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常见文言虚词用法

常见文言虚词用法

时间:2022-02-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齐桓晋文之事》)3.表范围,可译为“只”“仅”“不过”“才”。①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过。《左传》)五、“焉”的词性辨析:〈1〉用于陈述句中:①用于动宾短语后为语气助词。②用于及物动词后表动词涉及的对象为人称代词。④用于形容词后为词尾助词。〈2〉用于疑问句中:①用于句末表疑问语气为语气助词。

(据《考试大纲》,列虚词18个,按音序排列)

一、连词,连接词、短语和分句,可表示8种关系。

1.表并列,一般不译。如:蟹六跪而二螯。(《劝学》)

2.表递进,可译为“并且”“而且”。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3.表承接,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如: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石钟山记》)

4.表转折,可译为“但是”“却”。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5.表假设,可译为“如果”“假如”。如: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各位如果有(拯救谢庄的)想法,那就听从我的指挥好了。”《冯婉贞》)

6.表修饰,连接状语和中心语,译为“地”或不译。如:①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②吾恂恂而起。(“我小心翼翼地起来。”《捕蛇者说》)

[注意]承接关系与修饰关系的区别:“而”前后均为动词或动词短语为承接;“而”前为形容词、名词、介宾短语等,“而”后为动词则为修饰。

7.表结果,①译为“因而”。如: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②译为“才”。如:寡人非爱其财而易以羊也。(《齐桓晋文之事》)③译为“那么”。如: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齐桓晋文之事》)

8.表目的,译为“来”或“去”。如: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师说》)

二、代词

1.作定语,你的。如: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一定要烹掉你父亲,那么希望分给我一杯肉汤喝。《项羽本纪》)

2.作主语,你。如:夫差,而獉忘越王之杀而父乎?(夫差,你忘记越王杀掉你父亲了吗?《左传·定公十四年》)

三、助词

1.用于方位词前,无义。如:百年而后,予登岭上。(百年以后,我登上梅花岭。《梅花岭记》)

2.作词尾,无义。如:俄而、忽而。

3.句末语气词,译为“呢、了、啊、吧”或不译。如: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算了吧,算了吧,现在从政的人危险啊!《论语·微子》)

四、副词

1.表断定,就是。如:天下强国,非秦而楚。(天下的强国,不是秦国就是楚国。)

2.表让步,尚且。如:其子而食,其谁不食?(自己的儿子都吃掉了,还有谁不吃呢?《韩非子·说林上》)

五、动词,相当“如同”。如:军惊而坏都舍。(士兵惊骇的声音如同倒塌了大房子。《察今》)

六、而已,表限止语气,罢了。如: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一、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词“哉”“也”“者”等,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如: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2.作前置宾语,译为“什么”“哪里”。如:①大王来何操?(《鸿门宴》)②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3.作定语,译为“什么”。如: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二、副词

1.用于句首或动词前,表示反问,译为“为什么”“怎么”“哪里”“何必”。如:①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②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

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译为“多么”“怎么”。如: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三、何如,表疑问或反问,译为“怎么样”“什么样”。如:今日之事何如?(《鸿门宴》)

四、何以,即“以何”,相当“拿什么”“凭什么”。如:何以战?(《曹刿论战》)

一、助词

1.表询问语气,如: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2.表反问语气,如: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

3.表推测语气,如: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4.表感叹语气,如:赵盾曰:“天乎!无辜!”(赵盾说:“天啊!我没有罪啊!”《公羊传·宣公六年》)

5.表句中停顿,如: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

6.作形容词词尾,如: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赤壁赋》)

二、介词,相当“于”,可译为“在、从、对、向、比、被”等。如:①吾独穷困乎此时也。(《离骚》)②生乎(在)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比)吾。(《师说》)

一、副词

1.表完成时态,译为“已经”“……以后”。如:夫我乃獉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我已经做了这件事,反过来追寻为什么这样做,却说不出我心里是怎样想的。《齐桓晋文之事》)

2.表示出乎意料,可译为“竟然”“却”。如:今君乃亡赵走燕。(《廉颇蔺相如列传》)

3.表范围,可译为“只”“仅”“不过”“才”。如: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到了东城,仅有二十八名骑兵。《项羽本纪》)

4.表判断,可译为“是”“就是”“原来是”等。如:嬴乃夷门抱关者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5.表条件,译为“才”“才能”。如: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

6.表顺承,可译为“于是、就、然后、再”等。如: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曹刿论战》)

二、代词,译为“你”“你的”。如: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

三、连词,译为“至于”“又”“还是”“如果”等。

四、乃尔,译为“如此,这样”。如: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孔雀东南飞》)

