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荆轲“怒斥太子”语别解

荆轲“怒斥太子”语别解

时间:2022-02-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明明是荆轲“怒斥太子”,“教参”译文,不明“怒”之对象,未示“斥”之言辞,“怒斥太子”四字,译文中全然落空。这不啻是对荆轲的人格侮辱。岂止是荆轲,“太子丹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荆轲“怒斥太子”之语,隐含的语言信息是:“劫秦”,原本并非完全没有成功的希望,而今,行期匆促助手不力,“劫秦”大计难以实施,“往而不反”势在必然;而造成这一变化的原因,全在燕丹这个急功近利目光短浅的“竖子”!

荆轲“怒斥太子”语别解

《战国策·燕策》记荆轲诀别太子丹,临行:

荆轲怒斥太子,曰:“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荆轲“怒”气冲冲“斥”燕丹之语,“教参”解释(流行注本小异大同,不赘引)如下:

荆轲发怒,大声呵斥太子说:“现时去了,而不能回来复命,是没用的人……”

回看教材注释,注“反”作“回来复命”,注“竖子”作“没用的人”。译、注完全一致。照此推测,“不能回来复命”,为“竖子”;能够“回来复命”,方不为“竖子”:荆轲应自信可以返燕“复命”——显然,这与“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一惊天动地之壮语抵牾。

译文起码有疑点三处。

添字解经。“反”同“返”,“往而不反”即“一去不返”。“反”不可一字两训,既含“返回”之义,又生“复命”之义。原文强调的是“不复还”,译文突出的是“不复命”,“复命”二字,是凭空添加的。

弄错对象。“竖子”是“对人的鄙称”,通译“小子”(《汉语大词典》缩印本第5873页)。古来无自谓“竖子”之例。荆轲“返回复命”的可能微乎其微,不致于以“竖子”作赌咒发誓之词。照“教参”之说,这“竖子”二字就不是“怒斥太子”之语了。

不合语境。明明是荆轲“怒斥太子”,“教参”译文,不明“怒”之对象,未示“斥”之言辞,“怒斥太子”四字,译文中全然落空。

笔者认为,揣摩语境,此句应作如下理解:

荆轲怒斥太子,说:“今日一去不能返回,完全是因为你这小子!”

荆轲怀藏利刃手捧图匣而入不测之强秦,如此系燕国安危于一身的大事,非计虑缜密谋定而动不可。稍有疏漏,便会铸成大错碧血空流。

荆轲本“有所待”,等待那死生与共联袂入秦之“客”,“客居远未来”,燕丹给荆轲配备了那徒有匹夫之勇的秦武阳。在入秦人员的组合上,双方产生分歧。事果如荆轲所料,秦廷搏击之际,未见秦武阳助荆轲一臂之力。如“待客与俱”,入秦结果成另一格局,亦未可知。

双方已生龃龉尚在其次。导致荆轲勃然大怒的,是燕丹对“士”的无礼态度。急功近利的太子两次严辞催逼荆轲入秦。第二次,太子情感冲动出言不恭:

日已尽矣!荆卿岂无意哉!丹请先遣秦武阳!

迫不及待的太子,口吻间表露出对荆轲明显的不信任。这不啻是对荆轲的人格侮辱。荆轲一诺千金,入秦初衷不改,却也有理由发泄他的愤怒,盖以士可杀而不可辱也。面对咄咄逼人的太子,荆轲终于按捺不住,将一腔怒火倾泻到太子丹身上。所以,“竖子”只能理解为荆轲对太子丹呵斥之辞。应当看到,双方是杀手与雇主的关系,臣僚范增尚可直斥项王为“竖子”,荆轲一怒之下,斥以“竖子”,没有什么可奇怪的。

“返回复命”,须待“劫秦”之计告以成功。然而,即令入秦准备细致入微,入秦计划天衣无缝,“劫秦”计划可否成功,也在未定之天。而今,人员配置失当,入秦时机欠佳,荆轲心头阴霾难去,故此时此刻,对“劫秦——生还——复命”的可能,荆轲当不存奢望。易水悲歌“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正是这一心态的真实反映。

岂止是荆轲,“太子丹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这是诀别。荆轲是提着脑袋入强秦的。与太子话不投机,荆轲有理由认为,“劫秦”计划,难以实施,“往而不返”,情理之中。此时,荆轲完全不可能说出“返回复命”不为“竖子”之类不惭之大言——像荆轲这类的“士”,可以性命作筹码,却不会拿声名下赌注。

难以实施预期的“劫秦”计划,这是荆轲的直觉。而造成这种局面,咎在太子!荆轲饱受奚落和羞辱,是带着对太子的不满被迫上路的。但看那“就车而去,终已不顾”的架势,便可知其怨未消其怒未息。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不是单纯判断句,而是因果复合句。误“者……也”为简单判断,是错解此句的主要原因。

先秦典籍中,下列句式常见:

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孟子·公孙丑下》)

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庄子·秋水》)

河九折注于海,而流不绝者,昆仑之输也。(《淮南子·览冥训》)

所贵于天下之大者,为人排患、解难、除纷乱而无所取也。(《战国策·赵策》)

这类句子,不是简单判断句,而是因果复合句。“者……也”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之所以……是因为……”。杨伯峻先生在《文言语法》一书中专门谈到这种句式,称之为“解释句”,其特点是:“先说现象和事实(果),继加以解释(因)”,“语气词‘者’字,连带下文,在这里于表示提示之中,便带有把原因提示出来的作用”。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正是这样的句式。“往而不反”是结果,“者”对产生这一结果的原因起“提示”作用,“竖子”则点出了“往而不反”的原因。这样理解,如前所析,与原文的走笔意向完全吻合。

荆轲“怒斥太子”之语,隐含的语言信息是:“劫秦”,原本并非完全没有成功的希望,而今,行期匆促助手不力,“劫秦”大计难以实施,“往而不反”势在必然;而造成这一变化的原因,全在燕丹这个急功近利目光短浅的“竖子”!

(原载《语文学习》1999年第1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