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我们的收入在增加吗

我们的收入在增加吗

时间:2022-02-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衡量人们富裕程度的标志就是收入,包括现金收入和非现金收入。现金收入指农村居民取得的全部现金性收入,包括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性现金收入、储蓄借贷现金等收入。从可支配的内容看,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是全部用于安排日常生活的收入。而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中没有包括城市居民在医疗、住房等方面间接得到的福利性收入部分。

八、我们的收入在增加吗——城乡居民收入

衡量人们富裕程度的标志就是收入,包括现金收入和非现金收入。由于我国存在着城乡二元的户籍结构,因此,我国在统计上分别用城镇居民收入和农村居民收入来描述居民的收入水平。反映城镇居民收入的主要指标是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反映农村居民收入的指标是农民人均纯收入。

(一)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指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用于最终消费支出和其他非义务性支出以及储蓄的总和,即居民家庭可以用来自由支配的收入。它是家庭总收入扣除交纳的所得税、个人交纳的社会保障费以及调查户的记账补贴后的收入。

2.城镇居民家庭总收入:指被调查城镇居民家庭在一定时期内全部的实际收入,即调查户中生活在一起的所有家庭成员在调查期得到的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的总和,包括经常或固定得到的收入和一次性收入。收入的统计标准以实际发生的数额为准,无论收入是补发还是预发,只要是调查期得到的都应如实计算,不作分摊。

(1)城镇居民家庭工资性收入:指就业人员通过各种途径得到的全部劳动报酬,包括所从事主要职业的工资以及从事第二职业、其他兼职和零星劳动得到的其他劳动收入。

(2)城镇居民家庭经营性收入:指个体或私营业主在一个记账周期(一个月)内所取得的全部营业收入或销售收入以及经营房屋出租业务的租金收入。

(3)城镇居民家庭财产性收入:指家庭拥有的动产(如银行存款、有价证券)、不动产(如车辆、土地、收藏品等)所获得的收入。包括出让财产使用权所获得的利息、租金、专利收入;财产营运所获得的红利收入、财产增值收益等。

(4)城镇居民家庭转移性收入:指国家、单位、社会团体对居民家庭的各种转移支付和居民家庭间的收入转移。包括政府对个人收入转移的离退休金、失业救济金、赔偿等;单位对个人收入转移的辞退金、保险索赔、住房公积金等;家庭、亲友间的赠送和赡养等。

3.城镇居民家庭消费性支出:指被调查的城镇居民家庭用于日常生活的全部支出,包括购买商品支出和文化生活、服务等非商品支出。不包括罚没、丢失款和各种税费,不包括个体生产者在生产经营中发生的各种费用。

按照国家统计局城市住户调查方案规定,城镇居民家庭可支配收入是以住户及个人为统计单位,采用分层多阶段系统抽样的方法,由调查员按月定期将调查样本户用日记账方式记录的家庭成员的劳动就业、现金收支、消费水平、营养状况、住房状况、耐用消费品拥有状况、主要商品购买量、非现金(实物及服务)收入状况等有关情况,收集、审核、整理、编码、录入、汇总、计算而成。

(二)农民人均纯收入

1.农村居民家庭纯收入:指从当年农村居民家庭总收入中相应地扣除所发生的费用后的收入总和。纯收入主要用于再生产投入和当年生活消费支出,也可用于储蓄和各种非义务性支出。计算方法:纯收入=总收入-税费支出-家庭经营费用支出-生产性固定资产折旧-调查补贴-赠送农村外部亲友支出。

2.农村居民家庭总收入:是指农村住户年内从各种来源得到的全部实际收入(包括现金收入和实物收入),具体来说它由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四部分组成。

(1)农村居民家庭工资性收入:指调查期内农村住户和住户成员受雇于单位和个人,靠出卖劳动而获得的收入。按收入来源渠道划分为在非企业组织中劳动得到的收入(如干部、教师收入)、在本地企业劳动得到的收入、常住人口外出务工收入和从其他单位劳动得到的收入。

(2)农村居民家庭经营总收入:指农村住户以家庭为生产经营单位进行生产筹划和管理而获得的收入。家庭经营收入又可分为农业收入、林业收入、牧业收入等(共分为十个行业和其他)。

(3)农村居民家庭财产性收入:指拥有金融资产或有形非生产性资产的农村住户向其他机构单位提供资金或将有形非生产性资产供其支配,作为回报而从中获得的收入。如利息、股息、红利、土地征用补偿等。

