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巧伪不如拙诚

巧伪不如拙诚

时间:2022-02-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这时候突然出现身居高位的王莽如此关爱百姓,一时被民众视为救星。在盛大的舆论支持下,王莽嫁女儿为皇后,自己当上宰衡,加九锡,地位仅次于皇帝,篡夺汉朝的趋势遂逐渐显现出来。一为察之所鉴,巧伪不如拙诚,承之以羞大矣。……以一伪丧百诚者,乃贪名不已故也。一旦被察觉鉴别出来,讨巧的伪善还不如老老实实的真诚,取巧的人蒙受的羞辱就大了。……

巧伪不如拙诚

巧伪不如拙诚。

一个人在顺境的时候,最容易将自己的本性显露出来。有的人谦和诚实是其本色,有的人谦和诚实则是为捞取更大利益所作的铺垫,故在未发达前,为人低调,做些好事,博取众人的好感。然而,一旦得志,取得一官半职,或者发财暴富之后,就把以前的伪装都抛到九霄云外,仿佛换了个人似的。过去建立起来的清白声誉,变成捞取利益的迷彩,巧取豪夺,贪污受贿,不再讲信用守然诺。这种人以往的善行,可以称作伪善。

历史上,被视为典型的伪善例子,要数西汉末期的王莽。

王莽是汉元帝皇后王政君的侄儿,王家是当时著名的大族。王莽小心伺候伯父大司马王凤,博得他的欢心,临终交待王政君照顾王莽。王莽当官之后,经常把自己的俸禄分给手下,甚至卖掉自己的马车救济穷人。他儿子杀死家奴,王莽逼迫儿子自杀,大义灭亲,轰动社会,博得世人敬仰。西汉后期,官僚腐败,大量侵占民田,加上灾害频仍,经济凋敝,民不聊生。这时候突然出现身居高位的王莽如此关爱百姓,一时被民众视为救星。而且,王莽很会制造舆论,他大力延揽人才,宣扬礼教,鼓吹改革,赢得大批儒生的拥护,为他宣传造势。

汉哀帝死后,王政君实际掌握权柄,任命王莽为大司马。王莽大权在握,立汉平帝,得到朝野的拥戴,受封为“安汉公”。他一连推辞三次,大受时人赞誉。他也顺势把俸禄转赠两万多人,还把自己的封地和钱财分发给穷人,顿时颂声四起。在盛大的舆论支持下,王莽嫁女儿为皇后,自己当上宰衡,加九锡,地位仅次于皇帝,篡夺汉朝的趋势遂逐渐显现出来。只是得他好处的众人还看不出,仍然大力为他歌功颂德,毕竟王莽比其他王公贵族平易近人,清廉得难以想象。

不久,王莽下毒,害死汉平帝,立两岁的孺子刘婴为皇太子,自己借太皇太后之命当起“假皇帝”。在他暗中鼓动下,不断有大批儒生、百姓劝进,请求他当真皇帝,王莽终于勉为其难,不得已接受还不懂事的孺子刘婴的禅让,登基称帝,改国号为“新”,完成了篡夺汉朝的大业。

王莽上台后,推行一系列脱离实际的政策,他宣布土地国有,实行复古色彩甚浓的西周的“井田”制度,实行大额货币,国家控制物资平抑物价等等,而这一切除了扼杀民营经济之外,更因为用贪官污吏来进行改革,结果等于大规模把民间资财转变为所谓的“国有”,落入如狼似虎的各级官吏的腰包,很快就搞得国政衰靡,以致很快便爆发了空前规模的农民大起义,新朝被推翻。这时,人们回头一看,原来王莽以前所有的谦恭亲民都是为篡夺汉朝而作的表演,故他被后人视为伪善的典型例子。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感慨道:

朝真暮伪何人辨,古往今来底事无。

但爱臧生能诈圣,可知宁子解佯愚。

草萤有耀终非火,荷露虽团岂是珠。

不取燔柴兼照乘,可怜光彩亦何殊。

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周公恐惧流言后,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世事真伪难辨,白居易告诫人们,萤火虫不是真正的火焰,不要被表象蒙蔽双眼。区分真伪最好的办法,就是不要看一时一事,而要长期考察,如果王莽来不及篡位就死了,人们恐怕就要把他当作大圣人。所以,发迹以后的表现,更能显现其真实面目。《颜氏家训》则告诉人们,对于人和事要仔细观察,奸巧不会完全无迹可寻的,所以,颜之推讲了一个他亲眼目睹的事例。

有一位贵人,以孝顺著称,前后居丧期间,都哀痛超乎常人,行为远过礼制规定,伤心得让人看了都不忍。他用巴豆涂在脸上,让脸上生出疮来,好像是哭出来的。可惜他百密一疏,身边伺候的童仆把他作假的事儿传了出去,所有的人再也不相信他了。

一件事作假,一百件诚实的事都不被相信。虚伪比赤裸裸地做坏事更让人鄙视和痛恨。

原文

人之虚实真伪在乎心,无不见乎迹,但察之未熟耳。一为察之所鉴,巧伪不如拙诚,承之以羞大矣。……以一伪丧百诚者,乃贪名不已故也。(〔隋〕颜之推《颜氏家训》)

今译

人的虚实真伪,藏于内心,但一定会从其行迹中流露出来,只是我们观察得不够细致周详而已。一旦被察觉鉴别出来,讨巧的伪善还不如老老实实的真诚,取巧的人蒙受的羞辱就大了。……因为一件虚伪的事情而让人对其百件诚实的事情都起疑心,那是不知足地贪图名声的缘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