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英国核弹如何纳入美国轨道

英国核弹如何纳入美国轨道

时间:2022-02-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实际上,英国战略核部队在世界各地的活动丝毫不亚于它最亲密的盟友——美国。不过,战后几年英国人的核武器梦主要靠美国人来支撑的。在英国本土进行核武器爆炸试验的可能性为零,因为英伦三岛面积狭小人口密集。这实际上宣告了英国“合金管计划”的结束,英国融入了美国的“曼哈顿工程”。英军立即着手对这一计划进行研究。

世界权威刊物《原子科学家公报》(2001年)披露,在世界范围内部署核武器的绝密行动,人们首先想到的肯定是美国和俄罗斯。实际上,英国战略核部队在世界各地的活动丝毫不亚于它最亲密的盟友——美国。

英国战略核力量的秘密部署活动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初,并且一直到20世纪末才停止在海外部署核武器,其部署范围遍及欧洲、美洲、大洋洲和亚洲。其中最为惊人的是,英军曾制定了对中国实施核打击的绝密计划,并且进行了相应的大规模攻击训练。

英国的原子弹之路

提起英国的战略核力量,还得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结束时英国面临的困境说起:英国国内经济一片萧条,“日不落帝国”日薄西山,欧洲随时可能爆发一场与苏联的大规模战争,加上与美国的关系摇摆不定,所以英国政府下定决心要发展核武器。不过,战后几年英国人的核武器梦主要靠美国人来支撑的。

1952年,英国面临的不定因素已经非常明朗。此时的英国已经是北约的重要成员,并且向欧洲大陆派驻了军队。按照当时北约的绝密作战方案,一旦北约集团与苏联发生大规模战争,北约军队就将立即对苏联实施核进攻。1955年7月,英国皇家空军已经具备实施原子弹轰炸的实战能力,一旦与苏联红军全面交战,英国皇家空军的轰炸机有权使用库存在西德境内的美军的战术原子弹。1969年,英国的潜艇部队开始装备美国的“北极星核导弹,从而使英军具备了对苏联实施二次核打击的能力。

不过,英国并不满足于此,一是因为美国和苏联都已经单独成功试爆了原子弹,二是英军使用的美国核武器越多,那就意味着英国对美国的技术依赖越严重。因此英国的政客们越来越意识到,只要英国还想保住大国地位,那么就不能仰人鼻息,不能仅依赖美国提供的政治和军事支持,英国必须拥有自己的核“杀手锏”,而要实现这一目标的第一步就是进行核武器的研制与试验。

英国在研制核武器能力方面不成问题,因为大批的英国科学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参加了美国的原子弹研制计划——“曼哈顿工程”,所以英国政府只需把这些科学家从美国召回来就能组成一个庞大的核武器研制阵容。不过,核武器装置研制出来后,在哪里进行爆炸试验则成了一个大问题。在英国本土进行核武器爆炸试验的可能性为零,因为英伦三岛面积狭小人口密集。为此,英国在选择首次核爆试验地点上着实绞尽了脑汁,英国政府先后考虑过在加拿大、澳大利亚、南非或者英属索马里进行首次核爆试验,甚至还考虑过“借”美国的内华达州原子爆炸试验基地。

经过反复考虑和与所在国讨价还价,1952年10月,英国终于决定在澳大利亚西北海岸的蒙特贝洛群岛进行首次核爆炸试验。此时,装载核爆装置的英国皇家海军“普莱默”号护卫舰悄悄地取道直布罗陀经塞拉利昂、南非、毛里求斯海岸驶向澳大利亚,秘密运送可裂变核材料的皇家空军运输机则取道塞浦路斯、新加坡和斯里兰卡直奔澳大利亚。在此后的核爆试验(1953年、1956年和1957年)中,英国人总是利用这些航线运送极为危险的核武器材料,并且从来没有告知当地政府。更可怕的是,英国皇家空军的“勇士”轰炸机进行原子弹实弹投掷试验的时候,他们居然取道加拿大的古斯湾和美国的夏威夷,除了美国政府外,英军同样没有告知加拿大政府真相。

英国核研究怎样纳入美国轨道

为什么核研究较早的英国,却远远地落到美国和苏联之后了呢?

