成可操作的教学目标。第二,听、说、读、写要综合训练,实现训练的系统化。第三,不同类型课文的教学要做到常中有变,变中求常,体现教学的多样化。

(4)优化语文教学环境和条件。一是提供良好的教学物质条件。建立学校和班级图书馆,添置各类电教设备。二是建立良好的教学氛围。在走廊上张贴学生自办的报纸、专栏,教室开辟“佳作欣赏”,开展小文学社、小记者组等活动。三是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优化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沟通教师与家长的友好联系。

2.制定最优的教学方案。

要获得最优的课堂教学效果,必须在研究教师教的同时,着重研究学生的思维过程,研究让学生会学习的方法。因此,在备课时不仅要研究课文的思路、教师的教路,更要分析学生的学路,集三者之势,制订最佳的教学方案。

制订最优的教学方案,核心是恰当地提出全面而优化的教学要求。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包括双基教学、智能发展和思想教育。张老师认为,双基是基础,智能是重点,在完成思想教育的同时去培养一代新人是整个教育的终极目的。完成这三个基本要求,并不是在教学方案中设计三个环节,一个一个割裂进行,搞“添加法”。这三个方面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要在双基训练的同时,发展智能,使学生受到思想教育。

以张老师设计《铁人》第二自然段的教学方案为例;铁人在批评阿姨后有这样几句话:铁人睁大了眼睛,“哦?……咳!”张老师设计了一组问题:①铁人说的话只有两个字,却有几句话?②省略号是什么用法,这里省略的是什么?③从问号到感叹号的转变中,铁人的思想感情起了什么变化?④你能知道此时此刻铁人心里想的是什么吗?这样,不仅使学生认识了省略号的用法,认识了独词句,同时训练了想象力,让学生依托上下文,脑海里再现铁人惊讶、羞愧到决心改过的情景。更为重要的是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由于对字、词、句、标点的掌握,由于再现想象的出现,使学生油然升起对勇于改过、严于律己的铁人的敬佩之情。这样的教学方案,以语言文字训练为主线带动了智能训练和情感训练,一举多得,可谓教学设计巧妙,教学效果优化。

根据张老师的观点,要制订最优的教学方案,一是确立优化的教学目标。没有目标的优化,就不可能有教学方案的优化。确立优化的教学目标应该注意目标的全面性、学科性和适应性。二是编制优化的教学单元。要十分重视语文和相关学科的相互渗透。各学科之间的相互协调是阅读教学内容优化的一个特别重要的组成部分。要适当学生有的发展水平。三是设计最优的课堂结构。张老师提出阅读教学的课堂结构模式主要是读议型、自学性、练习性、比较型和竞赛型。四是选择最优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不能墨守成规,固守一法,要因文而异、因势而异。这些观点,全面勾勒了语文教学的优化蓝图,揭示了语文教学的规律性,是优化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基本要求。

3.创设最优的课堂气氛。

课堂气氛指的是洋溢于课堂教学中的气息和氛围。小学生的语文学习主要是在课堂气氛中进行的,不同的课堂气氛会形成不同的教学效果。良好的课堂气氛是小学生语文学习的动力,是优化课堂教学的催化剂。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不仅是优化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而且也是评价课堂教学优化的重要标志之一。所以,要让学生在充满爱的富有情感色彩的课堂气氛中,自觉主动地获得知识。张老师在实践中提出创设最优课堂气氛的三条主要途径:

(1)用教师最佳的情绪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良好的课堂气氛的形成有众多因素,但起主导作用的是教师对学生真诚的爱和正确的情感示范。要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教师要先进入角色,以准确的情感,采取各种手段激情入境,进行富有情感的教学。教师的情感游离于课之外,是课堂教学低效的直接原因。教师不是演员而应胜似演员。教师语言风趣幽默、师生情感交融、课堂中高潮迭起,是人们对张老师上课的评价和称赞。张老师上《十里长街送总理》、《狼牙山五壮士》、《我的战友邱少云》等课文,入境入情的情景至今还令人记忆犹新。

(2)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创设最优的课堂气氛。在教学中,要让学生融进自己的思想情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要自觉地和学生心理换位,站在学生的角度多想想,要尊重学生的情感,鼓励学生的“创见”,尊重学生的“异见”,宽容学生的“误见”。要满足学生的成就感,用成功调动学生积极性。张老师任教班级的学生在上课时经常提出质疑问难,甚至对课文的写法、对插图都会提出意见。可见,学生已成为语文的主人。

(3)通过喜闻乐见的教学形式创设最优的课堂气氛。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适时、适度地安排一些有趣的实验、游戏、表演等活动,寓教于乐,能起到活跃课堂气氛的良好效果。从1981年以来,张老师在班上增设“玩玩说说”、“谈天说地”课,就以其有趣性、新颖性受到师生、家长的一致好评。

诚然,热烈、活泼的课堂气氛固然有助于语文学习,但是,语文学习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需要学生的艰苦努力。语文课堂教学中不可能永远处于一种轻松的境界,必然也要求肃静的课堂气氛。教室里由热烈转为沉寂,并不意味着学习高潮已经过去,相反恰恰说明了学生的学习在向更高境界发展。学生的高明见解,往往产生在沉寂之后,这就是心理学上的空白效应。目前的小学语文教学课堂气氛是热烈有余,安静不足。表面上的生动活泼,容易形成掌握知识的虚假现象。教师要根据实际需要寻求课堂气氛巧妙设计,一会儿把学生引向热烈的讨论,一会儿让学生进入深化的思索。讨论时,课堂上生动活泼;沉思时,课堂上鸦雀无声。这样就容易形成最佳的课堂气氛,使学生的学习始终处于活泼和静思相互交替的气氛之中。

