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蜚蠊的分类系统和我国重要蜚蠊介绍

蜚蠊的分类系统和我国重要蜚蠊介绍

时间:2022-02-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Beier认为蜚蠊的分类总的不超过8科15亚科。我国对蜚蠊的分类研究,起步较晚。新中国成立前,有许多外国人来华进行生物考察,在我国各地采集了大量的生物标本,其中包括许多蜚蠊,他们带回国后进行分类鉴定著书,到新中国成立前,由外国人记载了我国的蜚蠊达128种。我国对蜚蠊的研究从新中国成立后至20世纪70年代末进展缓慢,主要原因是从事此项工作的科技人员太少,尤其分类人员更甚。
蜚蠊的分类系统和我国重要蜚蠊介绍_医学昆虫学

(一)蜚蠊的分类

蜚蠊是Plinus(公元23~79年)首先采集命名,以后没有改动,一直沿用至今。对蜚蠊有正式记载和描述是在1671年,由Thomas Rartholini在其撰写的医学书中,首次对美洲大蠊Periplaneta americana的形态特征作了描述,并绘有图谱。到1758年,世界著名的分类学家林奈(Linne)开始对9种蜚蠊给予正式命名,其中包括东方蜚蠊和美洲大蠊,1767年又对德国小蠊给予命名。Brunner V.W(1865)将蜚蠊分为11科,之后(1893)又增加2科,计13科,1921年Kirby把一些古老的蜚蠊化石标本和当时现有的标本一起分类,共分5科25亚科,但这种分类方法受到当时世界分类学家的一致反对。直到1925年Habdkursch把蜚蠊由科晋为目,其理由是蜚蠊没有产卵管,这样可与直翅目中的蝗虫、蟋蟀等区别,并把蜚蠊分为3科4亚科。自从1925年蜚蠊分类地位由科晋升为蜚蠊目以后,至今没有变化,说明蜚蠊目已被承认。但在分科等方面世界昆虫分类学家又持不同意见,1949年Chopard把蜚蠊分为10科,没有亚科,他这种分类方法与Brunnet V.W的分类方法相似。原苏联(1950)编写的苏联蜚蠊分为3科11亚科。Rehn(1951)又根据翅的构造把蜚蠊分为5科12亚科。以后被发现的蜚蠊种类逐年在增加,据Princis(1960)统计,全世界已记录的蜚蠊种类约3 500种。Beier(1961)认为蜚蠊的分类总的不超过8科15亚科。Mckittrick(1964)根据蜚蠊雌雄虫的生殖器、前胃的构造及产卵习性等,把蜚蠊分为5科20亚科。据James and Harwood(1969)统计约4 000种。从1969年至今已有35年余,在这35年中又有许多新属种被发现,所以,目前全世界蜚蠊已被记录的总数估计近5 000种。我国对蜚蠊的分类研究,起步较晚。虽然已记录的蜚蠊种类有250种余,但对这些种类的采集、分类鉴别等,绝大多数是出自于外国人之手。新中国成立前,有许多外国人来华进行生物考察,在我国各地采集了大量的生物标本,其中包括许多蜚蠊,他们带回国后进行分类鉴定著书,到新中国成立前,由外国人记载了我国的蜚蠊达128种。到1935年,我国昆虫学家胡经甫撰著出版的《中国昆虫录》,其中记载了我国蜚蠊52种(不含台湾省的种类)。

在20世纪50年代,前苏联学者曾在我国福建、云南、四川等省收集了大量的蜚蠊标本,并著文发表我国蜚蠊155种,其中含8个新属,107个新种。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日本学者朝比奈正二郎著文陆续发表我国台湾产的蜚蠊种类50余种。我国对蜚蠊的研究从新中国成立后至20世纪70年代末进展缓慢,主要原因是从事此项工作的科技人员太少,尤其分类人员更甚。尽管如此,仍可以看到一些有关蜚蠊生态习性、防制和疾病关系等方面的调研报告,但对有关蜚蠊分类鉴别方面的论述很少,几乎空白。另外,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在昆虫分类方法上,有人已采用染色体、同工酶方法,根据不同种类的昆虫其染色体数量,酶谱不同进行分类。我国叶炳辉教授在这方面做了较多研究工作,并发表了不同种类蜚蠊其酶谱不同的有关文章。迄今已知我国蜚蠊253种,但绝大多数种类栖于室外,属营野栖生活,只有少数种类栖于室内,与人类健康息息相关,现仅对栖于室内的20种重要蜚蠊进行论述。

我国室内蜚蠊目已知6个科,即蜚蠊科、光蠊科、姬蠊科、蔗蠊科、地鳖科和尖翅蠊科(表3-26)。

表3-26 我国室内蜚蠊目分类系统简表

附录3-S 我国蜚蠊目分科和重要属种检索表

1.中、后足股节腹面前、后缘均具刺………(2)中、后足股节腹面前、后缘无刺,如具刺则前、后缘刺不同时存在………………………(15)

2.雄虫下生殖板不特化,多呈横长方形,后缘稍呈弧形凹陷,左右各有1个细长而对称的尾刺;雌虫下生殖板呈巨大的瓣状……蜚蠊科Blattidae…………………………………(3)雄虫下生殖板非上述特征;雌虫下生殖板一般不呈巨大的瓣状…………………………(11)

3.腹部背板第6~7节后缘凹陷,侧缘向上倾;雌、雄虫均无后翅,前翅退化呈小叶片状,其长仅达中胸背板后缘…斑蠊属Neostylopyga本属目前仅知斑蠊Neostylopyga rhombifolia 1种。主要特征:大型种类,体表有由黑黄色形成的大小不等、形状不规则的斑纹。前翅退化呈小叶片状,位于中胸背板两侧,其长仅超过中胸背板后缘,翅面黑色,但在中部的外侧有1条纵向的上宽下窄的黄色条纹。后翅缺。雄虫肛上板呈三角形,其后缘中部向内约呈直角凹陷,下生殖板横宽,后缘缓弧形,腹刺细长。雌虫肛上板与雄虫相似。腹部背板第6~7节后缘不凹陷,侧缘不向上倾;至少雄虫具翅,前翅发达……………(4)

4.爪垫退化,几乎不存在;雌、雄虫明显异形;雌虫前翅短,后翅缺;雄虫腹部第1节背板不特化………………………………蜚蠊属Blatta本属目前仅知东方蜚蠊Blatta orientalis(Linnaeus,1758)1种。主要特征:雌、雄虫明显异形,体色较深呈黑褐至黑色。雄虫前翅端部平截,其长仅超过腹部第7腹背板后缘。雌虫前翅呈叶片状,其长仅达后胸背板的中部,爪垫很小。爪垫发育完全,雌、雄虫异形通常不明显;雌雄虫翅发育相同;雄虫腹部第1背板特化………………………………………………(5)

