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好人也会做坏事,都是认知带来的错误

好人也会做坏事,都是认知带来的错误

时间:2022-02-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最终公司没有保住,托比也因为犯了诈骗罪被逮捕入狱。这场诈骗案涉及几百万美元,由于托比的欺骗,在他的公司破产倒下的同时也拖垮了另外几家公司,导致一百多人失业。事件的主人公叫王宪伟,前两年由部队转业到地方工作。通过这周密的计划,他和朋友顺利与吴某进行了合同的签订,在前前后后的过程中,吴某总共被骗去了186万余元。最终事情被吴某识破,办案的过程中,王宪伟承认了自己的罪行,说都是想吞占别人财产的私心在作祟。

20世纪90年代初,已经大学毕业好几年的托比,打算自己开一家抵押贷款的公司,这是他在几年前默默在心里对他的爸爸许下的承诺。公司正式运营起来之后,有一次面临困难,资金周转不开,于是他向银行贷款,但在贷款的时候却向银行说了谎。顺利向银行贷款的托比在之后的公司运营中出现越来越多的困境,他的公司的资金漏洞也是越来越大,于是托比抵押了自己的房产,但是还是无法使公司脱离困境,为了挽救公司的命运,托比让员工在财务上做了手脚——做了假账。最终公司没有保住,托比也因为犯了诈骗罪被逮捕入狱。这场诈骗案涉及几百万美元,由于托比的欺骗,在他的公司破产倒下的同时也拖垮了另外几家公司,导致一百多人失业。

这个故事发生在美国,是一个关于“好人做坏事”的故事。托比曾经向自己的父亲承诺:自己永远不会犯罪,永远不会进入监狱,但是最终的结局可能连托比自己也没有想到。

那么,我们不禁想问,是什么导致一个本来是好人的人做出了有违道德的事情呢?不光是我们普通人会问,心理学家也早已关注了这个问题。美国西北大学的Ann E.Tenbrunsel博士认为:人具备有限度的认知,也就是说认知是有局限性的,这就导致了我们在面对道德问题时可能是盲目且无知的。他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就足以证明这个问题。

Tenbrunsel博士召集了一些人员参与到实验中来,将他们分成了两组,编号1组和2组。之后,他告诉1组所在人员:在做任何事的时候都要考虑到商业决策;告诉2组所在人员:在做任何事的时候都要考虑到道德决策。于是两组人员的心理就会产生不同的心理特征。在接下来的实验中,Tenbrunsel博士并没有立马让他们进入正式的测试当中,而是先让他们参与一个与实验毫无关系的任务,他的用意是在分散他们的注意力。最后,Tenbrunsel博士才开始了最终的测试,他向两组的实验人员提供了可以进行欺骗的机会,由他们决定要不要利用这个机会进行欺骗。最终的结果显示,被告知进行商业决策思考的人比被告知进行道德决策思考的人更有可能进行欺骗的行为。

之后,Tenbrunsel博士解释说,被告知用商业框架进行思考的那些人会在心理上形成一种目标式的生活动力,就是说,他们为了能够胜任,为了能够成功,为了能够让别人认可自己会不择手段;但是被告知用道德框架进行思考的人就不会形成这样的心理。这就解释了为什么那样从事商业活动的商人,为了完成某种目标,会自己的全部心思放在完成自己制定的那些目标上,而把其他的非目标取向不放在心上,包括关乎道德的问题。

事件的主人公叫王宪伟,前两年由部队转业到地方工作。通过熟人的关系他留在了大连朋友的单位工作,在工作的过程中,王宪伟逐渐接触到了一些发财的歪门邪道。一次偶然的机会中,王宪伟认识了一位来本地搞房地产开发的吴某,就打起了歪主意,他欺骗吴某说,自己搜集到了解放军某部在大连的军用地产资料和有关文件,以此当做诱饵与吴某进行关于转让25万余平方米军用地产的谈判。其间,王宪伟伪造了委托书、中校军官身份证,还私自印刻了单位的公章等。通过这周密的计划,他和朋友顺利与吴某进行了合同的签订,在前前后后的过程中,吴某总共被骗去了186万余元。最终事情被吴某识破,办案的过程中,王宪伟承认了自己的罪行,说都是想吞占别人财产的私心在作祟。

其实有许多的犯罪人员都存在认知上的偏差,他们在考虑事情的时候,出于利己会出现这种偏差,从而犯下不可宽恕的错误,走上犯罪的道路,而他们可能本来可能是安分的好人。人人都可能存在认知偏差,这种认知偏差在严重时就会导致人们出现心理问题,极端情况下就会导致犯罪,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如果根据相关的法律和规章时刻提警人们小心犯罪,把人们的认知拉到正确的框架之内,可能就会减少不合法的情况发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