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杨振宁的故事

杨振宁的故事

时间:2022-02-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杨振宁,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本科毕业获理学学士学位后,考入本校研究院理科研究所物理学部读研究生。此时,获理学硕士学位的杨振宁才21岁,也是6位毕业生中年龄最小的。杨振宁在联大的6年,对他的一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杨振宁主要从事统计力学、量子场论、基本粒子物理方面的研究。为此,杨振宁和李政道获得了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杨振宁现居于北京清华大学,同时身兼广东东莞理工学院名誉校长。

杨振宁,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22年9月22日生于安徽省合肥县。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他1954年提出的规范场理论,于20世纪70年代发展为统合与了解基本粒子强、弱、电磁等三种相互作用力的基础。1942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1945年去美国留学,在著名物理学家费米的指导下研究理论物理,1948年获博士学位。1948—1949年在芝加哥大学工作。1949—1965年在普林斯顿高级研究院工作。1955年起任教授,1966年起任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教授和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美国总统授予他1985年国家科学技术奖章。

杨振宁一家1938年春到昆明。1938年夏天只有高二学历的杨振宁考取了当时的最高学府——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关于这一点,杨振宁2000年4月6日在南京作题为“中国文化与科学”的演讲时说:“我发现我在许多方面是很幸运的。首先,我的父亲是大学教授,我在一个学术气氛很浓的清华园里长大;另一方面,我很小就发现数学对我很容易……”杨振宁本科毕业获理学学士学位后,考入本校研究院理科研究所物理学部读研究生。1944年7月,研究院6位研究生毕业。此时,获理学硕士学位的杨振宁才21岁,也是6位毕业生中年龄最小的。杨振宁在联大的6年,对他的一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杨振宁于《读书教学四十年》中回忆说:“我在联大读书的时候,尤其是后来两年念研究院的时候,渐渐地能欣赏一些物理学家的研究风格。”“西南联大是中国最好的大学之一。我在那里受到了良好的大学本科教育,也是在那里受到了同样良好的研究生教育。”

杨振宁主要从事统计力学、量子场论、基本粒子物理方面的研究。在粒子物理学方面,他1954年与密尔斯共同提出杨—密尔斯场理论,开辟了非阿贝尔规范场的新研究领域。1956年,他和李政道合作,深入研究了当时令人困惑的θ-τ之谜,提出很可能在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1957年,这一理论预见得到吴健雄小组的实验证实。他们这项贡献得到极高评价,被认为是物理学上的里程碑之一。为此,杨振宁和李政道获得了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1949年提出了基本粒子的第一个复合模型——费米—杨模型。1957年,与李政道合作提出二分量中微子理论;与李政道和奥赫梅合作提出在β衰变中不仅宇称不守恒,而且电荷共轭也不守恒;与李政道合作、与朗道和萨拉姆各自独立地提出在弱相互作用中组合宇称(CP)守恒的假设。1959—1962年,与李政道合作实验分析高能中微子和W粒子的研究。1974—1975年,与吴大峻合作提出规范场的积分形式理论以及规范场与纤维丛的关系。1967—1985年,与邹祖德合作提出高能碰撞理论等。在统计力学方面,1952年他与李政道合作提出关于相变的理论。

杨振宁受聘为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山大学、南开大学等校的名誉教授。杨振宁现居于北京清华大学,同时身兼广东东莞理工学院名誉校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