5.雌、雄虫前、后翅长均不达腹部末端,前翅结实近角质,翅中域及臂域脉序不清晰,径域R脉分支较远离……………郝氏蠊属Hebardina本属目前仅知丽郝氏蠊Hebardina concinna(Hann,1842)1种。主要特征:小型种类,体呈黑褐色至黑色。前胸背板具金属光泽,略呈梯形。前翅宽短,末端宽而圆,其长仅达第5腹节背板,后翅与前翅等长。第1腹节背板特化,中央有1个毛丛。雄虫肛上板近梯形,下生殖板宽阔,后缘弧形,腹刺较长,雄虫肛上板近三角形,后缘有较深的三角形凹陷。至少雄虫前、后翅达到或超过腹部末端,前翅革质,脉序清晰,径域R脉分支较接近……大蠊属Periplaneta…………………………(6)

6.前胸背板淡黄色或褐色,中部有较大的赤褐色或黑色蝶形斑……………………………(7)前胸背板色一致,中部无斑………………(9)

7.前胸背板赤褐色,中部具不甚清晰的赤褐色蝶形斑,淡色部分呈铁锚状;………………………………………………褐斑大蠊brunnea前胸背板淡褐色或淡黄色,中部具明显赤褐色或黑色蝶形斑……………………………(8)

8.前胸背板淡褐色,近前缘处有“T”形淡黄色斑,中部有赤褐色蝶形斑…美洲大蠊americana 前胸背板淡黄色,中部具黑色蝶形斑,前翅前缘域淡黄色…………澳洲大蠊australasiae

9.前胸背板宽大而较平整,暗黑色有光泽………………………………黑胸大蠊fuliginosa前胸背板稍小,黑褐色或色稍淡,表面平滑呈凹凸不平…………………………………(10)

10.前胸背板黑褐色,表面凹凸不平,雌、雄异形,雄虫翅远超腹部末端,雌虫翅仅达腹部之半………………………日本大蠊japonica 前胸背板淡赤褐色,表面平滑………………………………………淡赤褐大蠊coylonica

11.前胸背板或多或少具黑色刻点,前翅端部常平截具一浅缺刻,亚前缘脉部分分叉……………………………光蠊科Epilampridae本科仅知土鳖属Opisthoplatia。主要特征:大型种类,体扁平,椭圆形,前胸背板多为半圆形,前缘弧形,后缘平直。雌、雄虫的前、后翅均退化呈叶片状,翅端锐角状,跗节盘较大,尾须很短。下生殖板呈片状。本属目前仅知金边土鳖Opisthoplatia orientalis(Burmeister,1838)1种。主要特征:虫体具金属光泽,椭圆形,头顶不外露。前胸背板宽大半圆形,前缘弧形,后缘平直,前缘及侧缘具淡黄色带。前、后翅均退化呈小叶片状,近三角形,端部呈锐角状,其上密集刻点;前翅长仅超过中胸背板后缘,后翅长仅达第2腹节背板中部。前、后翅均为黑色,但其内、外缘为褐色。腹部背板黑色,侧缘棕色。前胸背板无特殊刻点,前翅端部一般不平截,无缺刻,亚前缘脉一般不分叉……姬蠊科Blattellidae……………………………(12)12.小型种类;前胸背板上常有2条黑色纵斑,后翅CuA脉平直,其上无不完全脉,前足股节前下缘刺A型;雄虫下生殖板左右不对称;腹刺退化成小颗粒状……小蠊属Blattella………………………………………(13)中型种类;前胸背板上无2条黑色纵斑;后翅CuA脉上具4~6条完全分支和6条不完全脉;前足股节前下缘刺B型,雄虫下生殖板左右对称;腹刺发育正常……………………………………………亚洲蠊属Asiablatta本属目前仅知京都亚洲蠊Asiablatta kyotensis(Asahina,1985)1种。主要特征:中型种类、体暗褐色。前胸背板横椭圆形,两侧缘淡色半透明,形成2个新月形的淡色斑。前翅狭长,肩域淡色,与前胸背板侧缘新月形淡色斑相连,形成1条淡色带。雄虫肛上板短于下生殖板,下生殖板呈半圆形,对称;雌虫肛上板呈三角形。

13.前胸背板2条纵斑较宽,常宽于2条纵斑间距,后端稍向内弯,2条纵斑之间淡色区呈细颈瓶状…………………广纹小蠊latistriga前胸背板2条纵斑较窄,常窄于2条纵斑间距,后端不向内弯………………………(14)

14.两复眼间无斑或有不明显的赤褐色斑,左侧腹刺退化呈小颗粒状……………………………………………德国小蠊germanica两复眼间横斑明显,黑色或黑褐色,面部常具“T”形斑,左侧腹刺退化呈小颗粒状…………………………拟德国小蠊lituricollis

15.面部唇基正常,不加厚,与额间无明显界限,后翅臀域折叠时呈扇状………………(16)面部唇基加厚,与额间有明显界限,后翅臀域折叠时平置,不呈扇状…地鳖科Polyphagidae………………………………………(17)

16.下生殖板横宽,对称…………………………………………………尖翅蠊科Oxyhaloidae本科仅知花蠊属Nauphoeta,主要特征:虫体粗短,前胸背板近梯形,前缘近平直,后缘缓弧形,侧缘缓弧形,后侧角钝圆。雌、雄虫翅虽发达,但其长仅达腹端。雌、雄虫腹部宽短,厚实,其肛上板均横宽;雄虫略呈四方形,雌虫后缘中部呈钝角浅凹陷。本属仅知灰花蠊Nauphoeta cinerea(Olivier,1789)1种。主要特征:中型种类,体呈黄褐色。雌、雄虫体色斑纹相同。前胸背板近梯形,两侧缘淡黄色,在淡黄色内侧又各具1条黑色纵带,在背板中部有形状不规则的褐色云状斑。前翅近长方形,前缘域淡黄色,翅周缘有零星淡褐色斑,径脉基部具1条黑褐色纵带。下生殖板不对称,右侧腹刺大而发达………………………………蔗蠊科 Pycnoscelidae本科目前仅知有蔗蠊属Pycnoscelus,主要特征:体色稍暗,前胸背板隆起呈拱形,两侧缘下弯。后缘向后突呈钝角。表面具光泽。雌、雄虫翅均发达,达到或超过腹部末端;后翅Cu脉具斜脉,端三角极小几乎不存在。前足股节前下缘具刺。雄虫下生殖板不对称,右侧腹刺大而发达。本属仅知蔗蠊Pycnoscelus surinamensis(Linnaeus),(1758)1种。主要特征:中型种类,雄虫体狭长,雌虫体宽短。前胸背板隆起,近五边形,前缘和侧缘为淡黄色,其余部分为五边形黑褐色大斑。雌、雄翅均发达,前翅在R脉与Sc脉之间具1个黑褐色斑,R脉在中点之前分叉,M脉具2条分支,Cu脉具5条分支。雄虫肛上板横宽,长约为宽的1/2,后缘弧形;下生殖板不对称,后缘右侧具一凹档,在凹档的端部有1个宽而扁的腹刺。