一、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作定语,译为“他的”“他们的”。如: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

2.第三人称代词,作主语,译为“他”“他们”。如: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3.第一人称代词,作主语或定语,译为“我(自己)”“我(自己)的”。如: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注意]其、之区别:

“其”与“之”都可作人称代词,但“其”只能作主语、兼语、定语,不能单独作宾语。如“作《师说》以贻之”中“之”不能换成“其”。“之”只能作宾语或兼语,不能单独作主语。如“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中“其”不能换为“之”。

4.指示代词,作定语,译为“这”“那”等。如: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

5.指示代词,相当“其中”“其中的”。如: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

二、副词,加强语气

1.表推测,大概: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2.表反问,难道: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

3.表期望,一定,可要: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4.表婉商,还是: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

三、连词

1.表假设,如果:其济,君之灵也。(如果成功了,那是托您的福。《左传·僖公九年》)

2.表选择,是……还是: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四、助词,增加一个音节,无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

一、连词

1.表并列,“又”或不译: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用不正当的手段得到厚禄和高官,对我来说,就像浮云一样。《论语·述而》)

2.表递进,而且、况且、并且: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五人墓碑记》)

3.表让步,尚且: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

4.表选择,还是:焉足以知是且非邪?(哪里能够懂得正确还是错误呢?《答李翊书》)

5.表结果,那么: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鸿门宴》)

6.表提起话题,不译:①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廉颇蔺相如列传》);②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兵车行》)

7.表转折,反而、可是: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滕王阁序》)

8.表补充,再说(表补充是另起一句,表递进是同一句中):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二、副词

1.将、将要:不出,火且尽。(《游褒禅山记》)

2.暂且、姑且: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三、且夫,复合虚词,由连词“且”和助词“夫”构成。①表递进关系,译为“而且”“况且”“再说”等: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秋水》)②表另起话题,译为“至于那”或不译:且夫天下非小弱也。(《过秦论》)

一、代词

1.第二人称代词,你(们)、你(们)的:若入前为寿(《鸿门宴》)

2.指示代词,这、这样:①君子哉若人。(这个人真是君子啊!《论语·宪问》)②君既若见录。(《孔雀东南飞》)

二、连词

1.表假设,如果: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娶。(《孔雀东南飞》)

2.表选择,或、或者: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带领一万人或一个郡来投降的,封为万户侯。《史记·高帝本纪》)

3.表并列,和、及:有退之之志若祭文在。(有韩愈(字退之)写的墓志和祭文在。《柳君集记》)

4.表提起话题,至于: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齐桓晋文之事》)

三、动词,如、像、比得上:不若与众。(《庄暴见孟子》)

四、若何、若……何,相当“怎么样”“对(把)……怎么办”“为什么”:①若之何杀之?(为什么要杀他?)②其若我何?(能把我怎么样呢?)

五、若夫、至若,放于句首或段首,表另起话题:若夫淫雨霏霏……至若春和景明……(《岳阳楼记》)

六、若为,如何,怎样:若为化作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如何把身体化作千亿个,分散到众多山峰上遥望故乡!柳宗元《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一、代词

1.用在动词(动词短语)前,与动词(动词短语)组成所字结构,相当名词短语,译为“……的人”“……的事物”“……的情况”等,作主语或宾语。①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过。(拜访的人。《信陵君窃符救赵》)②余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经历的事情。《〈指南录〉后序》)。③是吾剑之所从坠。(掉下去的地方。《察今》)

2.构成所字结构,译为“所……的”“的”;①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烛之武退秦师》)②臣所过屠者朱亥。(《信陵君窃符救赵》)

3.用在“有”“无”后面,相当“什么”:而恐太后玉体有所郤也。(《触龙说赵太后》)

二、助词,与“为”配合,表被动:①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信陵君窃符救赵》)②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三、数词,表约数:从弟子女十人所。(随从的女弟子有十来个人。《史记·滑稽列传》)

四、连词,如果:予所否(pǐ)者,天厌之!(我如果行为不正,上天会厌弃我。《论语·雍也》)

五、名词,处所、地方: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

六、所以

1.表原因,①译为“……的原因”: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出师表》)

②译为“之所以……是因为”: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2.表凭借,①译为“用来”: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②译为“……的工具(方法、手段等)”: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我对待侯生的礼节很周到了。《信陵君窃符救赵》)

一、介词,除表被动外,都读四声。

1.表对象,向、对:如姬为公子泣。(《信陵君窃符救赵》)

2.表替代,替、给:公为我献之。(《鸿门宴》)