4.促进最优的学生参与。

张老师认为:过分强调阅读内容的理解,过度的“分析问答”,忽视学生的课堂参与,是阅读教学高耗低效的症结所在,扩大学生参与面,加大参与量,提高参与质,是正确确定教学目标后,提高阅读教学效率的关键。促进学生参与的基本策略是:

(1)全体参与。这主要有两条线索:第一,抓好个体学习。让每个学生有比较充分的时间,根据明确的学习导向,按自己的水平去读、想、说、写。个体学习应遵循“短时、多次、有层次”的原则进行。第二,抓好小组的讨论。让一问一答变为全班学生平等自由的参与。在和谐自主的参与中,使理解由片面变为全面。要发挥小组讨论在全体参与中的积极作用:应放大个体学习之后,发挥全体参与的互补效应;小组讨论“宁少毋滥”,每次时间“宁短勿长”。

(2)全程参与。全体学习在课堂教学某一环节的参与是容易的,但这是不够的。学生的参与应贯穿语文课堂教学“定向—获取—总结”的全过程。①引导学生参与教学目标的制订,是努力把教路和学路统一的方法之一。由于学生参与定向,使学生的活动更为主动和活跃,教与学更趋一致。②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学生的参与是发挥主动性的基本保证。课堂学习是在学生的参与中推进并深化的。③在教学的总结阶段也应尽可能引导学生参与。引导学生参与才能使总结更自然,得益更多,效果更好。

(3)主动参与。课堂教学中学生参与的效果不仅与参与人数多寡、时间长短、方式时机相关,还依赖于参与者的心理状态。学生参与学习活动有积极和消极两种心理状态。优化语文教学,就要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防止学生参与中的形式主义倾向。张老师的课堂教学有比别人更多的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精彩片段,都是值得仔细品味的。

(4)差异参与。张老师从学生的个别差异出发,提出了“差异参与”的观点,这是对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更深入的探讨,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理论价值。所谓“差异参与”包括三方面的内容:第一,参与要求要有弹性。有弹性的分层次的参与,能避免课内时间的空耗。第二,参与方式各有不同。根据不同的问题和不同阶段,安排不同的参与方式,使学生扬长避短,更好地发挥参与效果。第三,参与给予不同的评价。在平时的作业评改中甚至可以因人打分。只要坚持评价的差异性,给学生以更多的体谅,班级中的绝对差生和个体差生会不断减少。

(三)语文教学优化的设计思路

1.追求最优的语言习得。

加强语言习得,是小学语文教学本色所在。但是在语言习得中存在的主观主义、形式主义、繁琐哲学还相当普遍。探索语言习得的最优化是当务之急。张老师提出的一些思路和观点对我们进一步探讨语言习得很有启发。

(1)端正语言习得的观念。观念指导行为,行为受观念的支配。张老师从理性角度思考了语言习得的三个基本观念:一是要树立习得的整体观。通过对整体语言现象的学习,培养学生基本的语言文字能力,掌握学习语言的初步方法和基本习惯。既要注重语言文字的形式习得,又不能忽视语言习得的整体功能。二是要树立语言习得的主体观。学生的语言能力不是通过“耳读”,而是通过训练获得的。教师的“训”是为学生的“练”服务的,学生是训练的主人。三是树立习得的能力观。语言习得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理解、积累、运用语言的能力。张老师提出:当前有必要调整语言训练中培养理解能力占的比重,加大积累和运用语言能力的训练力度。这是非常富有远见的,是整体优化观在语言习得上的基本体现。

(2)明确语言习得的目标。目标是语言习得的价值所在和生命力体现。语言习得的目标要准确、单一、具体。不仅要有单元习得目标,还要制订每课时的习得目标。课时习得目标既要有普遍的常规语言习得,又要有鲜明的课文个性特点。一般来说,一课时的语言习得目标以三个为宜。要把课时目标落到实处,必须精心选择语言习得点。

(3)展现语言习得过程。任何有价值的语言习得,都要经历一个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过程。这个习得过程的合理展现,需要时间的充分投入,策略的正确应用。张老师提出的基本策略是:自主参与、读写结合、分步实施、双向训练、弹性训练等,这是对展开语言习得过程颇有指导意义的思索。

(4)强化语言习得反馈。在反馈中,正确是基础,核心是指向性。指向性是指根据语言习得的目标进行检测、反馈、评价和矫正。反馈要适时,一般来说,应采用及时反馈,有时可以采用延时反馈。反馈时要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对语言习得结果进行综合优选。

2.形式最优的作文教学模式。

小学作文教学不是单纯的语言文字的技巧训练,而是让学生在学作文、写作文、改作文、用作文的全过程中,学习生活、学习做人、学习表达,让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和良好的个性情感得到和谐健康的发展。基于以上认识,张老师提出了优化作文教学的基本思路:

(1)建立开放的作文教学系统。第一,作文教学要与活生生的社会生活紧密联系,打破自我封闭式的教学模式,努力增强作文的实用性,作文与生活联系,不仅对作文固有的语言表达进行训练,还使学生感受到作文的作用,增强主人翁意识,激发写作积极性。第二,作文教学要与其他各科教学联系起来,相互渗透,形成一个和谐的教学整体。这样,不仅开拓了作文训练的广度,增强了作文的实用性,还取得了多学科知识整体渗透应用的优势。

