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抵为人,先要身体端整。自冠巾、衣服、鞋袜皆须收拾爱护〔1〕,常令洁净整齐。我先人常训子弟云〔2〕:“男子有三紧。谓头紧、腰紧、脚紧。”头谓头巾,未冠者总髻〔3〕。腰谓以绦或带束腰〔4〕。脚谓鞋袜。此三者要紧束,不可宽慢〔5〕。宽慢则身体放肆〔6〕,不端严,为人所轻贱矣。
【注释】
〔1〕冠(guān):帽子。 巾:头巾。
〔2〕先人:祖先。 训:教导。
〔3〕冠(guàn):古代男子到成年则举行加冠礼,叫做冠。一般在二十岁。 总:捆束,捆扎。 髻(jì):挽在头顶或脑后的发结。
〔4〕绦(tāo):丝绳,丝带。
〔5〕慢:散漫,散乱。
〔6〕放肆:放纵,没有约束。
【译文】
一般来说,做人先要做到身体外表的端正整洁。从帽子、头巾到衣服鞋袜,都要爱护整理,时常让它们保持干净整齐。我的祖先经常教导家里的后辈说:“男人要做到‘三紧’,说的是头紧、腰紧和脚紧。”头紧指成年人的头巾要扎牢,未成年人要把头发束紧。腰紧指用丝绦或布带把腰部束紧。脚紧指的是鞋袜要穿紧。这三者都要系紧,不能宽松散漫。宽松散漫就会让人的身体缺乏约束,不够端庄严肃,会被人瞧不起。
汉代的头冠
小冠(也称束髻冠),形状像手,正束在发髻上,用簪贯穿,用系在脖子上,文官、学士常用。獬豸(xièzhì)冠(也称法冠),秦汉及秦以前各代执法官所戴。獬豸,传说中的异兽,善于判断曲直,见人争斗就用角去顶坏人。进贤冠(也称儒冠),是在朝的文官所戴,冠上有梁为记,又称梁冠,以梁的多少来分等级爵位。
(hé)冠(又称武冠),为秦汉及秦以前武官所戴。冠顶插饰
毛以示英勇。
属鸱鸟类,性勇好斗,至死不退。
【点评】
这一章讲的是穿衣服的规范。做人先要“身体端整”,一方面要做到衣帽鞋袜的端正合适,一方面要做到上下服饰的干净整齐,这是传统蒙学教育的起点,《弟子规》中也说“袜与履,俱紧切”。古人之所以强调这一点,是因为“正心先要正身,正身先要正衣”。让儿童在穿衣戴帽的整齐、认真中,养成一种端庄严肃的生活态度。这种态度能够让人远离放纵妄为,成为一个被人尊重的人。
凡着衣服,必先提整衿领〔1〕,结两衽纽带〔2〕,不可令有阙落〔3〕。饮食照管,勿令污坏;行路看顾,勿令泥渍〔4〕。
【注释】
〔1〕衿(jīn):古代服装下连到前襟的衣领。
〔2〕衽(rèn):衣襟。 纽:衣带的结扣。
〔3〕阙(quē):缺少。
〔4〕渍(zì):沾在物体表面上的污垢。
汉代服饰结构示意图
【译文】
穿衣服的时候,必须先把衣领提起来、整理好,然后把两边衣襟的纽带系好,不能遗漏。吃饭的时候要注意照看衣服,不要弄脏;走路的时候也要时时照看,不要沾上泥污。
【点评】
小孩子穿衣服时容易丢三落四,不是领子放歪,就是扣子系错。在吃饭玩耍的时候,更容易弄脏衣服。《童蒙须知》专门谈到了这一点,看来朱熹对儿童的生活习性还是非常了解的。之所以要时时照看衣服、不要弄脏,是要让儿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同时让他们在这个过程中锻炼“收心”。