(4)农村居民家庭转移性收入:指农村住户和住户成员无须付出任何对应物而获得的货物、服务、资金或资产所有权等。但不包括无偿得到的用于固定资本形成的资金。

(5)农村居民家庭现金总收入:指农村住户和住户成员在调查期内得到的以现金形态表现的收入总和。

(6)农村居民家庭实物总收入:指的是农户当年生产的各种农产品总量扣除出售部分,按一定的价格计算得到的总收入。

3.农民人均纯收入:是按人口平均的纯收入,反映一个地区农村居民的平均收入水平,包括实物收入和现金收入。现金收入指农村居民取得的全部现金性收入,包括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性现金收入、储蓄借贷现金等收入。

4.农民生活消费支出:指农村常住居民家庭全年用于日常生活的全部开支。生活消费支出按消费类别划分,包括:食品,衣着,居住,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交通和通信,文化教育娱乐用品及服务,其他商品和服务等消费支出。生活消费支出按消费性质划分,包括:直接使用现金在市场上购买的货币性消费和自产自用实物产品的货币折价金额。

农民住户调查采用抽样调查方法。现行农村住户调查网点的抽选,采用多阶段、随机起点、对称等距抽样方法。抽样时一般分为省抽县、县抽村、村抽农户三个阶段。对调查网点实行样本轮换制度,每四年为一个周期。

(三)农民纯收入和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区别

从形态构成上看,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只有一种形态,即价值形态。而农民纯收入的实际形态有两种,一种是价值形态,另一种是实物形态,主要是指农民自留的粮食、食油、蔬菜、肉禽蛋等。它不但反映了农民的现金收入情况,也反映了农民的实物收入情况。从可支配的内容看,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是全部用于安排日常生活的收入。而农民纯收入除了用作生活消费,其中有相当一部分要留作追加的生产费基金,用于农民的生产和扩大再生产。从两者所反映的实际收入的角度看,农民纯收入基本上反映了农民收入的真实水平。而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中没有包括城市居民在医疗、住房等方面间接得到的福利性收入部分。因此,在运用上述两项指标进行城乡居民收入对比时,要充分考虑两者的区别,全面正确地加以分析。

(四)正确认识居民收入统计数据

在实际生活中,经常有居民反映统计部门公布的居民收入数字偏高,感觉到他们的家庭并没有得到这么多的收入。这是怎么回事呢?需要说明的是:一、统计部门公布的居民收入是指全体居民家庭成员总收入的平均数。全体居民既包括普通职工家庭、失业家庭、困难家庭,也包括企业高级管理人员、私营企业老板、体育文艺明星等高收入家庭,个别高收入家庭和群体在一定程度上抬升了居民收入的平均水平,因此平均数不代表大多数。统计不仅告诉我们今天和昨天不一样,还告诉我们自己和别人不一样。我们可以通过统计知道自己比别人强还是差,强在哪或是差在哪。二、居民收入数据是通过抽样调查计算得出的,即是根据被抽中的居民住户所填的收入台账推算得出的,这里面既有抽样调查的方法本身的误差,同时也有居民收入台账记录的准确和完整性所引起的误差。但数据反映的居民总体收入水平的趋势和平均数是真实可信的。

(五)基尼系数

如今,人们普遍抱怨收入分配不公,那么,衡量或描述这种公平与不公平的主要统计指标就是基尼系数。基尼系数是国际上用来综合考察居民内部收入分配差异状况的一个重要分析指标,由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于1922年提出,其经济含义是:在全部居民收入中,用于进行不平均分配的那部分收入占总收入的百分比,即根据洛伦茨曲线找出了判断分配平等程度的指标。

img10

洛伦茨曲线

1.洛伦茨曲线:洛伦茨曲线是根据收入分布资料绘制的曲线(见下图),横坐标是家庭累计百分比,纵坐标为收入累计百分比。图中从点(0,0)到点(100%,100%)的对角线称为绝对平等线,它表示收入平均等分的状态,从点(0,0)到点(0,100%)的直线称为绝对不平等分布线,即所有收入被一个家庭占有,而在绝对平等线下从点(0,0)到点(100%,100%)的向下弯曲的弓形曲线就称为洛伦茨曲线,曲线向下弯曲的越大,说明收入的不平等程度就越大。