(2)把握作文教学的全过程。要实现作文教学的最优化,只注重某一年级的作文教学,或作文教学某一环节的优化是不够的,必须从整体化、综合化、系统化的角度把握作文教学的全过程。从纵向看,整个小学作文教学本身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螺旋上升的完整过程,各年级的作文教学是既相互区别又紧密联系的整体。既要准确把握小学作文教学大纲和分年级的训练序列课目,又要以培养学生认识、表达、评改、应用等能力为目的的一个年级的训练纲要和过程。从横向看,每次作文训练,又是一个“观察认识—写作批改—评价应用”的完整的环状过程。

(3)开拓作文训练方式。任何一种作文训练方式都是有条件的,各种方式只有优选综合,才能优化训练效果。张老师对此进行了有益的探索,采用“多渠道、交叉网络型”的训练思路。习作训练有四种方式:一是自由作文。一般每周一次,自由命题,自能作文以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思维能力为主要目的,逐步形成“自求了解,自能作文,自能修改,自能应用”的能力。二是基础训练习作。以课文规定的写作题为基础,侧重于培养学生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语言表达能力。三是读写片段。注意深化对作文的理解,加快迁移。四是听说训练。以培养听的品质、说的能力为主,训练学生的观察、记忆和表达能力。这四种训练方式各有侧重,根据一个训练序列和目标,交叉组网,发挥整体的训练功能。

3.设计最优的语文作业。

作业是语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寻求语文教学的最优化,必然要对语文作业的优化进行探索。对语文作业的设计和思考,是张老师关于语文教学最优化观点中较为精彩的内容,有其独到的见解。

(1)建立层次性的作业结构。以往的语文作业常常对学生做统一要求。张老师根据“最近发展区”理论,提出了建立多层次弹性作业结构的设想:第一,以大纲为出发点,参照课后作业设计,以每个学生的实际发展为目标,以发展学生智能、落实双基为核心,重新设计作业。第二,多层次的作业结构的生命力在于因材施教。第三,要发挥作业的最佳效益,应该进行多方面的训练,使学生能动地进行作业。

(2)设计螺旋性作业周期。从宏观看,语文课本要讲究整套书、整个双基训练上的相互渗透和螺旋性循环。从微观看,要依据大纲,针对学生实际,研究学生学习语文及遗忘规律,科学地安排作业的训练次数、形式和周期。这种训练周期要从全册教学入手,至少要以一组课文为单元进行设计,力求作业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单一到综合,由理解到运用,形成合适的训练周期。

(3)选择适时性作业时机。传统的教学观念认为,作业只是教学后的巩固和训练,自然安排在课外进行。其实,作业本身就是学习知识、发展智能的一种形式。各类课文的不同,各种作业的区别,决定了必须按照各自的特点,选择恰当的时机进行训练。张老师提出了三种作业时机:教学前作业、教学中作业、教学后作业。根据不同时间、场所布置不同的作业,就能使作业获得最佳的效果。

(4)采用有效性作业反馈。学生的作业,是教师“教”的信息反馈,可以使教师掌握教学情况,找出差距,因材施教。对学生作业的批改评定会给学生反馈信息,可以使学生强化正确,改正错误,找出差距,促进学习。师生之间如果没有及时的信息反馈,就谈不上语文教学的最优化。张老师为此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提出了很有指导意义的建议:第一,提高反馈时效。听写、默写作业在8小时内,阅读作业在24小时内,写作和单元练习最迟在一周内把信息反馈给学生。有的作业可采用当堂交流评改的方式进行反馈。第二,强化反馈刺激。以往的作业是老师批改后才作修改,现在让学生根据反馈修改后再交来批改,变以往的一次订正为两次反馈两次订正,增加改后作业。第三,变通反馈渠道。以往的作业只有教师批改的单一的反馈渠道。还应采用其他四种反馈:自我反馈、相互反馈、家长反馈和社会反馈。

4.探索最优的考试方法。

考试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是检查教学效果的重要方法之一。如果考试不改革,语文教学改革就不可能巩固。研究语文考试的优化,特别是毕业班考试的改革,是一项十分重要又迫切的课题。根据张老师已有的研究成果,可以发现有以下新的认识:

(1)变单一的书面考试,为听、说、写的综合考试,笔试和口试并行。毕业班可以增设背诵指定的课文章节、朗诵、说话、听话能力等口试。

(2)设计科学、客观的书面试卷。对试题具体要求如下:覆盖面要大、讲究效度、要有区分度。

(3)认真实施考核,阅卷评分要客观。张老师认为,语文教学最优,整体观是最基本原理,综合法是主要方法,最优化是终极目标。从张老师身上我们领悟到了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要从整体优化观出发,对语文教学进行纵向、横向、立体的考察,以使我们对语文教学的认识和研究更加准确和深刻。无论是研究语文教学的一个因素,还是探索各个因素的相互作用,都要从整体优化出发,以整体优化为准绳,以整体优化为归宿。

