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读书改变气质

读书改变气质

时间:2022-02-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京城,他“日以读书为业”,推崇程朱理学,立志澄清天下。所以,他非常强调读书,对于追随他的将领幕僚,他都积极鼓励他们读书,通过读书改变心性,陶冶情操,获得知识,吸取历史经验,学以致用,成为治理国家的栋梁。显然,他把读书作为改造自我、进而改造国家的重要途径。孙吴名将周瑜去世后,鲁肃继任,前来拜访吕蒙。吕蒙自然成为一代名将。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唯读书则可变化气质。

读书改变气质

唯读书则可变化气质。

这是曾国藩写的家训。曾国藩1811年出生于湖南省双峰县井字镇荷叶塘的一个地主家庭,祖辈务农。他作为家里的长子,自幼好学,二十八岁考中进士,因为成绩优异而得以留在京城,历任翰林院庶吉士,侍讲学士,文渊阁直阁事,内阁学士,礼部侍郎及署兵部、工部、刑部、吏部侍郎等职,官至二品。在京城,他“日以读书为业”,推崇程朱理学,立志澄清天下。1852年,他因为母亲去世而回乡,正好遇上太平天国的大规模反清运动,他在家乡组织地方团练,开始了长达十年的镇压太平天国的军事生涯,挽救了摇摇欲坠的清王朝。曾国藩的功过是非,这里不去讨论。他组织的湘军,带出了一大批近代军事人才。在使用洋枪洋炮作战的过程中,他亲身体会到西方工业技术的先进,主张积极向西方学习技术。曾国藩是对中国近代转型有着深远影响的人物。

曾国藩最重大的政治成就,是镇压太平天国的军功。然而,他的理想却是用儒家思想治理国家。所以,他非常强调读书,对于追随他的将领幕僚,他都积极鼓励他们读书,通过读书改变心性,陶冶情操,获得知识,吸取历史经验,学以致用,成为治理国家的栋梁。显然,他把读书作为改造自我、进而改造国家的重要途径。

读书让人获得知识,十分重要。但是,如果仅限于此,可以说并没有学会读书。读书一定要身体力行,孔子在《论语》开篇就说道:“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现在许多人望文生义,解释为学习要经常复习,实在是差得太远了。“习”是现在的简体字,本字应为“習”,上半部的“羽”字,表明其本意源于小鸟学飞,引申为实践。所以,孔子说的“学而时习之”,是讲学习要经常付诸实践。

学习要实践,首先就要把书中关于做人的道理用在自己身上加以实践,而不是用来教训别人。只有自己身体力行,才能读懂书中精义,才能体会到读书的乐趣。随着读书日多、知识增加了,人的心智开启了,品格提升了,渐渐脱离低俗,成为一个睿智儒雅的高尚之人,何其快乐。

对于在社会上承担各种重要职务的人来说,读书就更加重要了。懂得古往今来成败兴衰的历史经验,就能够把握住今后发展的方向。所以,稍有学识的人都努力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和经验,把历史视为人类智慧的宝库,把历史学视为未来学。

三国时代,孙吴有一员猛将叫做吕蒙,十五岁从军,作战十分勇猛,冲锋陷阵,身先士卒,威名赫赫。有一天,孙权对他说道:“你现在已经担当重任了,应该读书,长点见识。”吕蒙推辞道:“军中事务繁忙,没有时间读书。”孙权劝道:“你再忙也忙不过我呀。”吕蒙再不言语。回去后,他抓紧时间,发奋读书。从尚武轻文到慢慢读出个中滋味,焚膏继晷,博览强识,竟然胜过许多儒生。孙吴名将周瑜去世后,鲁肃继任,前来拜访吕蒙。吕蒙问鲁肃道:“将军面对的关羽,文韬武略非同一般,将军有什么准备吗?”鲁肃没有应对之策。于是,吕蒙为他筹划五道计策,结果让鲁肃心服口服,刮目相看,连声称赞:“学识英博,不再是昔日的吴下阿蒙了。”“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的典故,说的就是这个故事。

鲁肃死后,吕蒙担当起守卫长江中游的重任,他对关羽示弱,造成关羽麻痹大意,集中主力大破曹军,生擒曹将于禁,威震中原。吕蒙则趁关羽兵胜意骄之机,奇袭荆州,设伏活捉了关羽,为孙吴夺得荆州,堵住了刘备自长江而下的出口,奠定了三国鼎立之势。吕蒙自然成为一代名将。

原文

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唯读书则可变化气质。古之精相法者并言读书可以变换骨相,欲求变之之法,总须先立坚卓之志。(〔清〕曾国藩《曾文正公家训》)

今译

人的气质是天生的,本来难以改变,只有读书才能让它发生变化。古代擅长看相的人说,读书可以变换骨相,希望获得变换的方法,无不是先立下坚定的志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