3.表时间,在、当: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在他来的时候,我请求绑着一个人从大王面前走过。《晏子使楚》)

4.表目的,为了、为着: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齐桓晋文之事》)

5.表原因,因为、由于:视为止,行为迟。(视力因为它而集中,行动因为它而放缓。《庖丁解牛》)

6.表被动,读二声,被:如姬父为人所杀。(《信陵君窃符救赵》)

二、助词,读二声。

1.用于句末,表疑问语气:何辞为?(《鸿门宴》)

2.同“之”一起作提宾标志:惟奕秋之为听。(《奕秋》)

三、副词,读二声。

1.将:众谓余一行为可以纾祸。(大家认为我去一趟将可以解除国家的祸患。《〈指南录〉后序》)

2.才: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齐桓晋文之事》)

四、动词,读二声。可译为“是”“成功”“做”“认为”等各种动词。

一、助词

1.表陈述,不译:于是余有叹焉。(《游褒禅山记》)

2.表疑问,译为“呢”:则牛羊何择焉?(《齐桓晋文之事》)

3.形容词词尾:盘盘焉,囷囷焉。(《阿房宫赋》)

4.用于句中,表提顿: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秋水》)

二、代词

1.疑问代词,在哪里、哪里、什么:①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②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皮没有了,毛将附着在哪里呢?《左传》)

2.人称代词,相当“之”:谨食之,时而献焉。(小心地喂养着它,到时候把它献上去。《捕蛇者说》)

三、兼词,于是、于之,译为“在那里”“于此”:微波入焉。(《石钟山记》)

四、副词,用于句首或动词前,表反问语气: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齐桓晋文之事》)

五、“焉”的词性辨析:〈1〉用于陈述句中:①用于动宾短语后为语气助词。②用于及物动词后表动词涉及的对象为人称代词。③用于动词后表处所为兼词。④用于形容词后为词尾助词。〈2〉用于疑问句中:①用于句末表疑问语气为语气助词。②用于动词前表处所为疑问代词。③用于动词前或句首表疑问语气为疑问副词。

语气助词

1.用于句末,可表判断、肯定(陈述)、疑问、感叹、祈使等各种语气: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判断。《廉颇蔺相如列传》)②公子畏死邪?何泣也?(疑问。《信陵君窃符救赵》)③徐公何能及君也!(感叹。《邹忌讽齐王纳谏》)

2.用于句中,表停顿: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②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兰亭集序》)

一、介词

1.表凭借,用、拿、凭借、根据、按照等: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2.表身份,以……的身份: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五人墓碑记》)

3.表提宾,把:秦亦不以城予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4.表原因,与宾语构成介宾短语做状语,因为、由于: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廉颇蔺相如列传》)

5.表时地,在、从:①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登泰山记》)②今以长沙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如果从长沙豫章前往,水路大多不通,难以行走。《汉书·西夷传》)

6.表对象,与、跟:王割汉中以楚和。(秦王割让汉中跟楚国讲和。《战国策·周策》)

二、连词,同“而”,只是不能用于假设。

1.表并列: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2.表承接: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

3.表目的,来、去:作《师说》以贻之。(《师说》)

4.表结果,以致、才:①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以致。《六国论》)②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才。《六国论》)

5.表原因,连接分句,因为:(古人)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6.表修饰,连接状语和中心语,不译:木欣欣以向荣。(《归去来兮辞》)

7.表转折,可是,却:舜无置锥之地,以有天下。(舜没有立锥的土地,但是统治了天下。《淮南子·汜论训》)。

三、助词

1.增加音节,不译:失之毫厘,差以千里。

2.用于方位词前,组成复合方位词:以前、以上。

四、副词

1.表程度,太:子之报仇,其以甚乎?(你这样报仇,太过分了吧?《史记·伍子胥列传》)

2.表仅限,只(只有、只得、只好);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至于那礼乐教化,只有等君子推行了。《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3.通“已”,已经:日以尽矣,荆卿岂有意乎?(日子已经不多了,荆卿难道没有(去秦国的)打算吗?《荆轲刺秦王》)

五、动词

1.任用: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忠正的人不一定被重用啊,贤能的人不一定被任命。《涉江》)

2.认为: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3.带领、率领:欲以客往赴秦军。(《信陵君窃符救赵》)

4.用、行:①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谏太宗十思疏》)②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5.使、令、让:①于是上案图以獉昭君行。(于是皇上察看地图让獉王昭君前往。《西京杂记》)。②以獉其弟子兰为令尹。(让獉他的弟弟子兰做令尹。《屈原列传》)