作文教学的探索

大凡听过张老师作文课的人,无不为他精湛的理念和高超的教艺所折服。其实,更为重要的是,从他身上我们看到了提升小学作文教学品质的基本思路。

(一)开放性的作文教学体系

基于对小学作文教学40余年的经验和研究,张老师明确提出了小学作文教学改革的新观念:“世界是多元的、五彩的,我们的思维应当是开放的、多维的、创新的。”这为构建开放性的作文教学体系提供了理性支撑。这从更深层面上启示我们:作文教学改革和发展的视野不能仅仅局限于作文教学自身系统,而应触及整个社会大系统,从中得到思维上的启迪。张老师说:我国的文化、经济、政治都在朝着开放的方向发展,教育也应该是开放的,小学作文教学也应该如此。

在现代汉语中,“开放”一词的意思是“解除封锁、禁令、限制”。张老师认为,小学作文教学的“开放”是指作文教学向学校各学科、家庭和社会开放,注重教学与外部各个方面的联系,是个相互实施积极影响的开放的教学体系。开放性作文教学体系是针对传统作文教学“课堂中心、书本中心、教师中心”的封闭性弊端提出的。传统性作文教学的封闭性根源主要是:教学与社会生活的脱节,教学与学生的主体性脱节。开放性作文教学是与现代生活大系统和学生生活经验小系统相贯通,力求把作文教学建立在相互联系的两个系统上,促进学生在更加宽泛的智力背景下主动发展。

据此,张老师提出了建立开放性作文教学体系的基本思路:

1.作文教学向生活开放。张老师认为:学校是社会的细胞,要使作文教学的过程逐步变成学生走向社会的“第一生活场景”。让学生走进沸腾的生活,去参与生活、认识生活、学习生活,从五彩的生活中挖掘取之不尽的写作素材。张老师提出:作文教学要向学生的家庭和社区开放,充分利用家庭、社区、家乡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努力实现作文教学的生活化。

2.作文教学向学校各科教学开放。张老师认为,作文教学不能囿于作文本身,应该与学校的其他学科教学联系起来,相互渗透,形成一个和谐的教学整体。首先,作文教学要向整个语文教学开放,渗透到语文教学的整个过程及各个环节,使听说读写形成统一的开放的训练体系。具体表现为:听写结合、说写结合、读写结合。其次,作文教学与其他学科开放,加强与其他学科的沟通,充分利用各学科之间的差异性。尽管各学科的教学任务、性质各有不同,但不应割裂,更不能人为对立,争时间,争学生,应当主动向各科开放,相辅相成。张老师提议:向数学课开放,编写游览预算计划书;向音乐课开放,编写儿童歌词;向现代信息技术开放,利用电脑写作、网络习作;向劳技课开放,为家庭设计节日菜单及制作说明;还可以向综合性学习开放,写专题研究报告。

3.作文教学向研究性活动开放。张老师撰文提出:研究性活动关注的是学生投入研究实践活动的热情,是他们独立主动地在课内外获取各种形态信息的实践,是他们和伙伴合作、与人沟通的习惯,是他们朦胧的科学实验的意识的产生,是活动中释放的大胆思想和艰苦研究实验又快快乐乐的心境。为此,他曾为六年级设计研究性作文活动方案:研究性小实验课题是《猫是左撇子还是右撇子》。安排三次实验:第一次用皮球向猫滚去,第二次用毛线团抛去,第三次把鱼放在猫前。观察三次实验时猫的哪只脚先动。根据观察记录,写出研究报告。还有诸如蚯蚓再生能力的实验、植物果皮的作用实验、阳光对种子发芽影响实验等。这样,就把作文教学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联系起来了。

4.作文教学向“全域”开放。把作文教学放在全局、全过程、全领域的背景下,把作文教学的触角深入到更加宽泛的视野。中国教育电视台第三套节目《名师讲坛》2000年曾全面介绍张老师关于小学作文教学“全域”开放的基本构思:

(1)老老实实“记录昨天”。这是传统的“过去式”基础作文训练内容。让学生挖掘记忆,去写学生熟悉的人、事、物、景。这种训练有诸多要求,但关键的是真情实感、清楚具体。

(2)大胆实践“写好今天”。这种训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进行式”的训练,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实践性和应用性。例如,主题调查报告、科学实验记录、语言交际应用等。这种训练不仅使学生获得写作成功的快乐,更多的是体验到写作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还提高了学生的多种整体素养。

(3)展开想象“描绘明天”。这是一种“未来式”训练,它注重的不是按已知的知识和逻辑评价学生习作的内容,而是关注学生心灵的塑造、独特的语言表达、大胆的想象能力。这种训练除了看图作文、改写诗文、课文续写、童话寓言等训练外,还要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依据现代科技知识进行想象创造。

综观张老师关于开放性作文教学体系的论述,我们可以领略其主要风采:

(1)充满现代气息。开放性作文教学体系具有显明的时代特点,永远与时代的特点相适应,并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发展。那种传统封闭的作文教学体系将逐渐被时代所抛弃。

(2)适应社会发展。开放性作文教学体系向社会生活大系统开放,密切联系现代社会实际,促进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生活。作文与生活联系,不仅使作文固有的语言文字表达训练健康进行,还直观地让学生感受到作文的社会现实意义,激发写作欲望。

(3)凸现全程理念。开放性作文教学体系不只是某一内容、某一环节、某一方法的开放,它是教学全过程的开放,包括教学观念的开放、教学主体的开放、教学目标的开放、教学内容的开放、教学时空的开放、教学过程的开放、教学评价的开放等等。张老师认为,“小学作文教学不是单纯的语言文字的技巧训练。它不仅要让学生懂得写什么、怎么写,还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写,要在学作文、写作文、改作文、用作文的过程中,让学生认识世界,热爱生活,运用语言,适应社会发展”。

