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走进物理学殿堂

走进物理学殿堂

时间:2022-02-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父亲让他去会见物理系的索末菲教授。就这样,海森伯没有走进数学领域,而被一位高手领进了物理学的殿堂。索末菲理了理漂亮而又向上翘的胡子,开始上课。教他们物理实验的是维恩教授,这是一位获得191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实验物理学大师,对学生非常严格。而且,维恩认为,学习物理必须精于做实验,对索末菲的几个高才生,他总抱着不信任的态度,因为这几个人总不好好做实验,却一个劲地讨论高深的数学。

1920年夏天,海森伯高中毕业了。他想进慕尼黑大学数学系,专攻数学。他父亲那时正在这所大学执教,于是叫他去拜会数学系的林德曼(Ferdinand von Lindemann,18521939)教授。林德曼是一位有着白胡子的老人,年事已高。海森伯去见他时,他正不大舒服,精神也不好,听了海森伯想进数学系的要求后,就不大耐烦地问:“你最近读些什么书?”

海森伯回答说:“读过韦尔的《空间、时间和物质》。”韦尔(Hermann Weyl18851955)是德国鼎鼎大名的数学家,他的《空间、时间和物质》(Space-Time-Matter)一书在当时可是热销一时的科学名著。

在回答时,海森伯可能还洋洋得意,他看的这本名著,许多大学生都看不懂,而他不但看懂了,而且正因为看了这本书才决心进数学系。他想林德曼一定会大吃一惊,并高兴地收留他。但海森伯高兴早了,林德曼一听海森伯的回答就决断地说:“那你就根本不能学数学了

海森伯和他哥哥的合影。

完了就这样莫名其妙地被林德曼教授打发走,还不知道为什么呢!海森伯只好对父亲说:“我也可以读理论物理,试一试,行吗?”

幸亏林德曼不接收这个学生,否则海森伯就不会转向物理系了。父亲让他去会见物理系的索末菲教授。索末菲那时刚50岁出头,留着一副向上翘的八字胡,精力旺盛,对人和善,而且在世界物理学界很有名气。索末菲倒是很痛快地接收海森伯做他的学生,但是当他听说海森伯读过《时间、空间和物质》一书时,不免沉思了一下,然后对海森伯说

“请你注意,做学问不能从最难的地方开始,你应该从基本物理学领域开始,先做一些要求不高的、细致的工作。你在中学里做过一些什么实验

海森伯回答说:“曾经做过一些小仪器,如小马达等,但我不大喜欢同仪器打交道。”

索末菲知道聪明的学生往往年轻气盛,仍然耐心地对他说:

 

即使你想专门攻理论物理,也应该以最大的耐心做一些你认为不重要的小题目。一些大题目要解决,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但是也有许多小题目要解决,这些小问题不解决,大题目就完成不了。

 

海森伯还是听得不虚心,又斗胆地加了一句:“可是,我对大问题后面的哲学问题更感兴趣,而对小问题不太有兴趣。”

索末菲不大高兴了,心里想:“这年轻人也够狂的了,说了半天他还听不进去。”但索末菲向来对年轻人很善意,于是又耐心地说:“你可知道,大诗人席勒曾经说过:‘如果国王要建造宫殿,推手车的人可有事情做啦。’首先,我们都要做推手车的人

海森伯不敢再多说索末菲也不想多指责学生,就说:“你有没有能力,我们很快会看出来的,你可以参加我们的一些讨论班。我倒想看看,你如何来参加。”

就这样,海森伯没有走进数学领域,而被一位高手领进了物理学的殿堂。但是,海森伯与索末菲第一次谈完话后,心中颇有些沮丧。他原想一下子进入到最前沿的科学问题中,现在索末菲明确无误地告诉他,先要从基础学起,做推手车的人,离前沿课题还远得很呢!

“真令人扫兴”海森伯想。

不久,他在讨论班看见一个胖胖的、长相有点滑稽的同学。索末菲告诉海森伯:“这是泡利。”

索末菲本来要走,忽然又转身对海森伯说:“他是我最有才能的学生之一,你可以从他那里学到很多东西。将来在学习中有什么不懂的,可以问他。”

胖乎乎、说话尖刻得让人要哭一场的泡利,从这天起就成了海森伯终生的诤友。

泡利是从奥地利到德国来的学生,比海森伯大一岁,但他的物理知识可比海森伯要广博得多多,理解得深。尤其令人佩服的是,前不久德国出版《数学百科全书》时,索末菲竟然让泡利撰写相对论这一节。结果,泡利把这一节写成了一本书,而且后来成了名著,受到爱因斯坦极力称赞。这个泡利,总是让人大吃一惊。

德国著名物理学家索末菲教授,他是海森伯和泡利的导师。

有一天上课时,海森伯请坐在他身边的泡利下课后谈谈如何学习物理。正说着,索末菲进了教室。索末菲理了理漂亮而又向上翘的胡子,开始上课。海森伯正准备聆听讲授时,泡利海森伯悄悄说:

“你瞧,我们的教授是不是像一个骑兵上校?”

课后,泡利根据海森伯的要求,仔细谈了他对当前物理学和如何学习物理的种种看法。他说:


当前的物理,已不能用我们日常生活中熟悉的概念来描述,必须用抽象的数学语言才行。所以,今日物理对实验物理学家来说已经太难了。我们必须有现代的数学训练,否则就无法研究物理学了。

 

海森伯听了之后,大受启发,真正感到:“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泡利和海森伯有同样的缺点,都不喜欢认真做实验。教他们物理实验的是维恩教授,这是一位获得191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实验物理学大师,对学生非常严格。而且,维恩认为,学习物理必须精于做实验,对索末菲的几个高才生,他总抱着不信任的态度,因为这几个人总不好好做实验,却一个劲地讨论高深的数学。

有一天,泡利和海森伯一起做实验,测定音叉的振动频率。但他们进了实验室之后,根本没做实验,却讨论起原子结构中一些有趣的问题。谈了许久,忽然泡利大叫一声:“糟了马上要下课了,我们还没动手实验。”海森伯也慌了:“这如何是好呢?”还是泡利脑袋灵光,出了一个馊主意:“就利用你的听觉吧!我敲一下音叉,你听出是什么音调,我就可以算出音叉的频率。”海森伯大为高兴。这堂测量实验,就这样混过关了。

这一对大学时代的好朋友,在以后几十年的科学研究生涯中,成了相互支持、相互帮助的终生伙伴。他们的许多重大发现,都是两人在不断通信讨论和当面争论中,逐渐萌芽、孕育和成长起来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