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生活不会只给你好的东西

生活不会只给你好的东西

时间:2022-02-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们假设你是一个对数码产品不是很熟悉的人,但在网络上,你了解到昨天开始发售的小米新款很炫酷,于是你开始犹豫是不是应该换一部小米手机。就在这时,网络上的调查数据显示:有81%的用户表示新款小米性价比很高,用户体验非常棒。我相信大多数人在第一次决策时都会选择购买新款小米,然后在第二次决策时发生动摇甚至放弃这一打算。试想,生活怎么可能都会给我们好的,给其他人坏的。

我们先看几个生活中的例子。现在的年轻人似乎都有自己的偶像,这些明星在工作之余会代言一些其他产品,比如,成龙曾代言霸王洗发水,那么把成龙奉为偶像的人就会觉得霸王洗发水一定非常好,不管它的真实效果是不是如广告上所说,也会因为相信成龙而自然地相信这款洗发水。在心理学上,这种现象被称为光环效应。它的思维逻辑是,如果某人具有某一优良品质,那他必然在其他方面也表现出色(反之也成立)。将极端的例子列出来,我们可以轻易看到其中的谬误。但事实上,我们无时不受着这类思维的影响,并且娴熟地运用它诋毁他人。

我们假设你是一个对数码产品不是很熟悉的人,但在网络上,你了解到昨天开始发售的小米新款很炫酷,于是你开始犹豫是不是应该换一部小米手机。就在这时,网络上的调查数据显示:有81%的用户表示新款小米性价比很高,用户体验非常棒。那么你会怎么做呢?是买还是不买?就在你犹豫的时候,熟悉的一个人刚好购入了新款小米手机,他在微信朋友圈对这款手机进行了一番吐槽,说它待机时间不够持久,许多功能无法实现等,说的头头是道,有理有据,总之是对这款手机非常不满意。那么,看到这个消息之后,你又会怎么做呢?

我相信大多数人在第一次决策时都会选择购买新款小米,然后在第二次决策时发生动摇甚至放弃这一打算。但其实这是非常不理智的。仅仅是你熟悉的一个人的体验显然不如前面的调查客观、公正、权威;就算你的朋友能很客观地评价这款手机,但是也只是众多样本中的一个,根本无法改变“有81%的用户表示新款小米性价比很高,用户体验非常棒”这一事实。在心理学中,这种现象被称为代表性偏差,也称为易得性偏差,它的特点是,生动、具体的描述能给人留下更深的印象。

其实,在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会出现认知偏差的情况,只是它不易被我们所察觉罢了。光环效应体现了我们讨厌辩证地看待事物,我们喜欢把人简单地分为好人和坏人两类。类比性偏差体现了我们讨厌思考事物之间的深层联系,如果它们具有某种相似性,那么它们就是一样的。代表性偏差体现了我们讨厌数据,具体的事例会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所以认为它一定是对的。在上述几种认知偏差中它们有其相似点,就是我们都不约而同地拒绝深入思考,走了思维的捷径。我们的思维中充满了这样的捷径,它们可能是直觉,可能是常识,也可能是其他东西。同时,我们天生都是认知的吝啬者,总会尽力保存自己的认知能量。既然有捷径,为何不走?因此,我们在决策时,或者忽略掉一些信息,或者过分利用一些信息(以便不再寻找更多信息),以减轻认知负担。这些思维捷径,在多数情况下都是有利的——有助于迅速做出接近最优的决策。但若是一味依赖于此,便会造成不可忽视的思维谬误,即出现认识偏差。

除了以上我们提到的几种认知偏差,生活中常见的认知偏差还有首因效应,即先出现的信息会比后出现的信息影响更大,首因效应与思考过程有关,比如谁给你的第一印象比较好,你就会在接下来的相处过程中,认为他就是好的;近因效应,后出现的信息会比先出现的信息影响更大,近因效应与记忆过程有关,这在各种各样的比赛中有十分明显的体现,选手们都青睐于自己的比赛顺序靠后,就是因为近因效应的存在,他们的想法是在评委及观众做出投票时对自己的印象更深一些,从而拥有一个好成绩。

心理学家认为,人之所以会出现认知偏差,是因为人本身具有自我中心的思想,总是持有“好处都是我的,坏的都是你的”的想法。试想,生活怎么可能都会给我们好的,给其他人坏的。所以在生活中,我们一定不要过度秉承这种想法,以免陷入认知偏差的错误之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