17.雄虫前、后翅膜质,深黑褐色,近黑色,前翅亚前缘脉基部无叶片突起;雌虫表面几乎无毛,具许多小颗粒…………地鳖属Polyphaga本属目前仅知冀地鳖Polyphagaplancyi Boliver,(1882)1种。主要特征:大型种类,雌雄异形,雄虫翅发达,雌虫无翅。前胸背板长明显短于宽,略近五边形,表面黑色,前缘至两侧缘中后部为黄色带。翅发达,前翅黑褐色,由基部向端部渐变浅,前缘极突出,前缘域宽大,脉纹清晰,基半部脉呈网状。足黑褐色,前足股节前下缘具1列细短小刺。前足胫节刺9根,端刺7根,中刺2根。雄虫前、后翅膜质,褐色,前翅亚前缘脉基部具1个叶片状突起;雌虫表面具微毛,无小颗粒……真地鳖属Eupolyphaga………(18)

18.雄虫前翅具褐色网状斑纹;前足胫节具端刺8根,中刺1根,中刺位于胫节下缘,雄虫单眼间距明显宽于复眼间距;雌虫黑色………………………………中华真地鳖sinensis雄虫前翅分布大小不等的褐色斑点,前足胫节具端刺7根,中刺2根,分别位于胫节的上缘和下缘,雄虫复眼间距约等于或稍窄于单眼间距离。雌虫褐色…………………(19)

19.雄虫复眼间距稍窄于单眼间距,前翅长超过腹部末端11mm以上;雌虫肛上板后缘中部不向后突,缓弧形,中央有1个浅而小的切口,切口端有浅纵沟,向前延伸不达中部………………………云南真地鳖limbata雄虫复眼间距约等于单眼间距,前翅长超过腹部末端,但在10mm以内;雌虫肛上板后缘弧形,中部稍向后突,在后缘中央部有1个较深的切口,切口端部有明显纵脊,并向前延伸近前缘处……………西藏真地鳖thibetana

(二)我国重要蜚蠊介绍

1.蜚蠊科(Blattidae) 本科种类多为大、中型种,体色较深,棕红色至黑色。面部唇基不加厚,与额间无明显界限,翅一般较发达,后翅臀域可折叠呈扇状。足较长,前足股节下缘排列有强壮的刺,中、后足胫节下缘具2列刺,爪对称。雄虫下生殖板不特化,多呈横长方形,后缘呈弧形凹陷,左右各有1个细长而对称的尾刺。雌虫下生殖板呈1对巨大的瓣状。本科目前仅知9种,隶属4个属。

(1)斑蠊属NeostylopygaShelford,1911:本属为中型至大型种类。通常由两种颜色组成,复眼间距与触角窝间距几乎等长。前胸背板梯形,不覆盖头顶,最宽处在中部之后。前翅常退化,呈两小叶片位于中胸背板两侧,后翅缺。雄虫腹部第1节背板不特化,无毛丛,第6~7节背板后缘凹陷,侧缘向上。前足股节下缘内侧有一排短强刺,较密。中、后足下缘刺稍长,稀疏。肛上板变化大,是分类的依据,下生殖板接近对称,腹刺长。

斑蠊Neostylopyga rhombifolia(Stoll,1813):雄虫体长21.2mm,前胸背板长×宽(6.5mm×9mm),前翅长4.2mm,总长21.2mm。雌虫体长24~29.2mm,前胸背板长×宽(6.8mm×9.1mm~7mm×10mm)。前翅长4.5~4.8mm,总长24~29.2mm。

头顶黑褐色,面部黄色,复眼间距与触角窝间距几乎相等;下颚须黄色,端节褐色。前胸背板梯形,前、后缘都较平直,表面黄色,周缘黑褐色,中央有一对特殊的黑褐色图案。前翅退化呈小叶片被于中胸背板两侧,长度刚好超过其后缘,后翅缺。中、后胸背板黄色,其上亦有特殊花纹。腹部背、腹板均为黄色,各节后缘及中部区域黑褐色,背板两侧角向后突出呈锐角状,尤以最后几节明显,足黄色,刺红褐色,雄虫肛上板横三角形,中部分裂,外侧缘弧形,右叶片内缘稍稍盖在左叶片内缘之上;下生殖板横阔,腹刺细长,腹刺间的后缘弧形,中央有一小缺刻。雌虫肛上板三角形,后缘中部有一几乎等边的三角形缺口,缺口顶端有一裂缝伸向前缘,均达肛上板的1/4处,缺口两侧叶片后角锐状;下生殖板中部向下隆起,两侧上倾,形如船底。雌、雄虫尾须黄色,其上有黑斑,尤以基部为多(图3-167)。

分布:福建、台湾、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

孳生场所:室内厨房、厕所,食品库等。

(2)蜚蠊属Blatta Linnaeus,1758:雌、雄虫异型,头顶外露,触角细长,其上具刚毛,前胸背板梯形,雄虫前、后翅发育不一样,都不达腹部末端;雌虫后翅缺,`前翅鳞片状或稍长,腹部背板正常,不特化,股节具强刺,胫节刺排列在外侧,跗节长,跗基节比以后几节长,腹面具刺,爪垫极其退化,几乎不存在;肛上板变化大,是种的分类依据,下生殖板接近对称、腹刺较长。

东方蜚蠊Blatta orientalis Linnaeus,1758:雌、雄异型明显,体棕黑色/黑色;雄虫体长19mm,前胸背板长×宽(5.6mm×7mm),前翅长12.5mm,总长19mm。雌虫体长22mm,前胸背板长×宽(6mm×7mm),前翅长14mm,总长22mm。

图3-167 斑蠊Neostylopyga rhombifolia♂

头顶及复眼间棕黑色,上唇基淡褐色,上唇深褐色,下颚须褐色,触角与体几乎等长,第2节和第3节约等。前胸背板梯形,黑褐色,前、后缘弧形。雄虫前翅黑棕色、短于腹部末端,仅覆盖腹部的2/3,有时端部平截,后翅比前翅略短,前部分棕色,后半部无色透明、腹部各节正常,不特化,仅第9节后缘凹陷呈缓弧形。肛上板横阔、梯形,两侧缘略凹陷,后缘接近平直,中央有一切刻,足深褐色(图3-168),雌虫前翅呈叶片状,被于中胸背板两侧,其长度超过中胸背板后缘,达后胸背板,后翅缺。腹部各节正常,肛上板横阔,梯形、后缘有一较深的三角形的缺刻。下生殖板雄虫宽阔,腹刺间后缘突出,呈弧形,腹刺较长,雌虫中部向下隆起两侧上倾,形如船底,雌、雄虫尾须棕黑色。

分布:河北、北京、新疆

孳生场所:喜欢凉爽环境,如地下室、地窖、污水沟、地板下等。

(3)郝氏蠊属Hebardina Bey-Bienko,1938:雌、雄虫异型不太明显,触角细长。前胸背板梯形,不能覆盖头顶。雌、雄虫翅的发育几乎一样,都不达腹部末端。雄虫腹部第1节背板特化,具毛丛。股节具强刺,胫节具列刺、跗节长,跗基节比以后几节长,腹面具刺,爪垫发育完全,明显。肛上板变化大;下生殖板接近对称,腹刺较长。

图3-168 东方蜚蠊Blatta orientalis♂

丽郝氏蠊Hebardina concinna(Hann,1842):雄虫体长14mm,前胸背板长×宽(4.5mm×5.6mm),前翅长7.5mm,总长14mm。雌虫体长15mm,前胸背板长×宽(4.5mm× 6mm),前翅长13.1mm,总长16.5mm。