英国核研究稍晚于法国,但早于美国,同法国、美国一样都是在政府支持下进行的。

1939年,英国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汤姆逊由于获悉德国成立了“铀协会”,深知事态的严重性,英国政府便给汤姆逊提供了必要的资金和一吨铀矿石,并以“汤姆逊委员会”的名义在伦敦皇家学院开展原子能研究。

1939年3月,法国方面前来与“汤姆逊委员会”接洽,要求在原子能研究中进行合作,虽然法国在约里奥领导下的核研究此时领先于英国和美国,但是鉴于德国的武力威胁(1940年6月14日德国侵略军占领巴黎),法国研究的安全环境比英国更脆弱,所以英法联合了起来。英法首先在搜集德国从事原子研究的人员以及放射性元素的生产等重要情报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法国政府在巴黎沦陷之前果断将一批军事科学家、重要的战略物资——包括从挪威买来的重水等等,尤其是约里奥的研究成果都及时转移到了英国,加上从南非和加拿大运来的铀矿石,英国核研究事业如虎添翼。还有两位法国科学家来到英国,他们不仅证实了用铀和重水得到链式反应,还帮助英国进行分离铀同位素的工作。

1941年7月15日,“汤姆逊委员会”向政府呈递一份报告,首次正式提出战争结束前制成原子弹的可行性论证,报告中还开列了铀235爆炸的临界数值,认为可在最短时间里制造出原子弹,但是报告中同时建议应同美国合作。

正当希特勒向莫斯科大举进犯的时候,英国正式成立了制造原子弹的政府机构,代号为“合金管计划”。

1943年8月19日,英国首相丘吉尔与美国总统罗斯福签订了“魁北克协定”,联手制造原子弹。这实际上宣告了英国“合金管计划”的结束,英国融入了美国的“曼哈顿工程”。签约双方保证:若无另一方同意,任何一方不得使用原子武器反对任何第三者,也不得向第三国转让任何涉及制造这种武器的情报。这样一来,法国的利益被损害和出卖了。

美英这样紧密合作,是1814年英国焚烧白宫和国会大厦事件后,美英生死与共的亲密合作。也是日本偷袭珍珠港事件后,罗斯福总统趁机使美国摆脱了孤立主义——即单边主义,通过合作性联盟和新的国际机构把美国的实力和领导地位结合了起来。

美英合作的同时,也造成了法国的不满。自戴高乐以抗战领袖的姿态凯旋巴黎,到上世纪70年代德斯坦、密特朗“既不依靠华盛顿,也不依靠莫斯科”独立于两霸之外的政策与美英合作不无关系。

1946年8月1日,在美国原子弹研制成功一周年之际,杜鲁门总统签署“原子能法令”,禁止任何人向私人和外国提供有关原子能和裂变材料的生产技术情报和产品。至此美国也中断了在战时发展起来的与英国和加拿大的核合作。

英国核弹对准中国

英国政府高层认为,核武器不仅对威慑欧洲十分重要,而且对威慑远东特别是中国来说也一样重要。在一份1956年递交给英军总参谋长的绝密作战报告中,英军指挥官直言不讳地说,如果东盟与中国发生大规模战争的话,那么英国将毫不犹豫地使用核武器。尽管英军总参谋长对向中国使用核武器感到不寒而栗,但他仍下令秘密准备对华进行核战的计划。

英军立即着手对这一计划进行研究。英国空军在1957年的一份报告中指出,由于航线沿途重要机场的跑道太短和支援设施有限,可以携载原子弹的英国皇家空军“勇士”、“火神”和“胜利者”重型轰炸机(由于这三种飞机的第一个英文字母都是“V”,所以被英国人称为“V”中队)无法起降,所以根本无法对远东地区实施核打击。为此,空军部队建议说,英国皇家空军应该在马尔代夫的冈岛上修建一个重型轰炸机机场作为远程奔袭远东的落脚点,同时扩建现有的新加坡丁加机场,使其成为英国皇家空军原子弹轰炸机中队的临时基地。

当然,在海外部署核武器是相当敏感的政治问题。早在1957年年初,当英国国防大臣桑迪斯在澳大利亚的一次新闻发布会上宣称将在马来西亚和新加坡储存核武器的时候,世界一片哗然,甚至英国驻新加坡总督塞尔克爵士坚决反对在新加坡储存任何形式的核武器。