(二)现实性的作文教学资源

小学作文教学的现实问题是:为什么写、写什么、怎么写。其中最基本的是“写什么”。常言道:工人炼铁需要矿石,农民种田需要种子。就是说,一切物质生产都离不开原材料及其加工。精神生产虽然不同于物质生产,有其自身的特点,但同样需要一个从“原料”到“产品”的生产过程。小学生的作文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离不开有关资源的积累和使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从本质上看,人的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作文是小学生意识活动的产物,不管是客观的纪实叙事,还是主观的议论抒情,从根本上说都源于客观现实。

追溯张老师的作文教学经历和论述,不难发现关于作文资源的三个基本观点:

1.回归生活的作文教学生态观。这种观点,从本质意义上说,就是强调自然、社会和人在作文教学体系中的有机统一,使自然、社会和人成为作文教学的基本来源。现代作文教学生态观的基本观点是:

(1)作文与自然联系起来。作文教学应向自然界开放,与自然融为一体。应该使学生有机会走向自然,并在感受、探索自然的过程中,谋求人对自然的责任、保护和关爱。在张老师的作文教学设计中,引导学生走向大自然进行习作训练的项目不胜枚举。

(2)作文与生活联系起来。作文教学应直面社会,与生活融为一体。即使作文教学与学生生活和现实社会实际之间保持密切的联系,又使实践和生活成为学生个人发展的源泉。张老师为学生的作文开辟了多种生活渠道:为班级发通知,向校长写建议书,为学校的艺术节设计海报、广告词,为城市建设提建议,投诉违纪违法事件等等。

(3)作文与自我联系起来。作文教学应向自我开放,尊重个人的感受、体验和价值观念,关注人的自我认识、自我选择、自我意义、自我创造。在向自我开放的作文教学体系里,学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的接受者,而是知识的追求者和探索者。张老师提出,要把培养良好的读写习惯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策略。他认为学生读写学习的重要习惯主要是:独立自主地读书看报、收听广播看电视的习惯,重读、跳读、精读、猜读的习惯,把观察到的情况用一句话记录、作素材笔记的习惯,做资料卡或剪报等词句段积累的习惯,认真读题审题的习惯,限时作文、快速作文的习惯,让耳朵做“老师”、自己当堂修改、请别人修改的习惯,保存作文本的习惯,主动应用语言实践的习惯。

2.动态生成的作文教学内容观。有关作文教学内容的规定是一个预设系统,而不是既定系统。师生不仅是作文教学资源的实施者,而且还是作文教学资源的开发者、设计者。在作文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教学理念是生成的,教学内容是生成的,教学程序是生成的,教学方法是生成的,教学质量也是生成的。张老师倡导的“一题多做”,就是动态生成作文教学内容观的具体做法之一。例如,第十册《基础训练4》的作文是《我的家乡》,教学后张老师先安排学生写《我的卧室》,讲评后让学生写《我的母校》,再写《我们的大院》或《一条小巷》。

3.资源开发的教师作用观。新课程改革把教师从“教育方法”时代带入“教育内容”时代。在新课改条件下,只传授知识的是合格的教师;同时又传授方法的是良好的教师;在两者基础上提供教学资源的是优秀的教师。教师不仅是作文课程的执行者、使用者,同时还是课程的建构者、开发者。这在张老师的作文教学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1)教师是课程的建构者。张老师的作文教学无论是内容的设计还是方法的选择都具有弹性,留有明显的拓展空间。他认为,教师应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况适当调整课程目标、结构、进程和方式。对于同一个课程内容,可以构建不同的实施方案,有的可以通过认知去解决,有的可以通过体验去完成,有的则通过综合性活动去实现。张老师经常让学生在一个时期围绕一个中心主题或一个训练科目,进行记叙、说明、抒情和实际应用的系列训练。例如,中高年级可以在教师节前后一个多月里,让每一个学生拟订一个活动计划,发一份慰问老师的小组活动通知,摘录老师的名言警句,写一篇教师节活动的记叙文,赞颂一位熟悉的好老师,自己写或抄录赞美教师的诗歌、散文等,最后让学生把以上内容编成一张报纸。中高年级还可以进行主题作文训练,例如,城市的交通、环保等问题的专题作文,可在一段时间内让学生寻找资料、调查、整理和写作。

(2)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传统作文“旧课堂”恪守的“三中心”是以课堂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当今已日益暴露其弊端,突出的是课堂教学严重地脱离社会现实生活和学生的实际。这种学非所用、“书呆子”式的教学模式有人戏称为“世外桃源”。张老师经常有趣地比喻说,作文是现实生活、未来生活的“镜子”,教师应大力开发“现实性”的作文教学资源。分析张老师的经验,“现实性”作文教学资源开发的基本点是:

第一,发扬作文教学的生活意义。社会即课堂,生活即教师,要加强作文教学全过程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增强作文教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增添和焕发作文教学的生活气息。

第二,弘扬作文教学的现实作用。作文教学固然要传授人类积累的文化知识,但应与当前现实紧密结合,这样的知识才是活的。只有把作文教学与现实联系起来,才能使学生对作文乐而忘疲,兴趣盎然。作文教学要从“世外桃源”式教学走向“实话实说”式教学。