雌、雄异型,不很明显。体棕黑色—黑色,头顶及额面棕黑色,上唇及唇基褐色,下颚须及下唇须淡褐色,前胸背板梯形,棕黑色,前、后缘弧形(图3-169),雄虫前翅棕黑色,短于腹部末端,仅覆盖腹部的1/2,雌虫翅较长,有的可达腹部末端。雌、雄虫前翅较结实,中域及臀域区脉序较模糊,径域R分支较远离。雄虫腹部第1节背板特化,具毛丛。肛上板横阔,梯形,两侧缘平直,后缘稍后凸出,缓弧形,中部微微内陷。下生殖板对称,腹刺短直、锐状,尾须粗大,端部尖锐。

分布:河北、北京、福建、广西、四川、贵州、云南、西藏。

孳生场所:室内主要在厨房、下水道,亦野栖。

图3-169 丽郝氏蠊Hebardina concinna♀

(4)大蠊属Periplaneta Burmeister,1838:中型至大型种类。雌、雄虫类似,体细长,触角细长。前胸背板梯形,两侧缘倾斜,最宽处位于中部之后。前、后翅充分发育。雄虫翅超过腹部末端,少数种类雌虫翅短于腹部末端。雄虫腹部第1节背板大多特化,具有一束毛丛。前足股节下缘内侧有一列强刺,较密,中、后足下缘刺稍长,稀疏、肛上板变化大,是种的分类依据。下生殖板左右对称,腹刺细长。

①褐斑大蠊Periplaneta brunnea(Burmeister,1938):雄虫体长26mm,前胸背板长×宽(7mm×9mm),前翅长25mm,总长30.5mm。雌虫体长28mm,前胸背板长×宽(6.8mm× 8.9mm),前翅长25mm,总长30mm。

体形大、栗褐色。前胸背板雌虫比雄虫大,后缘黑色,中部有两个不明显的黑褐大斑,淡赤褐底色贯穿背面;前翅长达或超过腹部末端,肛上板雄虫宽短,后缘平直,无切口。雌虫基部宽,端部狭窄,向后突出,略呈三角形,后缘具一小三角形切口。下生殖板雄虫横短,中部隆起,两侧下倾,呈锅底式圆弧形,后缘平直,中央稍凹入(图3-170)。雌虫纵扁,似船底。

分布:福建、台湾、江西、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该种主要在我国南方分布。

孳生场所:喜欢阴暗、潮湿环境,如室内厨房、下水道、地沟等。

图3-170 褐斑大蠊Periplaneta brunnea♂

②美洲大蠊Periplaneta americana(Linnaeus,1758):雄虫体长27~32mm,前胸背板长×宽(6mm×9.5mm),前翅长26~32mm,总长38~42mm。雌虫体长28~32mm,前胸背板长×宽(7mm×9.4mm),前翅长20~27mm,总长38mm。

体大型,头顶及复眼间黑褐色,复眼间距雄窄雌宽,下颚须淡褐色、端部两节褐色。前胸背板梯形,前缘几乎平直、后缘弧形,黄色,中部有一赤褐色至黑褐大斑,其后缘中部向后延伸似小尾,前缘有黄色“T”形小斑,背板后缘呈褐色(图3-171)。雌、雄虫前翅赤褐色,后翅色稍淡。腹部赤褐色,各节后侧角雄虫为直角钝圆,雌虫后端数节向后略突出呈锐状,足赤褐色。雄虫肛上板宽大,几乎呈四方形,无色透明,两侧缘弧形,后缘中央有一深三角形切口,切口端几乎达肛上板的1/2处。雌虫肛上板略呈三角形,赤褐色,不透明,后缘具一小三角形切口,顶端钝圆,其两侧叶片端角钝圆。雄虫左阳茎叶时而露出腹端,其尖端呈两个小沟,一大一小,方向各异,由长钩向内还有一膜片,上有二乳头,雄虫下生殖板宽阔,比肛上板短,几乎对称,腹刺细而长。雌虫下生殖板中部向下隆起,两侧向上倾,形如船底。尾须赤褐色、细长、比肛上板几乎长一倍,端部尖锐。

分布:河北、北京、天津、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江苏、安徽、上海、浙江、福建、台湾、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重庆、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新疆。

图3-171 美洲大蠊Periplaneta americana♂

孳生场所:喜欢阴暗、潮湿、食物及水分充足的环境,如厨房、下水道、暖气沟、地沟、阴井等。

③澳洲大蠊Periplaneta australasiae(Fabricius,1775):雄虫体长24~27mm,前胸背板长×宽(7mm×9mm~8mm×10mm),前翅26~28.5mm,总长30.5~34mm。

雄虫头顶黑色,复眼及触角窝间黑色,中部有一前宽后窄的淡褐色长斑;面部褐色,下颚须红褐色。前胸背板梯形,前缘平直,后缘弧形,背板淡黄或淡赤褐色,中部有两大黑斑,背板周缘黑色,后缘黑色较宽。翅赤褐色,前缘区淡黄色(图3-172)。腹部赤褐色,背板第1节特化,前缘中央具一束毛茸,指向后方,呈赤褐色。雄虫肛上板不透明,基部宽端部窄,两侧缘略内陷呈缓弧形,后缘略平直,中央稍凹入或有小脊,有时呈小三角形切刻,全板呈浅碗状;阳茎端部较扁平,呈矛状,接近端部有一伸向侧面的突起,其端部稍弯曲,在突起之后有一小段变细,接着又变粗。雌虫肛上板窄小,略呈三角形,后缘有一小切口;雄虫下生殖板宽阔,接近对称,后缘有一缓弧形小切口,腹刺几乎与生殖板等长;雌虫下生殖板如船底;雌、雄虫尾须粗而长,末端尖锐。

图3-172 澳洲大蠊Periplaneta australasiae♂

分布:福建、广东、广西、海南、四川、贵州、云南。

孳生场所:主要在我国南方地区分布、喜欢稍温暖的环境,如厨房、温室等。

④黑胸大蠊Periplaneta fuliginosa(Serville,1839);凹缘大蠊Periplaneta emarginate Takarng,1908:雄虫体长23~28mm,前胸背板长×宽(7mm×9mm),前翅长23~28mm,总长31.5~35mm。雌虫体长24~30mm,前胸背板长×宽(8mm×11mm),前翅长23~25mm,总长31~33mm。

体大型,头黑褐色,有较强的光泽、仅单眼黄色,唇基赤褐色。前胸背板黑色或黑褐色,略为梯形,前缘近乎平直,后缘弧形;前翅黑色至黑褐色,具光泽、后翅淡褐色,体躯及足黑褐色(图3-173)。雄虫腹部背板第1节特化,前缘中央有一圆形毛茸。雄虫肛上板基部宽,端部稍窄,近似横长方形,后缘中部略向前凹或平直,中央有一小切口,或稍稍隆起为短脊,在切口左右各有一圆形小突起,表面有短刺。阳茎叶端部扁平;接近顶端处有伸向侧面的隆起,其端部稍稍有点弯,雌虫肛上板前宽后窄,略呈三角形,中线隆起呈脊,两侧倾斜,后缘具三角形切口,形成左右两叶片,端角钝圆,切口顶端尖锐。下生殖板雄虫宽短,后缘中部凹入,呈缓弧形,有的中央具切口;雌虫大型,前宽后窄,略呈三角形,中部向下隆起,两侧上倾,形如船底;雌、雄虫尾须黑褐色,粗长,端部尖锐。

