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库尔斯克”号核潜艇爆炸之谜

“库尔斯克”号核潜艇爆炸之谜

时间:2022-02-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库尔斯克”号装备着18枚新型攻击鱼雷、22枚“花岗岩”导弹。“库尔斯克”号的舰船核动力,是俄罗斯的核心机密。“库尔斯克”号突然爆炸不能不让世界人民震惊,更让俄罗斯人民从梦中惊醒。10月8日晚,将“库”号切割后,除去了被炸的鱼雷舱并同潜艇身分割。造成“库尔斯克”号悲剧的原因,有些使人不可理解。有可能击中“库”艇,导致快速沉没。所以,解开“库”号爆炸之谜极不容易。

2000年8月12日,“库尔斯克”号核潜艇在巴伦支海演习中,突然爆炸沉没,艇上118人全部遇难。

“库尔斯克”号装备着18枚新型攻击鱼雷、22枚“花岗岩”导弹。“库尔斯克”号的舰船核动力,是俄罗斯的核心机密。

“库尔斯克”号突然爆炸不能不让世界人民震惊,更让俄罗斯人民从梦中惊醒。普京总统下决心,要尽最大努力打捞,并解开爆炸之谜。

世界30多个国家的1150名记者报名参加打捞“库”号的报道。虽然俄罗斯已经在整个打捞作业海域禁止其他任何船只航行,但北约军队的侦察活动一刻也没有停止。指挥这次打捞任务的莫察克海军中将说:“单在上周我们就记录到6次挪威空军的‘猎户座’飞机的活动。”同时,有两艘美国核潜艇在该地区进行情报搜集活动,“注视”着打捞工作的进展。

人们会问,起初俄罗斯与荷兰和挪威签订合作打捞,后来为何放弃了与挪威打捞公司的合作?原来挪威打捞公司是美国的一家分店,尽管美国千方百计想插手,但也只能望尘莫及了。美国人不甘心,只有偷偷摸摸派出核潜艇在打捞区域不断游弋。

10月8日晚,将“库”号切割后,除去了被炸的鱼雷舱并同潜艇身分割。(降低打捞难度,减少危险性)被分割的含有两座核反应堆的“库”艇固定在荷兰“马蒙特”公司“巨人-4号”大型驳船上,经过两天时间拖到了位于巴伦支海科拉湾上的船坞。

又经过近一年调查取证,2002年7月26日,俄罗斯总检察院总检察长乌斯季诺夫宣布:参加演习的“库”号核潜艇上人员在准备发射鱼雷时,由于易燃物H2O2从鱼雷上一个微小的裂缝泄漏,鱼雷装置发生爆炸。爆炸引起潜艇隔舱内温度急剧上升至2000℃到3000℃的高温。随后,在第一次爆炸发生2分钟后,潜艇内存放的其他鱼雷发生第二次大爆炸。

爆炸发生时,潜艇第一到第五隔舱,以及第五隔舱B舱上的所有人员,在几秒钟内全部死亡。艇上只有23人撤到了第九隔舱。理论上分析,这23人本来是可以逃出潜艇而浮出水面的,因当时潜艇在水下20米的位置,海水很快通过被烧毁的通风管道“冲进”潜艇隔舱,他们在隔舱内窒息而死。

总检察长还说,“库”号上配备的这种类型的鱼雷以前在海军舰只上也曾发生过事故。

即使这样,也很难说清爆炸原因,难以解开爆炸之谜。

造成“库尔斯克”号悲剧的原因,有些使人不可理解。从摄像事实推测构成失事最后时刻所发生的事,是一次试射发生了灾难性错误,点燃了推进剂,引爆了鱼雷弹头,大爆炸把船头右侧即安装着鱼雷的舱室炸开了一个大洞,海水涌入,潜艇在数秒钟之内沉没。

关键是为什么会爆炸?

俄国防部长谢尔盖耶夫说:“‘库’号在巴伦支海演习中承担的任务是发射巡航导弹,然后用鱼雷摧毁主要目标。”他说:“关于第一项任务的完成情况艇长作了汇报。在18时前应报告第二项任务的执行情况,但到了18时的时候,与‘库’号失去了联系。北方舰队司令波波夫指示该潜艇报告其位置和行动。按规定,潜艇应在4小时内答复,‘库’号却没有这样做。”

谢尔盖耶夫还指出,8月13日就在出事的“库”号旁边“发现还有一个物体”,指挥部曾下令借助水文考察船寻找不明物体,但“没找到”。

若这样,很可能是艇外干扰,距“库尔斯克”号很近,或几千米,有强激光武器或者微波束武器造成了“库尔斯克”号的灾难。

新研制的激光武器和大功率强微波束武器不仅能像核电磁脉冲那样攻击系统中未加防护(屏蔽)的电子设备,而且能像中子弹那样杀伤目标内部的人员。1997年10月,美国陆军进行了一次反卫星激光武器试验,把自己的军用卫星打了下来。