第三,张扬作文教学的未来价值。作文教学的情形与英语的时态可以类比,既有“过去式”,也有“现在式”,还有“将来式”。作文教学也要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终身发展的“将来”服务。

张老师认为:《语文课程标准》只给出了基本的课程内容和要求,教师还应大力开发和利用新的课程资源:既要开发校内资源,又要注重校外资源的开发;既要开发显性的课程资源,又要注重隐性课程资源的开发;既要开发近距离的课程资源,又要注重远距离课程资源的开发。张老师特别注意生成性作文课程资源的开发。随着教学进程的推进,某些偶发事件、情感的闪念、思维的火花、学生的观点等都可能是新的作文课程资源和教学内容。

(三)主体性的作文教学理念

张老师作文教学之所以能取得令人瞩目的效果,一个很重要的理念是把原本是哲学上的主体概念引入作文教学领域,并进行了操作性的实践。张老师曾说过:“我所有有价值的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和成果都源于我的学生。学生课堂内外的喜怒哀乐、眼神话语都会给我们研究的灵感。”可以说,主体性思想有力地促进了作文教学理念体系的改造和构建,如果以主体性理念作为改造传统作文教学的基石,那么现代作文教学体系的发展将会有根本性的突破。

1.学生主体的新认识。在作文教学中,主体指的是投入教学过程并对教学活动具有支配、控制、决定作用的人。传统作文教学把主体定位于教师,学生的一切言行围绕教师指令,哪能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又哪能写出自己的内心体验。张老师把几十年的语文教学追求归结为一个目标:“为了孩子研究,研究一切孩子。”“学生身上有教师永远读不完的经典,永远不会穷尽的科研课题,他们身上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动力。”为此,他曾多次大声疾呼:学生是作文的主体,把作文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原先教育界从4个层面认识学生的基本特征:学生是活生生的人、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学生是全面发展的人、学生是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人。这固然是合理的,它揭示了学生与成人的不同特征。但是,这种认识局限于学生自然属性和个体性,忽视了学生的社会属性和群体性。张老师的作文教学实践引导我们从更高层次、更深内涵上提升对“学生主体”的认识。

(1)学生是现实社会中的人。学生的生活是一种现实,一种复杂的现实,这种现实构成一个社会。学生主体性的发挥离不开现实社会的制约。如果离开现实社会去理解学生主体,是不真实的、不深刻的。张老师积极倡导作文教学与现实的紧密联系:让学生学习生活、认识生活,在生活中获取感受和素材,用自己的笔去写生活。例如,指导学生上街找错别字,并向有关单位发“整改信”;引导学生自办报纸、自编习作选等。

(2)学生是有差异的人。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实施因材施教,这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基本教学准则。语文教学受学生的个别差异制约,如果能长善救失,就能提高教学效率,如果教学与学生的个别差异不适应,必然阻碍学生的发展。这就是语文教学与学生个别差异之间的本质联系。但在很多场合,这条基本准则却被人们忘却了。张老师在一篇文章中写道:“我不妄想孩子一刀切齐步走的大提高,但期盼所有孩子起步走、向前走,在各自基础上层次各异、速度不同地提高进步。”这是多么的形象又多么的富有哲理!作文教学如果建立在学生差异性基础上,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就能促进学生有差异地发展。

张老师提出在作文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差异性进行因材施教的基本思路是:第一,针对学生的不同起点,提出不同的训练要求。每学期开学,把一学期的作文训练要求、训练题、评分要求、各类学生的训练量打印发给每个学生和家长,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写作水平自由选择一组进行训练。第二,增大命题作文的选择性,完成作文时间的伸缩性。在学生遇到个别命题实在不感兴趣时,不强迫硬做,允许学生换题习作,把此题移到下次习作或移入自由作文时补做。优生可以加速习作,在课内提前完成后,可以任其自由读书及作业。中下生允许减速学习,可以比优生晚交作文,只要在下次习作前交就可以。第三,充分发挥学生的才能,有针对性地指导、批改。在习作前,可以选择一些尖子生先行习作,示范引路。在习作批改时,要十分注意发现学生本次习作和前次习作相比所显现的进步。对写作能力较强的学生,张老师就让他修改其他同学写作中的不易发现的缺点。而对有些程度较差的学生,张老师则让他们找其他同学写作中的优美词句,从而丰富自己的词汇。

(3)学生是文化中的人。文化是一种流淌于人的血液中的精神底蕴。生活在一定文化背景下的人,必然有相应的文化意识、文化精神和文化性格。文化有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之分,有中国文化和外国文化之别。新的“文化观”对作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弘扬现代中国文化,继承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尊重各国、各民族的多元文化,在各种文化的相互碰击、交融中提升作文教学的品位。为此,张老师提出了一个前瞻性的观点:学生的作文是一种文化,作文课堂教学也是一种文化,作文教学要为建设中国的现代新文化服务。

2.学生主体的新观念。根据研究,“学生主体”的基本内涵是:①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得到各方面的发展。②考虑学生发展的“关键期”,提高教学教率。③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可见,“学生主体”的核心是学生的发展问题。邓小平曾经指示“发展是硬道理”,张老师也曾经说过,“学生作文能力的发展是作文教学的硬道理”。

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学生作文能力的发展,作文教学必须树立主体性教学观念,其主要思想是:

(1)作文教学价值观:关注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和精神世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张老师认为:“不盲目地追求语文学习的班级高均分,却希望学生在知识、能力和学习的态度习惯以及学习方法等方面协调和谐地发展。”作文教学不仅要为语言文字训练的“部分”而教,更应该为学生素养发展的“整体”而教。为作文而作文,是不能提高作文水平的。为完整的人而作文,才是理想境界。这种认识是张老师多年来形成的“语文教学整体优化”思想在作文教学中的具体体现。

(2)学生观: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作文教学既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学习过程,更是学生主体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全面参与,做学习的主人。张老师的每一堂作文课,不管是作文教学展示课,还是平时的随堂上课,无不充满儿童的情趣。张老师认为,玩是儿童的天性,是儿童健康发展身心的主要方式。所以“要学生对作文有兴趣,学生首先要玩得有趣”。在作文讲评课上,张老师一反历来由教师讲评的做法,把评改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修改,做作文修改的主人。张老师经常告诫我们,“学生不会修改作文,不能算是真正学会作文”。

(3)师生观:强调师生之间的互动、对话、协调,正确处理学生“主学”与教师“主教”之间的辩证关系。在张老师众多的作文课堂教学实录中可以清晰地看出,师生之间的交流是亲切的、自然的、充分的。早在1981年,张老师就开设了很有特色的“谈天说地课”,在课上完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并不指定发言同学,只是一个参加者、指导者。在学生毕业调查中,几乎全体同学一致表示最喜欢上“谈天说地课”。

(4)作文教学质量观:作文教学的质量主要不是反映在教师的水平上,而主要反映在学生的发展上。作文教学质量要落实到学生主体身上,构建以学生主体性发展为主要指标的质量评价体系。对此,张老师在《福建教育》2000年第5期发表题为《小学作文教学改革的新思维》的文章,提出“关注人性本真,发展儿童语言”的作文教学质量要求:“我们不需要将‘观点正确,思想健康,中心明确,立意深刻’等列为小学作文教学的要求。对学生作文的思想性应当有信心,不能脱离实际地要求学生立意的深刻新颖,更不能只关注作文训练的文字技巧和形式,忘记了作文教学的育人目标。”“作文训练自然有写作技巧、布局谋篇、遣词造句的要求。但是小学作文教学语言训练的中心任务是发展儿童的语言。因此,根据儿童语言发展的实际,不要强求儿童选材典型,结构独特严谨;不要希望全体学生的作文文句生动优美。但是必须要求学生作文文句具体清楚。”

(四)对话性的作文教学情境

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作文教学应该在交际的情境中进行,在对话中提升。张老师认为,优化作文教学要十分重视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这种关系主要是通过“对话”形成和发展的。

作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这个过程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活动,这种活动不但是因文会意的理解,而且是以文会友的对话。学生和教师都是文本的读者,都要与文本的作者对话,这是一种全方位、跨时空的交流。“平等对话”是一种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对话式的相互作用。依据张老师的作文教学经验,我们可以进一步提炼出作文教学“对话”的基本要求。

1.师生之间的对话是平等的。张老师既摒弃传统教学以教师为轴心,学生绝对服从教师的“教师中心论”,也不主张以学生为轴心,教师无原则迁就学生的“学生中心论”,认为师生的地位应该是平等的。张老师把这种平等关系比喻为:要获得天平秤上的准确度量,两边就必须是平衡的。在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都是主体,双方是平等的、合作的。在师生平等的情形下,学生才可能活跃思维,畅所欲言。在张老师的作文课堂教学中处处闪烁着师生平等对话的风采:教师为学生服务、师生交流合作、教师把学生抱在怀里……

2.师生之间的对话是互动的。这种对话是一种双向交流,双方是相互促进的,这叫“教学相长”。通过互动实现多种信息的沟通、汇聚和融合,从而提升境界或克服偏见。互动是一种师生“共同”的活动,不仅促进学生的发展,而且也促进教师的发展。这种情形可以概括为:时空共有、内容共创、意义共生、成功共享。这在张老师关于一年级《打电话》的口语交际教学设计中表现较为充分:接入电话、创设情境;议论电话、了解要求;现场通话、互动交际;自由通话、多向交际。追溯张老师的作文教学历程,我们发现,师生之间的互动依赖于3个技巧。一是“倾听”。倾听的目的是为了吸收。倾听时要能根据对方的话语、表情、手势等,理解对方的观点和意图。倾听的基本要求是专注而耐心:“专注”要求对话时聚精会神、专心一致;“耐心”要求对话时内心平静,不打断对方的话语。二是“表达”。既要关注表达某个观点的内容,又要注意表达的形式和方式。表达要有中心,有条理,有依据,而且要注意表达的表情和语气。三是“应对”。在互动性的对话中,要根据需要及时调整自己的表达内容和方法,灵活、迅速地处理偶发事件。

3.师生之间的对话是有意义的。作文教学中的对话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聊天”或“传话”,而是一种启示、一种提高,这是意义构建的活动。根据对张老师作文教学经验的初步分析和归纳,“意义建构”取决于4个要素:第一是“吸收”。能接纳对方传输的有意义的信息,并迅速转化为自己的营养。第二是“宽容”。容纳对方的不同观点和意见。第三是“思考”。师生双方各种不同观点的碰撞,可以给学生或教师以新的启迪,引发学生更深入的思考。第四是“提升”。通过平等对话,取长补短,改变原有的知识结构,促进新意义的生成。