图3-173 黑胸大蠊Periplaneta fuliginosa♂

分布:河北、北京、天津、辽宁、吉林、江苏、上海、浙江、安徽、福建、台湾、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四川、重庆、贵州、云南。

孳生场所:喜欢阴暗、潮湿和食物及水分充足的环境,如厨房、食堂、水池下、下水道、暖气沟、地沟等。

⑤日本大蠊Periplaneta japonica(Karny,1908):雄虫体长20~25mm,前翅长18~21mm。雌虫体长21~25mm,前翅长9~10mm。

雌、雄异型,中等大,赤褐至黑褐色,具光泽。头黑色,上唇、唇基及下颚须淡赤褐色。前胸背板赤褐至近乎黑色,雄虫较小,略呈六角形,表面稍稍凹凸不平,前缘平直,后缘中部微微向后突出,后缘前有一对斜钩呈倒八字形下陷;雌虫背板明显比雄虫大,半圆形,中部隆起,表面平滑;雄虫翅狭长,超过腹部末端,雌虫翅短,仅达腹之半(图3-174)。腹部赤褐色,末端黑褐,雄虫背板第1节中部有一束毛茸,长圆形,第7、第8节后侧角向后突出呈锐角,第9节甚短;雌虫梨形、腹部比雄虫宽大。肛上板雄虫宽短,后缘全线向前凹陷呈一大弧形,两后侧角向后突出呈锐刺,雌虫前宽后窄,后缘呈三角形大切口,全板中部隆起,两侧倾斜如花盆;左阳茎叶突出,末端弯曲形成两个叉,一个扁平,另一个粗短,右阳茎叶亦突出,末端尖如刺;下生殖板雄虫大形,前宽后窄,两侧缘向后倾斜,着生腹刺处略凹陷,后缘中央有一小切口,雌虫如船底。尾须粗壮,黑褐色,其长约等于肛上板之宽。

图3-174 日本大蠊Periplaneta japonica 1♂2♀

分布:河北、北京、天津、内蒙古、辽宁、吉林、江苏、上海、湖北、湖南、广西。

孳生场所:多在厨房、食堂、水池下、下水道等阴暗潮湿的环境活动,亦野栖。

⑥淡赤褐大蠊Periplaneta ceylonica(Karny,1908):雄虫全长25~29mm,前胸背板长×宽(7.2mm×9mm),前翅长30mm,总长29mm。雄虫中等大小,淡赤褐色。前胸背板近乎梯形,赤褐色,其前方两侧有倒八字形凹陷,后缘近乎平直;两翅及足淡赤褐色。雄虫腹部第1节背板中央具特化毛茸(图3-175)。肛上板横阔,如花盆形,两侧缘稍稍内陷,后缘向前凹入,呈小弧形。其上有稀疏长毛着生。左阳茎叶可见,末端膨胀,分叉。下生殖板半圆形,对称。

分布:江苏、上海、安徽、福建、云南。

孳生场所:室内在厨房和仓房多见。该种在室外多栖息于朽木树皮和树叶下。

2.光蠊科(Epilampridae) 体小型至大型,面部唇基不加厚,与额间无明显界限,前胸背板和前翅或多或少具黑色刻点,前翅亚前缘脉端部分叉,静止时后翅臀域折叠呈扇状,中后足股节前下缘具刺,雄虫下生殖板特化,雌虫下生殖板不呈弁状。本科种类多为卵胎生。本科目前仅发现室内种类1属1种。

图3-175 淡赤褐大蠊Periplaneta ceylonica♂

土鳖属Opisthoplatia Brunner,1865:体扁平,椭圆形。前胸背板半圆形,前缘弧形,盖过头顶,后缘接近平直;雌、雄虫前、后翅均退化,呈叶片状,位于中、后胸两侧,翅端呈锐角状,程度适中;后跗节第1节腹面仅在端部具刺,其跗垫较大,向基部延伸,直达这一节的中部;尾须极短、下生殖板呈叶片状。

金边土鳖Opisthoplatia orientalis(Burmeister,1838):雄虫体长50mm,前胸背板长×宽(62mm×21mm),前翅长6mm,总长35.5mm。雌虫体长50mm,前胸背板长×宽(12mm× 21mm),前翅长8mm,总长50mm。

雄虫头顶及面部棕黑色,唇基部及上唇褐色,下颚须褐色,端节色较深。前胸背板半圆形,后缘接近平直,中部稍稍向后突出,表面棕黑色,前缘一圈淡黄色,其上具许多刻点、中、后胸黑色,亦有许多刻点;前、后翅均退化呈小叶片,位于中、后胸两侧,前、内缘缓弧形,外缘平截,翅端呈锐角状;足棕红色。腹部黑色,两侧缘棕红色,各节后侧角向后突出呈尖锐状。肛上板横形,短梯形,后缘稍稍凹陷;下生殖板比肛上板稍短,后缘弧形、尾须短,仅比肛上板长一点。雌虫体较雄虫大,外形接近(图3-176)。肛上板横阔,后缘弧形,中部具一切口,表面基部黑色,中、后部棕红色;下生殖板宽大,呈馒头状,后缘明显突出呈弧形,两侧缘中部稍凹陷。肛上板长于下生殖板,亦比尾须略长。

图3-176 金边土鳖Opisthoplatia orientalis♀

分布:河北、安徽、北京、福建、台湾、广东、广西、贵州、云南。

孳生场所:室内在厨房和仓房多见。室外多见于朽木和树皮及树叶下。

3.姬蠊科(Blattellidae) 体小型至中型,面部唇基不加厚,与额间无明显界限。前胸背板和前翅通常不具黑色刻点,前翅亚前缘端部不分叉;静止时,后翅臀域折叠呈扇状,中、后足股节前下缘具刺,雄虫下生殖板长因种而异,有分类意义,雌虫下生殖板形状不规则,卵生种类。本科目前发现室内种类2属4种。

(1)小蠊属Blattella Caudell,1903:小型种类,雌、雄虫类似。头顶为前胸背板所覆盖。前胸背板常具两条黑褐色纵带,前、后翅均发育完全,长度超过腹部末端,后翅Cu脉平直或略为弯曲,其上无不完全支脉;前股节下缘具刺列,端刺发达,跗节细长,两爪类似,爪垫中等大小。腹部第7、第8节背板常特化。肛上板变化不太大,狭长、半透明;下生殖板左右不对称,形态多变。腹刺退化。

①德国小蠊Blattella germanica(Linnaeus,1767):雄虫体长10~13mm,前胸背板长×宽(2.7mm×3.2mm),前翅长9.5~11mm,总长12mm。雌虫体长11~14mm,前胸背板长×宽(2.9mm×3.3mm),前翅长11.5mm,总长14mm。