6.可以、能够: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獉拒秦。(假使六国各自爱护他们的百姓,就完全能够抗拒秦国。《阿房宫赋》)

六、名词,原因:何其久也?良有以也。(为什么那么久啊?必定有原因哪。《诗经·旄丘》)

七、以是、是以,相当“因此”:余是以记之。(《石钟山记》)

八、与“可”组成复合能愿动词“可以”,用法同今: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劝学》)

一、介词

1.表依据,根据、按照、用、凭着:①又因(用)厚币用事者臣勒尚;②因势利导、因材施教。

2.表时机,乘着、趁机:不如因而厚遇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3.表方式,经由、通过: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廉颇蔺相如列传》)

4.表原因,因为、由于: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谏太宗十思疏》)

二、连词,于是、就:因求假暂归。(《孔雀东南飞》)

三、动词

1.依靠、凭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隆中对》)

2.因袭、沿袭:蒙故业,因遗策。(《过秦论》)

四、名词,原因:事出有因。

一、介词

1.表时地,在、从、到:得复见将军于此。(《鸿门宴》)

2.表对象,向、给、同、对或不译:故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

3.表原因,由于:业精于勤荒于嬉。(学业由于勤奋而精进,由于玩乐而荒废。韩愈《进学解》)

4.表比较,比: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

5.表被动,被: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二、助词

1.作词尾,不译:非常之谋,难于猝发。(《五人墓碑记》)

2.增加音节,不译:王于兴师,修我戈矛。(《诗经·无衣》)

三、于是

1.表承接,同今: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廉颇蔺相如列传》)

2.两个词。“于”译为“在、从、对”等,“是”译为“这时、这里、这件事”等。如:①吾父死于是。(我父亲死在捕蛇这件事上。《捕蛇者说》)②于是余有叹焉。(对于这件事我很有感慨。《游褒禅山记》)。③晋于是始墨。(晋国从这时起穿黑色孝服。《崤之战》)

一、助词,读二声。

1.表疑问或感叹语气:为肥甘不足于口与?(《齐桓晋文之事》)

2.增加音节,无义:如寡人者,安与知耻?(《勾践灭吴》)

二、介词,读三声。

1.表对象,和、跟:遂与之俱出。(《游褒禅山记》)

2.表替代,替、给:尝与人佣耕。(《陈涉世家》)

三、连词,读三声。

1.表并列,和、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游褒禅山记》)

[注意]“与”作连词与作介词的区分:“与”连接的前后两项对调后意思不变为连词,对调后意思改变为介词。

2.表让步,与其:与人刃我,宁自刃。(与其让别人来杀我,宁肯自杀。《史记·鲁仲连列传》)

四、副词,读三声,全、都: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陈涉世家》)

五、动词

1.读三声,给予、亲附、赞同、帮助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六国论》)

2.读四声,参加、参与:蹇叔之子与师。(蹇叔的儿子参加了出征的军队。《崤之战》)

一、连词

1.表承接,就、便: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

2.表假设,如果: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表结果,那么、就: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4.表对举,不译:入则孝,出则悌。(在家应孝顺父母,出外应敬爱兄长。《论语·学而》)

5.表转折,可是、却: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

6.表让步,虽然、倒是:善则善矣,未可以战也。(好倒是好,但还不可以作战。《国语·吴语》)

二、副词

1.表发现,原来、已经: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石钟山记》)

2.表判断,是、就是: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3.表条件,才、才能:德何如则可以王矣?(《齐桓晋文之事》)

4.表范围,仅、只:及日中,则如盘盂。(到了中午,仅像盘子那么大。《两小儿辩日》)

一、代词

1.用于动、形容词后,构成者字结构,译为“的、的人、的事物”: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齐桓晋文之事》)

2.用于数词后,组成数量名词短语,相当“个(种、样、方面)人或事物”: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岳阳楼记》)

二、助词

1.用于句中,表提顿: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2.用于句中,表判断: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3.用于句末,可表各种语气: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4.定语后置的标志: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促织》)

5.放在时间词后,不译:今者项庄拔剑舞。(《鸿门宴》)

一、代词

1.人称代词,他(它)、他(它)们、我:①作《师说》以贻之。(《师说》)②君将哀而生之乎?(你要可怜我让我活下去吗?《捕蛇者说》)

2.指示代词,这(这样、这些、这种等):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

二、助词

1.用于定语与中心语之间,的:非常之谋,难于猝发。(《五人墓碑记》)

2.用于补语与中心语之间,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3.提宾标志,不译: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

4.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5.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

6.音节助词,不译: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

三、动词,到、往:杳不知其所之也。(《阿房宫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