4.师生之间的对话是全身心的。作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而发展是带全局性的。师生之间的对话既有日常交际意义上的对话,也有教学意义上的对话,还有心理学意义上的对话。更重要的是,“平等对话”是一种心灵上的交流。用张老师的话说叫“用心写作文”、“用心教作文”。正是由于这种“心”,使得张老师的作文课堂活了起来、动了起来,充满了新的生长点。

5.教师是平等对话的引导者。要提高师生对话的实效性,教师的主导作用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对作文教学的组织和引导。“平等对话”不是体育活动中“平移”性的抛球和接球,而是一种指向明确、高效率的交流。根据任庆世先生对张老师一堂作文指导课《抓住题眼,叙述具体》的分析,教师在作文课堂上发挥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①点明作文训练的主旨;②创设作文训练的意境;③点拨作文训练的关键。张老师深刻地指出:在以学生为本的今天,不能忘了教师的重要作用。

(五)过程性的作文教学设计

张老师认为:作文教学低效,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作文教学设计“有头、有尾,而无身”。这个“身”就是“作文教学过程”。努力展示作文教学过程的“风采”,是张老师提升作文教学品质的重要思想。

1.作文教学过程和结果同等重要。张老师坚持“意识决定行为”的基本观点,并对作文教学过程意识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学生的作文活动,是由作文目标、作文过程、作文结果和作文评价四个因素组成的。其中作文过程指的是在作文的整个序列中对内部关系的动态分析和程度的展开。学生的任何一篇作文,都要经过特定的、合理的过程。作文训练的有效性是以作文过程与作文结果的一致性为前提的。作文过程和结果同样重要:只有合理的过程,才能带来正确的结果,而结果可以验证并促进过程的合理化。作文教学是一个过程,而不只是一个产物。作文教学应重视研究学生习作的过程,而不只是囿于结果。任何有价值的作文教学,都要经历一个从少到多,从片面到全面,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过程。所以说,扎实的作文训练有赖于过程的合理展开。我们不仅注重结果的认识,更注重过程的认识。

根据对作文训练横向流程的认识,张老师特别注意以下过程和环节:①抓习作前的观察和积累。公开习作计划,努力将教程转化为学生习作的学程。拓宽智力背景,使学生吸收新信息,表达轻松流畅。②抓习作的指导和讲评。让学生有所为而作,有所序而练,并重视思路的开拓和知识迁移。③创设学生习作实际应用的机会。培养学生习作的自信心和乐趣,增强社会责任感。

2.作文课堂要有台阶和层次。作文课堂应遵循作文发展的规律,设置合理的习作程序,提供学生习作的最佳环境。张老师提出:作文课堂教学必须创设良好的习作情景,让学生经历过程,在尝试实践中知道“知识从哪里来?知识是什么?知识又到哪里去?”。以五年级《学写启事》的教学为例,展示一下张老师让学生在尝试习作中体验知识全过程的基本设计:①创设情景,导入课题。②明确要求,尝试习作。③交流习作,讨论要点。④变换角度,练写“招领”。⑤交际应用,分层作业。这样的作文教学,把完整的知识学习过程变成为学生自主尝试的过程。学生不仅容易掌握启事的写作技巧,而且能真实地受到创新意识和科学方法论的启迪。

3.通过反思延伸作文教学过程。张老师在有关作文教学讲学时多次提出: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多读多写+反思。作文教学不能满足学生对习作知识的掌握,而且要训练学生的过程,在训练过程中经常引导学生回顾和交流习作过程。每个学生所经历的习作过程、思维过程不尽相同,每个学生在同一习作过程中所运用的思维方法也不相同。因此,引导学生总结和交流习作过程,则可使每个学生的作文过程得以延伸,起取长补短的作用。

研究发现:当思维结果和思维过程存在不一致时,引导学生回顾自己的过程显得更重要。有些学生尽管已经获得了结果,但并不意味着他们的过程是合理的,方法是正确的。这时,与学生一起检查过程,有助于不为表面知识所蒙蔽,而看到过程中的不合理性,使结果与过程和谐统一。

指导学生自己发现习作缺陷的原因,是引导学生掌握习作过程的重要方面。张老师认为:学生习作中的问题,除偶然的疏忽外,通常有其特殊的程序和方法上的根源。教师要分析这些根源,引导学生独立探索和消除缺陷。一般来说,学生找到缺陷的具体根源,也正是找到了由已知到新知的正确结合点和正确的习作过程及思维方法。

张老师对小学作文教学的贡献是丰富而有特色的。既有丰富的教学实践,又有深刻的理论阐述;既有宏观的谋略,又有微观的设计。从《小学作文教学的最优化研究》的论文到《小学作文系列训练教例》、《小学作文教学心理学》、《现代小学写话与习作教学》专著的出版;从录制卫星远距离继续教育教材《张化万小学作文教学专辑》到主编《小学作文名师名课选萃》的发行;直至教育电视台《张化万小学作文教学》的反复播放……当我们在为张老师小学作文教学上取得成绩而喝彩的时候,不要忘了张老师那发自肺腑的教诲:“任何有生命力的教学改革都会在提高质量的同时,减轻师生过重的身心负担。任何教学改革的成功,都需要探索者全身心的投入,艰辛的苦熬,要燃烧生命,把汗水和智慧提炼为科学的结晶。”

(访谈、撰稿浙江外国语学院汪潮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师学院吕芳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