体小型,雄虫狭长,雌虫宽短。头顶及面部淡赤褐色,有时两眼间有不明显的赤褐色斑。前胸背板接近梯形,前缘弧形,稍突出,后缘弧形,中央突出呈钝角,表面褐色,具两条黑褐色纵带;前翅狭长,达腹端,后翅无色透明,前缘域脉纹赤褐色,臀区纵脉淡褐色,横脉无色,Cu脉简单,无不完全支脉,仅具一完全脉,伸达翅缘(图3-177)。腹部雄虫狭长,第7背板特化,两侧凹入,近后缘中央有一个三角形深穴,即腺孔;第8节背板侧缘显著向外突出呈圆弧形。雄虫肛上板窄长,基部色深,端部色淡,半透明,后缘缓弧形,如牛舌;下生殖板左右不对称,右后缘有一凹档,基部两侧各有一叶片,即第9腹节侧叶,右叶末端远离凹档前缘;腹刺退化成两小颗粒,位于凹档下陷处、右边显著大于左边;阳茎叶及阳茎端刺有时露出腹端,阳茎叶形状如镰刀状,尾须强大多毛。雌虫肛上板横阔,赤褐色,略呈三角形,末端钝角,侧缘斜,略向内凹陷;下生殖板宽大,表面隆起,前侧缘近半圆形,后缘缓弧形,全板似馒头状。

分布:河北、北京、天津、内蒙古、辽宁、吉林、台湾、江西、山东、安徽、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重庆、贵州、云南、西藏、甘肃、新疆。

孳生场所:该种系广布于火车、轮船、飞机、宾馆、饭店、学校、家庭住宅等。喜欢阴暗、温暖、潮湿、食物和水分充足的环境。

②拟德国小蠊Blattella lituricollis(Walker,1868):雄虫体长11.1~12mm,前胸背板长×宽(2.2mm×3.2mm),前翅长11~12mm,总长13~14mm。雌虫体长9.5~9.8mm,前胸背板长×宽(2.3mm×3.2mm),前翅长11~12mm,总长14mm。

图3-177 德国小蠊Blattella germanica♂

体型小,与德国小蠊颇相似。头顶及面部淡褐色,两眼间有明显的黑褐色斑,面部常有“T”形黑纹。前胸背板接近梯形,前缘弧形,稍突出,后缘中央突出呈钝角状,表面淡褐色;两条纵带黑色或赤褐色,纵纹本身狭窄,常窄于纵纹间距,两纵纹略为叉开,后端不向内弯曲;前翅狭长,达腹端,后翅无色透明,前缘区域脉纹赤褐色,臀区纵脉淡褐色,横脉褐色,CuA脉简单,无不完全支脉,端部仅二分叉(图3-178)。雄虫腹部第7、第8节背板特化,第7节后缘凹入,中央有一三角形深穴腺化,第8节中央有一脊,其两侧各有一较大凹陷,侧缘直线或稍稍向外突出呈缓弧形。雄虫肛上板狭长,与德国小蠊近似,下生殖板左右不对称,右后缘有一凹档,第9腹节侧叶位于基部两侧,右侧叶末端较接近凹档侧缘;腹刺退化,右边的呈小颗粒,左边的仅余痕迹。左阳茎叶端部弯曲,在弯曲处内侧膨胀如瘤,末端有斜凹陷扭曲如绳,阳茎端刺如长针,端部平滑无强大凹陷,尾须强大多毛;雌虫肛上板、下生殖板与前两种近似。

分布:福建、江西、广东、广西、贵州、云南、四川、甘肃、西藏、台湾。

孳生场所:习性与德国小蠊近似,多活动于室内厨房等处。

③广纹小蠊Blattella latistriga(Walker,1868):雄虫体长11~12mm,前胸背板长×宽(2.9mm×3.5mm~3mm×3.5mm),前翅长11~12mm,总长13~14mm。雌虫体长9.5~ 9.8mm,前胸背板长×宽(2.8mm×3.8mm~2.5mm×3mm),前翅长11~12mm,总长14mm。

图3-178 拟德国小蠊Blattella lituricollis♂

体型小,头顶橙黄色,面部黄色,中央常有一“T”形赤褐色斑,复眼间赤褐色,其距离小于触角窝间距。前胸背板接近梯形,表面淡褐色,其上两条黑色纵纹明显,较宽、后端略向内弯曲,纵纹间距在近末端处常膨胀,形成上部窄下部宽的细颈瓶状;前翅窄长,达腹部末端,后翅无色透明,前缘域脉纹赤褐色,臀区纵脉淡褐色,横脉褐色;Cu脉简单,无不完全支脉,仅具一完全脉,伸达翅缘(图3-179)。雄虫腹部第7、第8节背板特化,肛上板窄长,基部深褐色,端部淡褐色,半透明,后缘弧形,如牛舌;下生殖板左右不对称,右侧缘有一凹档,呈直角状,右侧叶片伸达凹档侧缘,腹刺退化,呈两小颗粒,右边显著大于左边,其上还着生一根强刺,赤褐色;左阳茎叶端部弯曲,如镰刀状,阳茎端刺如长针,端部具凹陷。尾须强大多毛。雌虫肛上板三角形,下生殖板馒头状。

分布:福建、广西、四川、贵州、云南。

孳生场所:本种在室内厨房等处多见,室外多活动于房屋附近草丛,落叶下和杂草堆内。

图3-179 广纹小蠊Blattella latistriga♂

(2)亚洲蠊属Asiablatta Asahina,1985:中、小型种,深褐色,无光泽。前胸背板横椭圆形,中部最宽,雌、雄虫翅均发达,雌虫翅稍短于雄虫,但其长度仍能达到腹部末端;前翅脉间膜质部分具较多小横脉,并呈网状,后翅R脉端部分叉,M脉和Cu脉简单,Cu脉具4~6条完全分支和6条不完全分支;前足股节前下缘刺B3型;雄虫肛上板三角形,短小,下生殖板对称,腹刺发育正常。本属目前仅知京都亚洲蠊Asiablatta kyotensis Asahina,1985 1种。

京都亚洲蠊Asiablatta kyotensis Asahina,1985 京都稀蠊Parcollatta kyotensis Asahina,1976 淡缘拟刺板蠊Discalida pallidimarginia Woo,1985 雄虫体长13~14mm,前胸背板长3~3.5mm,前翅长12~13mm,总长16~19mm。雌虫体长12~13mm,前胸背板长3.5~4.0mm,前翅长10~11.5mm,总长14~16mm。