凡脱衣服,必齐整折叠箱箧中〔1〕。勿散乱顿放〔2〕,则不为尘埃杂秽所污。仍易于寻取,不致散失。着衣既久,则不免垢腻〔3〕。须要勤勤洗浣〔4〕。破绽则补缀之〔5〕,尽补缀无害,只要完洁〔6〕。
【注释】
〔1〕箧(qiè):箱子。
〔2〕顿放:安置,放置。
〔3〕垢:污垢。 腻:油腻。
〔4〕浣(huàn):洗涤。
〔5〕破绽:衣服的裂缝。 缀(zhuì):缝合。
〔6〕完:完整。
明代黄花梨衣箱
【译文】
在脱衣裳的时候,一定要折叠整齐了放在箱子里,不要散乱地乱扔。这样的话,既不会被尘埃、污秽弄脏衣服,也容易寻找,不至于弄丢。衣服穿久了,不免被污垢、油腻弄脏,这就要勤洗衣服。衣服破了就要补,衣服怎么补都没问题,只要保持完整、干净就可以了。
清代吴求绘《仕女缝衣图》,现藏南京博物馆。
【点评】
在生活中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衣服换下来随手一丢,再穿的时候翻箱倒柜都找不到,干着急。朱熹告诉我们,要让儿童从小养成整理衣物的好习惯,衣服穿脏了要勤洗,衣服穿破了要缝补,真是谆谆教诲。这些看似“琐碎”的细节,正是他用心周到、细致之处。用今天的话说,我们要在生活的细节中养成孩子的动手能力,培养他们的自立与自律。
凡盥面〔1〕,必以巾帨遮护衣领〔2〕,卷束两袖,勿令有所湿。凡就劳役,必去上笼衣服〔3〕,只着短便〔4〕,爱护勿使损污。凡日中所着衣服〔5〕,夜卧必更〔6〕,则不藏蚤虱,不即敝坏〔7〕。苟能如此,则不但威仪可法〔8〕,又可不费衣服。晏子一狐裘三十年〔9〕,虽意在以俭化俗,亦其爱惜有道也,此最饬身之要〔10〕,毋忽。
【注释】
〔1〕盥(ɡuàn):洗。
〔2〕帨(shuì):手巾,手帕。
〔3〕上笼衣服:这里指正式的衣服。
〔4〕短便:短小的便服。
〔5〕日中:白天。
〔6〕更:更换。
〔7〕敝:破旧。
〔8〕威仪:庄重的仪容举止。
〔9〕晏子:晏婴,春秋时期齐国大臣。他身材短小,其貌不扬,却以忠诚、机智、节俭著称于世。 狐裘(qiú):用狐皮制的外衣。
〔10〕饬(chì)身:修身,让自己的行为符合礼法。饬,整治。
春秋后期齐国名臣晏婴像
【译文】
洗脸的时候,一定要用手巾把衣领遮住,把袖子卷束起来,不要弄湿了。参加劳动的时候,要脱掉正式的衣服,只穿短小的便服,而且要爱护它,不要损坏、弄脏。白天穿的衣服,晚上睡觉时一定要换掉,这样衣服里才能不藏跳蚤、虱子,不会把衣服穿旧、穿坏。如果能做到这些,不但会具有庄重的仪容,能够让人效法,而且也不耗费衣服。晏子的一件狐裘穿了三十年,虽然他的用意是用节俭的美德改易风俗,但也体现出他懂得爱惜衣物的方法,这是修身的要点,不要疏忽。
【点评】
朱熹将穿衣的规范娓娓道来,越说越细,已经讲到洗脸、劳动、睡觉时应该注意的穿衣细节了。君子的道德操守体现在生活的点滴之中,真是令人敬佩。值得注意的是,讲求穿衣之道不是为了“讲究”,而是为了具有令人效法的“威仪”——这是一种由内至外的人格风范,它与衣物的奢华无关。因此,朱熹的穿衣之道始终与节俭密不可分,无论是修补衣服,还是爱护衣物,都体现出简朴、爱物的追求。所谓“俭以养德”,正是如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