然而,英国军方却一意孤行。1957年,英国皇家空军的原子弹轰炸机中队的轰炸机在没有携带原子弹的情况下对上述航线进行熟悉性飞行训练。1958年,英军决定在新加坡的丁加机场修建一个永久性的核武器储存基地。

到1960年,英国皇家空军已经开始制定对远东地区实行核打击的目标计划了。

1962年8月17日,英国首相麦克米伦亲自密令英国皇家空军向新加坡丁加机场部署核武器。1963年11月,英国皇家空军开始在新加坡进行原子弹投掷训练。

英国军方之所以一意孤行要在东南亚地区部署核武器,是想达到一箭双雕的目的:从军事角度考虑,英军在东南亚地区进行核武器部署的理由是准备对付东盟与中国之间可能爆发的战争。从政治角度来看,英国这么做有更大的野心,那就是与美国一争在该地区的核政策的影响,英国绝不让美国染指英国“传统的势力范围”。英国首相麦克米伦此时满脑子的想法是:美国人的势力已经控制了朝鲜半岛、台湾岛和印度支那半岛,那么东南亚这一片绝不能再落入美国人的手中。麦克米伦的大臣们也纷纷表示,向东南亚地区部署核武器便是控制该地区“最没有风险”的一个办法。当然,这些部署核武器的做法是不敢拿到台面上的勾当。实际上,英国向东南亚地区部署核武器的绝密行动连英联邦的马来西亚首相拉赫曼都不知道,至于已经从英国殖民统治中独立的新加坡(时属马来西亚联邦)就更是被英国人蒙在鼓里。

不过,英国人的如意算盘很快落空了。由于英国与印尼之间的冲突不断升级,所以在1963年至1966年间,英国皇家空军只在丁加部署了4至6架重型原子弹轰炸机。这些原子弹轰炸机此时接到密令:一旦英国与印尼的冲突上升为战争的话,就对印尼的机场实施首轮常规轰炸。尽管这种最可怕的情况最终并没有发生,但在上世纪整个60年代期间,英国的原子弹轰炸机不断地飞临这一地区参加核攻击演习。到1963年年末,“堪培拉”中队开始在丁加机场进行低空核轰炸演习,并且一直持续到了1970年。更让人震惊的是,这些英国轰炸机的攻击目标还包括缅甸,因为英国军方异想天开地认为,一旦中国与东盟开战,那么中国军队肯定要向缅甸挺进,所以原子弹打击的范围包括缅甸境内的目标。

航母携带核弹常年游弋东南亚

英国皇家海军也卷入了所谓保卫东盟,准备对中国实施核打击的行动计划。英国海军1959年首次装备“红胡子”战术核武器,是配备给航母的“短弯刀”舰载机的。1960年8月,“短弯刀”舰载机接到了在何种情况下使用战术核武器的密令,那就是“只有在万分火急的应急作战时”,“短弯刀”才能携战术核武器从航母上起飞。皇家海军最初认为,核武器只是在大西洋作战时用于击沉苏联军舰的,真的装备到舰载机上之后,海军这才发现它最有可能用于东盟与中国之间发生的战争上。

1960年,英国皇家海军的“胜利者”和“赫尔墨斯”号航母远航新加坡。之后10年间,英国皇家海军的航母轮番游弋东南亚地区,并且在东盟与中国战争计划中扮演着重要的核打击角色。根据作战方案,核弹头与裂变物质平时分开放置,一旦形势需要的话,英国在东南亚地区游弋的英国航母就能把舰上的核武器卸到新加坡的码头上,然后运到丁加空军基地进行组装。

跟美国人一样,英国皇家海军对其所属军舰是否装备核武器持“既不承认也不否认”的政策。然而,到1966年,新西兰政府和锡兰(斯里兰卡)政府不干了,他们对经常进出两国港口的英国军舰是否携有核武器深表怀疑。

英国海军甚至一度考虑把装备了“北极星”核导弹的潜艇部署到东南亚地区,但由于种种原因而没有得逞。1971年,英国海军被迫撤出新加坡。此后,英国海军的部署和注意力才重新回到北大西洋。1992年,英国将海军的战术核武器全部撤走。

英军除了制定对华核打击的绝密计划外,还试图对埃及进行有限的核打击,而在德国部署的核武器直到1998年才完全撤回本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