体中型,暗褐色,两性稍稍异形。雄虫体较狭长,前胸背板侧缘及前翅肩域色淡,半透明,形成一明显的淡条带,故名淡缘拟刺板蠊。头顶凹陷,有几条横皱纹,额部单眼间有点刻,单眼内侧有斜向内前方的细皱纹;复眼之长超过头部之半,眼间距小于触角基间距,等于或稍窄于单眼间距;单眼黄色,明显可见;上唇及唇基淡褐色。下颚须第4节短于第3节,第5节长于第3节。前胸背板横椭圆形,最宽处在中部后方,前缘微微弧形突出,后缘中部略呈钝角突出,两侧缘弧形突出,略下倾,色淡半透明,形成两新月形淡色条斑;翅超过腹部末端,前翅窄长,端部略尖,肩域色淡,与前胸背板侧缘淡新月形条斑相接形成淡色条带,翅面光泽弱,脉纹清晰,稍稍隆起,R脉在端前分支;后翅透明,翅脉大部分无色,仅近前后缘及翅端处褐色,以斜脉色较深,但不加粗,端三角不明显;R脉在端前分支,Cu脉具完全分支3~4根;不完全分支3~4根。足淡褐色,前足股节前下缘中部具强刺4~5根,向外有十余根细短刺,端部3根强刺由内向外增大;基部四个跗节具垫,爪垫中等大。腹部狭长,黑褐色有光泽,背板无特化。肛上板显著短于下生殖板,近三角形,基部黑褐色横长方形,钝角形端部无色半透明,此半透明部的大小变化很大,肛上板呈钝弧形凸出;下生殖板大致对称、后缘稍稍向上弯曲,腹刺淡褐色,有微毛,等长端细,尾毛细长,端部淡褐色(图3-180)。雌虫较雄虫宽短,体色较深,光泽较强,前胸背板侧缘及前翅肩域无淡色条带;头部比雄虫窄,头顶略突出于复眼,有横条形刻点,额区刻点和皱纹比雄虫稀而浅,眼间距明显宽于单眼间距;前胸背板略宽于雄虫,前缘缓弧形。翅超过腹端,但显然短于雄虫。肛上板三角形,端部呈锐角,中央有一纵隆起;下生殖板后缘弧形,尾毛较雄虫粗壮。

分布:辽宁、江苏、上海、浙江、山东、广西、陕西。

孳生场所:室内厨房、食堂、下水道等处,亦在酒厂的制曲车间发现。

4.蔗蠊科(Pycnoscelidae) 体中型,短粗胖,结实,面部唇基正常,与额间无明显界限,前胸背板及前翅一般不具黑色刻点,亚前缘端部不分叉。前胸背板稍呈拱形,前翅R脉分支斜倾并有细小横脉,后翅Cu脉有较多的不完全分支。前足股节前下缘端具刺1根。下生殖板不对称,右侧腹刺大而发达。本科目前发现室内种类仅1属1种。

图3-180 京都亚洲蠊Asiablatta kyotensis♂

蔗蠊属Pycnoscelus linnaeus,1758:体色较暗,前胸背板隆起明显,向侧缘倾斜,后缘稍突出,呈钝角,表面具光泽。雄、雌虫前后翅均发达,达到或超过腹端,前翅相对较宽,半透明、具光泽,中部稍宽阔,中、肘域脉纹稍斜倾,具许多短横脉;后翅宽,径域窄,脉纹不规则,中脉简单,Cu脉大约具10条斜脉,端三角非常小,几乎不存在,前股节下缘端部具刺,后跗节基节垫较长,几乎伸达这一节基部,下生殖板隐藏于第8腹节之下。

蔗蠊Pycnoscelus surinamensis(Linnaeus,1758):雄虫体长17mm,前胸背板长×宽(5.2mm×7mm),前翅长18.5mm,总长22.2mm。雌虫体长19mm,前胸背板长×宽(6.2mm×7.5mm),前翅长14.3mm,总长19mm。

雄虫窄长,头土黄色,头顶、复眼间、脸及上唇基部黑色,下颚须褐色,复眼间距和单眼间距等长。前胸背板隆起,接近五边形,棕色,前缘域具宽度适中的淡黄色带,向两侧延伸达中部侧角,前缘弧形,后缘向后突起呈钝角状,表面具许多凹陷和刻点;前翅长超过腹部末端,褐色,脉纹清晰,沿脉纹具成列的深刻点,中部至端部具许多横脉,足褐色、前股节前下沿具一列微毛,基跗节垫较长,几乎达其基部。腹部深褐色,肛上板横阔,后缘凸出呈弧形,中央具一小缺刻;下生殖板隐藏于第8腹节下。尾须长于肛上板(图3-181)。雌虫体色较雄虫更接近棕色,体较宽,腹部宽圆,翅稍短于腹端,肛上板横阔,后缘突出呈缓弧形,中央有一缺口,口底向后有一短凹陷,下生殖板宽圆,馒头形,长于肛上板,尾须较肛上板短。

图3-181 蔗蠊Pycnoscelus surinamensis♂

分布:福建、广东、广西。

孳生场所:室内厨房、仓库、鸡舍等,成若虫均穴居土内或地面枯枝落叶和砖块下。

5.地鳖科(Polyphagidae) 大型种类,体多毛,面部唇基加厚,与额间有明显的界限,单眼大。雄虫具翅,雌虫无翅或仅具有很短的翅,静止时臀域平置,不呈扇状折叠。中、后足股节下缘无刺,中垫缺。雄虫下生殖板后缘呈圆形,具长而对称的腹刺,卵生种类。本科目前发现室内种类2属4种。

(1)地鳖属PolyphagaBrulle,1835:雌、雄异形,雄虫具翅,雌虫无翅,雄虫头部额面隆起不高,唇基上缘位于触角窝下方;复眼间距适中。前后翅均超过腹部末端,膜质,前翅深褐色,接近黑色,前翅背面亚前缘脉基部无叶片状突起;前足股节具端刺,中、后足胫节端刺7根,跗节两爪正常,具中垫;雌虫体面几乎无毛,具许多小颗粒。雄虫肛上板、下生殖板形态因种而变化。

冀地鳖Polyphagaplancyi Boliver,1882:雄虫体长19~22mm,前胸背板长×宽(6.2mm× 11mm~8.2mm×13mm),前翅长25~29.5mm,总长32~35mm。雌虫体长34.5mm,前胸背板长×宽11×21mm。

雄、雌异形,雄虫有翅,脸面深褐色,上唇基前半部及唇基部淡褐色,复眼间距和单眼间距几乎相等,宽度适中,单眼间及触角窝间面部隆起,下颚须褐色。前胸背板横椭圆形,近似五边形,中部两侧呈角状,表面黑色,具大小不等的凹陷,前缘具一宽度适中的黄带,其上有许多褐色刻点,有的后缘中部有很窄的棕色带;雄虫前翅黑褐色,前缘极突出,缘域宽阔,大约是臀域最宽处的1/2,基半部脉纹呈网状,后翅淡褐色;体躯及足棕色,前足胫节刺9根,端刺7根,中刺2根,肛上板横阔,后缘突出呈弧形,中央具一刻缺,两后侧隆起处各具一褐色毛丛,下生殖板稍不对称,后缘从右腹刺向左稍有凹陷,其上具密集丛生的棕色微毛,尾须深褐色具许多毛(图3-182)。雌虫隆起明显,体深褐色,表面几乎无毛,具许多微小颗粒。