俄罗斯航空航天局科学家亚·涅夫斯基说,宇宙中的陨星在向地球坠落过程中,产生强大的电磁波,不仅影响各种设备电路的正常运转,还可产生高强度的冲击波,并使局部温度升高直至燃烧。有可能击中“库”艇,导致快速沉没。然而,陨星坠落肯定有火球落入海中,演习场谁又看到了火球,有无记录?是否这只是一种科学原理的猜想。

在离“库”号很近的位置发射激光或微波武器造成的爆炸,恐怕不仅仅是科学猜想。

正像1975年11月,美国两颗侦察卫星飞到苏联西伯利亚导弹发射场上空,进行秘密“窥视”,忽然金光一闪,两颗卫星立即失控,变成“瞎星”而报废了。事后苏联守口如瓶,不声不响,美国则“哑巴吃黄连”——有苦难言,后来真相大白,这两颗卫星是被苏联试验中的地对空反卫星武器射出的激光击毁的。

美国舰载高能激光武器和微波武器的高能量高密度的电磁波束可对目标实施杀伤,尤其会对武器装备的电子设备造成威胁,轻则电路功能混乱,出现误码,失去作战效能,重则可致目标烧毁、引爆、自炸。

俄罗斯检察总长说的,“库”号鱼雷有小裂缝,泄漏了H2O2而造成爆炸,真的是这样吗?

让人感到奇怪的是,难道没有H2、O2浓度过高的报警系统报警?即是微小裂缝,为什么仅2天的演习,H2O2的浓度就能达到自爆的条件呢?爆炸后又是怎么推测出来的?是无奈的解释,还是“哑巴吃黄连”——有苦难言的表现?

不久前退休的挪威海军将军埃·斯科尔,向媒体透露了巴伦支海潜艇沉没事件。2000年8月12日,他接到通报,得知6架俄机进入挪威领空沿挪威海岸向南展开搜寻活动。接报后,他乘挪威海岸警备队飞机登空查看。斯科尔当时非常惊讶,因为俄机以前从未进入这个空域。他紧急拨通电话向俄海军司令库拉耶多夫询问此事,库拉耶多夫向他解释,是俄飞行员由于沉迷于跟踪不明潜艇而误入了挪威领空。

他还证实,8月19日美国“孟菲斯”号潜艇确实驶入挪威的卑尔根港,挪威记者当时还对该潜艇进行了拍照,但挪威军方确认,未对该潜艇进行任何修理。不过,斯科尔将军认为,“孟菲斯”号有些不对劲。其后,美军曾密令将该艇12名军官的妻子从美国接来。

那么是不是艇外干扰呢?艇外干扰一来不易被发现。二来即使发现了又没有证据。三则,这类事件,抓到了拒不承认,又奈何?所以,解开“库”号爆炸之谜极不容易。更何况,艇员全牺牲,又无黑匣子

“库尔斯克”号上的两座功率为190兆瓦的反应堆是如何关闭的呢?

虽然当时还有活着的人,但却都无法关闭和打开密封舱门以及自动封闭紧急舱口,逃生舱门也失灵了。因此,人员无法逃生,而且潜艇控制系统已被局部炸毁。

当遇到紧急事故需要关闭核反应堆时,即向反应堆注射吸收中子的毒物,只要按动此系统按钮,结晶通入热水溶化,如H3BO3,高压注入堆芯,几分钟后可实现逐渐停堆。

但像“库尔斯克”号爆炸,就不单是紧急停堆系统所能解决的问题,必须将吸收中子的控制棒快速插入堆芯。然而,局部破坏,是否能将吸收中子的物质完全塞进反应堆芯呢?

堆舱在潜艇中间位置,与其他舱室相比,堆舱密封性更高、抗压强度更大。在鱼雷舱爆炸时,堆舱艇员还活着,凭着他们的经验和操作要领,会马上手动旋转“控制棒”操纵器,将控制棒牢牢插入堆芯,这样反应堆才能被关闭。不可能凭艇的摆动或震动程度将控制棒自动插入堆芯。在这里,再精密的仪器还要人去掌握,不可能会自动关闭,即使有自动系统,恐怕也已失灵。

事故发生5年后,《澳大利亚人报》和《太阳先驱报》的报道及法国纪录片惊曝了内幕:克林顿花100亿美元掩盖了真相——美军潜艇击沉了俄“库尔斯克”号。

法国纪录片宣称,当“库”号遇难之前,两艘美军“托莱多”和“孟菲斯”号潜艇正尾随“库”号观察俄进行的一场常规军事演习。由于“托”号尾随靠得太近,与“库”号意外地发生碰撞,以为受到攻击的“库”号打开了它的鱼雷发射管,这时旁边的美军“孟”号发现不妙,立即向“库”号发射了一枚鱼雷,而引发了举世震惊的“库”号沉没灾难。

当时美国总统克林顿硬是通过外交手段和俄总统普京达成了秘密协议:为了掩盖“库”号沉没真相,美国愿意放弃借给俄罗斯的100亿美元债务。俄接受了,同意掩盖真相。这可能是事实,但不完全是真的。难道美国会举手投降,承认它的过失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