2.基尼系数的测算:洛伦茨曲线只能直观地说明有收入差距,不能准确地说明差异程度有多大。为解决这个问题,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把洛伦茨曲线中实际收入分配曲线与均等分布线之间的面积(用A表示),同这部分面积加上实际收入分配曲线与绝对不平等分布线之间面积(用B表示)之和(A+B)相除,即:G=A/(A+B),计算出一个反映收入分配平等程度的指标,称为基尼系数。A为0,基尼系数为0,表明收入分配绝对平等;B=0,基尼系数为1,表明收入分配绝对不平等。基尼系数界于0—1之间变动,基尼系数越大,表明不均等程度越大;越少,表明收入分配越平均。

国际上普遍把基尼系数作为衡量政策效应和收入分配差异程度的指标。一般标准为:基尼系数在0.2以下表示高度平均,0.2—0.3之间表示相对平均,0.3—0.4之间表示分配相对合理,0.4—0.5之间表示差距偏大,0.5以上表示差距悬殊。0.4被作为一般的警戒线。

图中OY为45°线,在这条线上,每10%的人得到10%的收入,表明收入分配完全平等,称为绝对平等线;OPY表明收入分配极度不平等,全部收入集中在一个人手中,称为绝对不平等线。介于二线之间的实际收入分配曲线就是洛伦茨曲线。它表明:洛伦茨曲线与绝对平等线OY越接近,收入分配越平等;与绝对不平等线OPY越接近,收入分配越不平等。

3.科学看待基尼系数:基尼系数的评判标准主要是基于西方国家经验的抽象,这些国家的一个基本特征是完成了城市化、工业化和国际化进程,市场经济发育比较充分,人口比较少,地区经济差异比较小,城乡二元结构基本消除。

将基尼系数运用于中国尤其需要谨慎对待。我国目前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期,人口众多、地域广大、历史差异大,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产业之间经济发展基础存在一定的差异,在这些差异尚存的特殊国情下,分析利用基尼系数时,尤其需要谨慎对待。即既要考虑城乡间的较大差异,又要考虑城乡各自内部的较小差异;既要考虑区域间的较大差异,又要考虑区域内部的较小差异;既要考虑产业间甚至行业的较大差异,又要考虑产业内部甚至行业内部的较小差异;等等这些因素就是中国居民收入差异的独特性,要综合这些因素来分析判断收入的差异。中国的基尼系数,主要是由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决定的,由于中国居民分布在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中,整个社会的承受能力较强。

(六)恩格尔系数

过去,中国人见面总会问“吃了没”,这说明“吃”是人们衡量生活水平和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如今人们已不再过度关注“吃了没”,说明人们的生活水平确实提高了。那么,比较生活水平的统计指标是什么呢?恩格尔系数是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19世纪德国统计学家恩格尔根据统计资料,对消费结构的变化得出一个规律:一个家庭收入越少,家庭收入中(或总支出中)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所占的比例就越大,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家庭收入中(或总支出中)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比例则会下降。推而广之,一个国家越穷,每个国民的平均收入中(或平均支出中)用于购买食物的支出所占比例就越大,随着国家的富裕,这个比例呈下降趋势。其计算公式如下:恩格尔系数=食物支出金额÷总支出金额×100%。

恩格尔定律是根据经验数据提出的,它是在假定其他一切变量都是常数的前提下才适用的,因此在我国,考察食物支出在收入中所占比例的变动问题时,还应当考虑城市化程度、食品加工、地区差异、生活习俗、食品替代、饮食业和食物本身结构变化等因素都会影响家庭的食物支出增加。只有达到相当高的平均食物消费水平时,收入的进一步增加才不对食物支出发生重要的影响。另外,除食物支出外,衣着、住房、日用必需品等的支出,也同样在不断增长的家庭收入或总支出中,所占比重上升一段时期后,呈递减趋势。

(七)购买力评价

对于不同国家人们来说,持有不同货币,由于汇率差异,难于比较生活水平的高低。国家间通用的就是购买力评价这一统计指标。购买力评价理论是20世纪初瑞典经济学家古斯塔夫·卡塞尔提出的,其核心是两国货币汇率等于两国价格之比,即购买力评价。购买力评价法就是通过收集一系列统计数据,以GDP支出分类构成为权数,将对比国之间各类代表规格品平均价格之比进行加权平均,测算对比之间货币实际购买力的比例关系,并以此为货币转换因子,把以本币表示的GDP转换成统一的、可比的货币(通常为美元)来表示,从而剔除价格水平差异,进行GDP和人均GDP物量意义上的比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