图3-182 冀地鳖Polyphagaplancyi♂

分布:河北、北京、山西。

孳生场所:喜欢在阴暗潮湿的腐殖质丰富的松土中。室内多在厨房、粮仓、灶脚、车间墙边等处。

(2)真地鳖属EupolyphagaChopard,1929:雄、雌异形,雄虫具翅,雌虫无翅,额面隆起,雄虫单眼大而明显突出,具光泽。雌虫单眼退化仅呈不明显的小点。复眼间距适中。后唇基大而突出,其上缘低于触角窝水平。前胸背板密布微毛,侧缘茸毛较多。雄虫前、后翅长超过腹部末端,前翅淡黄色、膜质、半透明,表面具褐色斑点及微毛,背面亚前缘脉基部有一叶片状突起。前股节具一端刺,胫节9根刺。肛上板横四方形,下生殖板常有变化。雌虫腹部末节腹片甚大,中、后部中央显著隆起。

①中华真地鳖Eupolyphaga sinensis(Walker,1868):雄虫体长28.2mm,前胸背板长×宽(5.8mm×9.5mm),前翅长26mm,总长30mm。雌虫体长29mm,前胸背板长×宽(6mm×9mm)。

雌、雄异形,雄有翅,体面被微毛,头顶及单、复眼间深褐色,单眼间距稍宽于复眼间距,并有一横脊相连,其上无毛。触角窝间面部隆起,淡褐色,有几条皱褶,上唇基黄色,中隆线左右各有一褐色大斑,唇基及下颚须淡褐色。前胸背板横椭圆形,深红褐色,前缘略凹陷,前缘域有一明显黄带,全板密被微毛,中央一小区有一些条纹状或小块状凹陷,其表面无毛。前翅淡黄色,膜质、半透明,其长度超过腹端11mm以上,表面斑纹呈网状。后翅无色透明,体躯及足褐色,前胫节9根刺,8根端刺,1根中刺。肛上板横阔,后缘弧形,中央具一小切刻,而后侧角隆起,其上各有一丛毛。左阳茎叶红褐色,较长,腹面观,可见大部分,端部弯钩不大;下生殖板不对称,后缘从右腹刺向左逐渐凹陷,接近左腹刺处稍突出,并且沿着整个后缘着生许多茸毛。尾须褐色,不长(图3-183)。雌虫体隆起,黑色,前胸背板前缘具浅黄色带。

图3-183 中华真地鳖Eupolyphaga sinensis♂

分布:河北、北京、山西、内蒙古、辽宁、江苏、安徽、浙江、四川、贵州、甘肃。

孳生场所:喜欢在阴暗潮湿的腐殖质丰富的松土中。室内多在厨房、粮仓、灶脚、车间墙边等处。

②云南真地鳖Eupolyphaga limbata(Kirby,1903):雄虫体长19mm,前胸背板长×宽(5.5mm×8.5mm),前翅长26mm,总长30mm。雌虫体长18mm,前胸背板长×宽(6.2mm× 8.9mm)。

雌、雄异型,雄虫有翅,体面被微毛。头顶及单、复眼间深褐色,单眼间距比复眼间距稍宽,并有一横脊相连,其上有茸毛,面部有一“八”字形脊,亦有茸毛,上唇基前缘黄色,其余区域红褐色,下颚须淡褐色。前胸背板横椭圆形,深红褐色,前缘略凹陷,前缘域具一明显黄带,表面密被微毛,中央一小区有一些黑色条纹状和小块状的凹陷,其表面无毛;前翅淡黄色,膜质,半透明,长度超过腹端11mm以上,表面分散着大、小不等的褐色斑点,后翅无色透明,体躯及足褐色,前足胫节端刺7根,中刺2根,1根位于胫节上缘,另1根位于胫节下缘。肛上板三角形、对称、后缘弧形,中部具一浅切刻,两侧角隆起处各有一束毛丛;下生殖板不对称,后缘从右腹刺向左腹刺逐渐凹陷,到中部稍偏左呈平直或微微凸出,直至左腹刺,沿着后缘具密集的茸毛。左阳茎叶黑褐色,不长。腹面观,仅见端部,弯沟大。尾须褐色,其上着生许多茸毛,基部几节尤多(图3-184)。雌虫拱形,无翅、体浅红黄色,肛上板后缘中部不向后突出,缓弧形,中央有一小而浅的切口,切口端有线纵沟,向前延伸不达中部即消失。

分布:四川、贵州、云南、西藏、甘肃。

孳生场所:喜欢在阴暗潮湿的腐殖质丰富的松土中,室内多在厨房、粮仓、灶脚、车间墙边等处。

③西藏真地鳖Eupolyphaga thibetana(Chopard,1922):雄虫体长19mm,前胸背板长×宽(5mm×8mm),前翅长24mm,总长28mm。雌虫体长22mm,前胸背板长×宽(7mm× 9mm)。

雌、雄异形,雄虫有翅,体形大小、色泽与云南真地鳖极近似。复眼间距与单眼间距相等,单眼

图3-184 云南真地鳖Eupolyphaga limbata♂

间有一横列小坑,着生棕色长茸毛。前胸背板椭圆形,前缘稍稍波形,前缘域有一明显淡黄色带,表面密布微毛;前翅淡黄色、膜质、半透明,长度超过腹端不到10mm,表面分散着大小不等的褐色斑;体躯及足赤褐色,前足胫节刺9根,其中端7根,中刺2根。肛上板三角形,后缘弧形,中部具一浅切刻。下生殖板后缘稍稍波形,密被黑褐色微毛(图3-185)。雌虫无翅,椭圆形,深赤褐色,背面显著隆起,密被淡色短微毛。肛上板后缘向后突出,呈缓弧形,中央有一浅缺口,口底向前有一纵脊,伸达近前缘处消失;下生殖板大形,黑色,具赤褐色大斑,中部显著隆起,后缘中央有小切口(图3-186)。

图3-185 西藏真地鳖Eupolyphaga thibetana♂

图3-186 西藏真地鳖Eupolyphaga thibetana♀

分布:西藏。

孳生场所:喜欢在阴暗潮湿的腐殖质丰富的松土中,室内多在厨房、粮仓、灶脚、车间墙边等处。

6.尖翅蠊科(Oxyhaloidae) 大、中型种类;面部唇基不加厚,与额间无明显界限;翅静止时臀域折叠呈扇状。中、后股节腹面无刺,如有刺或在前缘或在后缘,不同时存在,胫节外侧具刺3根;下生殖板横宽,对称,后缘弧形,两侧向内呈弧形凹陷,后侧角折回呈锐角状,腹刺位于后侧角之后,对称。本科目前发现室内种类仅1属1种。

花蠊属Nauphoeta Burmeter,1838:虫体粗短,前胸背板近梯形,前缘近平直,后缘缓弧形,侧缘缓弧形,后侧角钝圆;雌、雄虫翅虽发达,但其长仅达腹端;雌、雄虫腹部宽短,厚实,其肛上板均横宽;雄虫略呈四方形,雌虫后缘中部呈钝角浅凹陷。

灰花蠊Nauphoeta cinerea(Olivier,1789):中型种类,体呈黄褐色。雌、雄虫体色斑纹相同;前胸背板近梯形,两侧缘淡黄色,在淡黄色内侧又各有1黑色纵带,在背板中部有形状不规则的褐色云状斑;前翅近长方形,前缘域淡黄色,翅周缘有零星淡褐色斑,径脉基部具1条黑色纵带(图3- 187)。雌、雄虫肛上板和下生殖板比较特殊。

图3-187 灰花蠊Nauphoeta cinerea♂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